《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复习资料全套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复习资料全套最新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及答案绪论:马克思主y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断斗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o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玮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A、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方法C、好用主义的方法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看法是(CAs只坚持不发展C、既坚持又发展参考答案:D、科学性B、辩证思维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B、只发展不坚持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句话二、不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o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E、马克思主义法学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干脆理论来源是(ACD)。A、德国古典哲学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E、法国启蒙思想3、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E)。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阶级斗争学说E、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E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好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C、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E、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
4、代表”重要思想E、“五四”新文化理论参考答案:4、ABCDE 5、 BCD1、BCD2、ACD3、CE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关系界定的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DA、运动的确定性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D、相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B、本质的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A、来源和派生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定导致(A、不行知论B、形而上学5、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的是(DA、实践活动B、相识活动B、普遍和特别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机械唯物论D、唯心论
5、C、价值推断D、审美活动C、发展的规律性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o6、只承认确定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B)o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8、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别标记是(D)。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文明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9、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幡动,争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6、:这段话说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行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0、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有具(D)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11、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确定作用的是(B)。A、自然界的进化B、制造和运用工具的劳动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容量的增加12、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A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13、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D)oA、强调物质的确定作用B、片面夸大
7、意识的能动作用C、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靠性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1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而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确定物质D、意识创建物质15、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B、承认意识对物质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o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记是(C)。A、事物的变更是否快速C、事物的变更是否超过度的范围1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C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
8、事物保持确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的变更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D、事物的变更是否显著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D、事物保持确定量的质的限度1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20、事物内部的确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看(C)。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oB、相识和实践统一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统一的观点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
9、认(C)。A、事物的普遍联系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冲突2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源泉和动力B、方向和道路24、冲突的两种基本属性是(C )o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C、同一性和斗争性B、事物的运动、变更和发展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D)。C、结构和功能 D、形式和状态B、普遍性和特别性D、确定性和相对性2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冲突的(B)。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别性的关系C、主要冲突和非主要冲突的关系D、冲突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2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A、确定和否定的区分IC、被否定事物的歼灭I27、冲突斗争
10、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使(BA、冲突双方发生对抗IC、冲突双方对立消退IB、D、B、D、确定和否定的联系事物的自我否定)o旧的冲突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冲突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8、我国“独立自主、自食其力”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oA、冲突同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不断运动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30、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是(B、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冲突和非主要冲突辩证关系原理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质量互变规律参考答案: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
11、之否定规D、因果规律1、A11、B21、A2、D12、A22、C3、B13、D23、D4、D14、B24、C5、A15、C25、B6、B16、A26、D7、B17、(27、I8、D18、C9、D 10、 D19、 A 20、 C28、C29、 D 30、 B二、不定项选择题:1、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BCE)oA、物质第一性,精神其次性B、精神是物质的反应C、精神可以正确反映物质D、精神是物质的本原E、精神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能动性2、运动和物质不行分,运动是物质的(ABD)oA、根本属性B、普遍状态C、主观形式D、存在方式E、唯一特性3、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
12、BCDE)。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供应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意识的本质是(AD)oA、人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别物质C、“确定观念”的产物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E、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5、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ABEA、心静自然凉B、审时度势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E、运筹推提6、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CE)。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要通过实践实现D、意志越坚毅,
13、越能快速实现既定目的E、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需以敬重客观规律为基础7、时间和空间(ABCDE)。A、与物质运动是不行分的B、具有客观性C、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E、是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ABCDE)。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客观的物质活动C、社会历史活动D、能动的活动E、具有干脆现实性的活动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BE).A、确定和相对的关系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C、缘由和结果的关系D、必定和偶然的关系E、普遍和特别的关系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BDE)0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观
14、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C、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别物质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12、冲突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冲突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冲突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索C、调和冲突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1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
15、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簧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15、冲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CE)。A、相互联系不行分别的联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相对和确定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E、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系16、下列事例符合辩证否定的有(BCDE)。A、“文革”中的“横扫四旧”B、对“文革”造成的恶果拨乱反正C、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16、E、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17、冲突特别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AE)oA、科学地深化地相识事物的基础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动身点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E、正确地解决冲突的关键18、下列说法符合辩证法的有(BCE)。A、白马非马B、物极必反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胡子眉毛一把抓E、失败是成功之母19、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的关系是(ABDE)。A、共性和特性的关系B、确定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相互联结不行分割的关系E、在确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20、下列论断是对冲突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ABD)。A、反者道之动B、无独必有对C
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万物“皆各有耦”E、白马非马参考答案:1、ABCE2、ABD3、ABCDE4、AD5、ABE6、CE7、ABCDE8、ABCDE9、ABE10、BDE11、ABDE12、ABD13、ADE14、BDE15、ACE16、BCDE17、AE18、BCE19、ABDE20、ABD其次章: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相识的本质是主体对()。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C、可知论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As人的心敏捷动的反省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是()。A、反映论B、先验论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
18、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阅历论与唯理论的对立4、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相识都是真理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o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确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6、一种相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意人的须要C、能否付诸实践7、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统一的基础是(A、感性材料B、相识能动性)oB、能与否被多
19、数人认可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C、社会实践D、客观规律8、真理的确定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B、不变性9、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实践是人的主观活动C、不是全部真理都能被实践检验10、感性相识的局限性在于()oA、它是不行靠的C、它和理性相识是相互渗透的 11、实践是相识的来源,这表明(A、一切学问归根究竟来自实践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阅历C、终极性D、客观性B、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D、详细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确定的局限性B、它是理性相识的基础D、它是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B、个人学问都来自干脆实践D、只有通过干脆阅历才能学到学问12、“真理和谬误的确定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
20、围内才有意义”,这观点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13、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对立统一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D、实践观点14、真理是()。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看法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15、唯心主义相识论都是(As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不行知论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缘由是因为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C、自觉能动性D、干脆现实性1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J这一古训蕴含
21、的哲理是()。A.人的阅历是推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干脆阅历比间接阅历更重要C.感性相识高于理性相识D.人民群众的干脆阅历即实践是相识的重要基础18、“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其次性的B、精神的力气可以变成物质的力气C、精神的力气可以代替物质的力气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9、将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从相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战B、实践是相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相识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20、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视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打算的头脑”。这句话
22、强调了()o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视察B、人们在相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阅历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考答案:1、C2、D3、D4、D5、D6、D7、C8、D9、D10、D11、A12、A13、D14、C15、B16、D17、D18、B19、C20、B二、不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相识论认为,相识的辩证过程是()。A、从相对真理到确定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阅历到干脆阅历的转化C、实践一相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抽象到详细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E、从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再从理性相识到实践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
23、着()o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确定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和谬误是相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E、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确定的意义3、割裂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统一会导致()oA、唯理论B、诡辩论C、阅历论D、反映论E、宿命论4、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A、确定“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份B、无穷的确定真理的一个环节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的相识成果D、进一步迈向确定真理的起点E、是相识过程的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5、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认为(A、相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相识的基础是实践E、相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6、唯物主义相识论
24、都是(A、反映论B、能动的反映论7、做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A、书本学问是不重要的C、要事事取得干脆阅历E、实践对相识具有确定作用8、理性相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A、检验和发展理性相识C、变精神力气为物质力气E、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B、世界是可以相识的D、相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C、先验论D、可知论 E、不行知论 这一思想说明()oB、上级指示和决议作为行动的依据D、一切要从实际动身B、发挥理性相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B、错误本身变成了真理D、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加以片面夸大)。A、相识的主体B、相识发展的动力C、相识的目的9、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
25、真理总是详细的”。这一思想可理解为()。A、真理是详细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须要抽象概括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有其适用的详细范围和条件E、真理体现了主观相识和客观实践的详细的历史的统一10、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是指(A、真理被推翻,为错误所代替C、对真理的运用超出了它适用的范围E、错误是真理的先导11、实践对相识的确定作用表现为实践是(D、检验相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E、相识的来源12、马克思主义相识论与唯心主义相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相识的对象C、相识起源于阅历D、社会实践是相识的基础E、相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
26、唯心主义阅历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唯我主义者D、反理性主义观点E、承认主观能动性和辩证观点14、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调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相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相识是感性相识的基础E、意识建构相识对象15、真理和谬误是()。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C、相斗争而发展的E、在确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D、已有的相识影响感觉活动B、相比较而存在的D、没有本质区分的1、ACE2、BE3、AC6、AD7、DE8、ABCDE11、 BCDE12、BD13、ACD.4、 ABCDE9、CDE14、ABD.5、 ABCDE1
27、0、CDE15、 ABCE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o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3、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动身点是()。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C、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4、社会运动的物质担当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A、物质生产发展史C、理性思维发展史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A、社会存在和社会
28、意识的统B、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7、确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A、社会的上层建筑C、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8、社会形态是( )o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9、地理环境是()。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C、社会变革的根本缘由10、经济基础是(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别性B、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D、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B、社会基本冲突D、推动社会的进步阶级1OB、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发展史D、思想关系发展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B、人口因素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生产
29、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的确定力气D、与社会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D、确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1、人们的思想、动机、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o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B、是否在确定历史阶段上得到传播C、是否被人们所接受D、是否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及其要求1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A、人是探讨社会历史的动身点B、人们自己创建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确定的D、1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A、劳动者的素养B、C、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1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
30、自然的关系B、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As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分工协作关系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16、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1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oA、政党B、国家政权18、国家的实质是(A、阶级调和的机关C、正义、公正和社会组织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C、劳动者D、生产管理C、法律D、哲学B、为全民服务的机关D、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19、先进的社会
31、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A、它不完全受详细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20、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记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交换关系21、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是()0D、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产品安排形式D、生产资料全部制性质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的经济地位B、安排形式以及多寡C、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22、阶级的实质是()。A、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C、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团23、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确定力气是(A、国家政治权力B、天才人物的创建2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
32、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5、阶级斗争是()。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6、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B、社会基本冲突D、人们的政治看法和立场B、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D、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确定特权和专利的集C、社会生产力D、阶级斗争)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阶级社会发展的干脆动力)oC、科学技术D、精神文明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途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
33、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确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28、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A、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C、思想观点的根本分歧29、社会革命根源在于()oA、贫困C、社会基本冲突的尖锐化B、安排的不均D、政治立场的迥然不同B、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人口多3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建者,最根本的缘由在于(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参考答案:KD2、C3、D4、C5、A11、 D12、 B13 C14、 B15、 C21、 A22、 C23、 C24、 C25、 D二、不定项选择题
34、1、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A、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6、C7、D8、D9、A10、D16、C17、 B18、 D19、 D20、D26、 B27、 C28、 A29、 C30、B)。B、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缘由D、揭示人民群众创建历史的作用)oA、历史唯物论D、唯意志论B、英雄史观E、历史唯心论C、宿命论E、发觉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认为宏大人物的“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的观点属于(B、供应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3、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
35、的作用在于它(A、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自然前提C、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E、是社会发展的确定力气4、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确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活动的担当者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E、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确定力气5、人类社会是一个浩大而困难的动态系统,其基本结构有()oA、家庭结构B、民族结构C、社会意识结构D、社会物项经济结构E、社会政治结构6、生产工具是(7、8、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C、凝聚着科学技术的成果E、经济基础中的确定要素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A、国体确定政体,政体为国体
36、服务C、同一国体可以实行任何政体E、政体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A、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和哲学B、D、)eB、D、B、E、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唯起作用的要素国体相同,政体可以不同国体有阶级性,道德自然科学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A、清真寺B、红楼梦D、生产资料全部制)oC、化工厂E、企业破产法10、卜列哪些精神产品是经济基础的最集中、最干脆的反映(A、本草纲目B、国家与革命政体没有阶级性C、艺术)oC、反杜林论E、西游记D、企业法11、社会意识依靠于社会存在,表现在(A、社会意识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
37、展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有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有显明的阶级性E、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是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的反映。12、社会革命的本义指政治革命,它是()。A、先进阶级推棚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B、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C、阶级社会发展和社会更替的确定性环节D、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E、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13、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A、他们是历史事务的干脆参加者、策划者、指挥者B、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D、他们能变更历
38、史发展的趋势E、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确定力气14、党的群众路途的理论基础有()o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确定性力气的原理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建历史的原理C、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相识论D、群众的看法和要求都必需遵从的观点E、实践、相识、再实践、再相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相识总规律1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A、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C、社会发展的干脆动力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D、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生产力的发展必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B、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蟆以生
39、存和发展的社会形式C、生产力必需在确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17、生产力对社会的确定作用表现在(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立的C、生产力的变更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变更和发展E、生产力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唯一起作用的力气18、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它(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D、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确定力气),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解除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E、确定经济基础的变更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建者,这是因为A、杰出人物对创建历史没有作用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确定力气E、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宝的
40、创建者20、历史上“民为贵”的思想是(A、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C、进步的思想,但仍属于英雄史观E、具有折衷主义性质的历史观参考答案: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D、确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o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宝的创建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建者)oB、典型的英雄史观的观点D、英雄史观中较重视群众作用的观点1、BCDE2、BDE3、 ABCD6、AC7、ABE8、 ABCD11、 BCDE12、 ABCD13、 ABC16、 ABCD17、 ABCD18、 ABC4、ABCDE9、ABE14、 ACE19、 BCE5、CDE10、BD15、BCE20、CD第四章:资
41、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社会分工D、生产资料私有制B、价值和交换价值D、价值和价格B、价值D、价格B、详细劳动确定的D、抽象劳动确定的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D、两种不同的劳动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D、生产某种运用价值的时间来确定)的冲突。B、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B、充当等价物的商品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价格与价值常常相符合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经济D、产品经济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D、创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A、详细劳动而增殖C、抽象劳动而增殖A、自给自足C、交换为目的2
42、、商品的二因素,是()。A、运用价值和价格C、运用价值和价值3、商品的本质属性是()。A、运用价值C、交换价值4、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A、困难劳动确定的C、劳动二重性确定的5、生产商品的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C、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来确定C、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7、简洁商品经济的基本冲突是(A、运用价值和价值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货币是()oA、能买到其它一切商品的纸币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9、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等价交换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样10、价值规律是()基本规律。A、自然
43、经济C、安排经济11、劳动力商品运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A、创建出新的运用价值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1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B、详细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D、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1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建的全部价值,是()。A、商品价值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1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B、剩余价值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D、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15、资本主义全部制的实质()。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C、全民共同占有雇佣工人劳动产品B、资本家通过等价交换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D、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共同占有剩余价值B、社会资本增大D、劳动力转化为商品1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A、个别资本增大C、剩余价值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