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谋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谋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学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谋划一年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生态质量”意识,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学校持续优质特色发展。一、2022年工作总结(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牢记使命担当。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和抓好理论中心组和党员干部、教师思想政治学习,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党学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年来,学校保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二)围绕高效运行,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坚持党性原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浓厚担
2、当作为、干事创业氛围,全校领导深扎一线,真抓实干,各负其责,率先垂范。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三重一大”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加强干部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学校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守则,打好团体战。(三)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效能。健全管理网络,充分发挥“校长一分管校长一处室主任”在学校层面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优化“一级三部”级部管理模式,合作竞争机制不断优化,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学校形成“竞争有序、合作共赢、激情超越、奋力赶超”的良好发展氛围。(四)加强教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资保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开
3、展“大学习、大研讨、大改进”活动、“综合素养提升研修学习”全员培训活动、教职工全员培训。一年来,7名教师获教坛新秀,7名教师获市教学能手,6名教师获市骨干教师,6名教师获高中课程教学突出贡献奖,百余名教师获县最美教师、县教书育人楷模、县学科带头人、县骨干教师、县教坛新秀、县高中教学先进教师、县先进班主任等称号,5名教师获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一等奖,9名教师获市特等奖,14名教师获市一等奖。实施强科培优行动,做好学科基地建设,我校地理、历史教研组分别以第一、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学科基地校名单”、“学科基地培育校名单”。(五)创新学生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完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
4、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德育工作系列化。一年来,学生道德素质普遍提高,文明守纪成为学生行为自觉,学校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示范点”称号。(六)教学质量稳健发展,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规范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年来,学校新高考下的选课组班教学模式日益完善,课程实施、教学成绩突出。2022年高考,成绩保持高位运行。竞赛成绩突出,2名学生获生物奥赛省一等奖、1名学生获化学奥赛省一等奖、3名学生获市科学实验比赛一等奖、1名学生获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全国二等奖、1名学生获市演讲比赛一等奖。2022
5、年,5名学生获市运动会单项比赛第一名,市橄榄球男子甲组比赛第二名。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普通高中第三届辩论赛,我校代表参赛,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七)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认真落实各级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实行“一岗双责”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网络;强化安全教育,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加强反邪教警示教育,全力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一年来,学校保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二、存在的问题1.发展理念和境界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拓进取精神和攻坚克难意识需进一步激发和强化。有的领
6、导干部怕得罪人,工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教干教师拼搏精神、奉献意识减退,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创新意识还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效率低;有的教职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问题绕道走,更有甚者,拿着歪理当真理,严重影响学校风气。2 .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致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级部管理存在竞争过度的问题,导致急功近利,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心静不下来,师生很累,身心疲惫,效果不理想。3 .教师发展瓶颈。一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新高考,高层次人才尤为重要。二是老教师作用发挥不足,优秀经验传承做不到制度化,有些学科出现断层。三是适应新高考,学科教师专业素养
7、亟待提升。教学研究有待加强,学校教研,本教研组,同学科跨年级,同年级跨学科等教研都需进一步规范。四是实施新高考,学生选科组合多,难以对老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备课组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氛围减弱,学校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4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面对新高考,学校和年级组应对措施思路狭窄,方法固化传统,继承的多,创新的少。教学中,存在粗放环节,个别教师以师者自居,不下深水,不搞研究,不谦虚好学,不是用自己的加倍努力换取学生的轻负担,教学中的示范力、指导力不足,学生疲于应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尖子生成绩不突出,没有形成系统完整、
8、科学高效的尖子生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5 .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出现下滑,教学质量与群众的期盼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因新高考改革、疫情等情况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与过去有很大的差距,学校发展也遇到了瓶颈。6 .家庭教育相对落后,家校共育任重道远。整体上家庭教育薄弱,有的家长的认知层次、学历层次、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相对落后,认识问题不能做到实事求是,焦虑、强迫,大有人在,导致学生叛逆、迷茫、焦躁、负罪感,严重者出现心理障碍和疾病。家校沟通不够通畅,家校共育有待有机融合。三、2023年工作打算(一)更新办学理念,提升发展标杆,切实增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责
9、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1.认真研究党教育改革总方针、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按照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从重知识到重方法、技能、理念、情感、价值观、核心素养全方位、深层次进行改革。7 .对标先进学校,提升学校发展目标和标准。与省内高中名校签订对标学习合作协议,搭建长效交流机制,从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名师建设、学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对标学习,全面提升学校发展层次。8 .传承学校优秀文化基因,强化“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价值导向,努力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催人上进、励人精神、陶冶情操的学校文化氛围。(二)优化管理机制,提升
10、管理效能,充分调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1.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大规模学校“条块结合、双向评价”高效运行机制。9 .创新管理方式,组织全体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教学科学引领、宏观把控和微观指导能力。认真研究和总结提炼学校成功的管理经验,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三个年级的管理重点和主题,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建立适合年级特点的有效管理模式。10 完善学校考评机制,完善学校考评方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等改革方案,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盘活内部资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11 完善人本管理机制,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观念,走动式、近距离服务教学一线,关心师生
11、生活,尽全力帮助师生解决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教师愉悦地工作、学生快乐地学习。三、创新育人模式,德育置于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将德育置于首位,创新德育模式。一是做到德育内容系列化,构建德育实施年级序列,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二是积极开发学校德育课程。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作用,尊重学生德育自主性。2.进一步规范艺术、体育、劳动、心理健康等课程开设。规范开设艺术鉴赏、体育与健康课,开展好“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
12、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积极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认真开好通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四、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全面提升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生态质量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认真落实新课标、新高考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在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完善学校课程的种类,努力做到全面优化基础型课程,充实丰富拓展型课程,规范多元研究型课程,构建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2 .突出教学系统性,科学规划三个年级教学工作。遵循学
13、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高一重基础,重习惯,重方法,抓初高中衔接与习惯养成,情境中找知识,小坡度,慢节奏,勤回头,夯实基础;高二抓边补弱,重点抓知能拓展,适度增加教学的坡度、速度和难度,情景知识互重;高三年级抓升学指导与能力训练,全面提升情景中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冲刺高考。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构建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基于学科素养下的高效课堂。一是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适合教育”研究,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完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确立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14、全面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单元教学设计,建立各学科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范式。三是优化教学手段,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融合校内、校外高质量、更实用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动态整合与共享,实现家校互联,有效支撑教育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五、加强教学研究,提升业务能力,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基础。1.成立“学科中心组”,构建学科教研共同体。借助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与省内外知名高中学校建立“学校联盟”,推进学科基地建设,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名师担任学科发展顾问,定期召开教研会和学科指导讲座,集体研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教师的境界和水平。2,建立“教师发展中
15、心”,健全校本培训机制。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制定沂源一中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教师个人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类培训,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讨,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3 .实施名师工程带动战略。支持优秀教师参加专业会议、学术活动和学业进修,组织突出贡献者、功勋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评选,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支持,加大教师奖励力度。六、做好家校共育,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体教育模式。1.完善家校共育。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实现家校无障碍沟通;组织家长代表评议学校工作,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做好家长家庭教育引导,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共享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策略,凝聚强大教育合力。4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汇泉桃花岛乡村振兴、双泉村学农、圣佛山实践、红色教育等基地,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情怀和境界,激励学生为国家建设和家乡建设而努力奋斗。5 .建立学校合作发展联盟。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由知名校友、专家、高校学者、科研人员等组成学校发展联盟,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