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9334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全面提高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高校支撑引领“两个先行的能力,结合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就加快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到2027年,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

2、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2%。到2035年,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省,满足浙江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期盼,综合实力与共同富裕示范区相匹配、与两个先行”对于创新和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二、加强党对高等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L健全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推动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格局。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一次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工作,加大对省域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推动高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办高校的地方党委政府要把领导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3、列入述职范畴。完善教育部与省政府年度会商机制,积极推进浙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激励担当、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2 .夯实高校基层党建。持续加强公办本科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探索建立学校聘任学术校长、学术副校长制度。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清廉教育、清廉学校建设。全面实施党建“四个融合”行动和“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程,落实高校二级院系党建强院计划,高标准推进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推进民办高校党建整固提升行动,增强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质

4、效,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要求贯穿于高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机制,系统化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水平。加强高校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重视高校新媒体建设,探索舆论引导和管理新机制。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创新“枫桥经验进高校”机制,确保校园和谐、安全、稳定。三、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1 .推动优化高校层次和类型结构。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支持各类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做特做强,发挥各自学科、专业、

5、人才、平台优势,在不同领域争创一流。加大培育力度,支持增列研究生学位授予高校。支持符合条件的一批高校升格更名,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技术大学。积极稳妥推进独立学院转设,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支持民办高校、中外合作高校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发展。2 .创新机制建设新型高校。充分汇聚各类社会资源,创新办学主体、办学模式、保障方式,探索新机制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探索通过政校企共建等方式举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的路径。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我省举办或合作举办高校(校区),按浙江省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和新型高校建设办法规定予以支持。3 .完善高等学校规划布局。坚持以大中城市为重点设置高等学校,

6、推进全省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协调,逐步形成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等学校新格局。探索以省部共建、省市共建、部门共建等方式,支持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好12所高校。四、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1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个左右省登峰学科、25个左右省优势特色学科、50个左右省一流学科(A类)和180个左右省一流学科(B类),构建目标导向、层次清晰、聚焦重点、动态调整的高质量学科体系。2 .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建设一批重点基础学科。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交叉学科科研团队,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布局建设一批基础

7、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交叉学科特区。3 .深入推进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支持国家和省两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围绕全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社会建设管理领域重大需求,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大力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能级和核心能力,加快形成与产业互融发展格局,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的匹配度和适应性。4 .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省级统筹。坚持内涵发展,引导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和条件,合理确定学科专业数量。加强省级宏观调控,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本科高校一般设置不超过50个专业,高职院校一般设置不超过40个专业。鼓励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8、,加快调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五、超常规引育高层次人才1 .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发挥教育等部门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校地协同引才育才新机制,用3-5年时间,多渠道筹措100亿元左右资金,引进100名左右战略领军人才,聚力打造10个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形成“大师+平台+团队”的高端人才引育新模式,全面服务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2 .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坚持引育并举,落实人才政策,争取用三年时间实现高校国家级人才数量翻一番。深入实施“院士结对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海外英才聚集计划”,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建设10个省级高校文科实验室,引育100名左右人文社科

9、类高层次人才,推动高校哲学社会学科繁荣发展。3 .实施“校企互聘”人才共享计划。支持企业、研究院等非高校单位聘任的“鳏鹏行动”计划专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卓越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在相关高校担任兼职教授,鼓励高校聘请行业企业专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高校专家教授担任企业技术导师。4 .保障和改善高校人才住房。积极落实属地同城待遇,逐步将高校新增高层次人才纳入各类地方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利用自有闲置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或联动属地利用周边土地建设共有产权住房。鼓励地方政府在高校集中的区域开发建设一批高校人才专用住房。六、全面改善高等学校基础办学条件

10、L改造更新高教园区。迭代规划高教园区的功能和条件,促进高教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的融合发展,实现高教园区创新创业水平、产教融合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同步提升。利用地方政府债等多种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教园区实施改造提升工程项目。2 .改进优化高校设施。支持高校通过新(改扩)建等方式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后勤保障设施,推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加快实现硬件现代化,推动高校根据发展需要提前规划基本建设项目。推动已有基本建设项目储备、已落实项目用地与建设规划的高校加快建设,扩大办学容量、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支持适当提高容积率。3积极加快高校新基建。深化数字化改革,加

11、快智慧教育公共设施建设,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加强智慧教室、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虚拟学习场景建设,打造学习新空间,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环境。七、扩大和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L优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深化高校管理机制改革,依法保障和落实办学自主权。明晰各有关部门管理高等教育的权责,规范管理方式和程序,减少对高校办学不必要的考核、评估、检查。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减少事前审批或备案事项。健全完善高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分层分类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3 .扩大高校人事管理和经费使用权限。落实机构设置自主权,支持高校分别在核定的党政机构、

12、教辅机构总量内,自主规范调整党政机构、教辅机构设置。扩大岗位设置自主权,支持高校动态调整岗位结构比例,差异化安排不同学科专业的岗位构成。扩大教师招聘调配自主权,由高校自主决定年度招聘计划、自主组织实施公开招聘工作,引进学科发展亟需的特殊人才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聘用入编。扩大薪酬分配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薪酬制度,遴选若干具备条件的高校试点自主确定绩效工资总量。扩大办学经费使用权,简化程序、优化方式,允许高校在项目资金支持范围内自主安排。鼓励地方政府对所属高校开展放权试点。4 .健全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新办学理念,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校内一流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办

13、学自主权“接得住、用得好”,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促进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八、多渠道增加高等学校经费投入L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健全高等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基本支出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重点专项保障力度。逐步提高生均基准定额标准。支持高校青年教师挑大梁、当主角,积极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用好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省级引导资金。各地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或高于省属同类院校水平。5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拓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积极争取汇聚各方面的办学资源。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

14、济社会发展水平、培养成本等因素,建立健全公办高校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和落实教育捐赠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和财政配比支持办法,鼓励企业通过捐资或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高校建设和发展。6 .拓展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开发和利用高校各类资源,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对高校存量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房产等资源,采取升级改造与定位转型、统一收储重新规划利用、加强专业运营管理等方式,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优先用于高校发展。九、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L一体建设创新平台。发挥高校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加强与高能级科创平台的融汇贯通,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探索高校与高能级科创平台通过负责人相互兼职、

15、科研相互协作、人才相互聘用、育人相互融通、平台共同建设等途径,促进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与高校对应学科协作发展、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高校与学科专业相近或业务互补的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合并办学,实现资源整合、一体发展。7 .一体培育创新人才。构建高等学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机制。面向“315”科技创新体系、“415X”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加强高校与省实验室、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等的合作,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大力引进培养战

16、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逐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8 .一体组织科研创新。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升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意识和能力。支持高校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支持牵头或参与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鼓励高校围绕服务地方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校地协同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建立“大学+”发展模式。十、全面扩大高等学校开放合作L打造对外开放高她。深入实施“国际名校引育工程”,鼓励举办填补空白、解决“卡脖子”技术、引领未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新增5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17、加快推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发挥世界一流教育资源集聚效应和开放集成创新效应。支持办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打造人才引育与科研合作共赢的“双轮驱动”新样板。9 .打响“留学浙江”品牌。发挥好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对优秀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广泛吸引国际学生来浙留学,优化国际学生生源结构和学历结构,扩大接受学历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层次国际学生的规模。建好500门一流本科国际化课程,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建设20个左右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国际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0 提升开放合作交流能级。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国际组织、大学联盟打造高能级教育合作平台,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建成40所海外丝路学院。鼓励与中东欧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非洲地区国家等重点区域教育机构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合作,提升中国(宁波)一中东欧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中国(浙江)中非经贸论坛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影响力。加强区域高校交流合作,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深化省内高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