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基础设施
2、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基本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城乡建设。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协调。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共同创造美
3、好环境。(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全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全面实现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二、主要任务(-)加强规划引领绿色发展,推动高品质宜居地建设1.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
4、局。紧扣“两区一城”,推进高竹新区构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空间格局。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编制,加快构建主体功能明显、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2 .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发挥主城都市区引领作用,统筹外围区域发展,落实绿色协调发展格局。统筹布局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
5、严格控制城镇空间无序扩张。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优化完善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强化对华釜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等13个优先保护单元、后河观音洞水库等8个重点管控单元、御临河上游等2个一般管控单元的差异化管理。优化与两江新区、北僭区、江北区、长寿区交界地区生态空间管理衔接。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完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围绕空港工业园、前沿科技城、仙桃数据谷等重点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3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区部分为依托,建设城镇
6、圈,按照“特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思路指引,构建梯次结构、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对城镇布局的引导,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及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落实“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优化空间格局。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4 .打造安全绿色、生态宜居的文明美丽乡村。紧扣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实际,完善乡情陈列馆、农家书屋等乡村文化设施,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五清理一活动”和“百村宜居计划
7、”专项行动,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示范区。5 .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砍大树、不盖高楼,建立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维护修缮机制,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文物和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留住城市记忆与乡愁。完善项目审批、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等制度机制,有序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 .着力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加强水、森林等自然资源
8、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持续巩固“清水绿岸”长治久清,坚持综合治理,统筹好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上地下、岸线水体,因地制宜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持续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尊重城市的总体山水格局,顺应自然,保护城中山体、水体、地貌,延续山地自由式路网、不大填大挖、深挖高切。持续保护好城市公园内山体、水体、地形地貌以及湿地、生物物种等资源和风貌,构建群落稳定、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7 .大力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始终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来认识和把握,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促进清洁能源生产、送能、储能高效协同发展,
9、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项目,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因地制宜发展水电,聚焦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充换电设施、新型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新能源项目加大招引力度。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引导建筑用能向电气化发展。8 .高标准打造城市绿色名片。编制并推动实施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城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完善各类固体废物收运、利用、处置体系,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到2025年,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持续保持100%o系统化特色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25年,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
10、效落实,城市建成区4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全区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推动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巩固,打造绿色发展“生态样板”。9 .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规范市政管网管理。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开展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管理,因地制宜推广城乡一体化运维、第三方运维和村庄自行运维
11、等方式。(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城乡绿色发展新动能10 .促进能源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能源电力配置枢纽平台,打造坚强可靠主网,建设安全灵活配网,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优化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强5G网络规划布局,推动建筑物配套建设移动通信、应急通信设施或预留建设空间,加快开放共享公安、电力、交通、市政等各类基础设施、社会杆塔和站址资源,支持5G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建设“千兆城市”,加快推进光纤网络扩容提速,建设高速信息通信网络,全面推动家庭千兆接入和企业万兆接入升级改造,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基本覆盖。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
12、。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光纤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根据实际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11 .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着力打造内陆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加快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强化中转服务功能,202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预计达到59万吨。全面推动轨道交通建设,按照全市“中心加密、外围辐射”总体思路,完善以轨道为支撑的公共交通体系,引领城市发展。以“优化道路空间布局、挖掘道路通行潜力、提升交通出行品质”为抓手,扎实推进“缓堵促畅”工程。加快形成“对外联系”快捷道,提
13、速构建“环型方格”联络道,挖潜盘活“路网更新”畅通道,深度挖掘道路通行潜力。12 .加快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网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鼓励开展分质供水系统和管道直饮水设施建设。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和利用量,在有条件的区域合理使用非常规水资源。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同时,推进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完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饮水保障成果,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13 .推动综合管廊系统化建设。加强城市管线综合管理,结合我市山地城市
14、特点,开展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修编,逐步推进城市架空管线下地。大力推进城市综合管廊,新建城区推进“干-支-缆”综合管廊系统,老城区重点推进紧凑、经济合理的缆线管廊,做好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修编和项目储备,加快推动实施。落实管线强制入廊要求,完善管廊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智慧管廊建设。推广使用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技术,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四)深化绿色建筑创建,助推实现双碳目标14 .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开展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倡导绿色设计,推动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动
15、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广宜居农房建设,推动建成一批装配式宜居农房15 .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由单一型节能改造向综合型绿色化改造转变。大力推动既有居住建筑及社区绿色化改造,统筹推动绿色社区、完整社区一体化创建。鼓励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抗震加固等工作同步实施,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16 .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以区年耗能IOOO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为重点,深入推进需求侧管理,实施锅炉、电机、内燃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工程和空压机系统能效提升计划。到2025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
16、值能耗累计下降13.5%o创新驱动绿色建筑发展,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1.M)技术应用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和现代建筑智慧产业示范园建设,积极推进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和绿色工业建筑建设,鼓励推进新建商品住房精装修。到2025年,全区新建城镇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继续保持100%,新建城镇建筑执行绿色施工标准的比例继续保持100%o17 .推动工程建设组织方式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和国有公司投资项目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和设计变更管理。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明确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实施范围,对建设内容和标准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房屋建筑和市政项目,适宜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建
17、设。严格初设审查,把好初步设计关口,及时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并落实建设资金,按规定完成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进行设计变更管理应遵循“高效透明、合理合规、严格审核、先批后建、责任明确”的原则,立足于确保质量安全、改善使用功能、节约工程投资和缩短施工工期等。18 .推动绿色建材普及应用。推广绿色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强化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制定扶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政府积极采购绿色建材。(五)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绿色生活体验19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聚焦城市形象品质提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
18、、高效能管理”要求,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聚焦城市生态品质提升,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聚焦城市生活品质提升,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在城市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城市更宜居、群众生活更美好。20 .补齐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短板。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的优质、均衡和协调
19、发展。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营商服务环境,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政策精准化,由“补砖头”转向“补服务”。健全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站、室的建设。推进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特色化、智慧化建设。优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推动文化体育设施的更新和提升,优化文旅消费场所全域布局,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21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选择绿色照明产品、设备,推动绿色照明发展。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品和绿色设计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六)
20、提升城乡管理水平,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22 .强化制度总体设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动态管控建设进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兼顾当前和长远、地上和地下、美观和功能,推进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化公众参与,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加强标准化工作,创新城乡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建筑品质,塑造特色风貌。23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推动形成建设美好人
21、居环境合力,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24 .健全智慧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加速城市智能中枢全面支撑优化城市治理与决策部署的能力提升,建立城市信息模型(CnO,整合城市多维度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档案制度,加速建成城市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智能化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及运营模式变革,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整合政务系统上云。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医保、教育、养老等智慧民生服务。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落实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噪声技术要求,建立噪声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加强交通噪声管控
22、。建设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系统、污染源等五大领域生态环境物联感知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风险等要素的实时监控、态势预警和信息共享。25 .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工作机制。健全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基本建立安全监管、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信用管理等部门现有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基本实现城市桥隧结构设施、供排水管网、垃圾收运设施、化粪池等重要设施、重点区域的在线预警监测,加快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26
23、 .健全完善城乡既有房屋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城乡自建房周边地质灾害治理,切实消除隐患。加强3层及以上人员密集,用于出租、经营、生产加工的自建房规划审批和建设管理。完善违法建设查处流程,严厉打击随意加层、违法改扩建、擅自改变主体结构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建立完善城乡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镇(街道)、村(社区)“两委”、监测人员等各网格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要求。将房屋安全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范畴,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既有城乡房屋安全风险管理水平。27 .健全城乡应急处置体系。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建设施工、工贸、特种设备、城市运行、旅游、功能区等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洪
24、旱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综合防治,重大建设、生命线工程抗震等安全专项整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等专业防控体系。到2025年,我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年均死亡人数较“十三五”期间下降5%,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严控较大事故,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持续下降,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提高到97%o28 .推动实施能耗限额制度。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等数据共享机制,提升能耗监测能力。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29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大绿色环保产业培育力度,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与
25、活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等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环保产业,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争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引导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环境保护专业技术服务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30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加快引进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一批零碳示范园区、零碳示范企业。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开展清洁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
26、区循环化改造等研究探索,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绿色化改造。重点支持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和防控、生态修复技术攻关、气候变化、生物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噪音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等方面技术研发,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项目,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三、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工作纳入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统筹推进,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认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具体任务分工,编制年度计划,开展相关工作。(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市级有关部门支持,按照各自职责制
27、定完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工作落实。(三)加强培训宣传。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构筑信息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式,普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附件: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具体工作任务清单附件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具体工作任务清单号主要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划引领绿色发展,推动高品质宜居地建设1.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领城乡绿色发展。区规划自然资源局?aJ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图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28、、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严格控制城镇空间无序扩张,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重大风险防控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到2025年,国土开发强度、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率达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区规划自然资源局I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和绿道体系,衔接“三线一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到202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3%、城市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7于14.8平方米。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局5优先保障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的空间需求,提高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区规划自然资源
29、局)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重大工程项目。立足于城市地上地下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和空间集约利用,合理规划、部署各类设施空间和规模。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场人民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强化江河岸线管控,塑造显山露水、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彰显文脉的城市空间形态。区规划自然资源局i小城镇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山水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地域性、乡土味,展现精致隽秀、恬静悠然的空间形态。推进城镇化建设,满足农民在城镇安家就业需求。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对城镇布局的引导,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
30、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系统推进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做好城市建筑高度、密度分区,保护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边坡线。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1.O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建立超高层建筑方案审查管理区规划自然资台账。严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口以下城市)。源局1.1.保护乡村自然山水,遵循传统乡村风貌特色。提升农村建筑风貌,推行村容村貌设计美化行动,村庄中的新建农房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融合村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打造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的巴渝乡村画卷。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区农1.2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
31、艺。区文化旅游委区见局、1.3实施“点亮农村”工程。重点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广场晒坝和农房院落等群众活动频繁、人口密集场所的公共照明设施,推广使用1.ED、太阳能等绿色节能照明设备,鼓励支持农户开展庭院照明建设,开展村庄亮化工程示范创建。区住房城乡建委1.4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探索区域乡村发展路径。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区为局、信委区生住国局、水禾委、卫但发展1.5强化改革创新,聚集资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链,进一步提升价值链、拓展功能链,支持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机制,丰富新业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促进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区为
32、局、口、1.6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增强绿色农业发展新优势。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区为局、1.7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大力开展“文明生活进农村推广“积分制”“老马工作法”,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审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群众组织,深化农村志愿服务队伍、阵地、制度建设,抓实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孝敬父母、封建迷信等专项整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区委宣传部区戈1.8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守住历史文
33、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保护标准和政策法规,严格落实责任,依法问责处罚。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戈住戾1.9建立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维护修缮机制,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传承传统建筑绿色营造方式。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为局、ZO完善项目审批、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等制度机制,有序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传区戈财政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测绘、建档、挂牌工作。区文化旅游委区反局、委22保护利用好“两江四岸”文物区文化旅游委区为局、委23推进抗战遗址、统战历史文化旧址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区文化旅游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发规戈I24加强“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34、,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区。区文化旅游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为局、委25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砍大树、不盖高楼。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园、街区、传统风貌区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实施一批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场26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不损毁古树名木,做到按级施保、应保尽保,强化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传承绿色文化,留住城市记忆与乡愁。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文化旅游委区住区与27
35、积极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区文化旅游委区以局28推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到2025区文化旅游委区发年,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以上,新增区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以上。规戈I区传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9以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林出50保护三江生态涵养带。保护好三峡水库国家战略水源地,提高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推进二江干流两岸城市规划范围内滨水绿地等生态缓冲带建设,禁止在长江干流岸线3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
36、,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整合岸线资源,协调好生态岸线、生活岸线、生产岸线的关系。区水利局、区应急局、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H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按照突出安全功能、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的次序,以系统观念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平行山岭和近城重要独立山体的保护和修复,完善区域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住32尊重城市总体山水格局。顺应自然,保护城中山体、水体、地貌,延续山地自由式路网,不大填大挖、深挖高切,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标准规范建设。注重山地建筑
37、体量和尺度应与环境相适应,滨水地区严格进行建筑后退管理,留足自然岸线。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村局33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防治。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以上。区水利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反局、委、委、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35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局区生56深化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优先
38、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区规划自然资源局37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进集中供热替代等,加快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建设改造。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生38推动煤炭消费减量。到2025年,城市燃气普及率不低于99%;实现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59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启动实施一批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试点示范。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城市管理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机关事务中心10落实,业厂房、公共机构
39、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应用的要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o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机关事务中心区为局、委H推动绿色照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运用光伏新能源照明设备,降低平均能耗水平。区城市管理局12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区城市管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发13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r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达到100%o区城市管理局区住14加快建设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区城市管理局区生15建立健全农
40、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改造。到2025年,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33个。区城市管理局区住16建设较稳定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作业队伍。区城市管理局17推进适宜山区特点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鼓励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对厨余垃圾进行不出村就地就近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大可回收物的收运力度。区城市管理局区伊18加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推动现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提档升级。全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得到充分保障。区生态环境局19优化危险废物收集体系,支持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集中区域建设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区生态环境局50加快国家推动现有医疗废物
41、集中处置设施扩能或提质改造,全面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促进医疗废物源头分类、规范处置,推动建设“无废医院”。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卫生健康委51依托危险废物焚烧、生活垃圾焚烧等设施,建立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区生态环境局区发)2系统化特色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25年,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城市建成区4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全区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刿局、局、53推进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空间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等相关工作,提升城市雨洪调蓄功能。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以局
42、、局、54新区建设以实现径流管控目标为导向,通过规划建设管控,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旧城改造以解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拟局、决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同步实施。局、55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相关建设要求应贯穿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全过程,结合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程序,形成闭合管理,严格过程管控,提高建设质量。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为局、局、)6推进长江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打造“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美丽生态带。区林业局区见局57旧城结
43、合城市更新拆违建绿、拆旧建绿,新区有序推进城巾公园、郊野公园、农业农园等项目建设,多渠道保障绿地空间。区城市管理局区为局、有泮58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绿地布局,多渠道保障绿地空间,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对绿地的占用平衡,探索将城市田园、城市绿心、绿带等开敞空间计入绿地面积。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传区戈城市)9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有序推进全域构绿、规模增绿,提高城市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水平,实施以“坡坎崖”、屋顶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立体绿化建设,打造城市园林“山城”系列品牌。到2025年,完成“坡坎崖”绿化美化地块9个、总面积15万平方米,示范点项目3个。区城市管理局区住区为局
44、50加强乡土植物资源的保护应用力度,完善城市植被体检制度,提升城市绿化常态管护水平。区城市管理局H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带;开放公共区住房城乡建区反空间,打造便捷共享游憩带;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人文荟萃风貌带;提升滨江颜值,打造立体城市景观带。委局、局、交逅境后委)2实施管网建设与改造,将管网改造纳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新区管网建设应采取分流制,旧城要结合管网排查成果,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治理,对进水情况出现明显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区住房城乡建委53将排水管网改造列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内容,实现管网改造全覆盖。区住房城乡建委54
45、强化管网外水入渗入流、倒灌排查治理,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低于Ioo1.ng/1.的,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实施“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区住房城乡建委55对现有合流制区域因地制宜采取雨水源头减排、雨污分流改造、截流设施改造、分散调蓄(处理)等工程措施,降低雨季溢流污染。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发规划)6规范市政管网纳管管理,对进入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工业企业尾(废)水进行监测评估,经评估认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处理或可能影响出水稳定达标的,限期退出。区住房城乡建委区生57到2025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吨/天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集中收集率达到73%以上,城巾
46、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发生态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一级A排放标准.)8按照“专业为主、协同为辅”原则建设污泥处置设施,推进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IO0%。区住房城乡建委59因地制宜完善港区(码头)排水管网建设,加快港口接收设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及70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到2025年,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座,基本实现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区生态环境局H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推动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础设施建设,助力城乡绿色发展新动能72实施居民供电设施改造专项工程,提升居民小区供电安全保障水平。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市上73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市上74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原则,有序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经济便利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区经济信息委75推进船舶、港口岸电改造,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研究1.NG区交通局区发和推广纯电动船舶运输。经济76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完善布点规划;鼓励利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