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0376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整理-法规政策副科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乡镇村级基层法规政策选介精简版第二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关注的政策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4、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5、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农村改革发展的阶段60多年来,我国农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第二阶段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统

2、筹城乡发展阶段。30多年来,农村改革三大步(温家宝2006):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三步改革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

3、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三、重点解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大纲如下:“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加快发展农村

4、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农村改革的历史方位(时代特点“三个进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二)农村改革面临的挑战:“四个问题”和“三最”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一是体制不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二是农业欠发展。农业发展方式依

5、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三是农村仍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四是管理欠加强。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三)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三个“把”)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

6、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四)农村改革发展的六大基本目标(到2020年)一是体制健全。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二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三是收支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四是组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五是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

7、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六是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农村改革发展要遵循的五大原则一是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二是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五是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

8、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六)加强农村六项制度建设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两个市场”。就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两个最严格制度”。就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投入、价格、补贴

9、、生态补偿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触、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把城乡一体化归纳为“五个一体化”,即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发展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真题】(10年)16.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oA.农村金融B.农村家庭联产水包责任制C.农村集体经济D.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四、重点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及纲要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共十六

10、篇,其中第二篇即“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两个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强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三个推进:首先,“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4亿吨以上。与上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1万亿斤目标相比,增加了8O

11、O亿斤粮食。)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不仅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提出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体现了农产品市场化的方向,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而且指出了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进行,

12、即在城乡统一规划中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两个亮点: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部分中,有两个亮点:第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指出“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还指出“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第二,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

13、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此外:“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提出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节农业生产经营与发展主要政策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1年中央1号文件等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法)一、农业1、农业: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属于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法)2、农业现代化: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二是农业组

14、织管理的现代化。3、现代农业的多功能:包括经济生产与非经济生产两大功能。即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真题:(09年)30.农业除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其他功能还有A就业增收B生态保护C观光休闲D文化传承4、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农业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即“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

15、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5、农业生产经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是指以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业生产设施和其他公共财产为基础,主要以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为单位设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原则:第一,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第二,民主管理。第三,盈余返还。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为成员提供生产、产品营销、市场信息、技术、业务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2)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3)代表本行业提出农

16、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的申请。6、农业财政投入水平:农业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重点解读:2011中央一号文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1934)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1号文件(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1、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成就:略问题:(1)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2)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4)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5)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2、新形势

17、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利的三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水利的新定位)。(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O2O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1、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

18、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2、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OO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隙,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O.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OOO万亩;3、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4、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

19、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三)基本原则,1、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2、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3、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4、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5、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五大任务(根据水利

20、部部长的解读整理)1、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2、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3、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4、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

21、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5、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三、其他1、森林的类型:按照森林法第4条规定,森林具体可分为:(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上用材林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P75

22、2、我国林业建设的方针:根据森林法第5条的规定,我国林业建设的方针是: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3、森林采伐: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4、草原(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原)利用方针:草原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5、草原统一规划应遵循的原则:草原法第18条规定了草原统一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1)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的

23、可持续利用(2)以现有草原为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3)保护为主、加强建设、分批改良、合理利用(4)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另外20条规定,草原统一规划还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其他规划相协调。6、草畜平衡量的概念: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一方面要通过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圈养、提高牲畜出栏率等措施,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逐步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不断增加饲草供应量,并通过改良牲畜品

24、种、优化畜群结构、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牧民的增收。概括来讲,就是应当从增草增畜、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入手,从根本上扭转超载过牧的局面,最终实现草畜平衡。7、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的草原:(1)重要放牧场(2)割草地(3)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4)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原(5)人微言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6)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7)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8、渔业方针:渔业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

25、、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9、渔业捕捞权的两种形式:一是特许取得,二是自由取得10、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措施:(1)禁止性行为的规定:渔业法30条规定:禁止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即禁止毒鱼、炸鱼、电鱼行为;禁止制造、销售禁用渔具;对渔获物中幼鱼比例的限制;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内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等(2)确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制度(3)强调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4)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第四节农村土地管理与经营主要政策参考: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一、农村土地管理总体内容农村土地管理国家对农村土地所实行的一系列土地管理措施体系。是国家统一管理城乡地政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6、,是相对于城市土地管理而言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地籍管理为土地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是整个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等。二、农村土地制度概述1、农村土地所有制及所有权:这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根据我国宪法及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2、农村土地使用制及使用权:来源于80年代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其特点是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即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均分到户。3、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

27、本国策土地法2004修4、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5、耕地及耕地保护耕地: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我国耕地的特点:(1)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2)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3)耕地退化严重(4)耕地资源贫乏。耕地保护: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制度主要有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遵循“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确保本行政区内耕地数量和质量

28、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6)土地管理法还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6、农村土地承包的两种方式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二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的承包。7、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耕地的承

29、包期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至70年,种植特殊林木的林地,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期还可以延长。8、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将其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的部分或者全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于第三人的行为。形式: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三、农村土地管理要严格规范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关内容1、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决定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

30、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一要层层落实责任,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二要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严格落实决定提出的“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的精神。三要按照决定“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不得占用。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做到“三个不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

31、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三个不得”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3、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一是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二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三是拓宽安置渠道,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第五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政策参考: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章等。基层民主是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一、农村基层民主:村委会村民自治(2010,村委会组织法)1、村委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

32、、主要(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与基层政权的关系:乡村关系:乡、民族乡、镇地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地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两委关系:村党支部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保证4、组成: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补贴。5、选举:(1)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

33、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2)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3)选民登记: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A.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B.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C.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20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

34、会公布。(4)罢免: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委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5)以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对以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6、民主议事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1)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2)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3)本村公益事业的兴

35、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4)土地承包经营方案;(5)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7)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8)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9)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和议事程序: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户至15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村民小组会议制度:召开村民小组会议

36、,应当有木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组长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7、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事项:(1)前文中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2)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3)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4)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5)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民主评议:村委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

37、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C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村委会成员连续两年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任期和离任审计包括的事项:(1)本村财务收支情况;(2)本村债权债务情况;(3)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4)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5)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6)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二、城市基层民主: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治(1989,居委会组织法)* 性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与基层政

38、权的关系: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组织与管理产生: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五至九人组成(少数民族应当),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罢免: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管理: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真题】(0

39、9)我国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A5年B4年C3年D2年(09)下列事项中,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有A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B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C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D宅基地的使用方案(10)下列属于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有()。A.村民委员会B.乡人民代表大会C.居民委员会D.民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工作关注政策文件:2007党章,1999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性质和地位:乡镇党的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含总支、党委,下同)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组织与村

40、级其他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不足3名的,可与临近村联合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或党员人数虽不足50名,但村办企业具备成立党支部条件的村,因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因工作需要,经县级地方党委批准,可以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村党委受乡镇党委领导。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二3、村党支部应多长时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

41、的组织生活会,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四、补充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于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六、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八、加快推进惩治和

42、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一)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三)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43、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四)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五)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一一十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十七大;全会提出,“必须坚

44、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六)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所在(七)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J1、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2、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3、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4、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

45、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5、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八)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九)坚决反对腐败: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第六节农村社会保障受历史传统影响,农村具

46、有家庭供养、自我保障、家族互助的长期传统。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国家在农村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2009.4)目前初步形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地域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江苏各地的年保障标准,原则上苏北地

47、区不低于720元,苏南地区不低于1200元,苏中地区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新农合: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民政部2009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新的实施方案的提出,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4、新农保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原则:“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5、农村五保:2006年修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五保:吃、穿、住、医、葬对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五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