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建环境规划与管理讲义10环境管理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建环境规划与管理讲义10环境管理模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第一节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一、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建立1、末端控制的涵义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这是传统的污染控制方式。由于末端治理是一种治标的措施,投资大,效果差。而且末端治理投资一般难于在投资期限内收回,再加上常年运转费用,在法制尚不健全的强制性管理环境中,滋长了企业的消极性。2.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人类所依赖的资源与生产的产品范围得到扩大:人工合成的
2、各种化学物质被不断的生产与制造,而这些化学物质不能很快或不能为自然系统吸纳与循环,因此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制造过程中能源与资源消耗大,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环境的容纳与循环能力不能承载,造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背景,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对企业进入环境的工业废弃物的最高允许量进行限制,对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和控制。随着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提出,各国法律都规定了企业对其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必须承担经济责任,凡是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规定的排放标准,都需要徽纳超标排污费,
3、造成环境损害的,需要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并赔偿相应的损失。在这一阶段,企业面对严厉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企业只能遵循相关的制度约束,为了能够在制度约束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其环境手段往往是在其制造的最后制造工序或排污口建立各种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来处理污染,如建污水处理站,安装除尘、脱硫装置等以“过滤器”为代表的末端控制装置与设备,为固体废弃物配置焚烧炉或修建填埋厂等方式来满足政策与法规对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这种环境管理模式是以“管道控制污染”思想为核心,强调的是对排放物的末端管理。末端控制的环境管理模式具有线性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方向流程组成
4、的开环式系统; 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的控制时强调的是对企业自身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控制,而对分销过程与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不予以考虑与控制; 其环境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与污染的控制达到规制最低排放标准与最大排放量的要求,规避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风险。事实上上述三个假设前提均不存在:自然资源不是永续存在的,同时是有限的;产品在分销与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如日益受到关注的电子垃圾已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自然系统自然降解、吸纳和消除废弃物的能力是有限的。以管道控制为核心的末端控制的环境管理模式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
5、(一)美国污染控制政策演变(三次重大演变):第一次重大转变第二次重大转变第三次重大转变1948-1963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来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为重视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源头控制提出水污染控制清洁空气法1990年污染预防法(二)美国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国家之一。在迄今为止的几十年的环境保护实践中,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美国的污染控制政策也不断随之变化,在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实践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 从1948年到1963年,美国先后颁布了水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等法律文件,标志着污染控制工作全面开展,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到
6、重视污染防治,这是第一次重大转变。 20世纪70年代,当浓度控制难以实现既定的环境目标时,美国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这是第二次重大的转变。由于无论是采取浓度控制还是总量控制,都是末端控制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而且这种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表明,实行末端控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据美国1988年有毒物质排放报表资料,每年仍有45.7亿吨有毒化学品直接排入环境,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污染物控制标准日趋严格,实行末端控制导致环境保护工作投资日益增加,美国每年该项投资达到800900亿美元。(三)中国末端控制传统环
7、境管理模式的实践 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的前两个阶段充分说明了基于末端控制思想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建立和实践过程。 在第一个阶段实现了思想认识的转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认识到了环境保护要依法管理,并开始集中人力财力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在第二个阶段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大政方针,确立了以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三大政策,形成了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征收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补偿费、排污许可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等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环境管理体系。三、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1)末端处理技
8、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只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代污染物,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产生的第二代污染问题。(2)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管理、投资、科技等占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没有对面临全球系统的环境威胁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3)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金之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比原来设想的要困难得多。(4)i0污染控制i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部分企业(公司)养成了一种i0污染排放后才控制i或J达标排放i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泛实行污染
9、预防的障碍因子。(5)治理难度大,治理代价高,加重组织的经济负担。第二节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一、污染预防概念的提出 DEF1: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染的策略,称为污染预防(PollutionPrevention),是当今环境管理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DEF2:污染预防:污染预防是在可能的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厂地产生的全部废物量。它包括通过源削减,提高能源效率,在生产中重复使用投入的原料以及降低水消耗量来合理利用资源。 在源头预防或减少污染物产生,不仅减少了处理费用与污染转移,实际上它能通过更有效地使用原材料,最终增强经济竞争力。 美国1990年“污染预防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它的实
10、际作用是产生了可以建筑未来污染预防努力的立法框架。 该法的中心议题是在全国采取措施促进自愿实行污染预防,既不需要也不希望采取强制性的污染预防。该法的基本政策是,作为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的最高重点是通过源削减实现污染预防。 该法第四、五、六、七、八节的内容分别是环保局的活动、用于各州技术支持项目的基金、源削减技术信息交换所、源削减和再循环数据的收集、环保局的报告。 该法所规定的环保局的责任包括:(1)宣传和推动自愿的污染预防;(2)收集与分析信息数据,以制定和明确解释综合污染预防计划。该法规定环保局必须在局内成立污染预防办公室该法还要求环保局制定污染预防策略,包括下述措施:(1)建立测量源削减的标准
11、方法;(2)审议环保局的法规,协调环保局与其他联邦机构的活动,促进源削减:(3)根据联邦立法建立改进和散发数据的方法;(4)成立国家信息交换站和通过拨款计划和技术援助,促进企业实行源削减:(5)确定可计量的源削减目标;(6)判定并向国会建议消除源削减障碍的方法;(7)开发、检验和散发源削减审计程序;(8)判定利用联邦采购手段,鼓励源削减的机会;(9)制定年度奖励计划,以表彰执行优异的或革新的源削减计划的公司。美国污染预防政策实施(D1990年成立污染预防办公室,其任务是开发、推广和实施污染预防战略。(2)环保局内成立环境教育办公室,主要训练环保系统内部成员及其它政府机构成员,培训以污染预防为中
12、心内容。(3)环保局内成立污染预防信息交流中心(PPIC),成立了污染预防信息交流系统(PIES),为企业提供有关源削减及再循环利用方面的信息服务(无偿服务)。还将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污染预防计划,向计算机网络提供相关资料。(4)有毒污染物的预防。有害污染物是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5)制定了“源削减检查计划”(SRRP).实施照即的目标是为了评价新颁布的工业标准对工业界采用源削减措施潜力的影响。(6)建立污染预防示范工程。(7)其它措施。为实施污染预防,美国环保局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开展污染预防工作的单位提供资助和奖励,并制定了废物削减技术评价计划(WR【TE),对废物削减技术进行评价,制定
13、配套的政策,鼓励排污单位增加对污染预防的投资。二、基于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源削减源削减(SOUrCeReduction)包括减少在回收利用、处理或处置以前进入废物流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数量的活动,以及减少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排放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活动。明确指出污染排放后的回收利用、处理、处置不是源削减,使污染预防更显示其与过去的污染控制有截然的区别。 源头控制是针对末端控制而提出的一项控制方式,是指在i源头i削减或消除污染物,即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实施源削减。美国污染预防政策的实质就是推行源头控制,实施源削减。这是一种治本的措施,是一种通过原材料替代,革新生产工艺
14、等措施,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控制污染的方法,代表了今后污染控制的方向。 两种常用的源削减方法是改变产品和改进工艺。它们减少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废物处置中废物及制成品的数量和毒性。 源削减:在进行再生利用、处理和处置以前,减少任何废物流入或释放到环境中(包括短期排放物)的任何有害物质、污染杨的数量;减少与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相关的对公众健康与环境的危害。 其内容包括设备或技术改造,工艺或程序改革,产品的重新配制或重新设计,原料替代,以及改进内务管理、维修、培训或库存控制。源削减不会带来任何形式的废物管理(例如,再生利用和处理)。 为了实施源削减计划,美国采取了包括:信息交换站、研究与开发、提供技术帮助
15、/法规说明、提供现场技术帮助、对工业提供财政援助、对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援助、废物交换、废物审计、举办研讨班和学习班、召开专业会议、调查和评价、出版简讯和刊物、审查预防计划、与学术界合作,促进污染预防、奖励计划等内容的污染预防计划。(二)废物减量化废物减量化(WaSteMiniIniZatiOn)也称为废物最少化,指将产生的或随后处理、贮存或处置的有害废物量减少到可行的最小程度。其结果使得减少了有害废物的总体积或数量,或者减少了有害废物的毒性,只要这种减少与将有害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目前及将来的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目标相一致。废物减量化包括源削减和有效益的利用,重复利用以及再生回收。不包括用来回收
16、能源的废物处置和焚烧处理。 由产生者减少有害物的体积和毒性,其中包括削减废物产生的活动及废物产生后进行回收利用与减少废物体积和毒性的处理、处置。“减量化”不一定要鼓励削减废物的生产量和废物本身的毒性,而仅要求减少需要处置的废物的体积和毒性。 废物减量化与末端治理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如据化工、轻工、纺织等十五个企业投资与削减量效益比较,废物减量化比末端治理,万元环境投资削减污染物负荷高3倍多。但由于废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仍有可能造成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危害,因而废物减量化往往是废物管理措施的改进,而不是消除它们。所以“废物减量化”仍然是一个与排放后的有害废物处理息息相关的术语,其实效性如同末端
17、治理,仍有很大局限性。(H)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例如有机碳循环食物碎屑,排泄物,尸体消费者(食物81)分解者 物质(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一一没有废弃物,一个过程的废物是另一个过程的资源 一一资源高效转化,能源高效利用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一一生产一一消费一一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18、资源一一生产一一消费一一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经济增长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岛利用)(四)污染预防层次深削减三、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一)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从管理职能角度出发,“组织”一词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名词意义上的组织,主要指组织形态; 二是动词意义上的组织,系指组织各项管理活动。 本节所讨论的组织层面,则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组织层面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在工业污染从
19、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污染预防为主的生产全过程控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实行清洁生产,就意味着一种综合的预防环境污染战略连续应用于工艺过程和产品,以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性。清洁生产技术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材料和减少所有排放物与废物的数量与毒性。 产品的清洁生产则侧重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理处置,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产品是环境管理的基本要素,而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主要是从管理的协调职能出发,重点研究单个产品及其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环境影响,并通过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二)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1 .工业企业的污染预防工业企业既是环境污染
20、的主要根源之一,也是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主体,所以环境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多以企业为主要对象,将环境管理贯穿渗透到它们的管理范围内,坚持污染预防的原则,不断改进企业的环境行为与环境表现,逐步减少以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作为一个企业,坚持污染预防的方针,应贯彻以下原则(1)采取一切可行的先进技术,消除或减少生产、使用和服务过程中产生废物或产生对环境的污染;(2)对于在上述全过程中不能消除的废物,尽可能回收再利用或综合利用;对于无法再利用的废弃污染物,在充分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妥善处置,如掩埋、排放,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3)对于在源头控制过程中还未消除的污染,要采取适用的末端处理技
21、术,达到环境控制标准的要求。2 .污染预防与IS014000系列标准为了避免各个国家、地区、经济组织、集团公司实施制定各自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标志制度而产生新的贸易壁垒,有必要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包括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在内的环境管理体系,这就唤起了IS014000标准系列的产生和应用。IS014000标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审核、环境标志和生命周期评定等。 IS014000的最终目标是:从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上来规范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科学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主要体现管理的控制职能,着眼阐明各类环境管理的内容、程序和要求,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其所倡导的全过程控制思想则贯穿于各类环境管理之中。(三)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我国的可持续环境战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二是以防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 三是以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带动区域环境保护。尤其是第二点,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全过程控制,就是从i源头i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体现环境战略思想和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境战略。以防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经济决策的全过程控制经济决策是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环境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23、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经济领域的决策问题。-对经济决策进行全过程控制是实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全过程控制的先决条件,它要求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经济决策层次将未来可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控制在最低的限度。我国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经济决策全过程控制的重要保障。2 .物质流通领域的全过程控制物质流通是在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中完成的,污染物也是在这两个领域中产生的。对污染物的全过程控制包括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全过程控制。生产领域全过程控制是从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开始,到产品的开发、生产方向的确定、生产方式的选择、企业
24、生产管理对策的选择等。-消臣领域的全过程控制包括消费方式选择、消费结构调整、消费市场管理、消费过程的环境保护对策选择以及消费后产品回收和处置等。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先后建立了环境标志产品制度,实行产品的市场环境准入。然而,产品进入市场后,还要运用经济法规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如推行垃圾袋装化、部分固体废物的押金制、消费型的污染付费制度等。3 .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企业是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制造者,实施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是有效防治工业污染的关键,要通过IS014001认证和清洁生产来实现。清洁生产是国家环境政策、产业政策、资源政策、经济政策和环境科技等在污染防治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实施
25、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根本性措施,是贯彻“三同步、三统一”大政方针,转变企业投资方向,解决工业环境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和最终出路。-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规划管理,主要是强调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控制管理,强调环境管理的计划职能,目的是使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相结合,使规划目标及其变化方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规律,促进我国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控制管理主要包括环境规划的空间控制、时间控制以及时空偶合的全过程控制。第三节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1 .环境规划的空间控制:环境规划实施的全过程是由一个集中控制机构来执行。在集中控制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
26、儿个二级机构,对环境规划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进行评估和决策。各个相对独立的二级控制机构之间通过信息传递与反馈行为实现横向协调控制,环境规划的二级控制机构与总控制机构之间通过环境规划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实现纵向控制,纵向控制最后通过信息交叉反馈,实现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全过程控制管理。2 .环境规划的时间控制: 环境规划的时间控制是指环境规划信息反馈时间和反馈回路控制。 其一为闭路控制,指在规划实施管理中具有完整反馈回路的时间控制。管理者根据环境规划实施者反馈的情报信息,有效控制和改善规划实施过程; 其二为规划过程中具有不完整反馈回路的半闭路时间控制。由于环境规划实施中大量随机因素干扰,用信息反馈适时
27、调节控制; 其三为开路控制,即环境规划实施管理,不具备反馈回路控制。在环境规划的时间控制中,一般采用闭路、半闭路和开路控制信息反馈实施协调控制管理。3.时空偶合的全过程控制:这里针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空间和时间控制管理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通过信息反馈、资源共享等协调途径,化解时空控制管理的冲突,达到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控制管理。第四节当今世界循环经济四种模式1、杜邦模式一一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
28、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i3R制造法i,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2、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
29、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3、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包装物双元阿I收体系(I)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i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i,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i绿点i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
30、的i绿点i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这是一部基础法。随后又出台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第二层次的综合法。在具体行业和产品第三层次立法方面,2001年4月日本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由厂家负责回收;2002年4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规定汽车厂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进行资源再利用;5月底,口本又实施了建设循环法,到2005年,建设工地的废弃水泥
31、、沥青、污泥、木材的再利用率要达到100%。第三层次立法还包括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等。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习题1 .何谓末端控制?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污染物“末端处理”为主要特征的行政控制手段与发达国家的“命令-控制”措施有无显著区别,若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 .试客观评价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实践的作用。4 .何谓污染预防,它与末端控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5 .实施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6 .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7 .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实施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有哪些?8 .何谓目标管理?并简述其基本思想、特点及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