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精选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精选三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第一篇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标志性事件。围绕会议精神,着眼保障我国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科技伦理治理需要确立系统性思维,在实践中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科技活动全过程。其一,系统性推进要体现在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迅猛,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展性、颠覆性作用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模糊了生命与非生命、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界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则从另一方面对人的隐私权、知情权与选择权形成挑
2、战。放眼世界,大量前沿科技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经验表明,若不充分重视科技伦理风险防范,创新引发的某些科技伦理事件就很可能遭遇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层面的负面反弹。我们要把尊重人的生命权、人格尊严等作为科技活动的底线价值,进一步坚守和弘扬科技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确保科技向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们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引导企业和社会通过监管和治理强化伦理意识和要求。这既是在国际科技竞争大格局下对伦理与价值观之争的必要回应,也是在前沿科技领域敢于和善于展开科技伦理治理,并将其作为科技高水
3、平自立自强的具体体现。其二,系统性推进要体现在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科技活动全过程。新的科技革命是全链条创新,任何一个环节产生伦理问题都会引发创新链风险。所以,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的选题、规划、研究、实验、推广等各个环节,嵌入设计与构建伦理规范,将伦理准则制度化到技术、管理和应用的细节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科技伦理问题,控制和减少风险因素,使科技伦理的跟踪监管贯穿科技活动全过程。即时、动态地调整治理规范和治理方式,是科技伦理治理题中应有之义。要保持前瞻性与动态性相统一,前瞻研判科技风险,完善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的长效评价体系、应急响应机制。其三,系统性推进要体现在多方共治、程序规范。科技伦理是各类科技创
4、新主体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事关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共治。对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完善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履行科技伦理审查监管职责,依法依规查处违规行为;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创新主体而言,需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引导科研人员合规开展科技活动,管控好伦理风险;对科研人员而言,需要主动学习科技伦理知识,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规范,坚守科技伦理底线。着眼于长久治理,必须将制度规范、监管审查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坚持以教育为本,实现科技活动符合治理规范和伦理要求。科技伦理规范只有深植于科技创新的各个主体的价值观底层,才能转化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行为。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
5、指导意见心得体会从人脸识别到微芯片革命,从智能导弹到信息高速公路,从宇宙弦理论到转基因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成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在给公众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伦理困境与道德冲击。如何让科学始终向善、造福人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这是继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之后,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对于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国在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越来越多科技工作
6、者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需要前瞻性预判科技伦理风险,谨防冲进伦理“禁区”。意见从顶层设计出发,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给高速发展的中国科技系好了“安全带”,既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也充分展现了一个科技大国坚守科技伦理底线的大国担当。科学求真,伦理求善。从形式上看,科学技术没有善恶之分,导致一些人笃定地相信“算法中立论”“技术中立论”。但其实,这种观点已经隐藏了危险的苗头。新兴技术之新,其中一点就在于难以准确预计后果,如果脑子里没有绷紧科技伦理这根弦,就很容易剑走偏锋,甚至被各种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意见提出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
7、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科技伦理原则,对于营造“科技向善”的社会氛围十分重要,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科技伦理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法律、社会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社会各界以多主体、多种工具、多种方式共同解决。意见从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既包括对科技伦理高风险活动实行清单管理,也包括加大对违背科技伦理要求的科技活动的处罚力度,以及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公众科学对待科技伦理问题等,既符合我国国情,也与国际充分接轨,体
8、现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科技伦理建设,任重道远。有的人认为,科技伦理有可能会制约科技创新及应用。其实不然,如果说科技创新活动更多是从探索发现角度关注“能不能做什么”,那么,科技伦理治理则是从道德伦理层面关注“该不该做什么J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科技创新和遵守伦理同样重要,也只有从创新和伦理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科技创新才更有温度,也更有生命力。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第三篇科技伦理是开展各类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伦理的保驾护航。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
9、意见,提出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并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与此同时,要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包括重视科技伦理教育、推动科技伦理培训机制化、抓好科技伦理宣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都涉及科技伦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带来各类公共安全风险。在合理使用实验动物、获得科技活动参与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防止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歧视和偏见、避免科技成果误用滥用等方面,都需要加强监督和严格把关,确保科技伦理的各项规则得到贯彻落实。当前科技伦理治理问题特别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但是很多科研人员并非不愿意遵守科技伦理要求,而是缺乏基本的培训和教育,导致其对科技伦理不了解和不知情。
10、这使一些科研人员对科技伦理“不知者无畏”,“裸奔”式科研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也使科研人员在触犯相关规定时后悔莫及。为此要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培训,使科研人员知道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哪些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时刻紧绷科技伦理弦。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学术道德和论文写作规范方面的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这对于强化学术规范和防范学术不端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科技伦理不仅限于学术道德和写作规范,而是贯穿科技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关乎科研人员如何处理其同实验动物和科技活动参与者的关系。因此,应在学术规范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科技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尽可能将其设为基础类必修课,使本专科生和研究生都能树立正确的科
11、技伦理观,明确各类科技伦理要求。发达国家科研院所在科研人员入职和开展科研活动前,均会要求参加科技伦理培训环节并通过考核,否则不允许开展科技活动。与此同时,各类涉及动物和人的科技活动在开展前,都需要满足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先决条件。这使科研人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伦理的至关重要性,因此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去我国对科技伦理的审查、治理和监督重视不够,一些科研院所的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审查和监管作用。科技伦理往往被视为医学和心理学等个别学科的特别要求,其他很多学科还没有明确科技伦理的重要性。为此,要将科技伦理培训制度化、机制化和常态化,将科技伦理治理强化为“长了牙齿的老虎”,使之
12、成为科研人员入职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基本条件与门槛。科技伦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是我国科技伦理人才队伍的规模和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审查和监管队伍,外行管内行的问题还很明显。一些科研院所希望增强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但是却苦于无人可用的尴尬。这意味着要建立健全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能够胜任科技伦理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使他们能够在科技伦理治理领域发挥持久作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伦理问题也不断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颠覆性科技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更加棘手、复杂和微妙,需要不定期及时组织培训,更新科研人员的科技伦理知识结构,适应科技伦理的新要求。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开展培训,使之对新兴科技伦理问题心中有数,进一步做好科技伦理审查监督工作。科技伦理不仅是科技人员需要遵循的规范和要求,也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关注和监督。这就要加大科普宣传和互联网辟谣,使公众建立科学理性的科技伦理观念,避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带节奏”,并反过来影响科技伦理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