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1411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地质野外工作风险与防范空气稀薄的雪山高原、空旷荒凉的大漠戈壁、条件艰苦的极地大洋、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些人迹罕至区域,是地质、测绘、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等工作的主要作业现场。野外环境瞬息万变,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而脆弱,坚持“生命至上”,统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科技手段无法替代亲身到达每当有野外作业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危险或发生不幸,总会有人问: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还非得人亲自去呢?如今科技这么发达,只用天上的“眼睛看不行吗?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多位业内人士,得到的答案都是:科技手段可作为辅助,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但人必须亲自到现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海地质勘查院科技安全部副主任张宏赞说,比

2、如在开展矿产资源调查时,航空遥感、航空物探等技术能够把大的断裂带、矿物蚀变圈出来,为地质工作提供线索,但只能获取一个区域表面的物体形状、分布等特征,看不到微观的层面,并且空间立体感不够。专业人员必须到现场去仔细观察,对地表参照物有质的了解。大多数时候,还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通过放大镜观察矿物特征,或者取回岩石样本进行分析。“如今的地质工作会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每次出野外前都要搜集各种资料,目的是明确这一区域内的工作重点,而不是代替人到现场。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资源所地质工程师董涛说。比如:航空物探显示哪个位置找矿条件最好,就重点去那里调查。过去可能要调查Ic)条路线,把整个区域都覆盖,现在可能只

3、需要调查2条。但在重点位置的这2条路线上,调查点会加密。有时在一个长50米的矿化带上,调查人员需要每隔5米就采集一个岩石样本。长期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工作的多位人士也告诉记者,构建我国的测绘基准体系,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都离不开测绘队员的脚步。如今,航空遥感、航空重力可以代替一部分实地作业,但依然需要测绘队员去布设控制点;而当精度要求较高时,必须实地用仪器测量。比如珠峰高程测量,登顶和前往测量交会点都存在很大风险,但必须如此才能获得精准的高程数据。参与过森林资源调查的专家也指出,森林面积可以采用遥感等技术加以确定,但是通过遥感影像无法分辨树种,不能看到年轮,很多重要信息无法获得,必须

4、通过人工实测才能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危险多来自“意料之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员,几乎全都遇到过或大或小的险情。野外作业单位都将“安全二字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许多人表示,已知的风险都会提前纳入风险管控、写入规章制度,有相应的预防和处置办法。真正令人担心的、威胁到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多来自突发状况,包括天气剧变、自然灾害、野兽攻击等,多属“意料之外2013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资源所普朗项目组在香格里拉开展矿产资源调查时,地质工程师何涛和队友在天宝雪山沿预定的路线调查。来到海拔4200米的山腰时,队友出现了高

5、原反应。这时,他们距离终点还有一公里,只需再调查3个地质点。何涛让队友先回到山脚下等候,只身一人继续前行。当他完成调查返回时,突降大雨,山路变得湿滑,雾气越来越浓,能见度极低,他一脚踏空,跌落悬崖,为地质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隔多年,何涛的同事董涛回忆起这件事情,依然难掩悲伤。“何涛的遇难带给我极大的震撼。野外工作风险很大,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董涛说。张宏赞也在野外工作中经历过生死考验。2008年,他所在的小组在唐古拉山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进山后由于突然天降大雪被困在山里,救援人员也进不去。他和同事们靠烧从雪地里挖出的牛粪取暖,奇迹般地挺过了10余天,成功获救。“野外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太

6、多了。”张宏赞说,南方地区山林茂密,要防范有毒的动植物、瘴气和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还要防范突然降温造成的失温危险。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要防范高原反应、暴雪严寒、山石滑落和失足跌落等危险。海洋科学考察更是意外多发,船舶驶离港口,风险就无处不在。1993年5月2日,受海雾影响,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6号与外籍货轮碰撞,全船110人,107人乘艇、筏逃生,3人在舱室被撞后遇难,“向阳红16号沉入大海。用制度和预案规避安全隐患然而“意料之外”真的就无法规避吗?如何让意外少一些,最大限度地降低野外作业风险?许多资深人士表达的观点大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不断检查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7、和应急预案体系,多听取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的建议,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风险,应急预案要针对性强、切实可行。比如:要求在危险区域从事野外调查,必须提前选好应急救援点,并向所在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报备,外出作业时建立联络机制,定时汇报情况;每个小组都应安排一名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安全员;进入陌生区域时,必须请当地有经验的向导带路,如果一定要在野外宿营,要请向导帮助选择安全的宿营地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野外工作首先要对危险有充分的预判,把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造成的后果尽可能想到,一定要绷紧安全这根弦。董涛说:“我们每次外出调

8、查之前,都会提前搜集资料,对照地图研究调查路线,了解地形地貌,查看天气预报,做好详细的计划。比如:每个小组第二天大概走到哪里,几点前必须开始返回,以确保天黑前同到驻地。小组之间也尽量保持一两公里的距离,相互之间有照应。如果发现调查路线比预想中的困难,或者天气有变化的征兆,我们就会先返同,研究对策,情愿多花一天时间也不去冒险。”“野外工作经验很重要,经验丰富的队员对于可能存在的困难想到的更多,准备也更充分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野外工作的地质工程师张建鹏说,有一次他带着小组外出调查,没有计划在外面过夜,只带了一天的物资。但当他们傍晚回来时,发现早晨很浅的小河,由于冰雪消融变得水流湍急,无法通过。幸好救

9、援人员及时赶到,把他们营救了出来。“从那以后,我们对这种情况就有了预判,会提前做好多种预案。比如带上帐篷和睡袋,带上足够的食物。张建鹏说,“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应该坚持下去,应当作为野外工作的一项制度。老队员向年轻队员传授的不只是技术,还有野外工作生活的经验,很多是书本里学不到的。遇到突发情况时,当事人第一时间的反应十分关键,要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处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宏贽说,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要熟记于心,平时针对各种情况多开展应急演练。在野外的避险、防护、自救、互救等应急基本技能,都是靠一点一滴学习和积累的。用装备和技术

10、筑牢安全屏障在野外,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正确的装备能够起到安全屏障作用。记者采访的所有野外一线工作人员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一一野外最关键的装备就是通信设备。近年来发生的野外工作人员遇难的悲剧,大多都是由于通信不畅,救援人员难以迅速找到被困人员位置造成的。一旦发生意外,野外工作人员如果能及时发出呼救信号,及时而准确地传出位置信息,生还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野外调查工作区域,常常人迹罕至,没有手机信号。正在秦岭山区开展调查工作的测绘队员告诉记者,作业区几乎都接收不到手机信号,所携带的RTK等测量设备无法工作。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在附近的高地上架起临时基站,进行信号的二次传递。目前比较普

11、遍的通信设备是卫星电话和具有实时定位及短报文功能的北斗终端。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地质调查和测绘单位都为每名野外工作人员配备了北斗终端手持设备,大小和手机相似,只要开机,个人位置信息就实时在后方指挥平台显示。遇到突发情况,可以使用一-键求助功能发出求救信号。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还可以用北斗终端与手机蓝牙连接,彼此之间发送信息。不过,即使带着卫星电话或北斗终端,也不能确保通信百分之百畅通。有些长年在山区开展调查的人士反映,在密林中或地形复杂的区域,或者遇到强对流等极端天气,卫星信号就会很不稳定,甚至根本接收不到卫星信号。对此,记者咨询卫星导航定位装备制造商了解到,在接收不到卫星信号的地方,任何通信

12、和定位设备都起不到作用。这种情况下,如果野外作业人员能够移动起来,寻找高地、爬到树上,或者走到相对开阔一点的地方,是有可能接收到卫星信号的。而一旦接收到信号,发出了位置信息,就相当于打开了“生命通道。有些作业单位,除了给每个野外调查小组配备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还会配发对讲机让他们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相邻的两个小组约定时间互报平安,遇到紧急情况及时通报。这样,即使某个小组所在的位置接收不到卫星信号,也能通过另外的小组及时将信息传递出去。现代技术手段也能够增强野外工作人员与“家”的联系。有的单位建设了外业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外业人员只需在手机上启动此系统,系统会根据预设的时间定时获取并传输卫星导航数

13、据,管理人员在服务端可查阅外业人员所处位置及行进路线。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反馈信息或信息异常,可及时上报预警信息,保障外业人员安全信息的可视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实时通信。除了通信设备,野外工作还有许多必不可少的装备。装备准备得越周到,在野外就会有越多的保障。专家指出,所携带的装备要根据野外环境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常见的装备包括野外工作服、登山鞋、太阳帽、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应急医疗包、应急光源、烟雾发生器等应急装备,火柴、固体酒精等生火装备,高热量食物、饮用水等。药品也十分重要,除了常规药品,到高海拔地区,需要携带氧气罐和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等;到森林茂密的地区,需要携带蛇药、驱蚊药等。许多有

14、经验的野外工作人员都会给自己的行囊里多添置一两样物品。董涛说,他会带上红糖,野外宿营时和队友们煮红糖水喝,既能补充能量又能取暖。张宏赞说,他们有时去无人区开展调查时会带上炮仗,夜里在营地四周放响,据说可以防范狼群袭击。有备方能无患,紧急情况发生时,一个哨子、一根绳子也许就能救命。提升海上作业安全管理水平海上作业与陆上有很大区别,涉及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专家指出,一条船在海上,就像一座浮动的小城市,全体人员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命都维系于这条船。而在海上,经常会遇到极端天气和突发事故。夏季的台风、冬季的寒潮,都对船舶安全造成威胁;如果疏忽大意,船舶还可能发生碰撞、触礁、搁浅、火灾等事故;工作人员可能

15、遇到落水、摔伤、烧伤、在密闭空间窒息等危险;恶劣海况、复杂的海底地形或错误操作,还有可能造成调查设备的丢失或损毁。专家表示,如今调查科考船都配备了先进的通信导航系统,随着海洋预报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具备了提前一周预判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前躲避灾害提供了可能。防范海上作业风险,更重要的是从细节入手,相互借鉴学习,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专家指出,出航前要认真搜集工作海域的各种信息,包括天气、海况、其他干扰等,根据风险大小和船舶的状况合理调度船舶,科学安排出航时间;要提前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I,必须持证上岗,并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演

16、练;要备足食物和饮用水,近海调查至少留出7天的富余量,远洋科考至少留出10天的富余量;在海上要定期开展消防、逃生应急演练,定期对船舶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估。除了要确保船舶安全,人员在船舶上工作时也要做好风险防范。长年从事海洋调查科考的专家指出,船舶甲板是调查科考人员主要的工作场所,空间狭小,船舶又处于摇晃状态,在操作设备时面临许多风险。作业人员在甲板必须佩戴安全帽、穿着救生衣、穿防砸工作鞋;夜间甲板作业原则上必须2人或以上,特殊情况下单人作业要系好安全绳;要加强设备焊接点的监测,检查电缆、钢缆、保险绳等线缆接口处是否牢固,检查绞车、吊机、吊杆等是否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在收放钢缆时,作业人员不要站

17、在死角,给自己留出躲避逃生空间,防范钢缆突然断裂或设备倾倒等对人身造成的伤害;天气、海况、周边环境严重危及作业安全时,应收同水下设备,停止作业。专家还指出,有些安全隐患容易被忽略。比如:有的航段时间安排过长,船上空间狭小、生活单调,人员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易出现焦躁、烦闷等心理问题,许多事故都是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的。专家建议,要合理安排航段时间,适时靠港补给休整,同时加强人文关怀,适当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船上人员的业余生活。此外,船上医疗条件有限,人员一旦受伤,乂难以及时就医,建议与陆上的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必要时通过视频形式开展会诊,为及时有效的救助提供帮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家们还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野外工作不可能没有风险,只要在安全生产制度、技术、装备和人的主观因素方面都尽到最大努力,“意料之外”安全事故发生的空间也就能被挤压到最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