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泰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中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加快泰州农业农村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是无上光荣的历史使命。面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泰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蓝图,意义重大。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依据江苏省“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主要阐明泰州市农业农村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制定农业农村发展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今后五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紧扣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农村安全环境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发展成绩显著。农业生产能力稳步增强。一是产值提量。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37亿元、农业增加值320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33.4%、40.8%o二
3、是产能提高。“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实现稳产保供。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80.79万吨、亩产达499.51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含食用菌)总产量339.0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7.48万吨,创历史新高;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4.35万吨、20.1万吨、7.75万吨。三是产品提质。全市优良食味稻米面积占比达90%,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升至83.7%,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99%,“一蟹两虾”(河蟹、青虾、小龙虾)为主的优质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比达87%;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姜堰区、高港区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泰兴市、靖江市创成江苏省农产
4、品质量安全县。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一是规模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家庭农场(含专业大户)1.22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88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819家,土地流转经营面积250万亩,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3.8%。二是园区化发展成为特色亮点。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9个,市农业开发区创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7年,泰州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三是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市级以上农业
5、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1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4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350亿元。兴化市、姜堰区获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成。成立全国首家以服务家庭农场为主的地市级专业社会团体一一泰州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在全省率先制定区域性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成为农综合服务平台346个。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建设示范全面实现“农机+植保”综合服务或者全程社会化服务,大面积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率达到65%o农业技术装备明显提升。一是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兴化)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等3个高水平产学研合作载体,建成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等18个高水平研发
6、平台;获批省级科技综合示范基地4个、推广示范基地18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超过300项。全市建成各类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IOO个,规模设施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4.5%。泰州“农牧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平台被认定为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88.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新增各类享受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机具2.37万台套,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84亿元,受惠农户1.5万余户,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实现快速提升;姜堰区、泰兴市、靖江市先后获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
7、是农业基础设施夯实。“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30.7亿元,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全市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6%o四是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推进。主导制定并推进实施农业农村江苏省地方标准13项、泰州市地方标准89项;建成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82.5万亩,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个。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建成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6%;关停并转畜禽养殖场3824家,达标治理规模化养殖场1493家,治理率达到100%;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农药、
8、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8.5%、I1.8%。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率达到100%,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率达到97.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5%o高港区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名单。三是农村生态建设有效提升。先后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6个。林业绿化进步明显,林木覆盖率达到25.1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8%。四是全面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在全省率先实现禁捕退捕渔船退出率100%、退捕渔民就业率100%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有力维护了长江禁捕秩序。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推进。一是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进以
9、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人、固化到户”股份合作改革为主的新一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436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等工作。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改革。设立泰州兴农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政银企”合作服务平台,破解种粮大户、农业企业资金短缺难题。打造姜堰区“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兴化市水面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推动试点增量扩面。推进农业保险条款优化,全市开展农业保险险种45个。三是试行集体产权交易。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土地上市交易,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39亿元,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35
10、7个,占比24.86%o四是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市84个乡镇(街道)、1316个村已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实际确权农户86.06万户,确权率97.06%o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示范乡镇建设活动。五是启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综合利用改革。在靖江市徐周村、泰兴市祁巷村、高港区大马村开展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盘活利用试点,参与改革农户309户、1191人,涉及宅基地面积10.34万平方米,房屋面积9.9万平方米,带动就业人数239人,参与改革的农户人均增收1.3万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动态调整结束,全市建档
11、立卡户6.14万户、10.49万人和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分别达到人均年收入7000元和经营性收入18万元、可支配收入35万元的脱贫标准。建档立卡对象人均年收入平均达到13293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49万元。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立健全挂钩帮扶、职责责任清单、联系帮办等制度,实施“双推一促”、“扶志扶智”等专项行动计划,制定落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全市一体化,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等由财政全额承担,市(区)内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控制在住院总费用的10%以内,政策范围
12、外自费费用控制在住院总费用的8%以内。“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级各类政府教育资助资金5.66亿元、64.49万人次,实现所有学段、公办与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全面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8681户。三是防贫机制逐步健全。建立农村居民防贫预警处置办法和“三保险、四救助、双预警”的特色扶贫体系,构建防范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长效机制,提前发现、及时预警和快速处置的动态监测处置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增收作用明显,带贫减贫机制初步形成。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年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4615元
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99:1,差距进一步缩小。第二章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乡村建设治理进入深化拓展期,农村民生保障进入品质提升期,工农关系进入重塑融合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机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政策支持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苏省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苏中地区2025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
14、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随着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各级各类政策支持力度将会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发展迎来重大政策机遇期。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区位发展优势明显。泰州地处苏中地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有利于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泰州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因地制宜,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农业空间布局,农业现代化发展具备良好基础。科技创新驱动未来,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生物技术、农田灌溉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以大数据、
15、云计算、5G等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为农业农村快速发展提供驱动力。科技创新的快速推进,有利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集成应用,有利于选育和创制一批适应本地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的新品种,打造一批“泰”字号优良种源品牌,有利于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产品生产主体入网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构建数字化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高效能治理。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改革示范效应明显。在农业发展方面,泰州形成了以泰兴“洋宇模式”为典型代表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姜堰“小杨模式”为代表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模式、“物联网+”现代农业模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发展经验;在深化农村改
16、革方面,姜堰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点,探索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姜堰实践”模式。改革探索的实践经验,不仅引领泰州农业农村的创新发展,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第二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挑战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不少国家限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出口,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稳定性加剧。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风险加大,将给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等带来多方面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等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等风险管控难度加大。高质高效发展任重道远。泰州农业发展基础还不稳固,生产效率提升面临诸多瓶颈。农业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农业标
17、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尚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格局要求。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结构性供给矛盾并存,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一二三产业的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还有待挖掘、拓展和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供应链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农业农村经济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不高,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泰州面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资源刚性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产用地以及相关产业的设施用地、配套用地十分紧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形势严峻,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发育尚不充分,影响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18、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导致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受农村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双重制约,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保供能力提升。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泰州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均等化程度仍需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相对滞后,资金和人才相对匮乏。农业生产主体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待提高,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队伍和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建设亟待加强,不同程度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弱等问题。第三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
19、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立足泰州农业农村资源禀赋,突出“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聚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改革,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泰州样板”,建设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深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
20、业农村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对接国际大市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提升农业开放程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共享农业农村发展成果。坚持统筹推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
21、革、动力变革。统筹考虑农产品质量、绿色发展、农业效益和农民收益,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泰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强化统筹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深入目标导向性改革,聚焦农业农村发展关键环节,加快创新突破。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开展试验示范,探索综合性、集成性、引领性的改革路径。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着力解决农村民生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创造农民群众期盼和
22、满意的富裕富足生活。第三节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期末,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乡村面貌显著变化,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城乡融合取得实效,农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泰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基期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农业强1农业增加值亿元320370预期性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280.79285约束性3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6075预期性4农产品加工业值与农业总产值比2.6:13.6:1预期性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8.275预期性6数字农
23、业农村发展水平%6570预期性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885预期性8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95预期性9高标准农田比重%6680预期性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4960预期性农村美11美丽宜居乡村占规划发展村比例%73.3880预期性12林木覆盖率%25.1525约束性13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2230预期性14县乡公交直通建设水平%8595预期性1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6580预期性16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占比%24.8637预期性农民富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2.463.5预期性18高素质农民培育度%5565预期性19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及信息消费占比%9.39.5
24、预期性20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70左右70左右预期性21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数家218预期性2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标准年增幅%88预期性城乡融23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标率%47.890预期性24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8085预期性合发展25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9595预期性26乡风文明测评指数9090预期性2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1.99:11.95:1预期性注:标*为2019年数据第四章着力农业高质高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立足沿江、高沙土、里下河三大农业主产区,着力农业提质增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升级农业产业链条,强化科技驱动、平台支
25、撑,多维度筑牢产业兴旺根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巩固农业产能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责任制,从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调优结构三方面着手,确保粮、肉、鱼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一是稳定面积。落实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6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40万亩左右,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二是提高单产。深入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建设工程,集成推广粮食作物标准化技术模式,加强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范与应对,切实
26、提高粮食单产,以单产促总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85万吨左右,蔬菜(含食用菌)年产335万吨以上,生猪年存栏量I1.O万头以上,猪肉年产16万吨左右,水产品年产37万吨左右。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70亿元。三是调优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新“三品一标”工程,加大优质食味稻品种推广力度,增加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到2025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5%,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99%,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90%。专栏1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工程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建设工程。重点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和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突出生物有机肥、生物
27、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应用;突出全程机械化生产,扶持水稻集中育秧、毯(钵)苗机插、侧深施肥、精确定量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示范应用;因地制宜实施粮油、粮肥等轮作模式,突出稻田综合种养、立体种植、农牧结合、多元多熟等绿色高效模式应用。每年建成水稻和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60个左右,每个示范片实施面积不少于IOOO亩。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程。整市普及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双向发力,技术服务与依法监管两轮联动,着力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生产能力,守牢畜禽产品保供底线。大力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养殖减抗和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行动。到2025年,力争新创成20
28、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和2个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程。重点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五大行动。到2025年,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养殖尾水基本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量大幅下降,配合饲料替代率显著提升,水产优良品种覆盖率明显提高,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时期,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05万亩,比重达到80%。不断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
29、平,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推广农作物节水技术,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二是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加强高标准蔬菜基地、畜禽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5万亩左右,畜禽养殖规模化达到85%以上,百亩以上集中连片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率达到90%以上。三是推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开展动物疫病防控护航行动,强化全链条防控和监管,实现动物疫病防控管理高质量,有效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推动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专栏2百万亩高
30、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总体要求,突出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倾斜。在调查资源、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集中力量做好零散地块集中治理,加快老项目区提档改造,培育耕地地力。“十四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105万亩,项目区亩均投入2500元,总投资26.25亿元。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0万亩,改造老项目区40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零散地块治理项目及生态试点项目5万亩。推进项目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统计“一张表”、建设成果“一张图”、监测评价“一张网”;推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探索建
31、设低碳绿色基础设施工程,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第二节优化重点产业布局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突出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两大产业。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270万亩左右,里下河地区、高沙土地区北部以迟熟中粳稻为主,沿江地区、高沙土地区南部以早熟晚粳为主。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沿江地区、高沙土地区以弱筋小麦为主,里下河地区以中筋、中强筋小麦以为主。“菜篮子”产品生产区。主要包括高效蔬菜产业、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三大产业。高效蔬菜产业,重点打造城北生态经济带10万亩时鲜蔬菜、食用菌等蔬菜产业中心板块,332省道、333省道、231省道、古高公路线为主的四条高效蔬菜种植产业带,以
32、及兴化市垛田基地、开发区一陈堡基地、泰兴市黄桥基地、新街基地,靖江市生祠一马桥一孤山基地、高港区胡庄基地、海陵区华港基地和城东一城西基地等八大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产业,重点发展以生猪为主的规模畜禽养殖,适度发展家禽、牛羊等节粮型畜禽,在靖江市、泰兴市、兴化市、姜堰区进行生猪养殖布局,在泰兴市、兴化市、姜堰区进行家禽和家畜饲养布局。水产养殖,在沿江农业片区按照“共抓大保护”的要求,加快建设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基地、生态休闲渔业基地,重点发展河蟹、河酰、刀解等特色水产品养殖;里下河农业片区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重点发展生态大闸蟹、小龙虾、青虾等优质水
33、产品生产;中部生态经济带按照“拓展功能,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快提升漆湖籥蟹产业,积极发展都市休闲渔业。名特农产品优势区。主要包括花卉苗木产业、银杏产业及特经特粮种植。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加强绿化苗木和家庭(办公室)多肉植物、盆栽花卉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强化园艺生产机械集成示范应用。银杏产业,依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泰兴银杏栽培系统,提升银杏加工、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开发观光休闲、产品体验、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产业。特经特粮种植,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作物,进一步做大靖江香沙芋、泰兴香荷芋、兴化龙香芋和姜堰紫荷芋等地方特色品种,在高沙土地区规划建设鲜食玉米、养麦、花生等特色杂粮作物生产基
34、地。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区。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开展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示范区建设,推进五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区提档升级,配套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在沿江农业片区,以扬子江现代粮食物流、南方小麦交易市场、双鱼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打造年产值百亿级的粮食加工物流产业集群和年产值十亿级的肉制品加工业集群;在高沙土农业片区,以生态畜禽养殖和设施蔬果产业为特色,以泰兴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以百汇农发、中农批、和盛食品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精心打造畜禽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三个五十亿级产业集群;在里下河农业片区,重点打造脱水蔬菜农业国际合作示范产业园区及优质稻米、主副食品、调味品产业园区
35、,提升兴化沙沟淡水鱼和兴化安丰河蟹两个百亿级中心交易市场建设水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区。结合深厚的农村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民俗风情,着力将靖江市打造成苏锡常泰日常休闲后花园、长三角田园度假和美食旅游目的地、国内外滨江休闲旅游目的地,将泰兴市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将兴化市打造成“生态休闲之都、水浒文学之乡”的国内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整合姜堰漆湖湿地、海陵城北生态经济带和高港区农业休闲观光资源,形成都市农业观光圈。第三节升级农业产业链条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
36、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保质期,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强里下河地区优质稻米、脱水蔬菜及通南地区面粉、食用油、休闲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不断优化加工产能。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加强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推动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6: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90%o做强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整合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发展鲜花园艺产业,引导农业
37、生产空间景观优化,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生态农产品旅游商品化开发,促进农、林、渔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基地、农事研学基地和康养基地,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服务水平,引导特色农林渔业旅游项目向靖江城上人家田园休闲带、泰兴新334省道沿线、兴化1号公路沿线、海陵区北部、高港区泗白线、姜堰区津湖大道沿线集聚,形成优势旅游农业产业带。优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路线,遴选全市休闲农业精品基地和景点,整合设计农业旅游观光线路,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38、,采取多种形式展示推介宣传,提高景点线路知名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旅游旅居的好去处。到2025年,全市年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以上。专栏3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工程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从品牌建设、产品与服务优化、市场细分等角度着重提升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品质,打造泰州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工程。重点建设理念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的主题创意农园,建设为青少年、社会群体提供体验农耕、学农研农的农耕实践基地,建设聚焦体育健身、健康养生、度假养老、休闲美体为主要内容的康美基地,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乡村环境优美、乡风民俗良好、管理制度规范、发展成效显联农带农突出的市级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到20
39、25年,全市新增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农耕实践基地、康美基地和市级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各30个以上。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拓展生活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
40、。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引导电商、物流、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到2025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比重提高至25%,力争达到150亿元。拓展乡土特色产业。聚焦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建设一批乡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乡土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实施“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培育计划,系统规划,找准发展
41、定位,构筑乡土特色品牌培育体系,扶持乡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引进和上争一批与本土特色产业契合度高、附加值强的农业项目,打造一批百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专栏4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双倍增计划。通过培育新增一批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到2025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80家,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销售收入(交易额)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00家以上。特色专业村镇建设。充分挖掘“乡字号”“土字号”传统产业、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等乡土特色产业资源,大力培
42、育“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提升特色专业村镇建设水平,建设一批乡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25年,新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家,培育100个“乡字号”“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靖江市重点打造休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泰兴市重点打造中央厨房、全产业链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兴化市重点打造主食加工及调味品加工产业集群,海陵区加快建设特色鲜花产业集群,高港区重点打造规模粮油及饮品加工产业集群,姜堰区重点打造绿色稻米加工产业集群。第四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引导各地加快农业生产装备与技术全程全面示范
43、推广及应用,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及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基础上实现提档升级,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进一步补齐小麦机播、油菜机种和机收等短板环节,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围绕区域内设施蔬菜、果园、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规模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建设特色农业机械标准化示范园,着力解决特色农业“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难题。加大设施大棚、果园等设施“宜机化”建设和改造力度,通过“改地适机”“引机适地”等方式,提高农机进出、作业、运输等便利程度;开展特色农作物“宜机化”品种试验示范,不断提升机艺融合发展水平。到2025年
4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种质资源普查登记,加大对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保种支持力度,争创小杂粮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推进地方种质资源利用产业化。推进种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泰”字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强化育种基础研究,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持续选育“苏姜猪”“黑羽番鸭”等畜禽品种,进一步加大对河蟹、刀鳏、青虾、蹶鱼等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推进河蟹、罗氏沼虾等新品种选育。提升花生、养麦、芋头等育种科技含量,打造泰稻、泰麦、泰州特种水产等品种系列,填补泰州市主要粮食作物和特种水产
45、育种空白。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建立科企深化合作、联合育种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红旗种业等企业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加快规模化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销售额过亿的育繁推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将优秀种业企业打造成种业创新的战略力量。专栏5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坚持“质量兴种、富农强农、融合发展、绿色生态”的发展方针,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推进生物技术保种、精准鉴定和开发利用,调研梳理现有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布局及运营情况。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整合种业资源,打造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
46、现代种业集团,以水禽和水稻两大优势种业产业为核心,全力建设海陵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建成江苏水禽和水稻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华东水禽和水稻种业产业示范区、全国水禽和水稻种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推进育种科研和经营管理人才流动、培养和引进,落实各项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育种攻关研发。加快农业数字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领域、全环节的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推动本体感知、环境调控、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技术在设施农业和大田种植中广泛应用;推动畜禽和渔业养殖环境实时监控、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推动基于北斗系统的传感器、导航技术、
47、精准作业等在农机装备中的应用,建设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推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建设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线上平台,促进农产品产销高效对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到2025年,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70%。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引导和支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
48、“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格局,推广应用“农技耘”等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培训咨询及贮藏加工、产销对接等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服务,提升全产业链全领域服务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全面推行责任农技服务,完善“科技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一般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导机制,突出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入企,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到202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o专栏6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工程科技兴农工程。立足主导、特色、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攻关行动,推进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与应用推广。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8%,建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