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森林防火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森林防火规划.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森林防火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区位于东经106。56,一107。43北纬29。21,-30。Oy之间。地处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区居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图1区位置图二、地形畸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一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
2、8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L2%)。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区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境内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区境地貌类型多样,交错分布,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
3、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沿江丘陵低山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沿江丘陵、沿江低山是该区的两个二级区,沿江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沿江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西北部低山地带。(二)坪上低山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虬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L1%。(三)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
4、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200米,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米。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和后山低中山区是后山区的两个二级区。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的中部和西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一般海拔300700米;后山低中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三、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C,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
5、,立体气候明显。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一)气温、日照、降雨温差情况:区年平均气温:18.1C;年平均最高气温:22;年平均最低气温:15;历史最高气温44,出现在2006年;极端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9,出现在1977年。极端最低气温一2.7,出现在1962年1月3日。日照情况:区是全国日照低值中心之一。全域云雾多,日照少,19541985年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8.1小时,只占可照时数的28%。最多日照时数为1549.2小时(1956),占可照时数的35%;最少914.7小时(1982),占21%
6、。最多与最少较差634.5小时。降雨情况:区年平均降雨量1094毫米左右。根据降雨地区的降雨量的多少,分为3种类型:(1)沿江河谷丘陵区,雨量一般为10001100毫米,雨日140至150天左右。(2)坪上低山区,11001200毫米,雨日170至190天左右。(3)后山低中山区,12001400毫米,雨日170至190天。以上3类区域的雨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多。四、水文区水域面积209.27平方公里(不含水工建筑占地),占总幅员面积的7.1%。其中河流178条、水库13座、坑塘16处、沟渠L07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域面积的比重为85.44%、6.25%.7.80%0.51%o据调查测算,全区当地
7、水资源总量24.9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量,不含长江和乌江过境水流量4023.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84.57万立方米。水境的分布和水体的循环运动,是区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并与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水系、水电资源、地下水水系:区境的溪河,总归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区境北部,略成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城东汇入长江,略成S形。两江支流众多。按河道汇流关系分:直接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含乌江),直接汇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有10条。按溪河流域面积大小分,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2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9条。区境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因季风降水而比较丰富,多夏洪秋汛,
8、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区水系主要有长江水系和乌江水系。水电资源:区境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023.7亿立方米(含长江和乌江)。区境溪河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河流:境内长江流程77千米,乌江流程33千米。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地下水: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枯水期(频率75%)为1.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4.51亿立方米。区境已查明的暗河有8条,均分布在三迭系嘉陵江组灰岩中,为顺层发育;总长度27.2千米,平均每条长3.4千米,最枯总流量707.02升/秒,平均每条
9、88.38升/秒。岩溶大泉21个,正常流量为659.81升/秒,平均每个31.42升/秒。暗河及大泉总流量1366.83升/秒,占全区岩溶地下水流量的11.6%。五、土壤区境土壤根据其属性并结合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分类原则,可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8个土属,64个土种。4个土类按耕作方式划分,除水稻土外,其余3类合称旱作土。第一类: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200米左右的河谷地区至IOOO米以上的低中山地区。第二类:冲积土,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第三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沿江丘陵区和坪状低山区。第四类:山地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500米的低中山背斜轴部。六、旅游资源(森林
10、公园、自然保护区)(一)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环境幽雅,品位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存题刻165段,是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已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二)美心红酒小镇:位于区蔺市街道,以红酒文化为主旋律的西欧风情小镇,建有香溪廊桥、红酒中心、特色民居等景点,并配套建有生态观光园和工业展示园。(三)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城隔江相望。中心景点为一个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人书法手迹80余幅。(四)大
11、木花谷:位于区大木乡境内,属高山花卉主题公园,占地IooOO余亩。景区内包含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香草园、龙洞幽境等景点。(五)816核军工洞: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坐落在区白涛街道的深山里,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森林公园(六)武陵山大裂谷:位于区武陵山乡境内,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全长1500米长,峡谷宽度仅有25米,两壁岩石直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七)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区面积2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2%。(八)太极森林公园:位于城西南5公里处的望州关山上,是一个集森林游憩、休闲观光、森林康养为一体的
12、城郊森林公园。(九)黄草山区级森林公园:位于区西部,地处黄草山山脉中段,景区面积5055亩,公园植被型有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草丛、经济林等6种植被类型。自然保护区大木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生物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使许多生物得以保存和繁衍。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十分丰富,是中低山地区罕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种质基因库。七、矿产资源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0%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高标号水泥。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岩气资源丰富,页岩
13、气田从零起步,以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为依托,建立中国首个页岩气院士工作站,创新集成绿色开发为主的岩气开发技术体系,打破国外在页岩气开发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中国首个页岩气田商业开发,建成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勘查开发示范基地,引领国内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一、行政区划区东西宽74.5千米,南北长70.8千米,幅员面积2942.34平方公里。区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11个街道: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马鞍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14个镇: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石沱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
14、同乐镇、大顺镇、增福镇、罗云镇。2个乡分别是:大木乡、武陵山乡。二、人口分布区2020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4.88万户,户籍人口114.17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0.93万人,乡村人口63.2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6%。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8.01万人,女性人口56.16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IOO)为103.3。三、综合经济区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5.08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0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79.01亿元,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462.87亿元,同比增长3.0虬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15、6.8:55.4:37.8o民营经济增加值746.91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1.0%。四、交通设施区2020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40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千米。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千米。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IOO虬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7.67万辆,比上年增长8.2%O区属于长江上游城市,基本建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乌江高等级航道为支撑,以龙头港、清溪、沙溪、黄旗、白涛五大核心作业区为枢纽的布局,拥有港口23个,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区积极加强铁路网的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八横八纵”高铁网,主动参与市“米”字形高铁网建设,现有火车站,北站,境内拥有已建成铁路
16、3条:渝怀铁路段、渝利铁路段、南涪铁路段。区没有航空港,距主城江北国际机场80千米。五、5G通讯及铁塔(电力、通信)设施区5G基站从2020年2月初开始试点,7月份开始商用部署。据了解,截至11月底,区已建成180多个5G基站点。2021年底实现主城区、新城区还有一些大型镇街的全覆盖,2022年底预计实现全区除农村部分区域外的全覆盖,建设规模在3000个左右。第三节森林资源现状一、林地概况区林业用地面积为146307.1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15584.15公顷,占79.00%;疏林地面积378.32公顷,占0.26%;其他灌木林地面积3116.75公顷,占2.13%;特殊灌木林地面积225
17、41.42公顷,占15.41%;未成林地面积2001.04公顷,占1.37%;苗圃地面积386.18公顷,占0.26%;无立木林地面积77.12公顷,占0.05%;宜林地面积1578.91公顷,占1.08%;辅助生产林地面积643.21公顷,占0.44%。全区森林覆盖率46.9%。二、植物资源区因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以常绿针(阔)叶植物为主。农作物可四季栽培,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和两年五熟。因古地理环境关系而保存有不少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秃杉、银杏、杜仲、鹅掌楸、红豆树等,以及一些蕨类植物。植物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区境植物种类据粗略统计,抱子植物(含菌类、地衣、苔群
18、、蕨类)和种子植物(含裸子、被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有400种以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BAP)曾经把武陵山地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亚热带区域。评议结论是:物种丰富,特有种多,有许多孑遗种分布,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地区分布的核心地段。三、动物资源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群和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群的过渡地区,其特点是:南(中低山区)北(岭谷区)方种类均有,以南方为多,但稀有珍贵种少。四、名木古树资源据2017年区第二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调查数据统计,古树分布如
19、下:城区古树22株,占比1.4%,乡村古树1533株,占比98.6%o古树树种分布如下:全区古树共为31科,46属,53种。古树保护等级分布如下:全区一级保护古树16株,占比1%,其中最高估测年龄约为1800年,树种为刺柏,生长在罗云镇干龙坝村;二级保护古树80株,占比5.1%;三级保护古树1459株,占比93.9%o第二章森林防火现状与形势区“十三五”期间森林防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建防火阻隔带、消防水池、瞭望塔、营房等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以瞭望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为主体的森林防火体系,但森林防火的手段、设施设备数量仍欠缺,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时有发生,预防和控制重特大森林火灾能力弱。第一节
20、森林防火现状按照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划分标准(详见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区全区为I级森林火险区。一、历年森林火灾情况在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懈狠抓森林防火工作背景下,近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降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区在2000至2020期间,共发生一般森林火灾43起,受害林地面积4267.4亩,起火原因人为因素占总数90.7%。详见表1。表1区20002020年森林火灾情况统计表乡镇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总计人为因素设备故障安全事故恶劣天气白涛街道314百胜镇213大木乡11314焦石镇11李渡街道22荔枝街道2114蔺市街道11龙桥街道44龙潭镇213罗云镇11马鞍街道11马武镇22青羊镇22清溪镇1
21、12石沱镇11同乐镇11义和街道11永胜林场33增福镇112总计3315443占比76.74%2.33%11.63%9.30%二、森林防火制度和组织现状(-)森林防火制度建设情况区森林防火制度健全,拥有并在全区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森林火灾预防工作方案和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根据相关规定,区划定了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区,每年1月至5月、7月至10月为全区森林防火期,除城市市区外,其他区域的林地及距林缘100米以内划为森林防火区。(二)森林防火组织管理区森林防灭火组织机构较为完善,按照相关规定,成立了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根据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府办发(2021)71号),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22、任指挥长;区政府分管林业副区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区林业局局长、区公安局副局长任副指挥长;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人武部、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济信息委、区教委、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局、武警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区消防救援支队、区气象局、川东电力公司分管负责人为指挥部的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局,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街道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总指
23、挥,乡镇、街道行政负责人任指挥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各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任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应急办,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村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森林防火工作。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上,坚持各级政府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在预防措施上,层层签订责任书(区与乡、乡与村、村与社、社与农户)。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市森林防火条例、森林草原防火督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市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火情一查到底,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火源管控责任、督查指导责任、应急处置责任。三、森林专业消防队伍建设区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投入大量的资
24、金,狠抓落实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区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组建了1支30人的区级应急救援队(由区消防救援支队代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承担全区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职责。区林业局依托大木林场分队、永胜林场分队组建了1支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队员总数16人。乡镇、街道中的18个组建了18支专职消防队,按照“一乡(镇街)一队”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队人数10人(5专5兼),组建了专职消防队,由应急办负责日常管理,区消防救援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技能训练;二是26个涉林镇街(乡)整合机关应急管理干部、政府专职消防队、机关事业干部等应急力量,组建30-50人左右的“三合一”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前沿布置
25、、先期处置的先锋队。区内336个涉林行政村以社区干部、网格员、微型消防站等人员组建不少于10人的“二合一”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负责辖区巡逻巡查、突发事故灾害处置、突发事件信息速报、初期火灾扑救、院前急救、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居民逃生演练等工作。区森林消防队伍现有总规模达5600人以上。四、森林防火设施设备现状情况区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防火任务繁重。区在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和“十三五”期间,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扎实基础。森林火灾防灭能力提升较大,“打早、打小、打了”的条件进一步改善,火场通信覆盖率已提高到95%,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已提高到95%o现状摸底截止日期为
26、2020年末。(-)防火瞭望监测系统现状区现有瞭望塔6座,分别为大山堡瞭望塔、罗云工区瞭望塔、青羊镇瞭望塔、大木乡瞭望塔(一期)、百胜镇瞭望塔(一期)、增福镇瞭望塔(一期),望远镜10台,红外视频监控探头9个,其中:基站式6个,立杆式3个(大木林场4个、大木乡1个、焦石镇2个、罗云镇2个)。城市面山区域暂时无防火瞭望监测系统。(二)信息及指挥系统现状区现有森林防火综合指挥和通信系统1套,初步具备智能化管理水平。城市面山区域共用。(三)专业队伍基础设施现状区现有物资储备库1座,占地200平方米;简易训练场1座,占地1000平方米。城市面山区域使用。(四)水灭火系统现状根据调查统计:林缘线500米
27、内可用于森林防火的消防水池205口,防火干渠7千米,自然沟渠1491千米,坑塘16266处(含养殖坑塘1189口),水库287座。(五)防火阻隔系统现状区现有组合阻隔带(道路+生物型)194.98千米,生物阻隔带(林内、林缘)167.39千米。(六)防火宣传教育工程现状区线下宣教,依托5G建设高速信息通道、信息高效基础,同步开设线上森林防火教育“微课堂”,让居民和各区域人员共同学习森林防火安全知识,逐层落实责任,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区现有宣传牌2510块、宣教设备233套。五、防火体系初见成效区经多年努力,森林防火管理制度、组织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水灭火系统、防火阻
28、隔系统、防火宣传教育工程建设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预防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森林火灾预案体系初见成效依托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快、机构工作指挥得当,多次将损失控制在最低,成功举办了多次森林火灾实战演习,受到上级部门和各界的肯定。(二)森林火灾立体消防体系初步形成区在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改进,初步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森林火灾立体消防体系。将城市消防模式引入森林消防,通过“水池有水、林间有道”的综合消防体系,配合林火阻隔带,实现快速以水灭火的目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区通过工程的实施,完善护林防火各类基础设施,防火设备和适用的扑火机具分配到基层,让
29、消防队伍和巡山护林队伍更高效、及时、准确地发现、反馈和有效地扑灭突发林火,使全区的森林防火综合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四)居民森林防火意识加强区通过大体量的森林防火宣传工作的实施,普及了防火知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深入人心,由以前的被动防火转变为主动防火。六、存在的问题(一)森林防火应急体系和长效机制不健全区防火网格化高效应急体系和长效防火灭火机制作为全区有效预防和积极控制森林火灾的基本途径。近年来,由于投入资金不足,防火体系建设未按照预期目标完成阶段性任务,特别是以水灭火系统建设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的滞后,使得防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二)森林防火视频监测预警网络未
30、形成区森林防火视频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尚未形成,全区仅有瞭望塔6座,红外监测预警摄像头9个,其中3座瞭望塔建在与其他区县交界处,按监测区域半径3千米测算,去除监测重复区域,本区的观测面积约425平方公里,面积较小。按现有设施数量计算,瞭望监测覆盖率约15%25%,余下区域属于瞭望盲区,主要以人工为主,传统的瞭望监测方式监测手段十分落后。()森林防火巡护设施设备匮乏区大部分林地主要以地面人工巡护为主,缺乏高级的红外热像测温仪器,一旦发生火情,难以及时发现和准确提供起火地点,实现不了“打早、打小、打了”的扑救目标。(四)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目前区尚没有真正独立达标的专业队伍营房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不
31、能满足专业队伍日常训练以及专业设备防火物资存储,专业队伍距离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存在较大差距。(五)林区道路和阻隔系统建设滞后区现有多条防火道路,但林区防火道路存在路网密度较小、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低、通达性差等问题,防火干道多是与社会车辆共用的乡道或村道,非专门的防火道路,部分路段或被杂草灌木掩盖,或被雨水冲毁,通行困难,再加上道路通达性不好、很多地区无法到达。第二节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势一、极端天气频发增加防火防灾压力全球持续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导致森林火灾频发。国内相继出现极端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防火期延长,随之防火压力巨大。据气象部门研究,未来该现象将持续,区森林防火面临的形
32、势将更加严峻。二、林区内助燃物增加森林防火隐患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用燃料转变,传统用柴转为燃煤、燃气、用电。林内砍柴拾草人数减少,林下灌木、杂草和枯落物增加,林内可燃物载量增大,伴随林业生态建设的扎实推进,林地面积、资源总量不断增长,易燃烧的针叶林、人工纯林增多,林下可燃物严重超载,成为火灾的潜在隐患,一旦火源管理不当,极易导致特大森林火灾。三、林区社情复杂加大火源管理难度区人口密度大,旅游资源众多,林区情况繁杂,林农交错。随着林区经济发展,进山作业、旅游的人员增多,导致野外火源多且杂,管控面广,防火战线长,监管困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主要有:林区内游客数量较多;林区内农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
33、农事用火;林区内上坟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等现象;各类工程建设、林业生产性用火逐步增多。以上几点火源,极易引发火灾并迅速蔓延。四、群众侥幸心理增加火情难控因素部分群众思想观念与防范意识较落后,森林防火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出现了疲态,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突发性、重要性认识有所淡化,警惕性有所下降。目前区森林防火理念还较为落后,认为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警惕性不高。第三节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一、推进生态文明和保护生态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就是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抓森林
34、资源培育,又要抓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应对恶劣气候的先决条件区森林资源丰富,是I级森林火险区,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区平均气温有所增高,尤其盛夏的连续极端高温天气更是加大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压力,防火戒严期的森林防火任务非常艰巨。三、构建森林防火三防体系的必要条件区拥有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的森林火灾防灭能力。对森林防火、森林资源及生态安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体系不完善,防火信息化水平较低,森林消防队伍能力不足,森林消防通道及林火阻隔系统建设也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日渐严峻的森林防火需要。因此,实施“防火规划
35、”是形成区森林火灾人防、技防、物防的迫切需要。四、保护动植物景观资源、防灾减灾的需要森林火灾烧毁大量森林地表植被,危及旅游资源,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森林保持水土能力、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带来毁灭破坏。实施“防火规划”可提高防火、灭火的能力,有效地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五、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的需要实施“防火规划”,提高市区森林防火水平,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推动林业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改善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扑火队伍的素质,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实施“防火规划。
36、能有效增加社会人员就业,对提高其经济收入和促进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减少森林火灾,可持续调节区清洁空气、良好水质,确保区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招商引资。第三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生态环保大会、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预防,以科技为先导,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
37、,建立森林防火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不断增强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和灾害损失,确保区生态安全,为建设“秀美”保驾护航。第二节规划原则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林业防火意识;加强林火监测预警能力,做到“打早、打小、打了Q加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提升防范森林大火的能力。二、坚持依法防控、强化责任的原则依法防控是森林防火的基本原则,根据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市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有关森林防火责任,强化、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森林火灾案件执法力度,依法惩处有关森林火灾的违法行为。三、坚持统筹规划、重点
38、建设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布局,针对各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思路;明确重点建设区域,对重点区域重点倾斜,加大建设力度,分批分期实施。全面加强以水灭火系统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保障森林防火应急道路、森林消防水池、林火阻隔系统等基础长远工程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四、坚持科技优先、创新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防火设备和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预警监测、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能力建设,坚持“人防”为基础,“技防”为支撑,“物防”为保障,以早期火情处理能力提升为关键,突出打基础、不断开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39、和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贡献率,实现创新驱动。第三节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12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21年4月29日修正);森林防火条例(2008年11月19日修订);市消防条例(2013年11月30日修订);市森林防火条例(2018年7月26日修正);其他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二、技术规范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2008);全国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LY/T25812016);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图像联网技术规范(LY/T2582-2016);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LY/T266
40、3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6);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国森防办2007)11号);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建设和物资储备管理规范(国森防办(2007)11号);森林火险气象等级(QX/T772007);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T51041998);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LY/T16792006);林区公路设计规范(LY/T5005-2014);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50072014);森林火灾隐患评价标准(LY/T22452014);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LY/T50092014);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
41、T25792016);森林火情瞭望监测设施建设标准(建标1232009);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22009);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LY/T25812016);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图像联网技术规范(LY/T2582-2016);其他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三、相关政策文件国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2020年10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市减灾委员会组成机构及人员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57号);市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实施方案(渝森指防(2020)12号);市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方案(渝林防2020)9号);其他相关政策文件。四、其他相关建
42、设规划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林规交(2016)178号);市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渝林办(2018)19号);市区“十四五”规划(林业发展、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府发2022)4号);相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区2020年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其他相关规划。第四节规划范围和期限一、规划范围和重点林区规划范围包括区10个街道、14个镇、2个乡的森林资源分布地区。重点林区:重点针对城市面山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生态敏感区(城镇建制规划区除外)。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5年,即20212025年。图
43、2城市面山示意图第五节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区建成较为完备的森林草原防火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提升早期火情处理能力,初步实现预警响应精准化、火情监测智能化、火源管理高效化、火情处理科学化和防火管理信息化,森林火灾预防能力显著提升。年度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一、具体目标按照市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渝林办(2018)19号)、市“十四五”林业草原防灾减灾规划(渝林规2021)56号)相关要求,林业草原防灾减灾工作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全市林草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形势总体平稳。森林防火坚持以“人防”为
44、基础,以“技防”为支撑,以“物防”为保障,以早期火情处理能力提升为关键,突出打基础、强基层、抓基干“三基”建设,扎实解决火情发现难、早期处理难、火灾蔓延阻断难“三难”问题,强化城市面山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森林防火能力。(-)提高森林防火通信覆盖率。提高全区防火指挥通信保障水平和能力,使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市、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实现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近期达到95%,规划期末达到100%,实现指挥控制实时化、火场图像可视化、防火管理网络化和日常办公自动化。(二)提高林火监测覆盖率。构建并完善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全区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使火情瞭望监测覆盖
45、率达到95%以上,林火监测覆盖率近期达到85%,规划期末达到95%以上,重点林区、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加强防火综合防控建设。林区路网密度达到3.1米/公顷;林区林火阻隔网密度4.7米/公顷。通过森林消防水池及管网系统和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真正实现快速以水灭火的目的,同时配合林火阻隔措施达到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进一步减少森林火灾损失的目的,极大提升对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四)加强宣教体系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消除火灾隐患。按照“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的要求,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广度,深化宣传实效,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切
46、实发挥预防火灾的作用。(五)早期火情处理保障能力工程。完善全区森林防火消防设施布局,提升专业、半专业防火队伍的装备水平、早期火情扑救能力,将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配备率提高到90%以上。加强区级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库建设,补充和更新扑火机具及个人防护装备等储备物资。按照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方案中“五个一”的要求,完善国有林场专业队伍营房、物资库等基础保障设施。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第一节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是森林防火信息来源,能提供森林防火提前重要信息,确保森林火灾早发现、早报告、早扑灭的基础和核心。专栏1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1 .新建森林火险监测3个,购置野外火险信息发布终端2套。
47、结合市级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系统建立区级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在沿江线(石沱镇)、江南区域(白涛街道)、江北区域(百胜镇)重点林区新建森林草原火险监测站3处、并配备野外火险信息发布终端等设备2台;终端连接区级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系统,实现森林草原火险精准预警。一、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在沿江线(石沱镇)、江南区域(白涛街道)、江北区域(百胜镇)新建新型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3处,按照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T25792016)标准建设。新型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将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环境监测气象因子数据,收集传输,经过采集器的处理,网络传输至森林火险预警中心终端,存入市级、本地森林火险信息数据库。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