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4002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汇编(5篇)(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1.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22“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63 .实力打牢基础基础始终坚实104 .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之四155 .凝聚自信自强的磅礴精神力量19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之一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第一个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中国奇迹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层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之

2、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根本而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党的坚强领导力源于坚定的初心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初心作出了富有时代内涵的创新性诠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3、与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样一种坚定的使命意识使得中国共产党不拘于眼前、不困于私利、不碍于困难、不畏于挫折,而是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注重长远、敢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中流砥柱和主心骨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党的坚强领导力源于鲜明的政党组织特性。组织形成力量,组织就是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

4、克思主义政党尤其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组织边界严明: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的章程对党员的权利、义务、入党程序等作了非常严格且详尽的规定,努力保持党员对党的强烈的组织意识和身份认同,这和俱乐部化的西方政党具有很大差别。党的组织体系严密:党的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的渗透性与严密性有助于确保党的领导,实现党的使命。党的组织原则一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运作实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多样与统一、活力与秩序、决策与执行的有机统一,对于党的事业的推进与使命的承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组织纪律严格:为保证组织纪律的严格执行,党章规定了

5、针对各种违纪行为的处分标准和程序,同时设立了各级纪检机构,通过巡视、派驻、监察等各种方式,正风肃纪、全面从严治党。以上严整而鲜明的组织特性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自我革命统一全党思想,规范全党行为,理顺全党关系,集中全党力量,把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迅速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坚强领导力源于深厚的政党战略素养。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战略素养集中表现在其具有强大的战略定力与突出的战略思维。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接受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坚信事业的正义性与胜利的必然性,经过艰苦历练、善于学习总结的中国共产党在自身的不断成长过程中,在事业的不断推进中逐

6、渐培养出了一种强大的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和实地调研时反复强调“战略定力二强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与这样一种强大战略定力相适应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积淀形成的突出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各级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在具有无比坚强领导力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克

7、服各种困难、化解各种风险,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作者:李海青,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之二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我们从容应对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其中第二个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奇迹之所以能不断延续,“中国之治”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奥

8、秘就蕴藏于“中国之制”当中。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必定在调节国家关系、建立国家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等方面发挥显著成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3个方面的制度,系统构筑了“中国之制”的制度图谱,奠定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近年来,西方制度弊病丛生,欧美国家麻烦不断,金钱政治、身份政治、政党对立、社会撕裂、种族矛盾等问题愈演愈烈。反观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形成了“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反差。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支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性有利条件,必须倍加珍惜

9、。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大增。放眼全球,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地缘冲突风云再起,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环顾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艰巨繁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才能经受住各种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行稳致远。新征程,再起航,必须一体推进坚持和巩固制度、完善和发展制度、遵守和执行制度,为战胜风险挑战、推进事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

10、稳致远注入更多确定性。坚守本根,旗帜鲜明坚持和巩固制度。本根不摇,枝繁叶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像一座巍峨耸立的高楼大厦,是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起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总体框架。这三类制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从不同层次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未来,不论制度怎么改革,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干部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必须自觉对标对表。只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11、就能发挥“中国之制”长治久安的强大效能。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制度。世间万物,变动不居。制度的成熟定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动态演进、发展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存在制度空缺的地方要“勤打补丁二时过境迁的制度要“更新迭代“,早已失效的制度要“适时卸载”。同时,还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并对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

12、及时总结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发展和完善。令行为上,从严从实遵守和执行制度。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制度要执行好、维护好,才能发挥出好效能、展现出优越性。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会形同虚设,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必须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对把制度当摆设、破坏制度、违法违规违纪的,都要严肃查处,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真正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

13、能。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回眸来路,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放眼前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将日臻完善、发扬光大,为“中国之治”开拓更壮美航程,为“世界之治”增添更璀璨光辉。(作者:孙明增,系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实力打牢基础基础始终坚实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之三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其中之一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

14、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实力打牢基础,基础始终坚实。有了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就有了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依然保持定力的底气,就有了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之时仍能主动作为的信心。这样的坚实基础,首先呈现在经济成就上。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和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堪称奇迹的非凡成就,物质基础达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丰厚程度。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

15、7.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至2021年年末,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突破1.2万美元;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250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按美元计价,我国贸易规模达6.05万亿美元,外贸外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20%以上,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2020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6万公里,其中高铁3.8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我国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球排名第15位,一路攀

16、升至2010年的第2位,近10多年来仍以超常速度和超大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成果。经济是基础中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非凡无比的经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主导性因素。这样的坚实基础,同样呈现在综合实力上。以经济成就为支撑的综合实力属于硬实力(相对于软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综合实力既表征国家之基础的厚薄与实虚,更展示国家之力量的强弱与大小。我国除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之外,2020年还是世界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是服务贸易、使用外资、对外投资第二大国,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国防实力有了质的增强,综合国

17、力已进入世界前列。从科技发展来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于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连续9年上升。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达2.4万亿元,与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比逐步接近。2021年,我国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快壮大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事业迈出扎实步伐。“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全面推动科技发挥战略性导向作用。综合实

18、力的不断走强,使我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得以稳固保持。这样的坚实基础,还呈现在高质量发展上。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推进,在创造经济成就奇迹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同时,越来越凸显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党和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及时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19、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此,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要求出发,确保实现量的持续增长,致力于质的大幅提升,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稳定性,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活动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我们壮大实体经济,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继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

20、活力,进一步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正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能沉着应对,在百年变局和全球挑战复杂形势下乘风破浪、坚毅前行。作为我国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有利条件,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正助力我们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保障。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

21、利条件”重大论断之四春和景明,杨柳吐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其中“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必须倍加珍惜、始终保持、不断发展的战略性有利条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方法论,深刻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于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

22、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放眼全球,国际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特别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环顾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看,“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实然又是应然,既是战略又是策略,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又需要我们百般呵护和始终坚持,更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和努力创造,从而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争取历史主动。党的

23、全面领导决定我们“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利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一次次大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有着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我们奋进航程中最稳健的压舱石,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稳定器。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

24、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优越制度体系保障我们“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丰富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到“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从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到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从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到志气、骨气、底气的增强,无

25、不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制度优势已经成为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我们“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坚定保障。正确发展道路支撑我们“有长期稳定社会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4亿多人口的大国

26、推进现代化建设,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全面小康社会夯实我们“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变革、稳定的决定力量。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更加稳定的发展预期、更加清晰的政策指向,超大经济体的丰厚实力、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等,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在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布的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中,我国排在第二位

27、,相比2020年又上升一位,这是“长期稳定社会环境”的鲜活注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两个确立”,心怀“国之大者”,团结奋进、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维护好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自信自强的磅礴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之五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指出,我国发展仍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二其中之一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二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并不断增强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豪情满怀,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

28、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民族百年苦难辉煌的伟大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艰苦奋斗取得的。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不断遭遇逆流,大国博弈也日趋激烈,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是艰巨繁重。当此之时,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仍具有自信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因为我们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断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

29、光明前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意气风发。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荣光和亮丽色彩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脸上,乡村全面振兴的隆隆战鼓昭示明天将会更加精彩。十四亿人民共同托举的理想信仰之光、科技创新之魂、富民强国之梦,汇聚成自信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这自信自强的精神之力,是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历经沧桑得出的根本共识,是当今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

30、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成就是在自信自强中取得的,今天我们奋进现代化新征程,依旧需要激扬攻坚克难的进取斗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迎难而上,担当作为,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基因,也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创造新的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自信就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源于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源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统一。凭借坚定信仰,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消沉动摇。正因抱持崇

31、高理想,任何时候都会不骄不躁、奋发图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是广大人民群众自信的根本。坚决自强就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自强的鲜亮底色和鲜明体现。自强就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凌云壮志,就要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浑气魄。马克思指出:“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既是自强之路,又是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独立自主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最大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更加自强与豪迈,也更有信心与底气。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让我们不断凝聚自信自强的磅礴精神力量,坚定更强大的前行信念,阵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冯颜利,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