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4247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前 B“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由高水 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 要五年,是建设“强富美高”新的关键五年。必须从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的目标定位,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文化高质量发 展为导向,以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以及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 展为关键,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为抓手,对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在高水平大运 河文化长廊建设中,抢占制高点,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加快从文商旅资源大区向文商旅产业

2、强区的转变,将区打造 成为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江南运河文化名区和彰显城市 文化的重要名片。市区“十四五”文化城市专项规划根据区委、区政 府关于制定区文化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有关要求和市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是指导区 文化建设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文化建设的重要 纲领。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任务1 . “十三五”文化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区致力于文化强区建设,推动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在文化传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 等各个领域探索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路径,切实增强文化软实 力,为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提供强 大思想文化保证。核心价值观引领文

3、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宣传思想 文化战线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央、 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 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扣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这条主线,守正创新。全区宣传思想文 化工作亮点频现,构建大讲堂、欢乐艺课堂等公共学习平台, 成果丰硕,每年开展各类讲座、艺术课堂近3000场。舆论 导向鲜明,核心价值观践行深入,多渠道传递社会正能量。文化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出台区文化强区实施意 见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4、区文化高质量 发展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建立健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标 准。积极打造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文化站 为支撑,以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会平台为 补充的“四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人均拥有公共文化 设施面积达到0. 55平方米。建立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 实施“艺起”全民艺术普及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探索精准 服务和点单服务。实现街道图书分馆100%全覆盖,社区图书 分馆建成率95. 5%,建有5个城市书房、7个自助图书驿站 和8个城市阅读联盟点等20个阅读新空间。2019年省居民 综合阅读率97. 33%,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九。“三百工程” 文化惠民、“文化走亲

5、”等品牌活动,促进了区域文化互动 交流和资源共享共融,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群众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艺创作始终坚持弘扬主 旋律,传递正能量。五年来,群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果 丰硕,共有40件文艺作品获得市群芳奖,其中金奖7个、 银奖12个、铜奖15个、美术书法奖4个、理论奖1个、公 共服务项目奖1个,连环画三里桥碎影等获省文华奖。 推进精细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等调研报告 荣获国家、省级优秀论文奖。面向全国征集诗歌、声乐、器 乐等优秀文艺作品,其中诗歌伯渎桥下、二胡江南行、 声乐清名桥等原创作品广受好评。通过专辑听唱 等专辑进一步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对重点文艺作 品的引导和

6、扶持,建立文艺作品扶持专项资金。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出台区关于加强全区历 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成立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建 立区、街道(平台公司)、社区三级文物保护责任体系,落 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区文保员制度,推动文物巡 查常态化。30处重要历史片区和文保单位纳入2018-2020 年区级文物修缮计划。“区级非遗基地+社区非遗睦邻点” 的非遗传承布局基本形成,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发本 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版古韵一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 萃等书籍,完成央视国宝档案之大运河传奇部分拍摄, 在中央4套连续3天向全球播出。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三五”以来全区文化 产业增加值与占G

7、DP比重逐年递增,目前全区文化企业已有 5702家,约占全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114家。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占 全区总量的82. 7%和46. 7%o其中,卓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南古运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蓉 运壹号和北仓门文化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重大文化项目招引 成果显著,乐运文化体育园、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等重大文 化项目已完成投入运营,“山海美境艺术馆群一期”等超千 万元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出台关于推进文创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规上 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发展的扶持奖补力度,大力发展文创经 济。

8、文旅融合高质量推进。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文商旅 深度融合,构筑都市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开发古运河文化 旅游资源,全面贯通古运河水上游线路,对环城古运河沿线 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打 造“运河文化牌” “民族工商业文化牌” “名人文化牌”, 开设运河城市旅游观光水上巴士,实现环城古运河等景点与 城市文化设施、文创园区和名人故居的互联互通,打造“今 夜梁宵”等文旅融合的大型主题活动,促进“夜经济”消费 的显著增长。深入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 源,集中打造阿炳民族音乐节、“品质”文旅节、大运河民 谣诗歌节、“书香”读书节等文商旅联动的文化活动品牌。2 . “十

9、四五”文化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短板明显。受到区域建设开发强 度高、人口密集居全市之首、地域面积全市最小等因素的制 约,区可供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场地资源有限,人 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指标偏低。公共服务精准化、数字 化以及社会化水平不高,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社会力量参 与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存在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滞后、服务内 容急需创新、基层群文队伍不稳定、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文旅融合步伐不快。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 完善,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缺乏统一管理体制、未形成完善 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对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 和途径较为单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文化创意

10、、 高科技元素较少。资源布局分散,没有进行深度的统一包装 挖掘,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分离、活力不足等问题。部分 地域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符号不够清晰、品牌不够响亮, 缺乏有震撼效果和带动效应的重大旅游项目和拳头产品。“故事”挖掘不够。区拥有70%以上的名人资源, 运河沿线人文遗产丰富、望族世家群集,是文化精品创作丰 富的资源,但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不多。非遗文化、乡愁文 化、名人文化等隐性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不深、创新不够, 旅游主要以观光业态为主,缺乏浸入式和互动式体验。“阿 炳民乐节”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也亟待进一步扩大 影响,做好做精,不断优化识别系统,擦亮特色品牌。文物修缮投资欠平衡

11、。建区以来,区级财力着重投 融资推进清名桥、小娄巷、接官亭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县立 图书馆(钟楼)等古建筑的保护修复。虽然区级层面已经在 文物保护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还有一批文保单位、优 秀历史建筑处在濒危境地,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仍然存在着 资金需求大、融资成本高与平衡周期长等诸多问题。产业发展能级不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占比偏 低。文化园区集聚示范效应弱,现有3个文化产业园区尚未 形成主导产业,创新创意能力不足,营收仅蓉运壹号超过亿 元。规上文化企业114家,仅占全部文化企业家数的L 7%。 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领军型、复合型和骨干型人才匮乏,存 在文化与城市发展融合不足、文化与产业融合

12、不足、机制体 制不活等问题,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对文化工作的新课题、新要 求。在“十四五”发展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机遇意识和忧患 意识,做时代的弄潮儿勇于担当,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 要求,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树立标杆意识,知难而进,顺应 民意,创新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全新的文化城市。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3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 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为引领,贯 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旅游带动作用,系统化构建文化高 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合的新格局,打造体现江南特色、根脉 的文化强区,为建设现代化精彩城区作出新贡献。4 .基本原则政府引导,文化先行。深入发挥政府机构的统筹协 调、绩效考核、试点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鼓励, 引导好建设方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 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模式,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形 成多方推进合力打造文化城市的全新形象。-需求为先,惠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 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发挥文化对社会

14、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在继续推动文 化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切实增强文化建设 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审美、愉悦、幸福的感受。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 以“服务传承人、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政企合作方式, 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搭建平台,为传统文化的社会化传 播探索新路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遵循时代特点和要求,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文化遗存赋予其全新的时 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坚持“文化+”理 念,将文化全面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5 .主要目标文化多元发展。立足精神,民国实业精神遗产

15、,点 亮运河明珠;展现时代精神,践行国家文化发展路线,掌握 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放眼世界舞台,传承华夏文明。 以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具有文化城市特质的研究体系,建构 文化城市的理论体系,促进文化发展融合、多元共生。诠释 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社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形成新视野、新思路、新主张,打造文化城市的新格局新亮 点。文化遗产有效传承。进一步完善区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细则,明确区、街道(平台公司)、社区的文物保护 责任,完善三级保护体系,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进一步 健全完善全区文保员制度,推动文物巡查常态化。加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巩固现有传承人队伍,加大力度引进 具有地域

16、特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 不断优化非遗项目库和人才库,重点打造3个非遗基地与N 个非遗睦邻点,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文商旅合作机制。文旅融合共生。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体系,以高质 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 牢抓住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的中心环节。加强和完 善文商旅制度建设,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推 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拉长和延伸旅游产业链,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多行业、多层次地谋划实施文商旅结合 发展项目,至2025年,形成12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较 大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活动,形成10个文化城市品牌活动, 建成闻名海内外的“古韵运

17、河名城”。文化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建设结构合理、优势突 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到2025年,培育文化 旅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超150家;实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 重大文化旅游项目10个,完成文化旅游投资50亿元;力争 建成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1个、超亿元的文 化产业集聚区3个;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达5%以上,大幅提高文创经济对全区消费和财政的贡献度。文艺创作精品丰实多元。依托区特有的文化资源, 加强运河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的相互 交融,以艺术与社会、文化与产业等相融共生的鲜明特点, 找准着力点、兴奋点,启发当代文化观念创新,形成具有地 域特

18、色的风貌。各文艺门类创作进一步活跃,文艺作品规划 引导和扶持激励机制不断健全,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 造一批特色文艺品牌,大力彰显城市文化精髓,有效营造尊 重包容、鼓励创新的文艺氛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高质量高标准建成现 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86%以 上,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到2025年,人 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58平方米。大力提升公共 文化服务精准化、数字化、社会化水平,创新“公告”“菜 单” “预约”“订单”等多种服务方式,文化场馆人均服务 达10人次以上,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5%以上。通过“政府 搭台、企业唱戏”搭建起百姓喜

19、闻乐见的文化互动平台,实 现“文化惠民”的目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不断完善文化城市培养人 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支德才兼备、 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建设队伍,有效营造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生长环境氛围,积极构建文以才 兴、业以才成的文化生态。第三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 精神、时代精神、“三创三先”新时期精神和“四千四万” 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把坚定 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到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完善文艺 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

20、引导文化宣传、文化创 作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讲清楚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弘扬传统美 德、讲好故事。借力网络时代,弘扬文化“主旋律”。坚持党管宣 传、党管媒体,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 量。引导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的作品创作,通过当代群众不 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倒逼创作人员不断创新表达手法,让主旋 律作品向更具艺术高度、思想深度与传播广度的方向突破。借力网络直播、云平台等最新表达手段,使有价值的公益项 目、优质内容获得更深远的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参与度。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

21、系、中国梦和中共党史宣传教育,引导干部 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化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阐释,推动核心价值观宣传向各类 媒体、各类公共空间、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各类人群全面覆 盖,大力选树“好人”等典型形象。通过“线上”与“线下” 平台建设一批文化宣传阵地,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 学习宣传活动。积极构建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舆论生态。完善坚持正 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着力改进经济社会热点和突发 事件舆论引导水平。开创文化城市社会舆论生态治理的新局 面,营造更有利于区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引导全区市民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和优越性,把制

22、度自信教育贯穿市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 信的种子播撒进全区青少年心灵。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 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故事,不断增强文化城市制度和 文化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第四章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塑造“文脉”新形象8 .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文物遗产有效保护-恢复遗产历史面貌。在社会变迁城市更新中尽可能 保持老城特有的风貌,留住“最、最”的味道,进一步加大 对重要文化遗产地、重点文保单位、历史街区的保护修复力 度,对县学旧址、北仓门蚕丝仓库、天主堂、清名桥等文物 保护单位进行修缮。以老宅修复和文物保护为手段,深化“百 巷”建设。留住运河文化遗迹。根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 用实施规划要求,保护

23、、修复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 表的旧址遗存,还原河、街、桥、宅、坊、弄多景合一的人 文景观。真实完整地保护运河水体、文化遗存、空间格局等 重要元素,推动运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升核心地区及 周边的展陈情况与开放情况。围绕“两园”(惠山古镇与清 名桥核心展示园)、“三带”(清名桥一南禅寺运河展示带、 南禅寺一北仓门一运河公园展示带、望湖门一江尖公园展示 带)进行配套建设。小娄巷地区的文化展陈建设同步推进, 与东林书院的互通指向标志系统建立完善,保证周边的开发, 实现运河遗迹的完整保护。保护文化遗存。保护与文化相关的历史遗存,大力 支持中国泥人博物馆、东林书院、钟楼图书馆、阿炳故居等 特色场馆

24、的升级提升,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 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工程。在传统收藏、展示、教 育和研究四大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涵盖整个文化遗 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工作内容,鼓励社会力量、民间 力量建设、开放博物馆,以点带线,建立博物馆群,实现特 色文化有效联动。9 .整合社会资源,激发非遗活态发展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通过项目资助,对外宣传, 加大对全区范围内非遗重点项目和重要传承活动的资金扶 持,着力推进非遗项目“大师带徒”传承计划。对“非遗” 继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 性口述视频建档,纪录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记忆和老手艺,通 过电视专题片对“非遗”项

25、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真实、系 统、有价值的抢救性记录。激发传统非遗新活力。大力推动非遗产品的市场化、 产业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博行业“非遗热”“看展热”的 发展趋势,扩大非遗接受目标人群。推出更多的精品主题展 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盘活 文物资源。调动多种数字媒体技术与渠道,加强对非遗的宣 传力度,将非遗融入新时代。通过短视频、VLOG,互动游戏 等多种形式对非遗工艺、艺术、文化进行短时、高效、高频 的宣传,强化大众对于非遗的关注度与了解度,让非遗“活” 起来。一促进非遗融入生活。将传统工艺和群众生产生活紧 密结合,使非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与群众生活融为一体。 拓展

26、“3+N”非遗传承体系,在红豆非遗基地和祝大椿故居 传统音乐戏曲传习基地的基础上,至2025年,通过布展、 雅集、工作室等形式,增加非遗基地12个,非遗睦邻点5 10个。鼓励传承人与企业合作,激发非遗文化创意,推动 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10 .把握时代脉搏,促进遗产可持续传承打造文化地标群。以古运河文化遗产和根脉特色文 化为内核,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历史遗存、名人故居、特色街 巷、景观公园等资源,进一步发挥和放大现有街区、景区、 园区的品牌效应。加快推进小娄巷二期、古窑艺术村、运河 艺术博物馆、工商业博物馆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 设,建设大运河公园、“水韵”文化展示馆、阿炳艺术馆等 一批公共

27、文体设施,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群。提升遗产管理手段。深入推进惠山古镇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工作,推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规范化、科学化 管理,将清名桥街区、运河古道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 推动公益性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提高免费开放水平,鼓励社 会力量和民间力量参与建设与开放博物馆。实施非遗与旅游联动。积极支持清名桥古运河景区、 惠山古镇等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在景区内 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 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进一步推进历史遗迹与非遗联动, 使旅游经济带动非遗经济。推出非遗体验类旅游产品,支持 旅行社将非遗体验纳入旅游线路中。至2025年初步实现“各

28、个景区有非遗,非遗产业能自给”的目标,打造指尖上的非 遗(泥塑、竹刻等)、耳朵里的非遗(二胡、锡剧、道教音 乐等)、舌尖上的非遗(船菜、小吃等)等项目,实现“非 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生活”新模式11 .优化文化设施网络架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区域内纪念馆、 展览馆、美术馆、文化活动中心、剧场及各类公益阵地,打 造一批规模不一、户内外结合、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和 平台,构建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 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至2025年,打造20个“最美文化(阅 读)空间”,5个省级“最美文化空间”示范单位,建设10

29、 个“市民身边的小剧场”。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图书馆和数字 文化馆等建设,发挥“互联网+ ”的传播优势,建立文化信 息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移动通 讯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切实增强基层群众共 享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保障。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 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落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 务保障标准要求,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 理制度,加强对标准执行的考核评估。通过“政府+社会力 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互动式、 菜单式、订单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完善群众需求征集与评价

30、 反馈机制,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实效 性和群众获得感。12 .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升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实现群文活动品牌化。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底蕴和 丰富的人文资源,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加大品牌塑造和宣传 推荐力度,集中打造阿炳民乐节、“书香”读书节、“艺起” 文化艺术季等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群文品牌。各街道依托 传统节目、重大庆典活动、民间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一 街一品、一社一特”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品牌,形成多层次、 有影响、错位发展的文化品牌活动格局。促进区域文化互动 交流和资源共享共融。积极扶持民办公益文化活动品牌,积 极构筑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扩大文化惠民活动供

31、给。对接群众日常文化需求, 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向百姓“身边送”工程。发挥文化场馆主 阵地优势,开展以“文化下基层,幸福乐万家”文艺巡演、 “欢乐艺课堂”高雅艺术普及、“有戏”戏曲汇演等系列文 化惠民活动。巩固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广 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 企事业单位等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 员等特殊群体送文化、办讲座、解困难。推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发挥全区文化、教育等人 才优势,形成文化精品打造机制,推动文化创作与“一带一 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联动 效应,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通过群众各类文艺赛事,

32、在音乐、舞蹈、戏剧、书画、摄影等方面,有计划、有重点 地推出一批反映文化特质和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鼓励优秀 作品参加“五个一工程”“五星工程”“文华奖”“群芳奖” 等各类文艺赛事,抓住建党IOO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 成立75周年等重要历史契机,推出赋有文化丰厚底蕴、热 情讴歌当代人民的名家名作。加强对重点文艺创作作品的引 导和扶持,用好用活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基金,运用剧本资 助、演出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强化投入扶持。第六章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新格局13 . “视听味触体”整合“溪”游线路新格局美化城市环境,增强视听体验。城市环境建设中构 建生态宜人、街巷迷人、光彩照人的区域景

33、观体系,运用江 南水乡传统色彩概念和现代城市色彩元素,开展城市色彩控 制。不断美化城市天际线,提升城市亮化水平,形成错落有 致、富有韵律的空间效果。利用灯光、烟火等“城市化妆术”, 在古运河重要节点营建城市舞台,让游客充分体验到人在画 中、时光交错的艺术境界。在古运河沿线导入二胡、锡剧、 古琴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元素,增强游客听觉体验。依托名人 工作室贴近生活、触手可及的当代艺术元素,激活深层次文 化。留住味道,增强味觉感受。不断丰富老字号食肆, 将酱排骨、锡帮菜、太湖船菜、太湖船点、王兴记小吃、惠 山油酥、穆桂英糕团、崇安寺皇亭小吃等传统饮食技艺遗产 融入现代旅游餐饮。以新扶老,以老带新,新老联

34、动,让市 民游客从“味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扶持一批网红饮 食店,借助大众点评网等新媒体传播优势,形成“网红一条 街”,通过打造“舌尖上的”,让海内外游客在享受美食之 旅、味蕾盛宴。通过新形式、新味道、新包装、新宣传等方 式,结合旅游文化活动推广,使“老味道”焕发新生机。将 现代产业与文化相结合,利用“N多寿司”“爸爸糖”等现 代食品产业的品牌效应,发展食品产业游传播文化。带走情怀,开发旅游产品。以解放环路核心商务区 为重点,大力发展品牌商贸,不断丰富商贸业的层次和内涵, 吸引更多国际高端品牌、特色品牌、潮流品牌入驻各大城市 综合体,巩固作为商业核心的地位。构建文化旅游衍生品体 系,支持“

35、运河游礼”等文创产品、非遗双创作品、文博创 意作品、数字创意及广告传媒作品等创意设计品牌,与地方 艺术高校、非遗传承人展开合作,开发出更多、更好、更有 品质、带有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出“能带走”“有 底蕴”的文化产品,增设天猫、京东、微商城等线上店铺, 扩大文创影响力,让游客能收集回忆、分享体验。融入生活,打造体验空间。以古运河文化遗产和根 脉特色文化为内涵,建设具有鲜明江南特征和丰富特色体验 的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小娄巷二期、古窑艺术村、 运河艺术博物馆、工商业博物馆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项 目建设。引进AR、MR、VR技术,发展体验式消费,搭建沉 浸式平台,促进互动式游览,推

36、出数字体验展重现历史上的 风光。打造一批文旅演艺精品,在望湖门、西水墩等代表性 点位嵌入锡剧、江南丝竹、评弹等文化旅游演艺项目。14 . “衣食住行娱”联动运河文化旅游带发掘旅游资源,打造运河故事。重点加强对与之相 关的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积极利用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营造出高颜值、可激发人 们自我表达和情感共鸣的新场景,赋予大运河特定的文化价 值和空间意义。推出以“二河(大运河、古运河)、二博(民 族工商业博物馆、惠山泥人博物馆)、三寺(南禅寺、崇安 寺、惠山寺)、三圣(“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 “乐圣”阿炳)、四厂(茂新面粉厂、惠元面粉厂、申新三 厂、

37、振新纱厂)、四古迹(惠山古镇、小娄巷、东林书院、 大窑路窑群遗址)、五故居(薛福成故居、秦邦宪故居、顾 毓诱故居、钱钟书故居、张闻天旧居)”为代表的文化资源, 努力做到在发掘中保护,保护中开放。推动文商旅融合,强化运河品牌。充分发挥省内首 个“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区”品牌效应,重点推动以文 商旅产业项目为引领,强化运河品牌。进一步创新节庆活动 思路,发展“古韵运河名城”品牌体系,体现“千里运河 独一环”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稀缺性。精心设计大运河文化 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运河绝版地主题游”“运河名人文化 游” “民族工商业主题游” “红色主题游” “书院主题游” 等旅游休闲活动,打造“运河四季”

38、古运河实景演出、“东 林拾忆”沉浸式演出,精心策划音乐节、艺术节、创意集市 等潮酷主题,以多种艺术形式、表演形式展示“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品牌。串联文化带,联动运河沿线区域。推动大运河旅游 线路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旅游线路衔接,加大 名人、名家、名言、风物和各类人文景观的宣传推介力度, 强化文化本质所在的“融合与变迁”,构建新文明标识体系, 通过“城市护照”等形式,以点成线。以古运河为纽带,高 水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掘、整合、利用区丰富的 文化旅游资源,统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点段建设,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挥“一核一带三片区”的联动作用, 将旅游景区、名人故居、商

39、业街区、文创园区等“串珠成链、 闭合成环”,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和产品,包括世界 文化遗产研学游、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运河红色文化传承 游、运河古镇记忆游等,重点推出“两天一夜”运河文化旅 游线路并开放运营。拓宽体验经济,贯通衣食住行娱。进一步发挥大运 河的贯通优势,联系运河沿线各大城市,发起“运河文化周” 等主题活动,通过文化联展、主题漫游、活动接龙等形式促 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通,加强与运河兄弟区域交流学习 和联动发展。除星级标准化酒店外,在各大街区继续引进一 批特色鲜明、文化浓郁、管理精良的精品旅游度假主题酒店 和高品位个性化民宿。有序促进住宿产品多元化,衣食住行 娱联动化,适应“

40、90”后、“00”后聚会的新需求,形成“运 河汉服节”“运河美食节”等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同 时打造“最后一公里运河黄包车”“运河风情主题酒店”等 浸入式体验式旅游地标。鼓励有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博物 馆、人文故居等组织夜间主题文化休闲活动促进“今夜梁宵” 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幅提 高游客过夜率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综合消费对财政的贡 献度。融入体育健身,发展运河健康旅游。深入实施“健 康中国”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坚持城由水生和以 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运河水域及沿线资源,打造体育产 业集聚区,强调和突出环城古运河风光带景观步道的多功能 健身、休闲景观的

41、功能,通过体育与文化、健康、旅游不断 融合,衍生出新的、多样化的体育旅游形式,达到身心和谐 的休闲境界。在景观步道的驿站、码头设置“旅游健身加油 站”通过“打卡”的形式激发游客徒步旅游的热情,拉近人 与河道的距离,打通历史城区节点空间,使健康与旅游真正 融为一体。至2025年,形成“运河龙舟” “行大运”等影 响范围大、参与人数多的大型健康旅游项目。结合国家与地 方已有或正在开展的相应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园、康养基地。15 . “新美靓优精”重塑文化旅游新形象完善资源联动机制,提升景区质量等级建设。进一 步突出资源利益共享,加快载体整合,建立文商旅产业发展 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形成涵及发改、规划、

42、文体、旅游、商 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联合会同市区有关部门,发布一 系列商旅、文旅、康旅、体旅融合等特色旅游产品,逐步改 变传统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散点式开发的现状,形成整体工作 合力。进一步加快推进锡钢浜水上游客集散中心、古运河文 化艺术中心、环古运河慢行系统、全域旅游标识系统、智慧 旅游服务系统与“厕所革命”等大文旅项目的建设,不断完 善旅游配套设施。根据长三角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 引标志设置规范设置景点标识牌,至2025年实现景点标 识牌多数量、高密度、规范放置与全区覆盖的目标。加强文商旅配套建设,整合旅游营销资源。进一步 加强商业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和综合 效益。全

43、面推进崇安寺三期和接官亭弄的开发建设,高水平 完成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修复工程,把中山路、人民路、 三阳广场与太湖广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商务休闲区。 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各方面营销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名 牌旅行社和文化旅游集团合作,联合外省市旅游局、重点城 市核心合作旅行社,在重点城市和客源地市场每年举办三次 以上专题旅游推介会,大范围、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文化 旅游整体形象。建立完善区统一的旅游导引系统和旅游公共 形象标志,充分运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城区的整体形象宣传。优化旅游服务平台,创建智能化服务系统。推进数 字再现工程,大力培育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的新型文旅 业态,大力发展旅游

44、电商和在线旅游,在主要景点设置电子 客票系统,实现游客流实时监测。发挥文化云、全域旅游监 测中心等智慧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功能,开发建设为游客提供 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服务的智能化 旅游服务系统。利用移动信息设计技术构建交流共享环节, 让用户自己在探索和互动中再现文化与个人的联系。第七章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故事”影响力16 .讲好“故事”,展现形象讲好“运河故事”,展现时代精神。着重挖掘大运 河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 尊重规律、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 化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积极推进现代阐 释、创新转化和创意传播

45、,以托书籍出版、展览展示、旅游 解说、网络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表演形式、表现形式展示 “悠悠运河情、浓浓韵”,将古运河打造成为“古韵河”, 并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相融合,涵育出 时代意义与价值,形成文化发展的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讲好“工商故事”,追溯工商文明。依托中国民族 工商业博物馆、丝业博物馆和工商业遗迹,深挖近代民族工 商业文化内涵,弘扬锡商精神;深挖近代家族文化内涵,加 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打造民族工商业的文化品牌,弘 扬厚积薄发、崇儒尚德、求实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围绕 “工商故事”组织实施“重大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工程”项目, 通过舞台剧、影视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此

46、类文艺创作的引 导和扶持。讲好“名人故事”,再现历史。将区古代名人的优 秀个性品格与文化素养提炼汇总,找准着力点、兴奋点,虚 实结合进行策划,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关联。加强对众多历史 先贤、文化大家的研究,尤其是“三圣”故事、状元文化, 结合东林书院、惠山祠堂群、典籍著作等各类文化遗产,定 期依规举办研讨会,编撰名人研究专著,形成文艺作品,打 响名人文化品牌。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结合建党一百 周年等历史契机,结合名人故居及秦邦宪、张闻天等革命先 贤优秀事迹,丰富宣传内容、突破表现形式,为群众铺设好 一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平台。编撰红色文化读本、创作 优秀剧目,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47、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 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发挥红色故事持久渗透、浸润的教化作 用。17 .多元宣传媒介,扩大文化影响迎合消费热点,打造网红地标。适应“90”后、“00” 后的认知方式和消费习惯,深入研究年轻人群对独特性、新 奇性、体验性的新需求,多维度打造文化消费的独特价值和 特色优势,搭建文化城市涵盖生活艺术、特色小吃、传统工 艺的生活体验平台。营造文化城市网红打卡地,制造美在其 中、乐在其中、爱在其中的审美空间,让文化遗产引领时尚 生活。植入互联网,指间传播IP。通过网站、微信、微博、 APP、直播等多种互联网渠道,加大文化在指尖上的传播速 度。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微信公众号等开设有关文

48、 化遗产的新闻动态、文化论坛、申报指南以及文化记忆等栏 目,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力研创“惠山泥人”泥塑表 情包等“指尖上的”文创IP,促进文化表达和传播与时俱进。引入影视化,荧频演绎经典。推进文化“记忆工程” 建设,邀请知名导演拍摄基于文化的电影短片,将特色街区 和特色文化影视化,对精微绣、惠山泥人、道教音乐等文化 项目拍摄影像资料进行抢救性保存,创作动漫短片讲好“故 事”,在地铁、公交以及网络上播出,带动广大青少年了解。 充分运用影视手段记录非遗,落实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长期保 护规划,实现文脉延续与活力再现的“双目标”。开展互动活动,留存乡愁记忆。通过百姓参与度高 的公益活动或者比赛项目,留存乡愁记忆遗产。通过“记忆 中的老照片” “我与的故事”“在运河上穿行”等形式,广 泛征集老照片、老视频、口述史,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 保存,保证记忆留存。面向全区征集展现生活、文化的优秀 短视频作品,并通过各大平台宣传推广。18 .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文化服务平台新老媒体文化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 媒体深度融合,整合打造文化全媒体平台,实施全媒体传播 工程,实现新老媒体文化共享,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 法、手段等创新,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 平有明显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