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4396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安徽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以来,学校高度重 视,积极部署,狠抓落实,把实施计划与推进学校“十二五” 规划、实施综合改革等学校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 得了明显进展,有效推进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学校已 被国家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正在全面推进“双一流” 建设,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迈进。一、建设目标经过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 实力明显增强,对安徽乃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 繁荣的支撑度、贡献度更加凸显。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 科门类进一步

2、拓展,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更加适应国 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3-5个学科达到国家重 点学科水平或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30%,争取3 个基础学科进入ESI前1%;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质量全面 提升,建成6-10个有国际水平和影响的重点本科专业;汇 聚一批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团队,培育一 批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青年骨干;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地 方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若干符 合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领域,成为区域乃至国家 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教育发展步伐 加速推进

3、,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二、建设成效经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 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创改”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 位,在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进程中迈出了坚 实步伐。(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培 养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构 建形成“233N”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两个贯穿”(即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 培养全过程)、“三基并重”(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 展)、“三段培养”(即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 的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多种类型”(即基础学科专业 拔尖人才、应用

4、学科专业创新型研究人才、应用型卓越人才、 复合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等)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改革 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大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初 步建立了被誉为“安大模式”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实 践“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现国家级立项全覆盖,荣获3项国家级 教学成果奖,新增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个 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 上,学校入选2014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围绕安徽省重大战略发展需要,与合肥市共建安徽大学 互联网学

5、院、三创学院等一批高端前沿人才培养平台,为安 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围绕国家“双一流”战略, 根据学校现有学科特色和优势,优先建设材料科学与信息技 术学科,打造世界一流学科高峰,培育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等学科,着力推进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 统计学、生态学等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形成分层分类学科建 设体系。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拓展了学科布局,形成了 新的学科生长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12个、硕 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31个、博士后流动站达到13个。 加强了学科内涵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建成1个国家级 协同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

6、等高校共同牵头组建)、2个省 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9个校 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材料科学、 化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l%o 2012年 教育部组织学科评估中,我校参评学科中有7个进入教育部 同类学科排名40% (省属高校共10个学科进入前40%),学 科竞争力明显提升。(三)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能力日趋增强。整体科研条 件得到改善,科研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 业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支撑和服务绿色产 业发展。组建了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国别

7、和区域研究院、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 台,获批教育厅智库培育项目3个、省级智库1个。新增12 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承担了近40项重大科研项目, 获得7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近200项授权发明专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自然科学 基金立项数稳步增长,研究经费年均增幅30%以上。科学研 究、科技研发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 融入度增强,面向政府、社会和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 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的水平得到提升。(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进展。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层 次优秀人才,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

8、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 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4名,入选“国家百千万 人才工程”3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名, 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 5名,入选安徽省“外专百人计划” 5名,享受国务院和安 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9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2 名,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4名。实施了 “青 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遴选与培养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出 国研修计划”和“应用性学科专业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计划”, 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得到加强,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拓展。积极参与国家外交发展 和文化“走出去”

9、战略,举办了一批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 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24所高校 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选送了近2000名师生赴 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合作,邀请 了 160余名国(境)外学者到校讲学和工作。学校先后在智利、 乌克兰、阿塞拜疆、俄罗斯、墨西哥、法国等国家建立3所 孔子学院和7所海外中国中心,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学校同 时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智利圣托马斯国 立大学孔子学院连续三年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六)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完善。校区办学功能定位进一 步优化,增建和改造了

10、现代实验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大楼、 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刘先平大自然文 学工作室、教工活动中心、研究生公寓等一批教学、科研和 生活服务设施,图书文献、校园网络、档案资料等公共平台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报质量显著提高,出版社实现较快发 展,校办企业公司化改制基本完成,后勤服务和医疗保障能 力进一步增强。(七)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制定了综合改革实施 方案(2015-2020年),颁布实施安徽大学章程,出 台了关于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了教代会、学 代会、研代会和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人事、科研、财务、

11、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学 校于2016年获批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 位,全力推进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 体制机制、科研与学科发展体制、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多 领域改革试点,全面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学校自身特点 的现代大学制度。三、具体建设进展学校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完善项目建设具体方案, 进一步明确建设内容,全面启动了新闻学、法学、英语、电 子信息工程和环境科学等5个专业,新闻传播学、控制科学 与工程、生态学等3个学科,文字学和古文字学、干细胞转 化医学、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等3个 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专业建设方面

12、。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闻学、 法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等5个高水平大学重 点建设专业贯彻落实服务省级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省域行 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夯实学科专业和人才建设基础,提升学 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L新闻学专业。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媒体发展 需要,围绕振兴计划的建设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借助 与省委宣传部校部共建的机遇,按照“三基并重,素质为先” 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与我省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联合,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 践平台。2016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双导师团队获 批

13、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继续尝试卓越新闻班教学改革,目前 完成三届卓越班遴选,已毕业的13级卓越班考研率40%。探 索全媒体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用产学研创新发展思路,引 领实验教学在全媒体环境下的改革和融合。紧跟媒体发展趋 势,更新国家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现有设备和资 源,提升新闻传播实验室应对媒介发展的教学水平。目前投 入近240万振兴计划建设经费,建设了全媒体实验室,特殊 摄影实验室等,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 改革需要。联合北大方正集团,面向全国新闻传播高校的实 验教学,举行全国实验室建设教学论坛。加大教学实践与新 媒体的融合,挂牌建设万家热线创新实验基地,新媒体与大 数

14、据联合实验室,开设数据新闻等课程,并将新闻数据教学 与舆情科研结合,跟上业界需求,搭建技术平台。加强实践 教学与新媒体业界融合,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分别与 云朵财经,新安房产网等新媒体互联网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基 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教师教学能力,学生 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提高建设成效。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由 学校教务处特设校级教研项目6项,鼓励教师围绕振兴计划 的建设内容进行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新闻传 播教学研究学术会议,国家级实验教学交流会等,近三年参 会和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2016年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 篇教研论文。联合媒体组建双导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 队,积

15、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落实。学院搭建“新锐传播”全媒体平台,开展新锐报办报实 践,2015年获香港举办的中国日报校园学报新闻奖评选 “最佳报纸版面奖”季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自办“真 知网”入选高校新媒体联盟,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 式,开展丰富的学生实践教学。连续多年参加全国计算机设 计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多项。2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 度优化。为适应社会法治人才的多样性和宽幅度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中分类培养的经济法律实务、刑事法律实务方向名 称调整为经济(民商)法律实务和刑事(政务)法律实务, 涉外法律实务方向名称不变。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增加了各个

16、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范围,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视野。 增设双语课程,并扩大“法律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针对 我校实施三学期制度,对三个小学期课程设置进行了安排, 开设系列讲座课程。双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完善。以实 施“双千计划”为契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法学 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近四年来结合“双千计划”的 实施,共有九名专业教师到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公 安厅、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合肥市人民检察院、蜀山区人 民检察院和庐阳区人民检察院进行挂职锻炼。同时,来自安 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公安厅、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蜀山区人民检察院和庐阳区人民

17、检察院 九名同志来我校挂职并承担法学专业相关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改革多措并举,教学特色显著亮点突出。为进一 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 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实施“小班教学、研究性教学、混合式 教学”等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尊重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能力大幅提升,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累累。在专 业建设,我院非常重视教学研究,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各种 类型的质量工程项目,并取得重大教学成果。近四年来,共 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项,省级重大教研项目两项,省级重 点教研项目一项,省级一般教研项目两项,省级教研团队一 项,校级教研项目H一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

18、升,学科技能竞赛成绩斐然。专业 学生在学科技能竞赛方面表现优秀,成绩骄人,荣获多项国 家级和省级学科技能竞赛奖项。学生获得“学宪法讲宪法” 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最佳内容奖、苏皖高校模拟法庭 辩论赛冠军、首届安徽省高校未来律师辩论赛冠军、华东高 校法庭辩论赛团体亚军;连续多年在“理律杯”全国高校模 拟法庭竞赛、“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佳绩。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大幅增强,社会贡献成果广受美誉。 牵头组织筹备首届安徽省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多名专业教 师被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聘为法律顾问和立法咨 询员,多位教师被聘为安徽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成员, 参与我省的法官检察官遴选工作,积极推动我省司法

19、体制改 革。近4年来,我院为全省法制系统领导干部、检察系统、 法院系统等多家单位和公职人员举行法律业务培训共40期。 培训班的多次成功举办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增强了专业社 会服务辐射能力,提高专业的社会美誉度和社会影响。3 .英语专业。“立足安徽,放眼全国”,根据安徽省和 国家的英语人才需求现状,积极主动地开展专业改革,从 2013年开始,在原有专业建设基础上,逐渐打造成具有培养 个性化学生的英语专业,每年在全校文科专业高考招生的录 取分数线一直名列前茅,学生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学 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近5年我院英语专业“专业八 级”通过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

20、学 生获全国性大赛冠军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区域 性比赛一等奖1项。其中马声宏同学在英语专业最高等级赛 事一一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挑战赛的阅读大赛中获得 全国总冠军,为我院及安徽省历史上首次。实践教育方面, 与上海英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实训基地协议,为我院首 个省外培训基地。硬件方面完成了 “录播与远程教室”的建 设,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教研水平稳步提升, 获得了一批教学研究项目,其中朱跃教授主持的“英语专业 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得省振兴计划重大教研项 目的立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由院领导亲自挂帅、分 管教学副院长亲自负责的“英语专业建设改革小组”,以英

21、 语专业国家标准为指针,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生由 原来按一个规格培养,改为分文学、语言学、翻译、复合型 四个专业方向,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前两年改革实践的基础 上,2016年还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微调,进一步合理化。进行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确立课程群,围绕语言 学、文学、翻译、和复合型课程群开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严格教学考核, 积极开展评教活动。举办了各种专业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 思想教育。如夏季短学期,我们邀请了国内外8位专家,为 本科生开专业知识讲座,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终 身教授一一刘军教授题为“文学与思辨”、中国人民大学博

22、士生导师郭英剑教授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发 展趋势”的学术报告等。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于2016 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认证,获得 一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参加科研 训练计划项目,在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全国无线电 测向等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了一批一等、二等、三等 奖,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水平明显提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合作研究、选派教师在 职进修等多种措施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水 平;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专家 反馈意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23、目标、课程体系进 行了优化;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工程教育持续改进,积极组 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2016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教师共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获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 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强化实践教学,改善电工电子 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积极 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项目和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5 .环境科学专业。形成了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 “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体系、四个模块”的人才培养 方案制定与优化思路,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体现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突出强化学

24、生实践能力。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协同机制”,丰富了教学内容。组 建了环境科学教学团队、环境工程教学团队、GlS教学团队, 2015环境工程教学团队入选安徽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新 增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皖江特聘教授1人,安徽 省教学名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实验技术人员3 人。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通过人员实质性互聘等举措, 聘请科学家、企业家等作为学校课程教师,实行学校-中心 “双导师”制,开设名师讲堂11次,把创新思维和实践技 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突出成效。购置了 环境类教学资源库(一/二),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便利。 购置和开发了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学

25、、微生物、 环境监测环境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等专业 核心课程试题库,基本完成了核心课程考试资源库的建设。 11门课程获校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的支持。培育生态学野 外实习指导、基础生物学实验入选了安徽省“十二五” 规划教材;出版教材1部(植物学实验)。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即 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2015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新增3个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其中1个获批为安徽 省校企合作实践基地。(5) “五层次、四平台、三模块” 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并得到应用。坚持“以学生为 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 指导思想,遵循“夯实基础、强

26、化应用、注重实践、发展创 新、提高科研”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起“五层次、四平台、 三模块”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寓教于研”的 理念,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创新训练计划 实施体系。该项成果201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皖 教秘高(2015) 123号)。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近3年来学生国内外深造 平均比例超过了 49.2%,一次就业率(一般统计在8月30号) 超过91虬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以本科 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环境科学专业2016 届61位本科生考中有27位同学赴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所继续 深造录取为44.2虬一次就业率达到90.

27、 18%以上;2017届8 位具有报送资格的推免生全部为一流“985”高校所接受, 学生的就业和考研录取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生物学基础 得到增强,综合素养显著提升。(二)学科建设方面。瞄准学科前沿和区域重大发展需 求,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交叉融合、协同创 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提高解决重大经济社会和学科 前沿问题的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L控制科学与工程。该学科围绕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的 建设,在工业节电与电能质量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方向集 聚力量,并逐步形

28、成了自己的特色。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引 进安徽省高校领军二类人才1人,获批高校领军人才团队重 大项目“新型网络环境下的大数据信息处理”,新获批安徽 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百人计划1人,安徽省学 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安 徽省皖江学者青年特聘教授1人,2014年度与计算机学院合 作每年有2名年轻教师赴国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访学。 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参加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 等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 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年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项, 2016年度获批

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稳 定在900万元左右,2013-2016期间,发表SCI、El收录论 文286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42篇,新增安徽省工业 节电与电能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创新平台,建立校外 实习基地10个,承担重大教研项目1项,2015年度获得教 学成果省级一等奖1项,获批教学研究项目2项,省级精品 课程1项,省级实习实训示范中心2个。学生参加飞思卡尔 智能汽车比赛、电子设计大赛、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炜煌 杯单片机技术应用设计大赛等大学生创新活动,获得国家一 等奖2项、二等奖10项、省级一等奖18项,省级金奖1项, 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突出,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

30、位广泛 好评。2 .新闻传播学。经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形成了以“国家 级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 研究所、“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影像研究中心”等四个 学科平台支撑的良好发展态势,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在 2013年获批为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完成了省人文 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8项、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20 项、研究生创新项目50项。连续三年举办“舆情与社会发 展学术论坛”和安徽舆情与热点研讨会,与新华社安徽分社 舆情中心建立合作出版安徽舆情周刊、共同研究并发布 “安徽舆情-形象指数”,研究成果或作为内参直呈安徽省 委、省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或通过新闻媒体向

31、社会公布,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科方向清晰、特色鲜明,师资队 伍结构合理、力量均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层次完备,2016 年获批中宣部教育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建设单位。 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9人,博导4人,硕导19人,具有 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2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8人。拥有 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 备人选3人。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重大1项,重 点2项),省部级项目2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 目1项),其他及横向课题38项;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二 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

32、艺术出版奖1项, 首届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二等奖1项。本科人才培养以“三 基一综合”(基础知识的夯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 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培养目标,近3年,研究 生入选国际传播学学会(ICA)等国内外学术论坛近200人次, 平均就业率95%以上,22名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百余名毕 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3 .生态学。该学科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生态 与环境”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基 地安徽大学升金湖实践教育基地,扩建了 “安徽大学升金湖 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成立了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 程实验室安徽大学分实验室”,“安

33、徽省地理信息工程中心” 等重大平台,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共建“中美环境修复 与湿地生态保护联合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培养 省级教学名师或省学术和技术带头后备人选1名,建立了袁 亮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矿山生态修复与湿地生态安全”院 士工作站,“两淮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关键 技术研发”获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承担了 1项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 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一批重大科研任务,获省科技进步 奖二等、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 学成果奖一等、二等、三等奖各1项等一批奖项,2人获宝 钢优秀教师奖;依托“生态、资源与

34、环境”学科群,初步建 立了生态学学科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环境 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工程学科 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等多元化 的和一体化的学科群人才培养模式。()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 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集聚战略科学家和学 科带头人,打造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1 .“文字学和古文字学”团队。通过积极参与国家级协 同创新中心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 心”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以黄德 宽教授为核心的国内外领先的高水平团队。该团队承担的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重大

35、招标项目及教育重大课 题攻关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汉字发展研究中心获批省级人 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多部著作及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文 库。发掘并整理“安大简”的发掘,被认为是“继郭店简、 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 重大发现“ o举办了安徽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专家座谈会等高 端论坛,团队成员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活动,与国内外著 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及深入交流,构建高层次的 对外交流平台。完善团队管理体制,建立了团队联席会议制 度,定期会商学科建设问题,科研平台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优化资源配置,古文字资料中心得到充实,研究环境有较大 改善,逐步实现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良性互动。

36、2 .“干细胞及转化医学”团队。该团队在安徽省属高校 中首次创建了 “干细胞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并依托本中心 发展了干细胞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两大方向。经过建设,科 研水平和实力大幅提升,已经完成“计算生物学”平台的搭 建工作,建立生物统计本科新专业,并获批为“安徽大学卓 越人才全英文教学实验班”。团队拥有美国南加大应其龙教 授、中组部千人”郑颂国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获批“皖江 学者”2人,安徽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 省“百人计划”外专培育项目获得者1人。以安徽大学作为 第一承担单位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0项,其它项目30余项, 实际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800万元,共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

37、个,共计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JCR二区及以上论文10余 篇),撰写中英文专著3本,主审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培 养并顺利毕业博士生3名,硕士生30余名,其中一位博士 生胡亚伟同学2013年在硕士联合培养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为安徽大学首次发表了 NatUre论文。近年来,团队作为第 一承办单位(刘大海教授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举办多次国家 级等重大学术会议(如第九次中国优生科学大会、第三届中 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年会等),于2016年胜利召开“安徽 大学干细胞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三周年学术研讨会”。3 .“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团队。 通过项目建设,团队规模和水平提升明显,引进特任

38、研究员 等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名、“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目前团 队人数增加至33名。该团队2013年获批为教育部创新团队 发展培育计划,于2017年5月以“优秀”通过专家评审, 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团队立项滚动支持。在项目执行 期间,团队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新增实验室面积约 500平方米,升级改造了超快速激光光谱测试系统、搭建了 低温电化学-傅里叶红外分光光谱仪在线检测系统,形成了 材料制备平台、结构分析平台、性能研究平台、理论计算平 台等四个特色研究单元。学术团队紧密围绕国家材料的重大 需求和国际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无机/有机杂

39、化功能材 料的可控设计与应用方向开展研究工作,新增承担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仪器专项1项、大科学装置联 合基金(培育)1项、面上项目13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 主任项目1项、应急项目1项,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14 项。共获科研经费1990. 80万元。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l 研究论文200多篇(一区、二区研究论文170多篇),获发 明专利授权33项,为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与 应用中关键问题的解决和安徽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贡 献。四、下一步建设考虑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我校扎实推进,学校的综合 实力和办学水平日益提升,但还存在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 步调整优化、高层

40、次领军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学校正按照省委省政府“争一流、重服务、创特色”的要求, 全面推进“全创改”高校试点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计 划实施,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一)建设“3+1”研究院。围绕“双一流”建设,通 过重点打造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徽学与中国传统文 化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及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创 新研究院等“3+1”学科平台,带动人才培养、科研研究、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等 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围绕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 拟建世界一流学科,紧密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 设需要,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

41、学研究院深度合作,实施科教 融合,集聚和培养优秀人才,建成高水平研究条件,培育国 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技术支撑和储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承 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 题的能力和水平。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围绕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 一流培育学科,发挥学校传统人文学科优势,汇聚创新资源,深 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建设徽学研究中 心等研究机构,成为引领安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高 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社会科学学科优势, 围绕创新与发展这两大紧密

42、结合相互促进的时代课题,在论 创新、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积 极建言献策,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新型高端智库。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瞄准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实际需求,联合高端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N中 心、一基地、一园区”,打造研发、转化、创业、孵化一体 化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体系, 推动绿色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二)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紧抓“全创改”高 校试点改革机遇,积极面向国家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不断 汇聚创新资源,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高水平 大学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43、,推进“233N”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多类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 系。加快推进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汇聚高层次 人才队伍。实施青年教师培育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 水平;构建以学术质量和产业贡献为导向的,分类、分层的 职称评聘、岗位考核和奖励机制等科研评价体系,着力提升 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 及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深入推进大学精 神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徽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研究院,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科技 创新平台和高端智库智库建设,促进学科、科研成果转化。落实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政策,加快构建具有特色 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学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党风 廉政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 民主监督机制;创新人事管理激励机制,完善多元化资源募 集机制;引入和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服务国家和地方“走 出去”,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