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活性服务业权益保障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生活性服务业权益保障实施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加强生活性服务业权益保障实施方案力争到“十四五”末(2025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0%,全省护理、康复、养老、育幼、家政等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比2020年增加3000人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4.4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6个;每个市、县(区)至少建有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到2025年基本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每个设区市要建成1所专业化的残疾人康复或托养设施,为4.6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服务;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3.4
2、万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超过30平方米。一、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生活服务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云用数赋智”,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依法依规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营销、配送、供应链等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拓展在线技能培训、数字健康、数字文化场馆、虚拟景区、虚拟养老院、在线健身、智慧社区等新型服务应用,通过预约服务、无接触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扩大优质服务覆盖面。充分运用大数据、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手段,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培育壮大云旅游、云娱乐等新型消费形态。推动服务数据开放共享。逐步制定分
3、领域生活服务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和目录清单,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和个人隐私保护,优先推进旅游、体育、家政等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分领域探索建设面向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评价分享平台,提升服务质量信息透明度,促进生活服务精准供给。通过政企合作等途径,建设面向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应用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打造城市社区智慧生活支撑平台。二、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保障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法依规有序放开教育、体育、房地产、医疗等领域准入限制,完善城乡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印发实施陕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并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动态调整,确保国家要求落实到位。以
4、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鼓励各市(县、区)聚焦本地区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引入第三方监测评价机构,探索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价机制。提高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能力。在“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生活服务,拓宽多元化供给渠道,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生活服务机构(网点)建设,鼓励各市(县、区)盘活现有设施资源,低价或无偿提供给普惠性服务供给主体,帮助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扩大服务供给。在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中统筹纳入普惠性生活
5、服务机构(网点)建设,引导专业化普惠托育、学前教育、普惠养老等服务机构进驻社区开展服务。加强省级统筹,推进市、县制定社区普惠性生活服务机构(网点)认定支持具体办法,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挂牌,开展社会信用承诺。大力推动社区便民服务发展。在改造现有城乡便民消费服务设施基础上,加快新建一批集餐饮、托育、老人看护、零售、缝纫、美发等业态于一体的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健全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加大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力度。推动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力争“十四五”时期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
6、0虬推动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统筹城市生活服务网点建设改造,扩大网点规模,完善网点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社区生活服务“好差评”评价机制和质量认证机制。三、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模式,支持生活性服务企业深化产教融合,联合省内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训,在全省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在高职专业申报工作中,将养老、育幼、家政服务等专业列入急需专业名单,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增设服务类相关专业。支持有条件高校
7、扩大开设生活性服务业类本科专业,推动高层次服务类人才培养进程。加强高职毕业生专升本考试专业对应目录中服务类专业设置,为更多高职毕业生在服务类专业领域提升学历创造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积极推广“紫阳修脚师”等培训模式。聚焦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采取“嵌入式”“订单式”“定向式”等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工学一体化”培训体系,打造一批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强对从业人员岗前、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对符合条件取得职业技能等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深入开
8、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切实提高职工技能素质。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养老、育幼、家政、体育健身企业向员工制转型,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员工制企业。鼓励相关专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服务类职业技能等证书。引导员工制企业将员工学历、工作年限、技能水平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岗位晋升等挂钩。完善从业人员维权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大力宣传激励先进典型。四、加强权益保障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平台、朋友圈、短视频等新型网络渠道销售仿冒商品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聚焦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加强对网络交易规范监管督促平台企业依法承担主体责任,从严治理滥用垄断地位、价格歧视、贩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加大广告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养老、教育培训、药品、保健食品等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案件。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从严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预付消费“跑路坑民”、虚假广告宣传、非法集资等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