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5686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习领会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心得体会近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等十条内容。这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新“公民十条”,为规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实践标准,也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仅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凝聚社会共识,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因此,推动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2、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势在必行。首先,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此次新“公民十条”中提到的,“了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信息”“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等内容,都是强调对公民的环保责任感培养的重视。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能让每位公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态环保中的角色和责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生态环保责任。其次,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守底线,争高线。对新“公民十条”中提出的,如“不露天焚烧垃圾”“不随意倾倒污水”等底线问题,我们要时刻警醒自身,面对生态环境和能源使用的问题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一时一刻,而应久久为功,

3、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环境保护的道德高线。比如,倡导“合理设定空调温度”“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规范生态环境行为,要多方合力,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规范的执行除了依靠公民个人的自觉意识,也需要相关部门从具体实际出发,提高公民参与生态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宣传生态知识,通过组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带动更广泛人群参与到生态环境行为规范中。同时,每位公民也应有主人翁精神,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不文明现象或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从而共同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总之,环境就是民

4、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各尽其责,自觉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承人,为美丽中国建设汇聚更多力量。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扛牢生态责任。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未来发展大势、高瞻远瞩擘画生态蓝图,这就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部署,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我们必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的“国之大者青山绿水,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发展全局,保护好才有出路。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绷紧生态环保的“紧箍咒”,像

5、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生态,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成建设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保护生态,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嫌设者,唯有以自上而下的责任理念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工程,方能汇聚出最强大的“绿色合力”,坚定不移走好脚下的路。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找准生态坐标。“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把生态问题放到“国之大者”中谋划,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毛乌素变绿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品牌”的

6、浙江余村,无不是生态与发展双赢的绿色实践。找准生态坐标,就是要全力以赴“保”,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就是要系统全面“治”,铁面铁腕抓治理、重拳出击抓环保,统筹推进落实生态治理规划方案;就是要有的放矢“取”,既“绿”中掘金、做好“生态宝藏”转化,也“红”线管控、把生产生活控制在生态承载限度内,如此方能实现自然生态的平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严格生态制度。制度是纲,纲举目张。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让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和高压线。我国古代的虞衡制度、伐崇令等,为生态制度化法治化提供了早期典范;十八大以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一套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制度安排,构筑了锦绣山河的“绿色高地”。要创新生态补偿制度,根据各领域各地区特点,分门别类制定生态补偿标准;要创新生态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稀缺程度,能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体制机制;要创新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广大干部推进工作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如此方能通过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生态制度,以“青山”为笔、“绿水”为墨,在建章立制中,绘就“红”“绿”辉映的美丽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