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5704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教学设计.docx(7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山行教学设计山行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介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

2、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二、目标预设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三、重点、难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

3、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四、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

4、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五、设计思路1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

5、“学起于思,思源于疑”。(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六、教学过程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一一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山行。

6、(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2、同桌互读。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4、齐读全诗。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

7、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

8、处有人家”。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9、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2、配乐齐读3、配乐背诵(1)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3)配乐齐诵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3、展示作品,点评。山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

10、思想感情。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读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3、齐读

11、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6、小组汇报交流。(1)、简介诗人杜牧;(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3)、字词解释: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_id,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C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d红于:比更红。(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5)、教师点拨: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

12、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d、

13、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1、画一幅秋色图。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板书设

14、计:山行教学设计3教材简解: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目标预设: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

15、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媒体选择和应用: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3、古筝曲渔舟唱晚。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意境

16、,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设计思路: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1、谈谈秋天的印象。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

17、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2、“半扶半放”

18、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自学三、四句。(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一一记内容一一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

19、景物说具体。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1)放声朗读这首诗。(2)画一幅画。【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1、学生诵读,怎样

20、才能读得美?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一一个别读一一小组读一一齐读)【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2、学生自由诵读。【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山行教学设计4【教学设想】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

21、”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1 ,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2 .(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

22、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3 .(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4 .释题:在山上行走。5 .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1.教师范读。2 .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3 .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3、)(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5)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8)红于:比更红。一一与“红如”区别。4 .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 .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2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

24、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4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5 .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1 .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

25、:“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2 .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

26、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1 .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 .指名朗读。3

27、.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4 .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5 .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6 .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7 .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

28、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8 .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9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临平泊舟(元)黄庚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山行教学设计5教学要求: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

29、: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一一(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2、配乐范读。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2、同桌互读。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4、齐读全诗。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2、同桌互说。3、指名说。(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

30、画为媒,研读感悟。1、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1、”。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c、师生齐读。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配乐齐

32、读3、配乐背诵(1)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3)配乐齐诵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3、展示作品,点评。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板书:古诗三首山行杜牧寒山石径(斜)枫林(红)白云(生处)人家山行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

3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

34、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

35、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

36、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3、小小组交流诗意。4、检查自学效果: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5、预设问题: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寒山石径。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白云人家“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1、你认为古诗中

37、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

38、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四、指导

39、诵读诗句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五、课外作业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山行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教学过程:一、揭题,指导书写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一一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

40、外一首古诗一一山行。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3、指导书写:于、枫。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3、齐读全诗。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

41、意。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b、师生齐读。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配乐齐读3、配乐背诵(1)板书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

42、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3)配乐齐诵。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1 .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

43、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

44、”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

45、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

46、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山行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2 .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 .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用具:小黑板,音乐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1 .板书课题。2 .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3 .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三、学生自学课文。1 .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2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四、检查自学效果1 .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