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课后限时集训1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课后限时集训1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十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开展与迟滞(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0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春秋末年,社会结构已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形成了土、农、工、商“四民。该变动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导学号:】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B.贵贱等级的界限渐趋崩溃C.工商业的开展受到抑制D,官府控制XX局面被打破D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礼乐文化秩序的破坏无关,故A项错误;贵贱等级依旧存在只是贵贱的区别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开展尚未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官府控制工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社会结构主要由原先
2、的士、农演变为土、农、工、商,故D项正确。2.(2019太原高三期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盟约规定各诸侯国要“无忘宾旅、“无遏汆,即要保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反映出当时()A.粮食是各诸侯国争夺的主要目标B.诸侯争霸方便了商人的活动C.商业已成为经济开展的主要部门D.求富重利成为各诸侯国共识D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夺的主要目标是土地和人口,故A项错误;诸侯争霸对商人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面性,B项说法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农业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开展的主要部门,故C项错误;各国在盟约中规定“保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据此可知求富重利成为各诸侯国共识,故D项正确。3.汉武
3、帝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王安石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局部。材料反映出()【导学号:】.统治者认识到商业的重要价值B.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有效落实C.官营商业成为商业开展的主流D.商业的繁荣主要由统治者推动A材料描述了从汉武帝到王安石重官商到南宋官私并行开展,并成为主要税源,由此可见古代统治者对商业的价值是有共识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困境,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列举了汉武帝和王安石两个人对官商的重视,无法代表历史主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繁荣的描述,故D项错误。4. (2019四川达州一模)有学者
4、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开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开展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D根据材料表述,该学者认为经济因素非城市兴起的决定性因素。工商业人口的集中是经济开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开展和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都属于经济因素,故B、C两项错误;古代统治者最初建设城市最有可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是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故D项正确。5. (2019湛江高三模拟)?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
5、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那么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南朝()【导学号:】.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商品交易出现钱货杂用C.经济区域分工明显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旺B材料信息主要讲述的是南朝不同城市在商品交易时使用的等价物不同,并没有强调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故A项错误;根据“用钱”杂以谷帛交易“以金银为货可知,在交易方面钱货杂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表达只涉及交易所用的东西,没有说明区域经济的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的商业情况,故D项错误。6. (2019沧州高三联考)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
6、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这反映了当时()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B材料信息”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是对坊市大小的描述,不可理解为市和坊交织在一起,故A项错误;材料“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城门定时开闭反映了当时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与加强对商人的户籍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D项内容无法从题干信息中得出。7. (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
7、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这主要反映了()【导学号:】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B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由此可知坊市制度没有被打破,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这反映了坊市结构的变迁,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抑商政策在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市场监管的加强,故D项错误。8. 据史料记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稿,贵游食,皆欲货耒起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据此可以推断宋代()【导学号:】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B.商业经营
8、已没有时间限制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转变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C材料讲述的是宋代出现的一种农民弃农从商的社会风气,没有提及城市布局的问题,故A项错误;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在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所讲的就是商品经济浸润下传统社会风气的变化,由重农转变为重商,故C项正确;海外贸易的状况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9. “明朝中期以下,以省、府甚至以州、县为单位的同业行会,与日俱增地普遍设立在京师与各地的商业中心。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A.手工业分工的日益细密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活泼D.水陆交通业的不断开展C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根据材料“以省、
9、府甚至以州、县为单位的同业行会普遍设立在京师与各地的商业中心可以得出地域性商人群体日趋活泼,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的水陆交通状况仅根据材料信息是无法得出的,故D项错误。10. (2019潍坊高三期中)?白银资本?记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说明东南沿海()【导学号:】.农业经济转型B.传统手工业受冲击C.经济地位上升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A根据材料中“1600年可以判断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中“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说明丝绸业的兴旺导致经济作物种植更多,土地
10、使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未涉及手工业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 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乾隆四十年(1775)数量不超过20万石30万石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开展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开展从材料信息中不能得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抑商政策的相关变化,故B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开展,经济作物
11、种植面积扩大,江浙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缩小,所以需要购置的粮食增多,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2. (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广东新语?所载诗日:“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D根据材料“五丝八丝广缎好可知,在“海禁政策的影响下,大量的丝绸贸易使白银流入“十三行,而不是由明清“海禁政策直接导致的,故A项错误;“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广东海关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材
12、料“银钱堆满十三行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下,商行贸易的兴盛而不是官营贸易,故B项错误;官营丝织品只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可知,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2019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25分)【导学号:】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
13、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
14、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当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地补充和开展,并聚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拟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开展的影响。(15分)
15、(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范围是中国至中亚,内容以汉代的物品向西传播为主,贸易的对象那么为西亚和中亚国家;根据材料二“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可得出唐朝丝绸之路的范围已经突破西亚、中亚,包含了印度洋周边、非洲东岸等地区,交易的内容除了商贸,还涉及政治、外交
16、的内容,交往的对象变得更宽广,南亚、东非也受其影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稳定边疆形势可知对唐朝边疆的稳定有一定作用;根据材料“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可知能增加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可得出推动了唐朝手工业的进步;根据材料“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地补充和开展,并聚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可得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等。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
17、原因,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与商人的奉献等角度展开表达即可。【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开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开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
18、开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1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材料明代中国近300年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开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交迭,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开展的。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解析】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开展即可。【答案】例如:明代中后期农业有很大进步,由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开展。重视农田水利,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和玉米广泛种植,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的栽培在规模上和品种上都有显著开展,特别是植棉的推广以及烟草、花生等新品种的引进。私营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买不尽松江布,苏州“半城皆居机户。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地区最为典型。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出现,如徽商、晋商等。江南和东南沿海某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