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考题体现与实战演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6333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版考题体现与实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2版考题体现与实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2版考题体现与实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版考题体现与实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版考题体现与实战演练.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2版:考题体现与实战演练【考题体现】例1: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秦废封建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维,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日: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参考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

2、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解析】该题是对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首先学生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是根据已有的判断去寻找依据,所以,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日”可知,此句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认识到分封诸侯王的弊端,知道不应该分封诸侯王,却为了拉拢韩信等人不得不分封诸侯王的事情,便是我们要找的依据。另外,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这便要求学生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回答。例2:2017年全国卷Il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云南的“思茅市”改成“

3、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OO【参考答案】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解析】在这段文字中,“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大前提,“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小前提,结论是“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逻辑判断正确的条件是:若大小前提正确,则结论正确;若大前提或小前提错

4、误,则结论错误。示例指出“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说明“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个大前提是错误的,“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这个判断也是错误。因此,“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这个结论也是错误的。本题是2017年高考的新增题型一“逻辑推理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明确题中已给参照示例的表达方式,然后根据语段中所给的结论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实标、有无推理逻辑错误等问题,切中肯罄,并仿照示例写出正确的表达。【解题指导】无论是古今论述类文本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考查实证与推理能力,而其他题型

5、也对此有所涉及。如2015年北京卷的现代散文阅读22题、2017年全国I、II、IH卷语言文字运用21题都涉及推理能力。高考对实证能力的考查,多见于论述类文本中对引用论证的分析,以及实用类文本中对事实的理解。回答这类问题需注意文中引用观点或事实的作用。通常论述类文本中的引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实用类文本中的事实可以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例如2019年全国I卷第2题的C选项:”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阅读原文可知,作者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既回答了前文的问题,又引出了下文的论述,强有力地论证了人们是历

6、史的创造者。高考对推理能力的考查,一般体现在判断文本信息、把握作者观点,以及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逻辑上。这类推理题的答题方法基本遵循以下三步:I.全面把握要分析的材料内容;2.关注句子的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根据已知进行判断、推导;3.依据不同题型具体作答。以2017年全国III卷语言文字运用21题为例,具体说明: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己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

7、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首先,要全面把握材料。这则材料共提出了四个观点(结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会引起环境污染和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其次,关注句子内部和句间关系,分析结论的得出是否符合逻辑推理。火灾不是造成人身伤亡的成分必要条件,因此,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也不是避免火灾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也不是避免环境污染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最后仿

8、照试题中句作答: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创新训练】何谓“通感”,简单地说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彼此打通互相交织。比如【甲】一例以触觉述听觉即是。但是,并不是说凡是以一种感官的感觉内容来述说另一种感官所及的内涵便成通感。寻常所说的“这部小说是一部宏伟的历史画卷”,“这部交响曲描绘了一位英雄的历程”等说法并不被归入通感现象,虽然其中也涉及到两种不同感官的功能。这一类说法只是我们熟知的比喻修辞法。定义为通感的是这样一类术语,在那里表达某一类感觉特征的饰语直接修饰另一类感觉的对象,如“闹香”,“寒翠”等。文学中的这种通感描写的本质究竟是

9、什么呢?是不是像“通感”的名称所标示的那样发生了感觉之间的交通?写下“闹春”的诗人是不是真的以耳听色了?吟出“哀响馥若兰”的文人是不是以鼻嗅声了?从读者一头来说,欣赏这类通感句子时是不是产生了不同感官之间的交响呢?换句话说,文学中的通感是不是一种心理一一生理现象?心理学家们早就观察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的五官功能互相混淆。比如说,有的人在听到某个语音时就能感觉到某种色彩,有的人在尝到某种鲜汤时会看到某种颜色。产生这种通感现象的是生理上的异常构造。心理学家们对这类人作过脑血流图的观察,发现他们在听到语音或尝到味道时血液会大量流向那些与视觉有关的脑区,而在正常情况下这时血液是应该充盈于与语音或味觉有关

10、的脑区。这样的特异病例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通感(synaesthesia)。很显然,这种心理学上的通感不会是我们讨论的文学语言上的通感现象的基础。因为心理学上的通感是一种病态,只有极少数患者因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而经受这种感觉之间的错乱。文学语言中的通感则不同。正如钱钟书在其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从乐记到明清诗人,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象征派诗人,古今中外写出通感句的文学家不计其数,他们当然不可能都是心理学上“通感”症的患者。而且,这些运用通感的诗文常常都是脍炙人口的丽辞妙句,古往今来欣赏这些瑰丽文句的读者未必都是些同病相怜的通感症患者。荀子言“人之百官,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这一断言并没有

11、因文学中通感描写的存在而被推翻,相反,荀子的这一看法是为现代科学所支持的。现代心理学始终是将人的感官功能的分隔作为不争之事实。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脑功能的组元结构的理论,也否定了人的不同感官摄入的知觉有互相串通的可能。质而言之,文学语言中的通感描写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生理心理现象。那么,通感描写是不是就只是一种语言修饰手法呢?或者说只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修饰词组呢?这样分析显然也有问题。因为通感描写的构成有其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语言本身所规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认知心理的机制规定的。一一(节选自褚孝泉通感考,有删改)1 .文中【甲】处缺少了部分内容,A同学认为此处应该填“歌台暖响”,而B同学认为

12、应该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为什么?【参考答案】A同学的观点更有道理。通过甲处后面的语句可推断,此处填写的例句应体现出“以触觉述听觉”。A同学所说的“歌台暖响”正是用和暖的春光表现歌声,以触觉述听觉,而B同学所说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以急雨声、私语声来表现琵琶声,属于比喻,不是通感,不符合原句的意思。所以A同学的观点更有道理。2 .A同学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写下了如下读书笔记。这些笔记的内容符合原文吗?如有不符,请你帮A同学改正。在文学作品中,以一种感官的感觉内容来述说另一种感官内涵的语句不一定是通感。文中第三段提到钱钟书的论文,意在说明文学意义的通感与心理学意义上的通感不同。文中第三段引用荀子的话有力地说明了通感描写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生理一一心理现象。【参考答案】句不符合原文。改正:文中第三段引用荀子的话有力地说明了文学语言中的通感与心理学上的通感症是完全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