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6553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镇中心小学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育人指导组方案近年来,XX镇中心小学紧紧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网络育人新体系;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维护网络生态安全,筑牢清朗网络空间等着力搭建学校网络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融媒体+思政”建设,扎实开展网络育人。一、实施背景2023年XX县人民政府提出全环境育人,对教育系统提出了要求。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好用好管好校园网络媒体,发挥

2、网络育人作用,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我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XX镇中心小学自2020年起,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网络育人,2023年起推进媒体融合,加强“融媒体+思政”建设,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二、实施方法和过程(一)围绕一条主线,实现全员覆盖。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成立“全环境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建立我校的“网络育人”工作的职责体系,明确各自职责和不同作用。发挥各类在线教育平台、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学校网站等作用,吸引教职工、学生、家长亲友、校友、社会等多方关注。充

3、分发挥新媒体学生团队朋辈教育作用,搭建校友群、家长群、班级群等数量众多沟通平台,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多方力量,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机制。(二)搭建两个平台,贯穿教育全程。搭建新媒体联盟、“XX智慧教育云平台”等在线教育平台、“灯塔在线”“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线上平台和志愿服务、体质提升、文明修身等线下特色实践活动两大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相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网络育人延伸至学生的整个学生涯。从新生入校的开学季,到学生离校的毕业季,从春秋季学期,到冬夏季社会实践学期,线上线下两大平台相辅相成,网络育人贯彻始终。(三)聚焦三个载体,实施路径全方位。一是以“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

4、持续增加信息化软硬件投入,建成智能校园平台,部署以“师生员工”为中心,覆盖教师、学生全生命周期、个性化的智能综合服务系统。二是聚焦网络内容供给载体,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与组织、教务、科研、学生、质量管理、人事、资产、后勤、图书馆等部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度协同,实施品牌化建设,提供优秀品质的网络内容和新媒体作品。三是以打造网络思政新力量为载体,宽口径加强网络育人团队人员建设,依托学院官方微信平台融合发展,抓住关键力量,培养思政骨干队伍,深入挖掘院内新媒体融合潜力,实现全方位路径复合传播,推动网络育人全方位可持续发展。三、工作举措(一)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网络育人新体系1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筑

5、网络思政新阵地。一是成立“全环境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会研究部署全院思想政治工作,把网络育人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成立新媒体联盟,出台XX镇中心小学新媒体联盟章程,进一步整合校内各级各类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资源,使校内20余家新媒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三是构建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广播等平台融合发展工作体系,加强对校园各类媒体平台的管理监督,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传播特色,推动多种媒体融合发展全景式展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成就。四是不断拓展与校外媒体机构横向联系,设立喜马拉雅XX镇中心小学广播站。2 .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智慧教育生态。结合校园

6、信息化建设,大力建设“智慧校园”,着力提升信息和数据共享度,实现教务、学工、财务、人事、后勤、图书等与师生事务相关的核心网络共融、共通、共享,建立融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一体的综合平台。开发校园信息平台的服务、咨询功能。如涵盖课表查询、空闲教室、移动迎新、成绩查询、学生活动、学生评教、公寓管理等多种内容,给学生提供了移动化学习与生活条件。“企业微信”也让教职工移动办公成为了常态。学校启动的体质提升计划与“乐跑”APP线上线下共同促进学生体质提升。与学院官微等新媒体矩阵也始终坚持服务特色,围绕“迎新季”“毕业季”“资助工作”“社会实践”等创作各类指南,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同时以微信平台留言功能、礼

7、品活动、有奖问答等为牵引,线上线下结合,提高用户粘度,扩大服务覆盖面。(二)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1.聚焦理论武装,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一是构建思政网络学习课堂,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更多学习、实践机会。利用智慧校园,公众号等教学平台,开展思政课在线互动学习,建成1门课程获批在线开放课程。二是开通“XX县XX镇中心小学微信公众号和思政教育平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实现师生实时交流互动,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三是建成网络文化工作室一一“文明少年”网络文化工作室,启动小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将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打造师生精神家园。2.突出示范

8、引领,打造品牌网络产品。一是校园新媒体品牌化运营管理,重点策划并打造了校园时政品牌一一“聚焦中小”、思政品牌一一“思政微课堂”、传统文化类品牌一一“中小24节气”、经典阅读类品牌一一“阅听中小”、生活类品牌“吃在中小”和校园形象宣传类品牌一一“美在中小”等系列网络文化品牌;二是网络文化节品牌效应显现,优质作品助力网络空间建设。逐渐形成如“美善少年”等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微视频、动漫、摄影、网文、音频、视频等等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引领校园风尚。(三)维护网络生态安全,筑牢清朗网络空间1.培育思政骨干队伍,打造网络思政新力量。注重师资队伍引领,学生队伍协同,以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

9、以“核心+骨干+基础”的组织模式,建立由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舆情员、网络志愿者构成的四级网络文化引领队伍,引导支持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等参与网络文化创建活动,打造一支既懂专业技术又善于运营网络媒体的校园“网军”,组建一批引导校园网络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文明志愿者,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网上思想价值引领和舆论导向工作,唱响网上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2.聚焦责任落实,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校内各网站、微博、微信、互动传播平台等媒体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校园网络用户实名登记制度、互

10、联网群组实名制,加强对所有校园媒体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部门联动工作制度,实行校内部门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四、创新与成效(一)校级新媒体联盟构筑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网络育人阵地。学校新媒体突出主题引领,重点突出在党建思政、重大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打造“聚焦中小”“思政微课堂”等一系列网络文化品牌;班级新媒体突出特色,重点在专业风采、学生活动、校院服务等方面加强宣传思想教育。校内新媒体通过网络文化品牌打造、典型人物事迹引领等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立根树魂,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二)丰富了思政教育形式,增强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网络育人

11、平台体系建设适应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形势,符合学生的特点,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问题,有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力。(三)自上而下的校园舆论引导平台,建立了晴朗的网络环境和风清气正的舆论阵地。在崇尚言论自由的网络时代,学生作为最直接的网络传播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分地享有了言论自由权。但小学生涉世未深,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往往忽略事态后果。通过建立校级官方舆论发布平台,对于社会重大事件、学校相关决策在第一时间登载事件原委,阐明事态发展,积极引导师生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避免以讹传讹,激化矛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频共振,唱响宣传舆论“最强音”。(四)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以服务师生为导向,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优化网络内容供给,切实提升了网络文化工作室的高度,围绕“倡导文明修身,引领行为规范”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网络调查研究、网络信息服务、网络产品研发和网络技术服务、网络舆情防控、网络应用等内容,明确了主攻方向,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服务升级,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小特色的全方位“网络育人”工作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