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6610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1)课题:兰亭集序课时:一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之”字写法不一。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

2、课题:兰亭集序)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学生:朗读(略)。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学生:齐读(略)。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教师:范读(略)。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3、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学生:读(略)。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教师:阅读第一段。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5、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学生:很有意境。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

6、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教师:用原文说呢?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

7、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殄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学生:读课文注解。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1) “一死生,齐彭痂”的由来(2)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的由来。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殛子,而彭祖为天”,意思是,没

8、有谁比殛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殛”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沈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殛”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

9、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下课铃响)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

10、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2)1、了解作者以及创造背景。2、利用早读时间听朗读并熟读全文。师:(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文采与书艺双绝的兰亭集序。生:神情专注。师:这幅书法潇洒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只能从摹本中领会其神采了。学生叹息。师:请同学们齐读全篇。生:齐读全篇,声音洪亮。师:(出示幻灯1:王羲之兰亭集序)请同学们解释这3个名词。生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

11、,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银,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锤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生2:兰亭:东晋时期会kudi稽ji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兰亭集序:

12、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_i)。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生3:书序,“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

13、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啦

14、。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对照课下注解,翻译全文,将译文写在作业本上。(PPT展示目标任务)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生:独立完成作业。师:上节课大家对照课下注解,翻译了全文,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大家提出的问题如下(出示幻灯1):幻灯1:(数字代表提出问题的小组)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及其所之既倦,岂不痛哉!生:认真观看,师:那位同学愿意帮助提问的同学解释上面的某一句话。下面开始抢答。生:短暂思考,积极抢答。(过程略)师:(删掉学生解决了的问题。)经过前面同学的抢答,还有几句话未

15、得到解决,我们得出以下自探提纲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师:下面为形成提纲做出贡献的小组加分。(将所加分数填到黑板上的分数栏里:1组5分2组10分3组10分4组10分6组10分7组10分8组5分)生:热烈鼓掌。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探,翻译两句话。(PPT展示自探要求)生:认真自探(过程略)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1组3组1组3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翻译其他同学继续讨论。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5组8组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师:下面请5组

16、选派代表对1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生(5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1组展示打9分,因为我们组认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犹”翻译成“尚且”比翻译成“仍然”更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7组同学提问: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中的3个“之”都是什么意思?5组同学回答了“俯仰之间”、“不以之兴怀”。中“之”的意思。通过提问解决了“向之所欣”中“之”的作用。师: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这,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兄出于押,龟玉毁

17、于梗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师:下面请8组选派代表对3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生(8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3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生

18、(4组)提问:(“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意思一样么?生(8组):“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是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是用来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二者不同。师:问题提的很有总结性,我们给4组加上10分,8组同学总结的也特别到位,我们给他们也加上10分。生:热烈鼓掌。师:请科代表作总结。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师:谢谢大家,下课!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3)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文章的翻译,下面请大家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9、生:齐读。师:大家读的很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对着篇文章的进行思想艺术鉴赏。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个字,进而概括出本文的感情线索。生1:信可乐也的“乐”生2:还有“岂不痛哉”的“痛”生3:“感慨系之”的“感慨”师:大家同意他们说的么?生:众说纷纭生4:我觉得应该是“悲”师:为什么?生: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应该是逐层递进的。乐到痛到悲师:说的非常棒!出示幻灯生:很感兴趣的样子师:(幻灯出示自探提纲)请大家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生:认真自探(过程略)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过程略)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2组4组2组4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

20、示其他同学继续讨论。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6组7组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师:下面请6组选派代表对2组进行评价生(6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2组展示打7分,因为我们组认为他们字迹不够工整。其次我们认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能看出来得好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挺重要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生(其他):提出并且讨论了概括角度的问题(略)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概括一定要简明扼要,当然得在全面的前提下,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幻灯)总结问题答案师:下面请7组选派代表对4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师:生(7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4组展示打10分(满分)

21、。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生:没有。热烈鼓掌。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作者王羲之在本文中的基本情感,出示幻灯幻灯: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生命有限,应当珍惜,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空谈玄学。师: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更加觉得他能有如此的见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啦!幻灯如下:师:请科代表作总结。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师:谢谢大家,下课!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4)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

22、文。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同学们感觉怎么样?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生齐:王羲之。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师: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我们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他什么?同学们知道吗?生2:王右军。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师:很好。还有呢?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师:为什么?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

23、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生4:逸少。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放映幻灯片)出示: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听录音,学生跟读)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

24、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录音把会稽(kuGiji)读成(huij1)0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录音读了一个古音(guiji),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课本注解读(kudij)o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生2:不知道。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生2:是“仰头看”的意思。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生2:“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生4: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

25、下。生4:是“痛快”吧?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生5: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生6: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生7: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师:还有别的疑问吗?生8: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师:好,这位同学

26、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细的,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生9: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大声诵读)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7、?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生2:优雅的志趣。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生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

28、文章语言的特点:整齐(板书)。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除了“整齐”,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比如刚才有同学说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这是语言的什么特点?生齐说:简洁、简练。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板书:简洁师: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三遍。大家齐读课文,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学生齐读)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生1: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板书:乐痛悲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找同学再读一遍,将这三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也想读,我喜欢读“痛”的感情,

29、再找两位同学读第一段和第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朗读第二段,感情真挚到位)(学生鼓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比前一位同学朗诵得好,学生鼓掌)师: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生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板书:美景乐事生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生2:可以说“人杰”。师:不错。板书:人杰生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

30、词概括一下。生3:是“良辰”。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仅感到痛苦。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板书:人生易逝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

31、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生1: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生2: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确

32、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生3: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生4: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师:很好,“吞吐”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还有吗?生2: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叹,却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师:找位同学评价一下,是否合适?生3:不是很合适,文天祥表达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叹人生太短暂。师:好,文天祥发出的不是悲叹,而是豪言壮语。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清冷

33、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老师最喜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师: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师生齐读最后一段。)(下课。)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5)师:一提到王羲之,大家对他的首先印象是什么?生:

34、书法上的成就。师: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什么?生:兰亭集序师:那你知道这幅伟大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视频)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来分享当时文人雅士的幽雅情致。先让我们近距离的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我们从这副作品里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也读出了我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外,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以其书法和文才双绝而脍炙人口。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篇散文的优美。在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序”。讲到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序,序

35、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恐怕很多同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说序)师:我们先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先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心得。让我们先来看屏幕,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同学们较容易读错的字,请引起注意。生:齐声朗读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全文,注意注音、句读,并且边读边拿着笔再次确定预习时的重要句子和字词。(生齐声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有关兰亭的画面)师:整体朗读得不错,但注意几个地方,请再读一遍生:读师:请全班同学按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第一、第二段,要求:每个小组就针对第一、第二段出测试卷,内容为3个句子及翻译,每个句子要至少有两

36、个考点;6字词及翻译(将要求出示在屏幕上)生:小组讨论3分钟。师:我们按照惯例,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回答,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明白你组的答案,由被叫的同学来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进行个体的补充。(抽签)师:35号同学,请你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组的劳动成果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动词宾语)(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师:很好,请翻译这些句子的意思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翻译为: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集。师:哪个字解释成北面生1:阴师:很好,阴和阳分别代表了山与水的不同方向,这是基本的文学

37、常识,请大家注意。请继续翻译生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作为漂流酒杯的环形水渠,(人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看浩大的天空,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师:很好,翻译地不错,你自己还有什么个人补充吗?生1:没有师:请坐。(转向黑板,给这组同学记分)师:其他组同学对第一、二段的句子查找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一生举手)师:好,请讲生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个“之”字是定语后置师:那你认为还有一个考点在那里呢?生2:丝竹管弦借指音乐师:好,那请你将这句翻译一遍。生2: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师:那如果不按照定语后置来翻译的话,你认为说得通吗?生2:虽然没有

38、音乐的盛况,(沉默片刻)似乎也说得通师:对,这样的说法也通顺,因此,“之”字在这里解释成“的”字也是可以的。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3:“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生4: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师;好,现在我们理清字的解释,请大家看屏幕,把你所找的和屏幕上的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出示屏幕)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还有什么疑问,请举手。生:沉默师:现在听老

39、师朗读第一、第二段,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试着按照你的理解,看看如何赏析这两段。师;配乐朗诵师:有哪位同学来充当我们的小老师,帮助我们赏析这两段。生:纷纷举手师:欣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预习和思考的成果。生5:这两段先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我很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师:很好,那这里还写了其他的什么吗?生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师:不

40、错。还有吗?那位同学再说?生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师:很好,哪位同学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生7:畅叙幽情,信可乐也!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乐趣?(板书)生7:环境优美,朋友相聚,快乐的活动。师:很好,但是否每个人若身处其境都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板书)生齐:不一定师:对了,那要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感叹呢?生8:要有那份感悟的心!师:对,作者在这里用心体会,感悟着这份自然。感受自然的阔大,感受万物的生机,一切都富有生机和活力,作者尽情陶醉其中,纵展眼力,开

41、畅胸怀,整个人感到一种极至的愉悦。请大家回去写一写你曾经有所感悟的人和事,在下节语文课上交流。师:有谁能指导全班同学背诵这两段?生9:这两段写了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最后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师:(板书),按照写作的顺序来背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来我们先齐声朗读2遍,后看板书试着背诵。生:齐读,并背诵。师屏幕展示课后思考题下课。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精选篇6)师: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生齐:天花板。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王羲

42、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师:请大家自由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还是要考考大家。出示ppt2(1)岁在癸丑(2)临文嗟悼(3)流觞曲水(4)趣舍万殊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生回答,师确定,生齐读。师:关于俯仰的句子。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生:抬头望宇宙的广大。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生:抬头望广大的宇宙。

43、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译成“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游”是什么意思?生:舒展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信”是什么意思?生:实在。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师:怎么看出来?生: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师:流觞曲水,他们是

44、怎么喝酒的?生:围坐着喝。师:把酒喝掉后,还要吟诗,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诗。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有情趣的,这是一件可乐的事一一“事雅”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们在一起可以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师: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这次聚会兰亭,虽然是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来的都是什么人?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师:从哪句话看出来他们比较雅。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师:这场盛会真是名士济济,知己相逢,有老人,还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才9岁,所以,“人贤”为二乐也。还有呢?生:还有景美,这是第三个“可乐”。“此地有

45、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很美。师:很美吗?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们这里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境界应该比较清幽。生:是景幽。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乐,“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游目骋怀”,视线没有被阻碍,人就进入冥想状态。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风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景由心生,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的自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乐由心生。我们推荐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有个要求,读到“是日也”的时候,大家

46、和上来。生按要求朗读。师:读出快乐的情景了吗?“信可乐也”的“信”要拉长一点,多一点。生齐读,读出乐的感觉。师:这种快乐的情感是不是贯穿全文。生:不是。师:人生在俯仰之间,作者感慨什么?生:韶光易逝,是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师:小沈阳怎么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话很俗,却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话和它很像。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师: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二个“之”是代词,翻译成“它”,代前面的内容。师:死生亦大矣,谁说的?生:孔子说的。师:庄子也引过。你读出了什么?生:很悲伤。师:这位同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赋中中苏轼提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师:这种痛缘何而起?生:快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师: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请你翻译一下。师:对,这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