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在全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6724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长在全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院长在全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院长在全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院长在全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长在全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院长在全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尊敬的*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文化学术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

2、华所在,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得以站稳脚跟的突出优势。根深方能叶茂。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推动多学科联合攻关,强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研究。面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许多未知领域,应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团结凝聚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力量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同时,把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

3、结合起来,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化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的挖掘整理与研究阐释。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4、通过强化相关领域的学理研究,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回应人民精神需求,提升文化供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充分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关切,积极回应广

5、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新期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一方面,要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之间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业态有机衔接。应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特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依托“传统文化+旅游业”“传统文化+数字产业”等路径,开发出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6、、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善于吸收转化。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既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丰富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主体的交往能动性,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机制、打造文化交流活动品牌。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们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有效推动外来文化的建设性转化。在吸收异质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