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2023年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情况汇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篇2023年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切实维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一、坚持“三强化”,
2、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摆在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学校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加强领导。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方案,选优配强工作力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学校党总支负总责、党建办、德育处、思政处具体抓、各处室配合抓、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建立校领导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授课制度,定期安排班子成员进班级授课,强化中职生的民族团结进步、国情民情等的教育。二是强化理论武装。积极将中华人民
3、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内容,纳入学校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全体教师的各类培训、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和所有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定期召开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校歌等歌曲,积极引导各族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校意识。持续开展国旗下主题教育、向国旗敬礼、和国旗合影、红色经典歌曲传唱、爱国故事演讲、主题征文等活动,积极引导全校师生“生爱国根、树报国志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学习教育,全校师生员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四个与共”理念进一步统一和牢固。三是强化宣传力度。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
4、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观念,不断增强“三个离不开”思想,营造各族师生参与民族团结工作的氛围,共发放宣传手册资料100O份,制作宣传展板3块,宣传标语10条,校园LED显示屏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60条(次),校园广播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事迹12条(次),插放宣传标语10条(次)。成立学生宣讲队,制作宣讲课件,录制宣讲视频,参加各级民族团结主题演讲8次,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激发少数民族求学上进、奋发有为的内生动力。二、深化“四抓好”,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工作一是抓好思想政治教
5、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思政”建设。建成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教学名师和团队5个,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元素30多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各类理论宣讲,充分挖掘学校讲师团、形势与政策课、思政实践基地的主阵地教育功能,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8次。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自治区审定教材,持续全面开展学生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改革完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师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投入近50万元,学校建立普通话测试站,建设40个工位的普通话练习和模拟测试语音实训室,目前完成普通话测试1949人次。二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紧扣职业
6、院校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领航计划、“青年大学习”培养工程、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以开学第一课、升旗仪式、文艺汇演及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尤其是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创造”的主题班团会,广大师生的参与度非常高。通过常态化、长效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和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维护者、践行者,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建成以“民族团结新征程,石榴花开别样红”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手工艺实践基地1个、以“守护好各民族共有精神
7、家园”为主题的“石榴籽”阅览室2个,常态化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和集体诵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行各民族、各地域、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合班混宿,建立各族贫困生档案,加强对各族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帮扶资助,促进各族师生全方位的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按规定配齐专职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部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建成自治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目前,完成民族团结进步专项课题研究2项、授课25学时。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掌握和运用作为考核评价全体教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五个好党支部”建设、“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教育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
8、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目前,建成“五个好党支部”5个,表彰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17名,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13次,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学校还聘请校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校(职校)专家学者等作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丰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资源。四是抓好社会家庭教育。积极发挥自治州文明学校带头作用,选派专业教学团队赴校企共建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活动,组织各族党员、师生参加抗击疫情志愿者服务。建立“辅导员一学生一一家长”互动平台,推送“权威解读”“石榴籽微视频”和“心理健康服务”等内容,向广大学生和家庭宣传
9、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国家统编教材相关政策的同时,共同关心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共建,学校各族师生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XX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各项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助力XX市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实现“五注重”,增强各族师生的认同感一是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推动民歌、民间舞蹈、民族工艺、民族传统体育等进课堂,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依靠刺绣、都塔尔、冬不拉乐器弹奏、刀郎舞、黑走马以及民族节日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建立起和谐的民族关系。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书画展、民族团
10、结知识竞赛和“你到我家吃粽子,我到你家吃撤子”等活动,受到各民族学生的欢迎,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二是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全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在使用全国统一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的同时,切实开展XX地方史教育,用本土国优慕课普及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教育。除了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外,根据其他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点,在体育、音乐、美术、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课程中嵌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三是注重开展技能大赛。2018年以来,学校每年在5月、10月举办技能实训活动月,各民
11、族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今年,20名教师和79名学生参加2023年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届和第二届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分别取得了一等奖9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4个、优秀工作人员奖2个、优秀组织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胜奖9个、突出贡献个人5个,共计56个奖项。承办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XX选拔赛机电一体化、钳工2个项目赛点,荣获特别突出贡献单位。四是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文化引领能力,利用民族节日、国家节庆假日等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组织500多名学生进社区、进博物馆、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加研学、志愿者服务活动。同
12、时积极对接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场馆等作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学校向社会的延伸。搭建“手拉手”交流平台。与XX职业学院“手拉手”结对率达100%,两地师生之间进行书信往来交流,相互做贺卡以及小礼物。五是注重学生资助工作。积极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和方式。结合教育精准扶贫,广泛开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掉队”思想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导各族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牢固树立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意识。走访慰问各民族学生2500多人
13、次,让各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效推动“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民族团结新征程,石榴花开别样红。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政治引领主旋律,以创建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示范校为契机,既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又做好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奋力续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2篇目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X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
14、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XX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XX的生命线。这就要求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引领,打造平台,构建机制,促进各民族师生员工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引领,凝聚共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党加强组织引领和思想引领。组织引领要强化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高校党委要“有想法”,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等进行总体把握,做出整体系统设计。二级学院党委要“有办法”,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学院的特点开展具有本学院特色的活动。各党支部则要“有
15、做法”,教师党支部要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宣讲和课程建设;学生党支部则要通过第X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思想引领要注重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守正创新,担当使命,主动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专业课教师要讲好课程思政,教书与育人并举,注重价值引领,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教学,达到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效果。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
16、成才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平台,形成常态。打造课程育人平台。课程教学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不断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以及依托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要通过建设“金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和话语体系。打造网络育人平台。新时代,网络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高校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铸牢中华民
17、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引导师生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精神、民族风格、边疆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讲好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故事,并通过网络传播,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打造实践育人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由简单了解XX上升到热爱XX、建设XX、守护XX,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XX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馆,边境线上的界碑文化,红七军、红八军革命文化等。这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XX大学生打卡的重要基地。高校要善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青年马
18、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开展社会实践。与此同时,要与驻地相关部门结成共建单位,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平台、有保障、有质量。构建机制,确保长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坐标,绝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长期坚持,不断实践。为此,高校可构建三大机制。一是领导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共同组成的领导机制,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工作能够按照规划开展,实现既定目标。二是参与机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车头带”,又要“一起迈”,方能“跑得快二各民族师生员工要共同参与,一起向未来。他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整个工作就会变成无源之
19、水、无本之木。三是保障机制。有实施条件、过程监督与结果评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常态化开展。实施条件是基础,有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保障才能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过程监督是重点,有监督才有进取的动力,才能保证工作不走样,不懈怠;结果评价是关键,通过评价才能在基层院系党组织中树立标杆,引领风向,最终形成整个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风气。高校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工作有抓手,有特色,有价值,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建设壮美XX,共圆复兴梦想的必然要求。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
20、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工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扎实做好系统性设计、整体性谋划和协同性推进,不断提高教育的广度、精度和效度。系统考量,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度。“广度”强调教育在区域和对象上的全覆盖。系统考量、拓展广度,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全体、全员教育。一方面,在区域上拓展广度。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日益凸显,人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达成共识。不仅要在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要加快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教育合力。因此,加强铸
21、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应发挥好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应充分推进东部、中部地区的教育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对象上拓展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应包括少数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整体谋划,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度。“精度”强调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全面精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们仍然存在对具体内容认识模糊、忽略教育对象真实需求等问题。因此,整体谋划、提高精度,有助于
22、克服认识局限,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富有先进性、时代性、针对性的教育。一方面,应全面准确把握教育内容。既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又要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总的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质上都聚焦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一定的叠合性。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强调维护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整体性、完整性和一体性,需要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依托。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既要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又要关注教育对象日益凸显的个体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随着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发展变化,铸牢中
23、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和前提,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应积极通过族际互动传递情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协同推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度。“效度”强调教育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推进。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未充分整合形成合力,同时还存在各学段教育针对性不强、衔接不够等问题。为此,协同推进、提高效度,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有形、有效、有感的教育。一方面,充分调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内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
24、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作用。加强三者间联动协作,着力打造“家庭一社会一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实践等方面实现协调推进。另一方面,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参照年龄特征、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维度进行一体化构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具有学段特色,又能打通学段壁垒,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通过上下学段的有机衔接和贯通融合,促使学生在渐进积累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形成体系化认知,并外化为自觉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考量、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从整体性和动态性出发,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