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8304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3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5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一、研究对象(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二、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2.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3. 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 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心理学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5. 是第一性的,心理

3、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6. 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1 .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2 .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

4、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3 .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4 .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索,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5 .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5、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6 .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

6、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7 .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认知过程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概念&特点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

7、能;2.保持;3.调节&监督。(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1 .无意注意(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2 .有意注意(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

8、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3 .有意后注意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

9、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

10、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

11、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

12、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2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3 .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2 .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 .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4 .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5 .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

13、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6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1 .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2 .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3 .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4 .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

14、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

15、受性。(三)感觉的相互作用1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2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 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知觉(一)概述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2

16、.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一)知觉的种类填空题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三)基

17、本特性简答题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己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2 .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

18、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3 .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言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4 .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5 .适应性。观察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6 .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3.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

19、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e.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

20、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2 .模象:只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3 .言语: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记忆一、概述(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二)分类:1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 .据记忆的

21、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3 .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三)记忆品质1 .品质: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己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22、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素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2 .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c.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二、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一)识记1.概念: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2 .分类:(1)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后者。(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3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客观:a.活动任务的性

23、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b.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少、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主观: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宜接影响识记的效果;d.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说来,在积极态度下,人的识记效果好;e.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二)保持与遗忘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永久性1 .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己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2.遗忘及其规律(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

24、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2)遗忘的规律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4.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

25、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属于这种类型。(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第习简答题(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三)回忆或再认1 .回忆的概念和分类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帮助学生掌握回忆策略:仔细审题、利用联想、利用推理。2 .再认的概念再认是指人们对

26、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三、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一)瞬时记忆1.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3 .特点: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4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5 .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I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二)短时记忆1 .概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2 .特点:a.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b.

27、容量有限。容量一般是72个。(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3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4 .存储:兔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三)长时记忆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5 .特点: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6 .编码方式:意义编码为主。分为两种: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7 .存储: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8、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效果。a.要有长远的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b.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c.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越深保持的越好。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复习。表象

29、与想象表象概述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想象概述含义: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功能:预见功能;补充;替代。加工方式:黏合(孙悟空)、夸张(千手观音)、拟人化(雷公电母)、典型化。三、再造想象(一)含义&产生条件简答题1 .含义: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 .产生条件: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

30、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二)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义:1 .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2 .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3 .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四、创造想象含义: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的条件:简答题丰富的表象储备;强烈的创造愿望;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

31、、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简答题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大门;4 .结合学科教育,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象力;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言语与思维言语概述:1 .概念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填空

32、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既要把握原文本意,又要得出独到见解。具体来说: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概述1.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2 .特征:填空题a.间接性。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b.概括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3 .类型:a.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抽象逻辑。b.据思维的逻辑性

33、,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c.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e.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过程及基本形式1.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很过程,其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填空题4 .基本形式填空题(1)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包括:具体概念&抽象;合取、吸取&关系;前科学&科学。(2)判断: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己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3.影响概念掌

34、握的因素&科学概念的掌握:概念形成的过程:抽象化、类化、辨别。(1)影响学生概念掌握的因素简答题主观:a.学生过去的经验;b.学生的认知能力;客观:c.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d.变式。(2)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应注意(科学概念的掌握):a.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b.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c.充分利用“变式”;d.正确运用语言表达;e.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三)创造性思维1 .概念&特点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a.流畅性b.灵活性c.独创性2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3 .创造利性思维的培养:a.创设利于创造性思维

35、产生的环境;b.注重创造性的个性的塑造;c.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d.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e.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相结合;f.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g.进行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Ps: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培养论述题1.特点: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2.培养:a.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b.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6、c.加强言语交流训练;d.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e.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题目:对获得成功的快乐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力的分配)。提炼事物本质,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抽象)。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与情感概述概念及其关系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2.关系:(1)区别: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37、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2)联系:a.情感依赖于情绪;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

38、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种类填空题1.情绪的分类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填空题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填空题(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并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剧烈悲痛等)。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暴跳如雷、手舞足蹈)。激情发生

39、时,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理解力降低,判断力削弱,易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2.情感的分类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的主观体验。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形式。填空题(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等)。(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40、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四)功能填空题1 .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如:微笑摇头表赞赏;摇头皱眉表否定2 .调节。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如愤怒时,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进行攻击;惊慌时,力求避开危险物)。3 .感染e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互相影响

41、和产生共鸣。“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二、中小学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4 .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5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6 .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7 .对异性的情感。三、压力与防御机制(一)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也称应急状态。(二)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精神受到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等。四、中小学生

42、的情绪调节(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1 .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a.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学生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从而提高其脑力劳动的效率;b.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c.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 .消极情绪的对身心健康的影响:a.会缩小意识范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b.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致使身体虚弱,感情脆弱,对身体有不良影响;c.经常处于此状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二)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信

43、号);2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度的反应(调节);3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 .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简答题1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 .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4 .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5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1.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3 .锻炼身体;4 .培养幽默感;5 .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意志概述概念: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苦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又被称为意志行

44、动。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名词解释特征:简答题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克服内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简答题1 .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2 .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总之,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45、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填空题(一)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1.动机斗争(四个名词解释)可以分为:a.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选择其中一个的心理状态。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有的学生既想学文科又想学理科。b.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怕学习又怕受处分,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必选其一。c.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例如:有些同学想当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

46、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2 .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与动机的取舍是相随而行的。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大,他对行动的动力作用就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就越大.3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克服困难必须依赖以下心理调节:1 .坚定地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2 .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3 .对行动胜利的美好的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战胜困难;4 .执行计划的坚定。实事求是,当机立断。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一)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二)培养简答题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注意:a.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b.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替代他们去克服苦难。3 .发展健康的情绪、情感,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