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8416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十二五”民政工作回顾“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工作理念,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等方面下功夫、鼓实劲,全面完成了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民政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琼府(2013)60号)和海南省社会救助规定(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59号)。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普遍推行。加强低保规范化管理

2、,连年对各市县低保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大力开展低保专项整治工作,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以及专项救助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救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各项救助标准和补助水平大幅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省低保对象为27.3万人,城乡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463元和341元,城乡低保月平均补助水平提高到260元和17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五保供养对象为2.9万人,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5508元/人/年、4560元/人/年。(二)减灾

3、救灾能力显著增强。认真实施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全力抗击台风、强降雨等重大自然灾害,认真做好灾民过渡期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共救助受灾群众206.59万人次,恢复重建因灾倒损民房25.35万间,各类救灾补助项目不断完善,救助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实现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有效地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灾区的社会稳定得到切实维护。从省级到各市县普遍建立了应急预案和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自救和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减灾救灾装备水平和保障能力切实增强,建设了1个省级和5个市县级

4、救灾物资储备库,各市县的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得到加强。加强了基层救灾装备和救援队伍建设,我省灾害信息员发展到0.33万人,灾害信息实现网络化报送。在国家“防灾减灾日”期间,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全省共创建57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三)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海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顺利完成第六届、第七届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全省96个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难点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村(居)委会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生活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省委办公厅、省

5、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琼办发(2012)3号),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有了制度安排,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和拓展,80%以上的社区建立了服务站,建成51个农村社区示范点,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在文昌市文城镇开展互联社区信息网格管理试点。在储州市建成30个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点,积极探索协商民主在村民自治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四)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创新发展。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完善了相关扶持政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现了从政府指令安排城镇退役士兵到“城乡一体,以扶持就业为主,发给退

6、役金后自主就业、政府安排工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转型,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初步建立。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退役士兵就业途径和就业能力提高得到更多支持。“十二五”期间,全省优抚保障水平连年提升,抚恤标准每年增幅达15%-20%。大力弘扬烈士精神,精心组织开展纪念海南解放65周年和清明节期间的烈士纪念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等一系列重要纪念活动,完成5190座散葬烈士墓、64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抢救保护工作。烈士一次性褒扬和抚恤标准提高到近100万元。军队离退休干部和伤病残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制度及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做到部队交多少,地方接多少。双拥工作扎

7、实开展,“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投入双拥共建资金25亿元,一批双拥模范城(县)、单位及个人被中央和省里命名表彰,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有力促进了军地融合发展。(五)社会福利事业转型加快。社会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努力探索适合省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先后出台了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省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条例、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养老机构管理运营体制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转变,养老服务惠及范围从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向低收入老年人以及全体社会老年人拓展。以居家为基础、社

8、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13所、新增养老床位4000多张。三亚、陵水、澄迈、屯昌等市县中心养老院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脩州、万宁、文昌、乐东等市县中心养老院项目已竣工。海口恭和苑、琼海天来泉等一批高端养老服务机构陆续落户海南。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13家、养老床位数33586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77家、床位数17074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6家、床位数16512张,全省平均每千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6.7张。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居家养老

9、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开通“12349”呼叫热线,签约183家连锁加盟服务商,设立服务站点260余个,涵盖家政服务、医药配送、维修服务和精神关爱等服务内容。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省18个市县(不含三沙市,下同)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试点社区数达421个,占全省城市社区总数78%,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老年人数1.2万人。加大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社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全省共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6个、农村幸福院768家。老年人优待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高龄补贴制度实现全省覆盖,目前全省共有18.4万人享受高龄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资金补贴范围由城市“三无”

10、老年人、低保对象老年人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拓展,已覆盖全省55.9%的城镇社区。实施困难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全省2万名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获得政府购买的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孤儿保障有了全面的制度性安排,孤儿抚养、教育、医疗、康复、成年后就业、住房等制度方面有了新进展。实施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机构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000元、600元。积极探索把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儿童分类纳入保障范围。儿童福利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福利彩票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销售额连年大幅攀升,“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3.75%,有力支持了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

11、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琼府办(2013)148号),从政策扶持、慈善行业能力建设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慈善事业相应支持,公益慈善基金会数量发展到63个,慈善项目不断增多,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六)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工作,全省603个行业协会商会,除省政府同意6个延迟脱钩外,其余597个全部完成脱钩任务。实施一系列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措施,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

12、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在全国率先实行社会组织年检报告制度。培育扶持力度加大,2012-2014年我省累计有39个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用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从2011年起我省连续5年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在全国较早成立中共海南省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得到加强。我省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5年底,我省有社会组织5778个,年平均增长率为14.9%,为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七)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取得累累硕果,群众的殡葬观念进一步改变。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琼办

13、发(2015)6号),将殡葬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截至2015年底,全省各级投入资金将近30亿元,治理坟墓42万多座,节约土地约2万亩,建成公益性公墓94个。全省18个市县实行惠民殡葬政策。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先后完成了设立三沙市、三亚撤镇设区、脩州升格为地级市等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名公共服务不断拓展,地名标志设置逐步铺开,地名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贯彻落实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实施“三区”社会工作人才专项计划。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和“社工+网格员+志愿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机制。目前,全省有社会工作人才1

14、.6万人。“十二五”时期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主要项目和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1民政事业费支出(亿元)19.5928.447.742社会组织数(个)2874577814.993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万张)0.461.707429.99养老机构床位数(万张)0.463.358648.83儿童福利院床位数(万张)0.060.0857.214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4.126.745.465社会捐赠额(亿元)0.07251.954(2014年捐赠数)6福利彩票销售额(亿元)8.41613.75筹集彩票公益金(亿元)2.03.813.707救助受灾群众(万人次)

15、206.598恢复重建因灾倒损民房(万间)25.359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个)135740.0310灾害信息员队伍(万人)0.335211救灾物资储备库(个)0612最低生活保障城市16.99.6-10.69人数(万人)农村23.219.8-3.1213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元/人、月)城市24846313.30农村16834115.2014医疗救助(万人次)城市21.621.1-0.47农村37.951.56.3215农村五保供养人数(万人)3.63.2-2.3316农村五保供养平均保障标准(元/人/年)集中2736550816.34分散2616456012.1917社区服务中心(个)71

16、313.1818婚姻登记结婚登记(万对)11.318.710.60离婚办理(万对)0.60.887.9619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万人)1.41.73.96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万人)0.010.02822.8720社会工作人才数(万人)1.18141.66.2521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个)05622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城市社区(个)7449946.4823建立80岁高龄津贴制度的市县(个)11878.2624养老护理员培训(人)01166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海南民政事业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也要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

17、环节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民政事业保障资金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民政公共服务产品短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仍比较薄弱;民政法规政策还不够健全,需要以更大勇气和更高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以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改革。“十三五”时期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海南民政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民政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同时,人们思想观念、城乡社会结构、基

18、层治理机制、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民生诉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以社会治理创新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民生福利持续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民政公共服务产品的产出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碰撞冲突,对民政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保障条件更加有利。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持续释放效应,保障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经济基础更加牢固,民政工作的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

19、高效、优质、便捷的公共福利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推进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法治建设逐步健全,使营造和谐社会的主体内生动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民政工作功能和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体现。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民政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民政工作改变管理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提高民政工作整体水平,推动民政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支持和服务国防军队建设、发展和提供社会服务,以法治方式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服务大局。树立大局观念,按照省域“多规合一”的总体要求,服从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局。保障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

21、本生活,实现兜底保障。一一尊重市场。发挥市场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深化改革。创新民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破解制约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瓶颈,释放改革红利,注重机会公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面,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加强法治。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方式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科学管理。以绩效评价为工具激励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开展科学管理,实现资源、权力、绩效和责任的有机结合。一一创新手段。把创新摆在民政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贯穿于政策创制、资源配置、督促落实、能力提升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相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

22、新、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民政事业发展活力。(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海南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数量适当、分布合理、设施健全、功能完善、方便可及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有效,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有新突破,民政事业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政法治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民政法规更加健全,法制工作机构、工作力量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执法监督更加有效,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救急解难、有效兜底、持续发展

23、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内容综合化、救助方式法治化、制度建设体系化、管理服务规范化。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常态减灾与非常态应急救灾有效结合,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缩小城乡社会福利服务差距,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一一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平稳运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军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得到有效落实。一一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覆盖到所有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活力释放,在经济社会发展

24、中的作用发挥更趋明显。一一区划地名、婚姻和收养登记、殡葬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基本达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要求。一一慈善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公益慈善组织资源募集使用能力和社会公信力有新的提高。一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海南省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主要项目和指标2015年2020年目标值年均增长(%)1.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8302.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率(%)70753.灾害信息员人数(村委会2561、居委会538个、农垦生产队2864个)33545099

25、4.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26.7355.565.福利彩票销售额(亿元)16204.566.每万人社会组织数(个)6.2810.19.977.每万人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人)18245.928.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个)562069.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215.71.11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2.512.31.9611.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55.7957.8612.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0.8509.8413.养老护理员培训人数(人)1166200011.4四、主要任务(一)保障和改善民生。1.社会救助。按照“坚守底

26、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民生政策总体思路,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安全网,健全覆盖城乡、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制度体系。按照整体规划、全面推进的思路,综合构建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开展“救急难”工作,及时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的急难问题,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筹资机制,统筹使用救助资金,合理界定救助对象,积极稳妥扩大

27、救助范围,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整合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提高特困人员管理服务水平。探索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以城乡低保为重点,使城乡困难群众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基础上逐步实现救助待遇公平。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激励社会组织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推动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健全工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好民政部门牵头作用,形成部门配合和制度衔接的合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完善救助认定标准、健全核对制度、规范核对流程,加快建立健

28、全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省级、市县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提高救助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规范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为困难群众“救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探索建立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前移。完善低保对象与促进就业、扶贫开发的联动机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健全低保保障标准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度提高低保保障标准,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发挥好村(居)民委员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功能作用。探索

29、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促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慈善资源与救助需求信息对接机制,提高慈善救助精准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建立健全物质资金帮扶与心理社会支持相结合、基本救助服务与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推动社会救助由物质资金救助向心理关爱、精神慰籍和人文关怀延伸。一一加强规范管理。制定并实施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具体核查办法,规范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工作。组织开展低保工作年度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分配补助资金的重要因素之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合理设置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30、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完善社会救助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对象认定条件,优化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认定程序,实现“阳光救助”。加快部署低保信息系统,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建设,指导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聘用专业社工等途径,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保障能力。一一强化监督检查。指导各地完善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加强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积极做好社会救助领域重点案件督查督办,及时应对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认真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投诉举报等工作,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十三五”期间,计划投入约50亿元用于城乡低保。计划投入约20亿元用于城乡医疗救助。

31、计划投入约4.8亿元用于临时救助。2 .防灾减灾救灾。围绕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应急救灾相结合,健全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一一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管理、协同推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减灾委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协调作用,更加强调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注重发挥市县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主导作用。一一提升灾害预警能力。加强灾情监测、预报预警与信息服务,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等救灾减

32、灾科技手段的应用,提升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建成集减灾教育培训、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技术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南省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强化救灾减灾科技支撑和设施支撑。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海南省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救灾应急工作规程,进一步健全跨部门信息共享、灾情会商、损失评估等机制,规范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与防灾减灾救灾需求相匹配的财政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资金快速拨付通道。有条件的市县要建立救灾准备金制度。实施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救助精准度。加强基层救灾装备建设,明确资金保障渠道。建立和完善农房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一一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救灾物资储备管

33、理遵循分级储备、权责对应、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原则。省、市县(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制度。加快推进万宁、五指山、信州和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健全市县(区)救灾物资储备点,在全省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实现灾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建立救灾物资协议储备供应和紧急调运应急联动机制,完善救灾物资出入库登记制度和质量检测制度。统筹安排灾后恢复重建。积极筹措倒损民房恢复重建资金,加强灾区倒损民房恢复重建项目指导和监管,确保受灾群众住有所居。全面评估和统计受灾人员生活困难,做好后续过渡期救助和冬春救助,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一一

34、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协调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减灾救灾,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救灾合作的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引导救灾需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对接,促进政府与社会救灾有效协同,努力创造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便利条件,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恢复重建等各个阶段的积极作用。-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宣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普及防灾减灾常识,营造“防灾减灾、人人参与”社会舆论氛围。继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增加社区减灾培训和演练频率,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强综合减

35、灾信息员队伍建设,省、市县(区)分级负责培训一线防灾减灾人才,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农场生产队、医院、码头、旅游景区(点)、城市中心广场(商业中心)等单位或人员密集区都有1名经过专业培训的综合减灾信息员。健全自然灾害舆情应对机制,增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3 .社会福利。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着力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具有海南特色的多层次养老服

36、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行业准入、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全省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用于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福利彩票公益金比例应逐年提高。继续实施市县中心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项目建设,加大垦区农村养老院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托底功能,拓展社会寄养、日托照料等多种功能,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设立许可,扩大养老护理员队伍,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

37、建立“医养融合”服务体系,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在发挥保底、示范作用的基础上,就近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探索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通过承包、委托、租赁等方式实现社会化营运,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效益。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落地执行力度。积极推进智能养老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市场主体进入智能养老产业,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省90%的城市社区、50%的农村社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

38、中心150个;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覆盖人群,政府购买服务老年人数达30000人;养老护理服务专业工作者培训率达100%,持证上岗率达100%,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一一加强儿童福利服务。以健全孤儿保障制度为主线,适时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全面落实孤儿保障政策,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儿童福利设施建设项目,配备必要的抚育、康复、特殊教育设备器材和救护车等,强化儿童福利机构兜底功能并推动其向社区开放和提供辐射服务,重点支持在孤儿数量较多的市县建设一批儿童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儿童部(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加强孤残儿童护理队伍培训,提高儿童福利

39、机构管理技能。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专业优势,为亲属抚养、家庭寄养孤儿提供指导和服务。加强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维护困境儿童生存发展权益。一一加强残疾人福利服务。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着力解决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和长期照护支出困难。做好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工作,保护就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快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所精神病人福利院,为“三无”精神病患者和特困精神病人等城乡特殊困难群体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救治、救助、康复、护理和照料等服务,探索面向社会开展精神病人托管、康复服务。加强福利彩票发行管理。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完善

40、彩票管理制度,研究开发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福利彩票新产品,探索福利彩票销售新方式和销售管理新机制。提高游戏趣味性,加大彩票销售力度,进一步扩大福利彩票市场覆盖面。加强福利彩票销售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实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彩票行为。规范公益金管理制度,加强彩票公益金项目管理,完善彩票公益金使用公告公示监督制度。“十三五”期间,争取全省福利彩票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达到6%,2020年福利彩票年度销售额达到20亿元。4 .慈善事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建立健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机制和部门

41、协调机制,推动支持优惠政策落地。发展传播慈善文化,合理设计慈善项目,创新项目实施方式,推动慈善活动的项目化、常态化、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强慈善载体建设,加快发展经常性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为群众开展经常性捐赠以及惠及困难群众提供便捷场所。规范慈善行业服务监管制度,搭建慈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慈善组织诚信建设,完善慈善组织自律机制,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加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慈善理念和普遍参与慈善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慈善事业在保障民生中的重要补充作用。(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42、督制度,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水平,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平台作用。一一发展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抓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真正把政治过硬、作风务实、能力素质全面、真心为农民群众服务的人选进村(居)委会班子。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制,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扩大群众民主参与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参与率。拓展社区自治途径,丰富居民自治载体,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社区精神,涵养社

43、区公共文化,完善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一一改进城乡社区治理方式。开展城乡社区“减负增效”,建立社区(村)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政社互动”,促进政府治理和社区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社区示范效应向农村扩散、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健全社区综合服务网络,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构筑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协调,建立健全政府兜底、多方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把“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作为农村社区建

44、设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强化社区平台作用、社会组织载体作用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撑作用,以创新机制、完善平台、强化保障为重点,以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为基础,不断加快“三社联动”步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巩固党执政基础提供有力支撑。2 .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一一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适当实行一业多会,允许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标准设立行业协会,允许同一行业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方式和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简化验资手续,鼓励大学生、社

45、会工作专业人才创办社会组织。稳妥做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续工作,促进社会组织依法自治。一一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方式。推动建立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按市场化原则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加大扶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制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办法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资质管理办法,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利用福彩公益金,重点支持基层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社会组织提供信贷支持。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一完善社会

46、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年度报告制度,逐步推行网上年度报告。提高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科学性,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使第三方评估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抓手,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执法力量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完善社会组织监督举报受理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规范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社会诚信自律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成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

47、的法人主体。一一扩大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面。进一步理顺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形成省委组织部、省社会组织党工委、行业(系统)党委、党支部(党总支)四级领导管理体系,以省社会组织党工委为主、相关厅局为辅的双重领导管理机制;抓好党员发展、教育培训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区域联建、行业统建、村社合建等多种方式组建党组织,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等途径开展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全面落实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并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例增长;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在引领和服务社会组织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应有作用。3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实施海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城乡社区注重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鼓励兴办各类社会工作机构,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广泛开展面向民政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协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深化志愿服务记录试点,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支持服务示范项目,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三)支持和服务国防军队建设。1 .优待抚恤。全面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按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