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8925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引言.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追求理想,收获幸福陈春锦第三模块自主学习札记一、引言每一个存活于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管是默默付出还是努力打拼,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一一活得更好!在美德伦理学看来,“活得更好”就是“过幸福的生活”。然而,幸福是什么呢?先贤亚里土多德曾说过:“幸福至善。”这种追求幸福的意识指向,体现了人基于现实并要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以人内在的需要和德性本质诉求的价值取向为指导而设定目标并实现目标,人就能真正以主体的自发自觉的引导而迈上追寻幸福的路程。二、阅读和学习的文献A.潘蕾琼、曾文婕、黄甫全.第三章“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幸福原理”B.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

2、(4):1-8.C.王强.在幸福的途中:道德何为?道德何以为?J.道德与文明,2010(2):21-26.D.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08o三、摘录所学材料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主题(一)理想价值的目标优化一一目标调适论1、人的主体性发展活动本身的统一性包含两个区域,一个是需要区域(即价值意识范畴),另一个是目标区域(即价值对象范畴)。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活跃性或能动性。人必须使二者贯通并相互作用,才能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实现值得欲求。于是,目标调适论(goalasamoderatormodel)在迎接这

3、一挑战中诞生,开启了对这两种区域之间互通连接作用的探索。基本价值取向1:价值需要取向 主体基于其文化经验而生发的价值 需求的满足有助于获得幸福,而价 值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则导致不幸 福。这种取向认为,人在现实的文 化环境中生成了一些共同的基本价 值需求,而只有当基本价值需要获 得满足,个体才有可能体验到幸福 感。基本价值取向2:价值目标取向个体有意识地追求目标,当目标达成时就 会体验到幸福。对于价值目标取向的确定 是促成价值实现的核心,也是决定人的幸 福感获得或提升的关键因素。布恩斯坦(J. C. Brunstein)证明,当一个人能以自主 选择的方式确定与其内在价值需要相耦合 的价值目标,并

4、努力实现它时,其主观幸 福感就会增加。3、个体的内在目标(即与社会贡献、亲密感情、个人成长相关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幸 福感和生活满 意度的因素 (基于目标取 向)自我和谐且满足自我需要和动机的目标目标的可行性与现实性目标所赋予的文化价值(本土文化适应性、民族特性等)V没有冲突(目标与内在需要相契合等)(二)价值目标的美好诉求希望论1、希望论(HOPetheOry)所创用的价值实现机制,是以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为根本依据,以人对未来的乐观主义预想为期望形式。2、积极心理学家斯奈德(C.R.Snyder)等人提出了认知取向的希望论。该理论将希望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这种状态是以追求成功的路径(指

5、向目标达成途径的精心规划planningofwaystomeetgoals)和动能(指向目标达成的决定动能agoal-directeddetermination)交互作用为基础的。这样,希望就包括三个最主要成分:目标思想(goalthinking)路径思想(pathwaysthoughts)和动能思想(agencythoughts)o希望论目标思想(核心概念)1、目标必须内涵充分的价值以激发人们持续的追求2、目标在本质上是能激发人的倾向性行动或预防性的规避行动的3、目标实现的难度应具有变动的挑战性,而非是那些一定不能实现或一定能实现的目标4、目标选择具有个体希望水平的差异性,如高希望水平的人较

6、低希望水平的人倾向于选择更多更难的目标路径思想(重要认知成分)1、即关于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及其规划的思考和确定2、脑机制具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去了解和预期某种可能的结果,路径思想就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力系统。这种开发是基于个体内部认知加工系统的多次尝试和建构而得以实现的。一般高希望水平的人形成的通达目标的路径比低希望的人更具体可行,且更善于形成备选路线。动能思想(动机成分)1、个体认识到自己根据已有路径达到所期目标的能力2、其作用尤其体现在个体追求目标中遇到困难、压力时的意志力。希望水平高的个体,通常有足够的毅力去战胜挫折,并在挫折中茁壮成长,而希望水平低的人可能在面对困难时唯唯诺诺,止步不前。3

7、、目标“决定-追求-实现”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对自我当下状况不完满性的清晰认识规划与决定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目标自主进行与目标相匹配的路径思想,并在必要时启动动能思想的推促作用逐步实现个体的相对“完满化”追求(三)价值实现的意义建构幸福识建论1、积极心理学家鲁瑞米克(S.Lyubormirky)等人创生的幸福识建论(Construaltheoryofhappiness),幸福识建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元价值思维活动。但它所指的意识意向性不再窠臼于人在文化世界获得的先验的消极性价值意识和能力,它的目的也不在于维持人的先验的消极文化心理结构;而是一种反思基础上的超越性价值思维活动,这种“超越”是对已有

8、人类认知方式所进行的积极改造式重构。人们需要突破已有的消极被动的认知加工方式,挖掘人本性潜隐的积极主动的认知建构意识。2、人如何自主地感知并把捉其内在的积极价值意识?最简单、最直接的把捉方法,就是考察人身体本身的变化和动作。因为人的意识活动总是要通过人自身的行为(身体的变化、动作等等)“表现”出来,使其“内在性”的价值意识指向转化为“外在”的价值目的实现。人主动“接受快乐刺激-感知快乐体验-判断快乐情绪-进行快乐的意向性反应-发出快乐行为”,产生有意向性的动作或行为表现。3、人的积极意识是怎样与外部世界的价值取得统一性的呢?这种统一性是基于人的身体性特征与外部物体世界在质料上的同一性。但是人的

9、这种质料性是一种“有意识的质料性”。也就是说,他的行动、活动受到人内在的价值意识的支配和制约。所以,人与外部世界的文化关系,是由人对于自身的物体机体性进行优化的意识指向的。所有生活事件作用于个体来说都是一种“价值意识建构过程”,包括对事件元素的分析与加工,评价与解释,反思和记忆的过程。在这种意识指向自我存在活动中,积极或消极的价值意识对个体作用于环境和环境再次影响个体的循环体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当个体面对所遭遇的事件和情境时,在认知加工系统中启动积极的建构模式。面对外在刺激物,尝试主动发现和挖掘其中或隐或明的积极因素,并尽可能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特质。进而刺激产生乐观的体验,感知愉快的

10、情绪,并做出有意义的反应,践行快乐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我”的认识、理解和控制进一步深化并优化。人更加意识和体验到自我优化发展及其优良品德生长的主动性、能动性,对自我生命存在中幸福元素的感知就更加主动而充盈。(四)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1、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也称教育幸福。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体验和享受到的幸福。教师职业具有极大的幸福价值,教育过程就是追求幸福和创

11、造幸福的过程。2、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1)收获各类人才(2)收获真挚的感情(3)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4)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3、幸福感对教师的重要性(1)幸福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2)幸福感是教师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3)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4)幸福感是教师目标追求的最高境界。4、培养教师幸福感(1)既有主体的认知因素,又有情感成分;(2)既要遵循幸福感形成的基本规律,又要符合教师职业的特点;(3)既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又要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掌握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对幸福的认识,提升教师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四、自己的特殊收

12、获与推荐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很多人用尽一生去努力拼搏争取的。人的主体性作用在价值实现中通过个体能动地调适自我价值需要与价值目标之间的契合度,而建构起价值意识与价值对象通约性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价值意识与价值对象之间的桥梁。有了想要追求的价值对象,还需要相适应的价值意识,两者兼具备以后,人体就需要极大地发挥主体性的能动作用,调合两者之间的契合度。目标调适论强调两种基本价值取向:(1)价值需要取向,主体基于其文化经验而生发的价值需求的满足有助于获得幸福,而价值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则导致不幸福。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不难看出,人体是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的,而且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只有当满足了

13、低级需要之后,人们才会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幸福,当人们的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那么人们的幸福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2)价值目标取向,个体有意识地追求目标,当目标达成时就会体验到幸福。当一个人能以自主选择的方式确定与其内在价值需要相耦合的价值目标,并努力实现它时,其主观幸福感就会增加。比如说,对于学业成就价值观强的学生,当其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他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大大增加,使其感到幸福、愉快;对于具有较强社会价值观的学生,如果其具有更为积极的人际交往,结识更多的朋友,收获更多真诚的友谊,那么他就会比社会价值观不那么强的个体感到更幸福。根据希望论,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是都能够发挥其作用,如果一个目

14、标过于远大,或者说远远超过个人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激励人们持续不断地往前,因而目标必须内涵充分的价值以激发人们持续的追求。另外,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如果人的目标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人们很有可能在追求理想的路途迷失自己,渐渐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也是目前不少青少年存在的问题,由于生活等父母创造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很多人渐渐地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还可以得到什么更好的,从而难以抉择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因而目标在本质上是能激发人的倾向性行动或预防性的规避行动的。此外,目标必须要具有与时俱进性,不管是人的一生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的目

15、标来适应生活的改变,那么人们很有可能依然无法收获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因而目标实现的难度应具有变动的挑战性。唯有当目标合适了,才可以更好地追求,才更与可能收获幸福。人在基于本性欲望而主动追求自身完满化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对自我当下状况不完满性的清晰认识,由而规划与决定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目标。其次,自主进行与目标相匹配的路径思想,并在必要时启动动能思想的推促作用,逐步实现个体的相对“完满化”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目标“决定-追求-实现”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中,人的自我发展价值有计划、有目的得以实现,进而达成其“活得更好的”文化指向。由幸福识建论可知,快乐的情绪、高兴的表情、充

16、满愉悦性的动作,或者是积极活跃的人际互动等外在活动、行为,就将人内在的积极价值意识指向外在化。同时,积极主动的行为、动作反过来又使得人的意识或价值思维过程逐渐积极、乐观、主动起来。所以,在生活中要尽量保持快乐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拦路虎”,尽可能地调节自己,减少自己受之干扰的可能性,即使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尽量通过体育锻炼等方法排除疑难,疏导心情。五、存在和出现的疑难与问题1、怎样才能确定行之有效的目标?作为一位教育者又应该如何让学生树立符合其自身要求的目标?六、改进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建议1、“摄录组”“行动研究小组”与“视频制作”的工作安排,这样是否会导致部分学生专注于分组工作,而无法专注于课堂中的讲学?特别是摄录组,摄影过程有那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若想摄录质量较高的视频,对于摄录组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需要一心二用的难题。2、一个学期既有高尚师德又有课程论,两门课的性质与作业要求等有极大的相似,而且两门课都是每周都要在不长的时间里交分量不轻的作业,为了赶作业,感觉自己都难以真正花时间去理解吸收老师给我们发的材料,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问题。七、结语竭尽全力,追求理想,收获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