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9206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泰顺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泰顺县科学技术局2021年12月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1一、“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成效1二、科技发展制约因素4三、科技发展面临形势5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8三、主要目标9第三章科技发展主要任务12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12二、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能级大提升.14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力.17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大网络.19五、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21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力.23七、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内动力.24

2、第四章科技发展保障举措27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27二、加强政策有效供给27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7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28附件1重大平台29附件2重大产业31附件3重大政策32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十四五”是泰顺践行“两山”发展理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泰顺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五年。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温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泰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文件精神,特编制本发展规划。本规划立足泰顺,研判当前国内外科技创新形势,对标对表建设“重要窗

3、口”的新目标新定位,阐明泰顺“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及实施路径、保障措施,是指导泰顺“十四五”期间全县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着力发挥科技创新推动实施泰顺工业扩容提质、现代农业增效的战略作用,不断推进泰顺创新发展。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期限为2021-2025年。一、“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在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建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统筹创新资源,科技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一)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泰顺县

4、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落实县本级财政科技项目经费1238万元,累计争取市级以上财政科技项目经费188万元。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1.23亿元,较2015年提高了0.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39%提高到1.01%。持续深化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供给,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创新券推广应用等惠企强企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共发放科技创新券1323.25万元,兑付使用799.09万元,发放额和使用额在省26县中均名列前茅,共计给予25家企业兑现科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奖励668.76万元。(二)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

5、行动计划。建立动态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库,“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7家,列入市领军型工业企业1家、市高成长工业企业1家。以“双倍增”为载体,截止2020年,全县累计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2015年至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0.49亿元提高到1.9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3.88%提高到47.76%o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9.9%。(三)科创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泰顺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士工作站创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桃猴桃院

6、士工作站被认定为省级站,并跻身全国示范工作站。“泰顺县生态牧业农业科技园区”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成为泰顺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孵化园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畲乡竹里现代农业星创天地通过省级认定,农村电商创业园、两只猴子创客空间和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列入市级众创空间,泰顺竹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选市级创建名单。北航光电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鹿城-泰顺总部科创园、“三园两基地”建设启动。(四)政产学研合作加速推进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平台和人才优势,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培训、协同技术研究开发等多种合作方式,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共建“泰顺县现

7、代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院”,协同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共建农产品加工实验室,与省内12所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泰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外大院名校开展科技成果推介会,促成各类科技和人才项目合作签约,与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分别签订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五)农业科创能力明显增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立足茶叶、猫猴桃、黄桅子、竹子、油茶五大特色产业资源,实现全县乡镇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科技特派员项目全覆盖。累计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专项78项,涉及全县19个乡镇,争取经费1155万元,实施“两山(一类)”项目17个,认

8、定科技示范基地24个,举办技术培训班86场次。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扶持农业支柱产业项目和校地合作项目,实施“野生桃猴桃驯化选育及产业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和“高品质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实现省重点研发项目零突破。(六)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决策部署,着力深化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为重点内容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精简申报材料三分之一、减少填报内容三分之一、压缩评审时间三分之一;完善科技资金和项目管理。印发泰顺县科研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科研信用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实施成效;加强企业走访调研。组织开

9、展以“送科技政策,摸企业难题,谋发展思路”为主题的“科技工作大调研、科技政策大宣讲”活动,把科技政策送到企业,服务273家企业;营造浓厚氛围。围绕“科技创新、强国富民”主题,突出“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科技服务营商环境”等重点,组织开展2届科技活动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55场次,服务群众12000人次,在全县掀起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的新热潮。二、科技发展制约因素“十三五”泰顺科技创新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传统产业仍是泰顺支柱产业,多数产业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制造环节,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基于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20年

10、,泰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L92亿元,占全市份额的0.27%,居全市第11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7.76%,居全市第8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0.16亿元,仅占全市份额的0.05%,居全市末位;二是科技创新投入有待提高。2020年,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为2.01%,比全市低4.22个百分点。温州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而泰顺仅1.01%o企业创新意识普遍缺乏,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投入积极性不高,对产品研发与科研人员的投入比例偏低;三科创资源集聚能力偏弱。县域内缺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载体,人才总体规模小,高端人才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符合

11、泰顺产业发展需要的研发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资源更是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难度大,2020年,泰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为30.19人年,居全市第11位;四是科创平台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平台尚不完备,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创业孵化、金融支持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基础建设尚未完成,产业创新服务资源碎片化现象明显,协同创新能力薄弱。三、科技发展面临形势(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催生新动能从总体发展趋势出发,当前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加

12、速演化,从蓄势待发到产业化竞争的关键期。随着“新基建”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产业融合。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多点革命性突破,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发展,将改造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与此同时,全球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创新竞争加剧。泰顺县要深入认识、准确把握、主动适应当代国际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以“鼎新”带动“革故”,推动新一代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

13、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供给、激发新动能。(二)创新驱动战略深入落实带来新机遇从内部发展环境出发,科技创新的地位与责任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两新一重”重点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将继续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人才强省、创新强省的工作导向,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加快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力打造具有科技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科技创新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这都为泰顺科

14、技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泰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泰顺要准确把握战略方向,全面压实重点任务,加紧部署推动各项工作,从多层面为加快泰顺县科技创新创造条件、释放能量和扩展空间。(三)全市域创新联动格局搭建新平台从区域创新格局出发,“十四五”时期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围绕“一区一廊一会一室”4大平台,强化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水平高等教育、高能级创新载体3大支撑,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2大计划,瞄准全社会R&D占比1大核心指标的“4321”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区域科创高地,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的支撑作用。泰顺要抢抓重要战略机遇,紧扣区域创新联

15、动格局的规划动向、政策导向,早准备、早对接、快融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速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在科技创新领域打造新名片,成为温州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首位战略,高质量搭建创新平台,高标准培育科技主体,高水平深化数字改革,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以数字赋能、科技赋能激发共同富裕

16、的发展活力。全面打造26县创新版图中的产业科创能级提升样板区、优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先行区,为泰顺实现“两山”转化战略目标,建设绿色创新型县,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26县样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坚持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区域实际,面对产业发展,面对民生需求,找准主攻方向,以引进集成为重点,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加大重点项目研发投入,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整合资源,开放合作。围绕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整合各类科技计划,

17、加快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进一步扩大科技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统筹各类力量共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局面。优化结构,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材料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发展体系,走提质增效、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招才引智,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充分发挥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

18、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科技事业战略地位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强县的效应逐渐显现,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彰显,自主创新能力和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有较大程度提升,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基本适应全县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一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到2025年,全县R&D经费支出达3.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5%,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达6%以上。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5%o

19、每万人就业人员中拥有R&D人员达33.6人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10万元/人。高新产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拥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0家,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3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7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实现量质双提升,加快推进鹿城-泰顺总部科

20、创园、北航光电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及泰顺竹材生态产业科技园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设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家,新建科创园1家;新建省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山海协作温州理工学院泰顺研究院各1家,打造科技人才飞地1个;继续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实现技术市场成交额3亿元。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有机整合,推动企业由模仿、跟踪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育一批科技优势突出的农业创业企业或团队。到2025年,培育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实施省市科技特派员专项60项,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20项。创新机制。系统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

21、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化科技奖励改革,突出对重大科技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激励,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指标单位2020年基数2025年目标年均增长累计提高指标属性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11.50.49预期性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1.963.51.54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7.7655以上预期性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30.1933.62.16%预期性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7.771()5.18%预期性国际专利(PCT)申请量件1747.58%预期性数字经济增加值亿元3.56.613.53%预

22、期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03024.57%预期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9426022.57%预期性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经常性支出比重%2.016以上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亿元1.053以上预期性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329%预期性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亿元1.5314.87%预期性注:口为五年累计数。第三章科技发展主要任务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计划、规上企业和高新企业“双迈进”计划,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念,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企

23、业创新能力。(一)加大企业雁阵梯队培育力度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打造梯度结构合理的科技企业雁阵梯队。持续挖存量,引增量,通过引进培育一批、孵化器孵化一批、科技人员领办一批、回归泰商创办一批、传统企业改造提升一批、高新企业派生一批等方式,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着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全市创新型领军企业“百家”计划,遴选若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同时,做好现有高新技

24、术企业的巩固和扎根工作,防止外迁流失。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惠企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推动企业在人才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政策享受、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经验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到2025年,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高成长科技型企业达到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0家。(二)推进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发挥纳百川、泰星、甬泰等龙头企业科创引领作用,聚焦泰顺县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抓手,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自建或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

25、发中心、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有机整合,推动企业由模仿、跟踪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研究开发具有广泛市场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培养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三)加快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政府为引导,发挥政府的牵头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以及政策引导与规划功能,鼓励更多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积极投入产业发展中来,促进社会创新资源聚集。以企业为主导,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团体进行技

26、术联合研发与创新,形成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团队合作。以院校为支撑,全面深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泰创办产学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开展项目推介、项目洽谈、技术交易等各种科技交流活动,鼓励企业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合作。到2025年,力争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0项以上。(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推动新基建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关键技术突破、市场化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5G设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

27、新型基础设施。在重点产业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强化政企联动、优化要素保障,用好国家土地审批权下放试点,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要。“十四五”期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5%以上,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到3亿元以上。二、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能级大提升促进先进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推广应用,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转型。鼓励实施产业科技专项,加快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动力培育,重点突破一批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依托新一代通信与智

28、能网络技术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一)加快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围绕竹木制品、泰顺石、玩具等重点产业,以技术壁垒、创意设计驱动产品附加值提升,促进时尚元素与传统轻工产品融合,加快轻工产业与创意设计业、高端工艺美术业、动漫游戏业等融合,提升创意能力和设计水平,实现其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全流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推动橡胶、泵阀、机械包装等行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向产业价值链前端提升。支持基于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9、新款型、新功能的研发,促进广告设计、会展设计、营销设计等发展。(二)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县一平台”要求,整合提升县域重点工业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以温州西南生态产业集聚区为总平台的“三园两基地”生态工业空间布局,着力精准招商、创新驱动,打造成为浙南闽北产业承接地、县域工业发展主平台,助力泰顺绿色高质量赶超发展。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培育一批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企业,加快传统产业产品和制造流程数字化升级,以数字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化贸易服务、数字金融创

30、新、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农村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创新,发挥数字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及下游企业合作,深化黄桅子、温哀术、太子参等药材产品研发。以先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支撑,积极培育发展生命健康新业态。建设彭溪镇桅韵茶香科创园、浙南闽北赣东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区两大平台,搭建生命健康园区、特色小镇、孵化平台等载体,吸引海内外产业高端、高技术创业项目入驻,打响泰顺生命健康产业知名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充分发挥泰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自然禀赋,明确能源科技发展战略的优先方向与路线,以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

31、合,科学有序发展高山风能和太阳能,推广农光互补,拓展新能源应用,在重点领域加速清洁能源创新,增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推动泰顺能源转型,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开发森林碳汇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碳汇相关科研项目攻关,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开展低碳、脱碳、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协同支撑全市统筹“碳中和”愿景,推进“碳达峰”实践。(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以打造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现有科技服务资源,鼓励创办民营科技服务机构,培育集聚一批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

32、、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普及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一站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创新服务链。探索技术经理人职称改革等新培养模式和激励政策,加强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引进大院名校和优质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培育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化、标准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完善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支持驻泰部队科技研发,指导开展科技拥军活动,从技术、项目、人才、信息等方面支持部队科技攻关,积极为部队建设改革提供科技咨询,为广大官兵和优抚安置对象做好科技服务,帮助部队普及科学知识,提

33、高官兵科技素养、信息素养。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力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以浙江泰顺经济开发区(筹)为核心,生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院、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为支撑的创业创新平台体系,更好地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和改造提升。(一)深化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瞄准“985”、“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大学、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大型企业研发部门和企业研究院等,引导其来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总部等创新载体。大力推进泰顺(温州七都)总部科创园、滨江科创飞地等科创平台的建设,推进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北航光电技术研究所试

34、验基地、山海协作温州理工学院泰顺研究院等项目落地见效。同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区域集聚优势,与企业合作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实验室、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研发服务平台,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进一步发挥创新引领带动作用。(二)推动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探索完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一孵化器一科创园”孵化链条,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和重要载体,加快完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高校院所、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一批专业化和综合型科技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鼓励孵

35、化平台提质增效,依据自身特色资源,加强各种创新要素优化整合,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成为全县科技型企业的萌发地。谋划建设泰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园(科创园),聚焦新一代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精准定位科创园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培育创客群体,吸引青年大学生、科研人员、企业高管、新生代泰商、归国留学人员和县域外优秀创新团队等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壮大创客导师队伍,为创客们提供专业的创意设计、知识产权、金融法律、企业管理、项目融资等创业辅导和培训。到2025年,力争累计建设省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家,科创园1家。(三)加快产

36、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布局认真贯彻执行泰顺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聚焦传统块状经济改造提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集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专业机构等创新资源,建设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技术中试、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泰顺竹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能级,加快入选省级综合体培育或创建名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综合体”的建设思路,深入实施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立足泰顺茶产业、泰顺石等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实施精准、高标准创建,提升产业发展和平台布局的匹配度,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为相关产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全链条服务,补齐产业公共

37、服务短板、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推进泰顺产业转型升级。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大网络抢抓“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机遇,多层次推进跨区域创新协同,全面提升创新联动能力,加快完善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要素流通、资源共享,形成与世界开放合作、共享联动的发展态势。(一)积极融入全市创新联动格局主动融入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依托温州“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创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创新联动新格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强化跨区域、跨领域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和优化整合,推进优势力量和资源协同。积极与创新能力强、产业发展

38、好、发展空间受限的地区进行深入对接,充分利用现有可拓展空间,积极引进重大高新技术制造业项目,谋划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强化区域内部产业分工,推动产业共性领域的项目和企业跨地区横向联合和发展。鼓励温州高校院所与泰顺企业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合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制约,协同推进科技成果在泰顺转移转化。(二)谋划创建异地科技人才飞地有效突破泰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研发底子薄、基础弱、人才缺的现实短板,前移招才引智平台,依傍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温州大罗山科创走廊等优质创新要素富集地,积极布局对接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平台,谋划设立泰顺“科技人才飞地”,异地筑巢引凤,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政策,强化柔

39、性引才成果。鼓励龙头企业在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长三角G60温州(松江)科创基地、温州(紫金港)科创园等科技飞地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人才联络站,推进跨区域科创飞地政策突破,构筑“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泰顺”的聚才模式。积极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融入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强化与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对接交流。同时发挥泰商资源优势、山海协作机制优势,探索异地引培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制度在泰顺落地生根。(三)构建对外科技创新协同网络充分发挥浙闽省际边界、长三角联动海西区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并继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海西

40、经济区建设。结合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更大范围融入浙南、闽北、赣东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科技成果对接会、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区域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围绕关键技术、前沿科技和重大基础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为泰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开阔新的视野、拓展新的领域。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创新精准合作,引进优质科技资源要素和先进理念,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通过委托研发、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形式,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五、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攀高工程,重点加快

41、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以科技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一)高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深化同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泰顺县生态牧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围绕泰顺农业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农业新品种选育,开展生态农业技术、生物农业技术、智慧农业技术装备、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研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泰顺基础相对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按照全产业链融合思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茶叶、桃

42、猴桃、黄桅子、油茶、树莓等特色产业,争取择优推荐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新模式、新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与农户产业对接。引导、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创办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持,鼓励各乡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切实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三)强化农村科技型人才培育围绕高质量实现乡村

43、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加快完善农业科技型人才培育体系。积极引进省内外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在泰设立分支机构或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吸引省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产学研技术人员队伍为骨干,争取组建一批产业创新与服务团队。以农业骨干企业负责人、农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企业家,培育具有企业家思维的科学家队伍和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与地方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带动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的职业素养提

44、升。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力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着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人才集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推进各类人才培养、集聚和发展,支撑和推动转型发展。(一)加快汇聚青年科技人才以我市争取青科会永久会址落地为契机,充分承接和运用好青科会泰顺分会场“溢出效应”,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端青年人才走进泰顺。运用好峰会红利,全面做好青年科学家联络联系和跟踪服务,为泰顺本地企业搭建与高端科创资源零距离交流沟通的平台。量身定制峰会成果专项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海内外青年科学家把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落地泰顺,特别是

45、利用好青科会这个平台的智慧,突破泰顺传统支柱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较弱等瓶颈。同时大力实施“安泰兴泰”人才引育工程,开展“人才+”五大行动,全力招引高精尖人才、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加大青年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青年人才集聚发展,做大做活人才基本盘。(二)搭建创新人才引进平台载体做强做优企业研发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平台引进集聚人才的载体作用,完善高端人才项目引进服务。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支持科研总部基地项目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领军型科技人才自主选择科

46、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技术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构建科研项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以全县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为基础,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三)完善人才引育评价激励机制推进人才管理改革,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进一步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四唯”倾向,改变“重论文、轻转化”现象,加强机构评估、学科评估与人才评价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突出标志性成果评价。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把人、财、物更多地向科技创新一线倾斜,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

47、管理方式。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探索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用于对各类平台引进高层次科技型人才进行资助,对引才工作成绩突出的平台进行奖补。持续优化科技人才发展服务环境。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根本,构建全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七、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内动力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相关障碍,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形成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服务体系,最大限度解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一)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结合,推出“科

48、创+”系列科技金融产品。推广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经验,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通过社会出资人优先分红、政府出资收益适当让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等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组织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券商、保险、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专业人员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投融资和金融服务,举办各种科技金融论坛和对接活动,开展科技金融培训。(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大力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下放经费用途自主调剂权、经费使用自主支配权、项目实施自主调整权。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拓宽科技投入经费来源渠道,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广“企业出题,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