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97997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咸新区全民健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健康西咸建设,根据国务院、陕西省和西安市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巩固和深化十四运会成果,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

2、、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创新体育发展新方式,不断完善体育服务功能、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全面促进人民健康,增强体育对新区发展的强力支撑。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十五分钟健身圈”高质量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区人口的53%以上。全民健身活动与赛事常态化、多元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健全规范,新区、镇街、社区(村)三级组织网络覆盖全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名,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经常广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在倡导健康生活、凝聚人心、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更加积极明显。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主体持续壮大,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三、工作任务(一)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盘活城市空闲土地资源。严格落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保障城市体育用地。全面梳理全区可用于建设健身场地设施条件的城市空闲地、高架桥下空间、边角地、老旧厂房、建筑屋顶、河流沿岸、公开水域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商业等场地资源,缓解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用地需求,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全民

4、健身设施的要求,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合理安排,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投入使用。(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新区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局、新区基层工作部,各新城管委会)2 .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建设,全面落实“七个一”工程,到2025年,全区至少建有1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国民体质监测站、2个全民健身中心、2个体育公园、1个足球公园、6个游泳馆。各镇街、社区(村)全面推进“三个一,工程。(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区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局、新区基层工作部,

5、各新城管委会,各镇街)3 .加快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围绕基层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社区全民健身路径覆盖质量。深入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着重解决室外多功能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应不足、群众就近健身不方便问题。到2025年,新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不少于4个、群众健身房不少于5个、全民健身园区不少于1个、每年新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1个、累计新增社会足球场不少于5个。实施镇街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57个。(责任单位: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局,各镇街)4 .

6、大力开展绿道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沿岸及各类步行道、慢行道、景观道等,通过铺设塑胶、彩色沥青、设置标识标线等形式,规划建设集健步走、跑步、自行车骑行等功能于一体的健身绿道。结合渭河、泮河、泾河沿岸提升治理,打造人、车(自行车)分离,且配置健身园区的多功能健身绿道体系。到2025年,全区健身绿道总量不少于50公里,各新城不少于10公里。(责任单位:新区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局、新区基层工作部,各新城管委会)5 .推进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落实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要求,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发潜力,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在满足教育教

7、学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和商业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二)持续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6 .打造高水平体育赛事。依托昆明池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优势,持续开发和打造昆明池公园水上运动精品体育赛事。充分利用“十四运马术和小轮车项目场馆、西安国际足球中心、泾河新城体育中心等场馆资源优势,挖掘“体育+”发展潜力,积极承接和引进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品牌赛事。支持各新城及体育协会引进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带动全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7 .培育多样化群众品牌赛事。不断丰富

8、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坚持经常性体育活动和重大节日体育赛事并重,利用春节、全民健身日(月)等节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开展系列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马拉松、社区运动会、全民健身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推动新区足球推广普及。定期举办全区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太极拳、操舞、健步走、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40场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10000人次。不断夯实新区马拉松、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品牌成果,使品牌效应逐步向社区(村)延伸,带动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基层工作部,各镇街)8 .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每天

9、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要求,坚持“健康第一、体教融合”理念,积极推广“体育家庭作业”模式,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帮助学生普遍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爱运动、爱健身的好习惯。持续办好两年一届的区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定期举办青少年啦啦操、乒羽赛、足球联赛等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及有关协会作用,推进落实工间操制度。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休闲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适合妇女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强无障碍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责任部门:新区党群工作部、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基层工作部)(三)稳步发展全民健身组织9 .丰富社会体育指

10、导员队伍。夯实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及指导项目配比结构,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建设,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400名,到202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3000名。按照“普遍性推进、差异化供给”的思路,指导和扶持社区成立健身活动队(站),采取“社区选派、新区培训”的方式,为社区定向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组织能力好、贴近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到2025年,实现全区每个社区至少拥有6-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成立3支以上健身活动队,带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

11、新区基层工作部,各镇街)10 .壮大体育志愿者队伍。鼓励镇街、村(社区)聘用退役运动员、健身达人、体育教师等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提高指导服务率和服务质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大、中学生和社会人士招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每年不少于100人,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组织人事部、新区教育体育局)IL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培养扶持力度,以委托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政府举办的各类赛事策划与运营、体育业务培训与考核交给专业体育社会组织承办,推进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

12、组织,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全民健身组织架构,为推广运动项目、服务群众健身、传播体育文化、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基层工作部)(四)优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12 .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研究探索体医、体教、体健融合的创新举措,每年至少开展1次达标测试赛,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不少于3000人次,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2%以上。采取多种形式让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每年举办区级“五进示范活动不少于3次。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幸福院等人员培训,

13、每年培养体医融合骨干人才不少于10名。依托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宣传载体、网络平台,开展健康宣讲、居家健身指导等活动。(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社会事业服务局、新区基层工作部,各镇街)(五)提升社区体育示范项目13 .创建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按照“示范引领、多维提升”的发展思路,打造集健身房、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球类场地等室内、室外多元化运动场地、体育组织和体质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依托“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形成“线下指导+线上服务”的互补结构,构建社区居民“健身圈”。到“十四五”末,全区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不少于20个,每个镇街至少拥有1个全民健身示范社区。积极创建不少于3个集健

14、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等服务于一体的康养融合示范社区。(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基层工作部,各镇街)(六)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14 .传承经典弘扬体育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体育文化精神,通过“体育+文化”战略,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打造一批与新区历史文化关联的高质量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产品,形成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新区体育文化氛围,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责任单位:新区宣传文旅局、新区教育体育局)15 .加强交流合作宣传引导。积极参与省内外体育交流合作,取长补

15、短,扩展视野,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讲好新区体育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断扩大新区体育文化交流广度和深度。定期开展辖区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晨晚练示范站点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全民健身事业,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责任单位:新区宣传文旅局、新区教育体育局)(七)促进体育产业发展16 .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探索实施“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生态”体育+消费”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以全民健身竞赛活动为切入点,依托区域内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优势,创建国内一流的体育休

16、闲示范区,依托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着力打造足球为核心的体育消费集聚区,依托泾河新城体育中心打造集专业运动、全民健身、竞技娱乐于一体的潮玩运动汇集地,构建适应新格局、满足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责任单位:新区宣传文旅局、新区教育体育局)17 .激发体育消费市场活力。聚焦辖区体育资源优势,凝练体育产业特色,加快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精准、产业项目高端、产业效益优质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态势。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等形式,发放全民健身惠民补贴,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产品,激发消费活力,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对提高全民健身品质的重要作用,促进体

17、育产业的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财政金融局)(八)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发展模式18 .加快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严格执行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有序推动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提升改造,优化提升服务效能,使公共体育场馆更加便利化、人性化、专业化,提升用户体验感,推进体育场馆向低成本、高效率、高利用率的运营结构转型,实现效益提升。(责任单位: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19 .善用智慧服务管理平台。积极融入“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及时将全区各类体育场馆、赛事活动、健身设施、体育组织等体育资源录入平台,缓解群众多元化、快捷化、科学化健身需求

18、,助力新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新区全民健身工作,加强对全区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二)加大投入保障。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投资计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赛事活动组织、健身指导培训等工作提供坚强保障。用好用实体育彩票公益金,每年配比相应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财政金融局、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新城管委会)(三)加大安全管理。加强全

19、民健身设施安全监管,确保场地设施开放服务符合应急、疏散、防疫和消防安全标准,定期开展各类型体育场所安全排查。强化常态化疫情管控措施,落实“四方”责任,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赛事活动举办。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熔断”机制,强化体育赛事风险评估,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黑白名单制度,正面宣传,引导企业、个人强化体育安全意识,守牢安全底线。(责任单位:新区教育体育局、新区应急管理局、新区公安局,各镇街)区县、镇街、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一、区县级“七个一”标准各区县(开发区)建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一个游泳馆(室内游泳池)、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一个体育公园、一批健身步道。二、镇街级“三个一”标准各乡镇、街道配备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或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100O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地、一个小型室内健身房或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一套健身器材。三、村级“三个一”标准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乒乓球或棋牌室)、一套健身器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