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docx(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龙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龙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部署,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龙井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奋力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龙井市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
2、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项目、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4.3%;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34亿元,年均增长1.1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年均增长L0%。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实施5000万以上项目81个,琵岩山文化旅游风景区、东盛涌足球小镇、四环澳康、光伏发电等项目己投
3、入使用;圣水龙山温泉康养产业园、东盛涌休闲小镇、草仙药业五维赖氨酸系列药品、天鹭食品果蔬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和民俗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达到14户;食品加工产业向品牌化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企业达到26户;民俗旅游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打造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5倍和2.5倍。粮食总产量达17.23吨,年均增长4.2机瀚丰矿业、融宇物流等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龙井市医疗康养产业园和技术人才“双创”产业园得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准入支持。荣获“中国十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国家
4、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建设各类项目322个,其中,德新乡养猪、德新乡肉用鸡养殖等91个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坚持做到精准施策,实施危房改造1025户,农村办学条件和饮水保隙得到有效解决,村卫生室及村医、村屯道路硬化、农村客运班车通车、通讯网络等已满足贫困户生产生活要求。创新实施“爱心”系列工程,通过小积分寄托贫困户脱贫大梦想,在全州得到高度认可。不断深化中央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进展,切实凝聚起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5年末的20
5、.76%下降到2019年末的0%;龙井市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退出贫困县序列。(三)改革开放潜力活力充分释放。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完成“放管服”“多证合一”等263项改革任务。成功进入吉林省扩权强县改革行列,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占比达到74%,多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更加便捷。口岸通道建设稳步推进,三合、开山屯两个国家级陆路口岸通过国家口岸核心能力复合验收,三合口岸货检中心项目有效实施,中朝国境三合和开山屯口岸图们江跨境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吉林龙井边境经济合作区正式获批。积极推进泛电商产业园建设,“海兰江畔”“龙井故事”等电商平台享誉省内外,全市电子商务
6、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到2020年末,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15亿元,同比增长9.7%,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2.97亿元,同比增长29.1%;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1亿元。(四)城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和城市亮化绿化工程,改造小街小巷44条,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停车位1943个,新建改建供水、污水、供热等各类管网50公里。投资19.4亿元,实施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2个,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新建安置住房8092套。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河长制”“路长制”“四好农村路”等工作,投资3.48亿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74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39.8
7、公里、新改建桥梁51座,县道升级改造13.3公里,全市65个行政村及重点屯通硬化路率达100%。国道三莫线新化至维新段、丹阿线白金至和龙段开工建设;国道琦阿线老头沟段、龙东线东盛涌至龙井段完成前期工作,全市公路里程达900.411公里;完成投资7.93亿元,建设水利项目64个,新建堤防29.72公里,护岸&65公里,元东水库完成主体工程。(五)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普惠性改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527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890人。城镇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8、入达到25287元,年均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97元,年均增长10.4机大力实施“水、气、土、生态”污染防治四大行动计划,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6%以上。城乡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中医医院异地搬迁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医疗康养产业园项目(延边医院医疗和康复基地)正式落地,医共体初步成型,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五中教学楼、实验小学教学楼等项目投入使用,吉林职业技术学院落户龙井,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全州前列,标准化校园比例达到100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朝鲜族百种节(农夫节)”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9、目申报顺利,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在龙井成功举办。(六)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启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系统,认真办结群众在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诉求,7个乡镇和2个街道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不断加大对食品药品、建筑用地、煤矿等监管力度,聚焦重点环节和突出现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良好,被列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市)o妥善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科学防控新冠疫情,全力抵御台风“狮子山”“美莎克”“海神”等极端天气影响,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护。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强化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已连续九年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扎实推进“平安龙井”建设
10、,稳妥化解各类信访矛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边境地区保持和谐稳定。(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头雁型”经济型干部和勤奋务实、敢于担当的“脊梁型”干部。坚持“外引+内培”,做好人才队伍培养,激发创业创新能力。秉持“党建融合促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六大工程”体系,有效实施“四个示范”工程,不断释放社会组织大联盟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农村、城市、非公等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新时代龙井高质量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宏观环境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全球形
11、势发生了深刻转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导致全球经济迎来大调整、大变革,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在如此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现,“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成果丰硕,“朋友圈”越来越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在全面推进。党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吉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三个五”战略和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这都将为龙井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对于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龙井自身发展来看,“十四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服务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体育
12、、康养等新经济增长点没有对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虽然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吉林省针对推动当前经济稳定运行和长吉图一体化制定了若干措施以及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在全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中,为龙井市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环境改善、引进技术型人才等领域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将为龙井市参与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央加大在财政、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六
13、稳”“六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龙井市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优异的生态环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有利因素汇聚叠加后,也必将为龙井市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立足龙井实际,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推动龙井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三、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龙井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1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抓住推进东北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省委“三个五”战略部署和“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旅游兴市、文明铸市”发展战略,构建“六大板块”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完善城市功能,高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和固边守边兴边,全面开启龙井社会
15、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一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一一坚持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龙井当前实际情况,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科学测算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把握特殊时期政策机遇,稳住基本盘、开辟增长点,力争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坚持以“两山”思想为引领。将生态立市作为根本,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筑牢“两山”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
16、然、保护自然,一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都必须以生态环保为前提,从源头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持之以恒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一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确保在产业谋划、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构建适宜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并延伸现有产业链条。跳出龙井看龙井,把思想大解放作为推动经济大发展的根本前提,彻底破除“思想观念短板”。坚持以彰显特色为捷径。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和交通区位三大优势,立足自身优势谋思路、定目标、落项目、引资金、促发展,既要与省、州要求相衔接,也要突出龙井自身特色。树立赶超意识,在规划思路上凝练“龙井标准”,在项目引进
17、上彰显“龙井品质”,在工作落实上展现“龙井速度”,在改善民生上体现“龙井关怀”。坚持以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更高标准做好农村领域住房、供水、供电、道路交通和教育、卫生等方面工作。着重提高城乡失业人口就业质量,推动平安龙井、法制龙井制度化、常态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各种危机,坚决守住底线,进一步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发展定位中国朝鲜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龙井作为中国朝鲜族思源圣地的民俗文化优势,大力挖掘、传承、弘扬朝鲜族特色教育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红色文化,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
18、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国朝鲜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作为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打造极具民族特色的边陲小城。北方知名民俗旅游城市。依托域内现有琵岩山文化旅游风景区、裕龙湾旅游风景区等景区景点和“中国朝鲜族农夫节(百种节)”等系列活动,以创建国家A级景区为抓手,不断丰富龙井市旅游产业发展元素,提升旅游经济影响力,创建龙井市旅游品牌,争创全国边境旅游试验区,打造在互联网小有名气、在北方地区家喻户晓的民俗旅游胜地。中国朝鲜族民族医药发扬创新地。把握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挖掘整合朝鲜族医药资源,丰富朝医药宝库,加强挖掘、保护和传承,使朝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打造民族医药创新发展“龙井样板”
19、,为健康中国贡献“龙井力量”。长吉图区域跨境贸易节点城市。以吉林龙井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平台,以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为支撑,树立“内优外联”思想,将口岸功能延伸至主城区或中心乡镇,建设集双边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物流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口岸经济服务区,打造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关服务高效便利的区域跨境贸易节点城市。五、发展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形势、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一县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绿色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能力显著
20、提升,数字经济红利进一步释放,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建设更加符合群众期盼。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一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提高开发开放
21、水平,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初具规模,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远景目标(20262035)。到2035年,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增速或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各族群众生活富足安康幸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构建开发开放新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龙井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平安龙井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
22、发展主要指标类型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目标年均增速%指标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4.3-7预期性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预期性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7.95预期性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78预期性创新驱动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0.541.6738.3预期性6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8.919.1预期性民生福祉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5287340356预期性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097176188预期性9城镇调查失业率%6预期性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11.4约束性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232
23、.5一预期性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5-预期性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82一预期性14人均预期寿命岁8181.1-预期性绿色生态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8-待上级下达约束性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待上级下达约束性1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997约束性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100100约束性19森林覆盖率%70.370.4约束性安全保隙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17.27217.5一约束性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7.477.47一约束性注:1.内为5年累计数。2.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
24、之和。第二章科学构建发展空间布局认真实施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优化开发方向,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促进形成高效、集约、均衡、永续发展的空间开发模式。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同步搭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预警平台,确保“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一致,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一张图”,建立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评估、预警新方法、新模式。(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搭建“多规协调”工作平台,划定“三区三线”。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耕地保有
25、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各项约束性和引导性指标。按照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整治修复等总体要求,确定市域、镇(乡)、村体系;优化并确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和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等各类管控空间;从城市空间、公共中心、历史保护、城乡风貌等方面提出城乡规划管控要求。(二)全域规划主导分区。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群落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识别重点城镇、重点开发区、重点协调区、特殊地区等战略地区;优化开放格局、功能布局、用地布局、产业布局等重要功能布局;对城镇、村庄、特殊功能区等进行分类发展引导;
26、对区域交通网络、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要素进行统筹配置。(三)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确定开发边界内集中建设区的用地布局,明确城市主要发展方向、空间形态和用地构成;划定控制单元,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坚持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突出风貌特色和地域特征。二、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加强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落地。确定优化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便捷,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一)城镇空间区域。城镇区域是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空间地域,包括己经形成和规划建设的城镇建成区、经济开发区及其它非农产业园区、区域交通及水利用地。
27、划定并坚守城镇边界红线,防止城镇无序扩展,提高城镇土地有效开发利用效率。(二)农业空间区域。农业区域包括农村居民区和农业地区,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村人口居住的主要区域。划定并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加强农村建房管理,严禁占用耕地,逐步解决现有住宅用地超标准问题。(三)生态空间区域。生态区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由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恢复区构成。主要包括生态地位重要、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乡(镇)和行政村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四)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阶段成果划定面积82615.7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7.39%,其中
28、,老头沟镇603.79公顷,智新镇20703.44公顷,东盛涌镇0.00公顷,三合镇26006.83公顷,开山屯镇7049.83公顷,德新乡164.31公顷,白金乡28087.58公顷。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科学打造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加工物流、互市贸易、教育体育和文旅康养等六大产业板块,与全域旅游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保持现有能源矿产业格局相对稳定,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一)医药食品板块。依托铁北区域重点围绕医药制造、医药物流、医疗器械、医药批发零售和医药保健等多种业态安排项目,逐步与四环澳康、草仙药业、朝药
29、药业等企业形成关联互动。食品方面将围绕海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保健食品、民俗食品等领域安排项目,从而形成与域内加工物流板块相衔接。(二)纺织服装板块。整合域内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引商、商商合作方式发挥聚焦效应,提高行业竞争力。培育壮大纺织产业孵化园,配套引入电商平台、物流等服务企业入园,促进传统服装制造向个性化服务转型,形成集生产销售、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纺织企业孵化园区。(三)加工物流板块。依托开山屯镇区域原有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贸易加工和物流服务等产业,重点围绕海产品加工、畜牧精深加工、物流等业态安排项目,构建承接进出口产品的中转服务基地,加快形成轻工产品加工区、现代物流仓储区等特色
30、鲜明的产业聚集区。(四)互市贸易板块。围绕三合口岸和联检中心,积极推动三合中朝边境互市贸易区建设,逐步发展边贸服务、物流集散、人才培训、生活服务、边境旅游等业态。依托中朝经济、资源、市场互补的优势,把互市贸易区建设成为吉林省重要的进出口初加工中心和商贸旅游、会展和信息中心。(五)教育体育板块。以原农学院、吉林职业技术学院、东盛涌足球小镇组成的连片区域,重点围绕技术人才“双创”产业园、东盛涌足球小镇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体育产业,从而与文旅康养、医药食品等板块建立互利共赢模式。(六)文旅康养板块。涵盖了医疗康养产业园、东盛涌休闲小镇等项目及周边区域,重点围绕文化旅游、保健疗养、季节性养老
31、度假、康养服务、养生休憩等产业安排项目,与教育体育板块相连,整体与全域旅游框架相融合。第三章重点实施产业发展“342”计划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坚持以绿色转型为主线,重点实施产业发展“342”计划。“3”,即做大做强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和民俗旅游三大主导产业;“4”,即培育壮大教育、数字、康养和体育四大朝阳产业;“2”,即改造提升能源矿产和纺织两大传统产业。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而逐步提高民俗旅游、教育、数字、康养、体育等绿色产业所占GDP比重,提升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能源矿产和纺织业科技含量、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产业和项目亩产税收,打造全省绿色转型的示范城市。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推动医
32、药健康、食品加工和民俗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变,构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一)医药健康产业。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推广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体系,推动医药产品由滋补药到治疗药的转变。依托长白山丰富的人参、红景天、五味子、林蛙油、熊胆粉、鹿系列产品资源和现代提取工艺,开发附加值高的具有营养滋补作用的保健功能性产品,积极拓展中药饮片、中药材等药品在食品、饲料添加剂、植物保护剂、化妆品、家庭卫生用品等领域的发展空间。围绕中药、中成药、朝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发以中药材企业为主的新药品和保健品
33、,推动中药饮片和中药制药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建设以四环澳康、草仙药业、朝药药业等企业为主的医药产业加工基地。积极推进保健功能性产品开发进程,不断开发新品种,逐渐形成系列产品体系,打造“长白山医药保健功能性产品”品牌。鼓励草仙生物以纳豆博物馆为平台,推进纳豆相关大健康产品开发,提升品牌推广与认可度。依托金星包装等企业,开发医药包装、医药耗材生产;依托融宇医药物流,发展仓储、配送、流通产业,支持盛新医药等具备条件的大中型药品流通企业探索开发物流体系;通过合作或技术引进,开发生产安全性和可靠性高、应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家用普及型等需求量大的医疗器械;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为药
34、品研发和推广提供咨询服务。紧抓医疗康养产业园建设的有利契机,依托长白山野生中药材和食用土特产,利用人参、桔梗、蒲公英等药用和食用价值,培育医药企业开发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积极推进朝药药业与科研院所及国内重点医院联合,在保护和传承朝药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形成完备的朝医药产业理论体系和产品生产能力。立足龙井朝医药基础和延边民族医药研究所,鼓励企业做好中药原功效的新补充,研发朝药新产品。扶持朝药药业在做好复方儿茶胶囊临床再评价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扩能增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补链形成完备的朝医药产业理论体系和产品生产能力。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服务,
35、实现医药产品全产业链运营。进一步培育发展与医疗康养平台建设相配套的医药产业,建设相配套的朝医药产业。利用省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延边大学等科研院所雄厚的技术实力,依托生物医药研发和中草药种植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发生产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型免疫产品及抗病毒、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名牌,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加快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形成规模。支持草仙药业顺利完成扩大产能技术升级异地搬迁项目,达到生产主打产品预期目标,增加五维赖氨
36、酸新剂型研发和品牌推广。加快四环澳康完成咪达哇仑等产品尽快投产。支持金洋实业启动玻璃包装瓶生产线项目,为域内医药口服液剂型生产企业提供包材,补充下游产业链条。鼓励现有医药企业从药品生产向康养方面转型,以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医疗康养产业园。(一)食品加工业。突出“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发展理念,充分利用龙井丰富的地理环境标志性产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跨越发展。坚持内培外引,提升发展粮油、肉制品、水产品、果蔬制品等加工业。充分发挥祥福肉业、华龙海洋、向阳经贸、恒兴牧业、草仙生物等企业的带动效应,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
37、营养化、方便化、保健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引导企业与国内网红品牌食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建绿色食品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深度开发人参、黑木耳、松茸、林蛙、蜂蜜、野生浆果、森林坚果、山野菜等特色资源,发展以生态、保健、特殊膳食为特色的长白山生态食品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知名度,稳步扩大生产能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抓好苹果梨、北五味子、蜂产品、蓝莓等系列功能保健饮品、野生果汁饮料、林蛙油、红松果仁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生产。支持天鹭食品等企业加快研发苹果梨、松茸、山野菜等冻
38、干产品的新技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型食品企业落户园区,构建特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配套开发上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企业组团发展、集群发展。围绕市场对朝鲜族食品的需求,重点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泡菜、冷面、狗肉、糕点等民族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产品销售区域,逐步形成民族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朝鲜族饮食结构和特色,开发便捷调味食品、海产品,不断拓宽产品种类,发挥朝鲜族饮食文化优势,做强做精方便冷面、补身汤、糖稀等特色民族食品。鼓励三口食品增加民族特色食品种类,加快朝鲜族民俗食品产业园建设步伐。引导天鹭
39、食品加快推进果蔬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研发蔬菜等冻干产品,拓宽草莓冻干产品销路。发挥工业闲置土地厂房最大效用,推动吉源海产品年加工6000吨冻水产品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培育红峰食品、世进食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便捷调味食品。引导提升食品产业与龙井文化旅游风景区等载体项目发展粘合度,合力推出民族特色食品“套装”“实惠装”。(三)民俗旅游。依托龙井市中国朝鲜族思源圣地的重要元素,突出“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红色底蕴、边境特色”四大资源优势,坚持“景城一体”发展理念,按照“个性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思路,以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产品为重点,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健全配套服务体系为
40、支撑,不断开发整合域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游、生态观光游、边境风情游、红色教育游和冰雪体育游。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夫节(百种节)”和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努力构建“一镇两带一环”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镇”,即:中国海兰江朝鲜族民俗特色小镇,涵盖龙井市全域7个行政镇(乡)和东盛涌足球小镇、东盛涌休闲小镇等。“两带”,BP:海兰江旅游经济带和边境乡村风情带。海兰江旅游经济带是指从琵岩山沿海兰江至海兰湖共34公里,依托滨水、滨湖环境优势和靠近延边旅游集散中心、市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现有旅游基础,发展以农事体验、休闲农业、农业研学、民俗体验、休闲娱乐、水疗康养等业态为主的休闲度
41、假康养旅游产业;边境乡村风情带是指沿龙井142.5公里的边境线路,利用边境的地缘优势以及331国道的交通优势发展边境观光、红色教育、军事和爱国教育、民俗体验、特色购物等业态,拓宽跨境旅游业发展空间,强化集散接待功能,打造边境风景道和旅游景区。“一环”,即:围绕从老头沟镇经市区到边境线的中轴线所形成的旅游环线。其中,中轴线从西北至东南贯通龙井市域,连接老头沟镇、智新镇、三合镇、开山屯镇、德新乡等区域,将裕龙湾旅游风景区、琵岩山文化旅游风景区、东盛涌足球小镇、东盛涌休闲小镇、边境风光等域内特色景区串联在一起的环形旅游交通线路。突显项目带动作用,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延边旅游集散中心、梨花谷
42、产业园、琵岩山文化旅游风景区、海兰湖度假区、东盛涌足球小镇、圣水龙山温泉康养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琵岩山文化旅游风景区、裕龙湾旅游风景区、马蹄山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的升评工作,适时启动东盛涌休闲小镇等新建景区的评定工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精心培育一批富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重点示范点和旅游村,走农旅互动、以旅促农之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验产业发展,逐步打造域内乡村旅游综合体。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围绕边境风情、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等特色资源,支持三合、开山屯、白金等边境乡(镇)和特色村(屯)创建旅游名镇。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龙井的民俗、生态、冰雪、边境和
43、历史等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以东明村海兰江民俗生态园、明东民俗旅游区、三合旅游风景区等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美食体验旅游目的地;以琵岩山文化旅游风景区、裕龙湾旅游风景区、马蹄山旅游度假区等为核心的森林、温泉、冰雪旅游目的地;以朱德海生平展示馆、日本侵略延边罪证馆、尹东柱故居、东山红色文化园等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以边境口岸、边境朝鲜族民宿、朝鲜族特色饮食为核心的边境观光旅游目的地。加强国际旅游合作,不断开拓俄、朝、韩、日等东北亚相关国家的国际旅游市场,积极开通新线路,鼓励开展跨境自驾游。鼓励符合标准的宾馆、酒店开展星级申报工作。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大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工业、生态农业等产
44、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旅游新业态产业体系,延长旅客平均停留时间。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亿元,力争创建1家5A级景区,4A级景区达到4家。二、培育壮大朝阳产业依托龙井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壮大教育、数字、康养和体育等具有龙井比较优势的朝阳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龙井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教育产业。以吉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整合利用现有职教资源,构建与龙井产业发展体系匹配、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产业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重点抓好龙井市技
45、术人才“双创”产业园建设,做好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和龙井市技术人才“双创”产业园区对接工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业融合”,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培育形成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加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进程,推进学院专升本建设工作。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利用好企业资源优势,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一)数字产业。探索开发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项目,推动互联网资源共享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吉林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码农经济,逐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级。以泛电商为引领,大力发展社交电商、“网红”经济,完善相关产
46、业链条,加快推进泛电商产业园建设,吸引入驻电商企业,整合州内直播资源,打造州内首屈一指的电商产业孵化园。创建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积极打造集培训中心、云创空间、创业服务大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县域电商服务中心,为龙井市电子商务提供“一站式、专业化、全方位”服务。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构建覆盖市、乡(镇)、村(屯)的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电商有序发展。搭建更多网络平台,建设“龙井特色馆”、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和旅游在线平台、农特产品体验店,提高本市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继续加强对品牌培育的策划和指导、宣传和推介,提升本地品牌知名度
47、。畅通产品供货渠道,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达到17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力争达到3.9亿元。(三)康养产业。以创建“生态养生,健康龙井”形象品牌为立足点,不断探索森林康养、朝医养生、体育休闲、温泉养生、养老度假融合发展的养老产业新模式。扶持一批满足多元需求、质量过硬的养老产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微企业,建成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融合度高的养老产业项目。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打造以中高端养生养老、旅游度假、休闲运动、康复疗养于一体的健康养老和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大力
48、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社区老人基础服务需求。全面普及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大院”建设,做好人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创新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延边医院医疗和康复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机制,全力做好龙井医疗康养产业园建设。以圣水龙山温泉康养产业园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以森林游憩、温泉养生、森林康复、森林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通过强化示范建设、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医养融合、强化人才支撑等方式,推进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四)体育产业。依托东盛涌足球小镇、东盛涌休闲小镇、海兰江滑雪场等平台载体,
49、加快运动休闲基地建设,提升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以足球产业为引领,依托东盛涌足球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快推进足球产业发展,创建足球产业品牌。不断扩大足球场地供给,优化类型结构,提高设施质量,统筹推进社区、农村等区域建设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切实满足全社会足球运动发展需求。开展校园足球,增强学生、家长对足球的认同感,支持学生课余、校外参加足球活动。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探索组建专业足球队伍。推进龙井足球博物馆建设,全方位讲述好龙井足球好故事、传播龙井足球好声音、树立龙井足球好形象。着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加大足球、环海兰江自行车和马拉松等赛事承办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落户龙井,培育打造12个具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