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0176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六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共六篇)(一)同志们: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两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确立的行动指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全国两会勾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施工图。新征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全国两会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鼓足干劲、勇毅前行,凝聚起磅礴力量。踏上新征程、阔步春风里,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2、添砖加瓦、增光添彩!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因此,今年的“两会”意义非凡。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读懂“两会”背后的深刻内涵,感悟民生情怀、震续担当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党支部组织此次“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以担当有为精神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学习“两会”精神专题党课。今天,我们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对“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一是2023年两会基本概述;二是20

3、22年成绩回顾;三是今年的总体形势;四是2023年发展目标;五是2023年重点工作。第一部分,2023年全国两会基本概述2023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于3月4日下午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赵乐际主持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主要议程包括,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

4、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审议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推选监票人等。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22年工作回顾;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2023年政府工作任务。第二部分,成绩回顾今年两会恰逢换届之年,这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作的第十份报告。相比往年,今年的报告不仅对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回顾,还系

5、统性回顾了过去五年的重点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组数据进行总结:44.23%:经济大省勇挑大梁。李克强总理表示,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市场主体数量、吸纳就业都占全国四成以上。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挖掘自身政策潜力保市场主体稳经济,稳定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稳经济也是稳财源。财政净上缴中央的省要完成上缴任务。最终,六个经济大省稳住阵脚,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52万亿元,占全国44.23%,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贡献了重要力量。13万亿元:“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过去十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除2020年受疫情及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有所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定增长。十年累计收入达17L7万亿元

6、,年均增速达5.39%。尤其是2021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入“20万亿时代”。与此同时,十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亦从2013年14.02万亿攀升至2022年26.06万亿元,累计支出达207.04万亿元,年均增长6.56o4.59亿人:就业是最大民生。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是过去十年的一大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十年L4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每年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新高。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

7、如何进一步稳就业,不仅事关民生福祉,更事关各地经济的持续性恢复乃至城镇化进程。57.21万亿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过去十年,投资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唱主角”。从2013年至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32.93万亿元增长至57.21万亿元,跨过两个十万亿台阶。从投资占GDP比重来看,从2013年的55.54%增长至2015年的58.93%的高峰,转而逐年走低,已经连续两年跌破50%。不过整体而言,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仍然较为严重。从L99%到2.55%:创新是第一动力。过去十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1.18万亿元跃升至3.09万亿元,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从投入强

8、度看,则从L99%上升至2.55%。这也反映出,过去十年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发重要。17%: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透露,过去五年,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1891.3亿美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对外开放水平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同时,压力和挑战仍不容忽视。具体来看,此次报告提出,今年将“扩

9、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等。25%以上:节能降碳“成绩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这是报告公布的过去五年生态环保与节能降碳“成绩单”。“千亿斤”计划:端牢中国饭碗。近年来,我国全面落

10、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2.8亿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据最新报告,过去五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L4亿、覆盖10.5亿人。这也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定位“保基本”的第一支柱,已具有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截至2021年底已有7200多万职工参加,补充养老作用初步显现。第三部分,今年的形势和总体要求。据报告,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

11、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报告还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GDP预期增长5%左右。2023年是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年,是经济从疫情模式重回正常运行轨道的首年,稳增长必然成为最重要的任务。综合考虑到外部压力和国内的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5%左右的预期GDP增速目标,为经济增长可能的超预期表现保留灵活空间,是科学而又合理的。实现5%的目标,主要靠扩大内需,更重要的是稳定扩大消费。预计今年出口或全年负增长,关键领域的投资则非常重要,消费要发挥基础作用,摆在优先位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

12、在优先位置。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重点工作之首,表明在出口增速承压的背景下,扩内需是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为了提振消费信心,一是要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二是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水平;三是坚持需求导向,顺应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急难愁盼,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五是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财政支出保持扩张态势。根据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的国际标准和外国财政工作经验,中国财政处于安全运行区间,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是安全的

13、、合理的。2023年整体的财政支出保持扩张的态势,对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财政支出的投资方面上,要注意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率,降低低效和无效投资。投资的着力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制造业投资,让民间投资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和短板领域投资力度。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国内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可控。从国内看,很多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都面临着过剩的状况,因此2023年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胀,而是稳增长、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主要矛盾,是提高有效投资,更要扩大消费。国内物价温和可控,不会对宏观支持政策构成影响。一是国内消费和内需处于恢复阶段,生

14、产供给恢复保持领先;二是,粮食连年丰收,生猪产能恢复,工业生产能力强,居民生活必须品供应充足;三是,国内能源、原材料、居民生活用品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力度不减;四是,国内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等。服务业吸纳就业功能有望明显恢复。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助于实现今年1200万新增就业岗位目标。今年防疫进入新阶段,疫情对经济活动干扰趋势减弱,加上纾困帮扶政策有力支持;像零售、餐饮、文旅、住宿服务业有望加快复苏,服务业吸纳就业功能有望明显恢复。同时,这也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等。各级政府要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提高经济增长的

15、就业带动力,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第四部分,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第一,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针对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应逐步提高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刺激整体消费需求。第二,大宗消费的关键是住房消费。房地产下一个“风口”主要是由城镇化带来的,近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进展显著。随着双循环战略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空间,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第三

16、,服务消费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力量。伴随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居民消费服务化趋势加快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近年来通信服务、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正在成为消费新热点;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疫情以后,不少服务消费具有恢复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文旅、体育、互联网医疗等相关行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分阶段分步骤补齐短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要聚焦可行的重点方向,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加以突破,重点在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的基础前沿技术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以此带动

17、全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产业先进技术上仍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以开放的思维对待技术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事关粮食供应安全,还涉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来改造和提升农业,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业。三是加强能源、资源和重要物资产品的生产与储备,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必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确保传统能源探明储量增加和产能扩大的基础上,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着力提升新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占比。要有风

18、险观念和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各种突发情况,对一个大国可能遇到的包括原料、食品、药品在内的物资供应短缺风险要做出提前预判,全面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开辟新赛道,创建产业发展新优势。五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重塑国家竞争的新优势。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正在改变国际经济竞争格局。发展数字经济,最具有潜力的领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效率,下大力气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

19、摇”。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明确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别让“污名化”言论干扰民营经济,从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再次要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20、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发挥好全国贸促系统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作用,加强与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利用专班加强同跨国公司、外国商协会常态化联系,推动工作从收集反映诉求转向开展深度调研,从跟踪解决问题转向优化营商环境,从服务外资企业转向帮助地方招商引资,有效延伸专班功能,搭建全球招商引资“朋友圈”,形成以商引商、以商招商的良性互动。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运用法治方式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

21、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更高质量的外资来我国投资兴业。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要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严格管控新增项目融资;要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要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要严格规范政府投资基金、

22、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行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边界,提高透明度;要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实行终身问责制,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要积极创建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产业基地,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今

23、年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碳排放强度目标完成进度分析评估和预测预警,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加快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开展碳排放领域监督执法。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指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建立项目库。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保障基本民生和发

24、展社会事业。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应更加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

25、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第五部分,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理想信念、政治生活、立场定力、担当作为上,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保持定力中把握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

26、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制定了一系列事关开局之年的战略目标,既有对当下具体国情的科学研判,又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深刻反映了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逻辑演进和内在关联,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推动作用。这也让我们沉着冷静、保持定力有了客观依据。我们要做到既善于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又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从战略上思布局,从策略上解难题,在把握战略主动中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在不断赢得胜势中开辟新境界。更加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核心、奋进新征程。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判断

27、,始终保持强大定力、自信和底气,坚持迎难而上,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办好,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深刻领党中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大政方针,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着力营造更加规范、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各项工作,肩负起“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政治责任,统筹当前和长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各位同志,今天我们从五个方面学习了2023年全国“两会”基本概况以及2023年政

28、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紧扣民生根本并融入日常,有国之大者的战略远见,也有见微知著的精准施策。2023年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凝聚14亿人民的奋斗意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凝心聚力,橹起袖子加油干,一同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奋楫前行,把宏伟蓝图转化为“实景图”!(二)同志们: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数字,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一年和五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决定性胜利,令人倍受鼓舞;对今后政府工作提出了预期目标和建议,强调要坚定贯

29、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决策部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共克时艰御风险、橹起袖子加油干,努力以更大经济实力和发展成果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谈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30、,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开好局起好步就要开出新境界。开局决定全局。第一,要利用好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和基础开好局起好步。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开幕会后举行的“部长通道”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防

31、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这些为我们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重要前提。第二,要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相结合。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被媒体问及“具体如何推动加强基础研究这项工作”时表示,要加大研究投入,把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同时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对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支持方式、研究生态,要给予更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安排等。这些都将为我们开好局起好

32、步提供制度保障和方法指引,必将引领开辟新境界。开好局起好步就要构建新格局。格局决定结局。第一,需要经济社会多领域、各方面坚持不懈努力做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第二,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更好统筹经济社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

33、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等。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被媒体问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战略部署”时表示,要加强好奇心驱动、国家战略目标驱动、市场驱动,支持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应用型基础研究。这样使得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使得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而且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这些为我们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辩证思维和方法指引,必将更好统筹经济社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在人。人心决定向背。第一,一

34、切为了人民、不负重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政府工作,不负人民重托”,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没有捷径,实干为要。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仔细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群众冷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第二,一切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过去五年,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

35、加民生投入,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政府工作,要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而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等等。这些为开好局起好步、以守正创新精神办好自己的事提供了价值和动力支撑,必将推动形成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的良好局面。(=)同志们:春意融融,万物竞茂,承载着14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数千名代表委员汇聚北京,发扬民主、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3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每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着来自人民群众的期望,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审议、讨论,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心声高度统一,生动彰显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力量。两会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和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人民政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各级人大代表参加

37、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进行选举和表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确保人民有序、广泛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保障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选举民主的理念与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凝聚共识中保障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理念与价值。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

38、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来自人民,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过程人民民主,使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色与特色。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代表委员来源保持广泛性。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民族;全国、省、市、县、乡五级都有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在2977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

39、占代表总数的16.69%。全国政协委员由各党派中央、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个界别等协商产生,有效保障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最广泛地反映民意,最充分地集思广益,画出最大同心圆、找到最大公约数。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全国政协委员同时参加对有关法律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的讨论,代表委员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急难愁盼”问题带到全国两会,让14亿多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决策的参与者,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最广泛参与,实现了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从而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40、主动性、创造性。最真实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要将民主的实质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和实践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在中国,重大决策往往经过民意征集、民主酝酿,广泛听取意见,通过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产生。各层级意见建议尤其是基层民意,经过听证、函询、座谈、网络问政等多种方式被广泛纳入程序中。每年全国两

41、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委员围绕国计民生深度交流、广泛协商、凝聚共识,致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难愁盼的各种实际问题。在“部长通道”,部委负责人聚焦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摆问题、谈思路、见举措。实践证明,民主不是仅仅行使周期性投票权的狭义和狭隘的民主,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意志,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彼此贯通起来,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亿万人民通过各个领域的民主制度和各个层次的民主形式,共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有效避免了一些国家“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

42、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的“形式主义民主”,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管用的民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观察中国民主质量的一个窗口。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运行当中,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来掌握并行使国家权力,没有西方式议会党团、没有党争纷沓和相互倾轧,能够有力地实现高效决策。两会召开之前,代表委员深入一线、充分调研、收集问题,形成议案提案;会上,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将

43、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每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有关经济发展、教育、养老、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粮食安全保障、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各种建议、提案,反映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让“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向”,并得到高效、妥善解决。通过两会,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中央,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大地上,民主是实实在在、有效管用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

44、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指引和遵循。春天的两会,奏响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时代乐章,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魅力。(四)同志们:“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3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关键是要在一体化上下功夫,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最大化。这是党中央把握强国强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更好

45、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政治分量、战略承载十分厚重,既是支撑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需要,也是强军兴军的重要依托。富国与强军,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活剧不断上演,看似混沌无序的治乱兴衰背后,蕴藏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铁律:强国往往是经济和军事共同作用的结果,“犁”不行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剑”不利就可能亡国灭种。一个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格局变动中赢得主动,关键是实现经济系统和军事系统相生相长和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的同步跃升。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46、是相对封闭的两大体系,国防投入与经济建设投入在资源上互相竞争,此消彼长,导致国防建设的成本高、效果差。与此同时,在军民二元分离体制下,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统筹衔接不够,军民资源相互转化运用受阻,国家战略资源难以充分整合转化,一定程度上陷入“指头硬、拳头软”“要素强、系统弱”“有资源无力量、有实力无能力”的境地。今天,要实现军民之间“车同轨、书同文”,形成强大合力,必须制定和实施更加坚强有力的战略规划,建立更为强大的战略执行力和政策推动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安全与发展相促进的战略红利。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挥好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应和拉动作用,通过国家战

47、略层面的体系整合,“攥指成拳”,才能有效提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种实力的综合运用。以聚合整体资源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最大化。现代战争不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较量,而且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谁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整体实力系统整合,谁就能够赢得军事竞争优势。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分别代表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要“同步提升”,必须“统筹谋划”,打破军是军、民是民、军地各搞一套的封闭圈子,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等提供的有利因素,整体筹划,主动作为,着力营造对我有利的国际局势和环境。另一方面,要抓住我国已

48、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制度优势明显、治理效率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等优势和条件,加快整体发展的步伐,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重要物质基础。我军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必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充分利用全社会优质资源和先进成果,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推进,实现一体化高

49、质量发展。以“一体化”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最大化。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关键是要在一体化上下功夫。一体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时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经济和国防两大体系能够产生强大的合力。而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就是在国家各个战略层次上消除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消除各个战略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和一体运用,进而实现国家总体战略效益最大化。要军地“一盘棋”,通过军民两大体系资源配置一体化,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一体设计布局,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强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形成国家安全大体系;要一体整合推进,发挥国家政治体制优势,军地一体、平战一体,同向发力、双向支撑,实现各领域全方位协同发展;要一体集约共享,加强资源整合力度,盘活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军地一体整体联动、深远经略,军政一体主动进取、多向发力,军民一体广域布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