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中华文明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开放胸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讨发言:中华文明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开放胸怀.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研讨发言:中华文明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发展规律的深刻阐释,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遵循。从历史视角和世界视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将更为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之优良、汲取外来文化之精华,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处事方式、包容豁达的济世情怀,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注入了文化发展的理性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交往广度不断扩大,交
2、流力度不断增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共同打造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历史悠久、谱系丰富的中国文化,孕育形成了水乳交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从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昭君出塞到文成公主和亲,从“华夷之辨”到天下一家,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草原文明的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各民族文化上互学互鉴、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发展中相互帮助,逐步形成了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部中国历史,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如今,各民族像石榴籽
3、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既延续着自身的特色文化,各美其美,又汇集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园里,美美与共,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独特宇宙观和社会伦理规范的思想体系,既不排斥内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民间信仰,也不排斥源自其他文明体系的外来宗教流派。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先后传入中国,在与中华文化的融通中,都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化宗教,使我国逐步形成了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局面。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各
4、宗教在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融通的历史传统,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适应,大力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和谐包容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特别是在新时代,始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构形成融通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印度取经、鉴真的六次东
5、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文明主动交流融通的典范。即使是在近代遭受到西方重大冲击和挑战的历史最低谷,中华民族仍然致力中西交融、师夷长技,探索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进入新时代,在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双向奔赴中,中国人民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我们既立足中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我们又胸怀天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极大提升了中华文明的感召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