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如何由自给自足一人口匀称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模型假设如下: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全部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消失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状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全部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洁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匀称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
2、奠定了理论基础。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2 .放松模型假设(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肯定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肯定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其次,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
3、,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需具备肯定的条件: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选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特地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一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缘由在于:假
4、如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纳、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施的有效采用、大批量选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渐渐演化为工业型城市。3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我国的城市化经受了怎样的进展进程?(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们我国的城市化平稳进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们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进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
5、五年方案时期正确的经济进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协作优先进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转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进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我们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其次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受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提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们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提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
6、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影响。1963-1964,城市化率短暂回升,且幅度较大,由于中心打算基本结束精简城镇职工的工作。1964-1972年,我们我国城市化率稳步小幅下降。1972-1978年,照I日处于基本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城市化率呈不断提升的单一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受了重大的调整,从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整为辅,到有方案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以来我们我国城市化迅猛进展的缘由主要有,来自工业化的力气、来自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力气、来自投资的力气、政策因素。4 .规模
7、经济:是指产品产量增加快于投入增加,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形成缘由主要来自技术方面C5 .机会成本:假如采用肯定的资源去做A事,就不行能采用相同资源来做B事情,而做B事情是有收益的,这个收益就是做A事情的机会成本。6 .肯定优势(成本)与比较优势(成本)学说:假如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就对优势,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肯定优势,通过特地生产那些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7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农业生产中土地越肥沃,相同投入获得的产量就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土地越肥沃,农作物总收益与非土地成本的差额就越大,地租也就越高。在完全市场的均衡状态下,
8、由于相互竞争,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利润为零,剩余成为地租,土地肥力越高,剩余越大,地租也就越高。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地理位置,也称可达性。一般状况下,市场、火车站、高速路入口都可作为参照点来表明土地的位置是否优越,土地越靠近这些地点,投入品和产成品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样的土地就越具有吸引力,从而地租就越高。8 .什么是城市扩散?城市扩散有哪些缘由和后果?城市扩散是二战后西方城市普遍消失的一种土地扩张现象,被描述为一种方案的、分散的、低密度的、依靠交通的、公共设施服务效率低下的盲目扩张。缘由,从经济角度讲,当城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后,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包括对土地的需求。因此收入越高,土地消
9、费量越大,随着土地消费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必定要向外扩张。从技术角度讲,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先进通信手段的问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和货物的运输成本,也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会面的必要,使得厂商和居民可以远离城市中心而郊区化,从而推动了城市扩散。从文化角度讲,不同文化的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居民,对移民和住房空间的偏好不同会导致城市人口变化和土地扩张速度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城市扩散。从政策角度讲,假如政府出台优待政策鼓舞居民购买住房,势必剌激住房消费,从而增加土地消费,加速城市扩散。从地理角度讲,城市扩散究竟是一种土地扩张,地理上的可行性打算了土地扩张的方向、范围等因素。后果:首先,城市
10、扩散假如爱去对城市边缘地带非连续的开发方式,不断跳动式向四周扩散,必定会对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和绿地产生影响,有可能造成侵蚀农田和湿地、损失土地资源的不利后果,并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其次,城市扩散过程中,对新土地采用实行单一用途、空间相互隔离的方式,因此,新形成的各功能区在距离上相去甚远,必需借助机动车才能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通行,引发了交通出行、空气质量、公众健康等问题。再次,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扩散缺乏整体规划,相互间缺乏协调,导致城市向各方向进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尽相同,最终呈现出松散不紧凑的无序状态。最终,城市扩散导致中高收入阶层居住在近郊和远郊区,与低收入阶层空间上隔离,加剧了城中心的贫困
11、和衰败。9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具有如下特点:数量众多,规模很小,无进入或退出行业的障碍,拥有完全信息,产品同质。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应和需求打算,均衡状态下,厂商经济利润为零。10 .要素替代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存在肯定的替代关系,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有较大提升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以其他要素来代替这一要素。IL土地供应与需求曲线家庭是土地要素的供应者,厂商是土地要素的需求者。12 .怎样用消费者选择理论解释家庭住房的选择过程?假设家庭在住房与其他商品之间进行选择,用X来表示住房商品,丫表示其他商品,家庭收入用i表示,收
12、入为始终量且固定不变,距城中心10公里处的房租每平方米r元,单位通勤成本为每人每公里t元。由家庭住房价格曲线可知,距离城中心越近,单位面积房租越高;距离城中心越远,房租越低。B点是一条新预算线与一条新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相对于A点来说,B点意味着家庭担当的房租更高、居住面积更小,但离城中心更近,同时其他商品的消费增加。13 .家庭的区位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一,不同区位上的房租或住房价格。住房价格曲线描述了不同区位上单位面积房租的变化,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充分表明,越靠近城中心,单位面积住房价格越高。其次家,庭通勤状况。通勤成本高的家庭与通勤成本低的家庭相比,越靠近城中心,在同一区位上可以承受的单
13、位面积房租就越高。第三,家庭收入状况,不同我国、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居住区位选择模式,居住区位模式与家庭的收入状况亲密相关。第四,家庭的偏好。家庭对住房的偏好主要是指家庭在住房面积大小、户型设计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第五,住房所在区位的公共服务。第六,住房所在区位的环境质量。这里主要指空气污染状况。第七,家庭预期收入。家庭会对上述因素在将来的变化状况作出推断或猜测。14 .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当家庭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时,家庭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不同产品的各种数量组合。15 .边际替代率通常用MRSXy表示。当家庭增加X的消费,削减丫的消费,且效用保持不变时,说明X可以替代丫。T6消
14、费均衡的变动当家庭收入及两种产品价格既定时,家庭面临一条预算线和多条无差异曲线17 .城市劳动供应曲线反映的是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城市劳动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曲线向右上侧倾斜。缘由在于:随着城市工资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增加,假定城市原有居民劳动供应保持不变,较高的工资水平将吸引其他城市的人移民到该城市,导致该城市劳动力供应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土地、住房价格提高,导致生活成本提高,城市必需支付较高的工资才能赐予补偿。18 .区位商是两个数值相除所得的商,分子为城市中某行业就业量与城市总就业量之比,分母为全国该行业就业量与全国总就业量之比:区位上(LQj)=(Eu
15、j/Eu)/(EtjEt)Euj为城市j行业的就业量;Eu为城市总就业量;Etj为全国j行业就业量;Et为全国总就业量。19.运用区位商法计算城市各行业的区位商后,即可估量出各行业为出口而生产的就业量:如下:Ej=(LQj-l)LQj*Tj其中Ej为城市j行业为出口而生产的就业人数;LQj为j行业的区位商;Tj为j行业的总就业量。20 .城市政府及其经济职能第一,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稳定经济运行。其次,采用税收与转移支付等工具,实现国民收入再安排,调整社会收入差距。第三,供应相关产品与服务。21 .为什么“用脚投票”确定公共物品供应量更有效率?当家
16、庭发觉其所居住的辖区不能满足其对公共物品的要求,而另一辖区能供应符合其要求的公共服务与税收组合时,就会实行“用脚投票”的方法,离开现住辖区。家庭依据各辖区公共服务与税收的组合以及自身的要求,对辖区做出评价和选择。假如现有辖区的公共服务和税收组合不能满足其要求,就迁往其满足的另一个辖区。比如某城市某辖区政府通过向市民征税筹集资金来修建公园,税收由辖区内对公园面积有不同偏好的三类市民家庭平均分摊,家庭“用脚投票”后,辖区内的每个家庭对公园面积的偏好都相同,私人决策的数量就是最佳量,22 .城市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缘由。地方公共物品成本提升:对制造业而言,工资提高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提高,因此产品的平均
17、成本可能保持不变,而对服务业来说,工资提高,但劳动生产率不变,平均成本提升。假如产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那么产品消费支出将会越来越高,假如产品富有弹性,则会因成本提升引起价格提升而使消费削减。地方公共物品需求增加:城市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受到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影响,当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时,将会导致城市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增加23 .解释住房财产税中土地税与房屋税的转嫁。税收转嫁是纳税人将税负转移给其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实质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一种再安排。财产税的转嫁:是以纳税人全部或属于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其征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财宝的公正安排。初
18、始均衡时地租为IOOo元,住房全部者缴纳200元的土地税,会导致土需求削减,在图中即土地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引起均衡地租下降,均衡地租下降,表明住房全部者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将土地税转嫁给土地全部者。房屋税的转嫁:初始均衡时房租为4000元,当住房全部者缴纳800元的房屋税式,将导致住房供应削减,住房供应曲线向左平移,均衡房租的提高,房租的提高表明住房消费者担当了部分房屋税。24 .帕累托系数、城市集中的HH指数、首位城市比率。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Y=CX-b,其中X为城市人口规模,丫为城市的排序,C为常数,b为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当b=l时,YX=C,它表示城市排序与其规模的乘积是一常
19、数。当bl时,意味着随着城市排序降低,城市人口规模削减。当bl时,表明随着城市排序降低,城市人口规模有较大程度的削减。城市集中的HH指数:用于测定产业集中度,通常用特定市场上全部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HH=W仁)平方,其中Pi为i城市的人口规模,P为一国或地区城市总人口,n为城市数量,城市羹去的HH指数越大,说明一国或地区的城市人口越集中在少数大城市。25 .中心地模式如何解释某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形成?假设某地区销售比萨、CD、珠宝三种商品,比萨的人均需求最大,珠宝的人均需求最小,CD居中。首先,唯一的一家珠宝店将在地区中心选址,在中心选址将使运输成本最低,围绕珠宝店将会产生1个城市
20、,缘由在于珠宝店工人为节约通勤费用,在珠宝店四周居住,从而使珠宝店四周人口密度增加,因此在地区中心产生一个L城。其次,假如人口分布匀称,4家CD店将把该地区划分为4个相等的市场区,每家CD店都位于市场区中心,但是由于地区中心消失了城市L,假设L中有两家CD店,其余两家把该地区剩余部分分为2个市场区,围绕这两家CD店,将会产生此外2个城市,分别称作Ml,M2o最终,由于城市L,Ml,M2人口密度大,对比萨的需求多于其他区位,导致3个城市中每家比萨店的市场区缩小,假设L中需要4加比萨店,城市Ml,M2分别需要2力口,其余8家比萨店把该地区剩余部分分为8个市场区,围绕这8个披萨店,将会产生此外8个城
21、市。有些商品的人均需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有些商品则相反,人均需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削减。26 .如何运用城市居民倒U形效用曲线从集聚经济的角度解释城市规模差异?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居民效用水平随之提高,达到峰值后,随着人口增加,效用水平随之下降,曲线呈倒U形,称为城市居民倒U形曲线。集聚经济时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统称。可以运用城市居民倒U形效用曲线来简约描述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力气对比。在曲线正斜率部分,随着城市规模增加,劳动收入提高,通勤成本也提高,但前者超过后者,或者说集聚经济超越了集聚不经济,都表现为效用水平提高。三条曲线均呈倒U型,表明城市居民效用水平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先升
22、后降。随着城市规模增加,集聚经济以较强的力气呈现,居民效用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当城市规模和效用水平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数值后,集聚不经济才开头超越集聚经济。27 .影响一国或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规模划分的?(1)经济变量:经济进展水平:随着一国经济不断进展,该国的城市集中度先提高后降低,呈倒U形。经济进展水平对诚恳规模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有六方面:一是城市负外部性的收入弹性,二是资本饱和度,三是劳动市场的变化,城市生产的正外部性提高了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四是交通体系的完善程度,五是贸易爱护程度,六是运输成本的凹凸。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方案经济
23、体制两种类型。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一国的对外开放度常用该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2)自然变量:一国领土面积越大,该国城市集中度越低,城市规模分布越匀称,反之亦然。交通体系状况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集中度就地。城市的地理位置,主要指城市是不是交通枢纽或港口城市。我国的民族特性。(3)政治历史变量:政治体制政府的人口流淌政策殖民历史城市集中的历史。28 .住房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唯一性,任何两套住房都存在差异,不行能完全相同住房的位置特征,包括可达性、公共服务、空气质量、社区环境等。29 .怎样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解释交通拥堵现象?消费者驾车出行的
24、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前者可以用肯定量的货币来计量,后者指驾车出行所用时间的机会成本。无论货币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是驾驶者所考虑的个人需要支付成本,统称为私人行使成本,当消费者在拥堵的道路上行驶时,还会增加其他行驶者的成本,私人行驶成本加上由于拥堵使其他行驶者增加的成本,称作社会行驶成本。横坐标为车流量,纵坐标为金额,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MR表示驾车行驶的边际效益,向右上方倾斜的两条曲线,一条是PMC,表示驾车行驶的私人边际成本。30 .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第一,提高产品本身价格一征收交通拥堵费其次,提高产品互补品的价格提高汽油价格第三,降低产品替代品的价格补助公共交通第四,拓宽道路第五
25、,其他非市场的方法31 .汽车平安装置对最佳车速的打算有什么影响?汽车平安装置对车速的影响如图,横坐标为车速,纵坐标为金额,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MR表示开快车的边际收益,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MC表示开快车的边际成本。同一车速下,驾驶有平安装置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平安装置使得人员和车辆的损伤相对较小,从而医疗和修理费用相对较低;驾驶无平安装置的汽车时,最佳车速为低,驾驶有平安装置的汽车时,最佳车速高。32 .替代品与互补品替代品是指与一种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或大体相同用途的产品和服务。互补品是指与一种产品和服务互为补充,共同使用的产品和服务。33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肯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情愿支付的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