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材料十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材料十篇汇编.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茶.共十Il2023年关于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研讨材料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自信的文明渊源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探寻出文化自信的生成轨迹: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萌芽,到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初现,再到封建时代中华文明的逐渐成熟并引领世界文明潮流,辉煌中华文明历史积淀下形成的历史自觉赋予了我们无比强大的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近代以来是中华文明蒙难蒙尘的时代,但是从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从对西方文明器物和制度层面的学习,到对西方文化层面的借鉴,无数仁人志士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进行了艰辛探索,也印证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是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中华文明的复兴有了真正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带领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坚实的历史根基。从文明的延续性层面看,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形态。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都因为外族入侵而沉睡或覆灭,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王
3、朝更迭,内忧外患频仍,却从未中断过,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伟力。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作为一个文明国家而存在,中华文明塑造了现在的中国。中华民族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未来,始终有着坚定的自信。近代以来,强烈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曾经在内心深处极大地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深信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抗日战争时期,即使敌我双方在经济、军事、政治组织能力和综合国力对比非常悬殊的条件下,我们仍然相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如今的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如今的文明是历史之文明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4、。”今天,在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时,我们也依然保持对自身文明的自信和定力。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文化自信的历史担当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近代以后,西方文明的蓬勃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文明开始落后于西方。因此,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兴中华文化,让历史上的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足自身、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拥有了更好担当引领人类文明
5、进步潮流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第二集2023年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交流发言材料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五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全党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
6、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同志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7、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但要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中华民族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只有大力弘
8、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走自己的路才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现在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文化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愈加凸显。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9、,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仓糜
10、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
11、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发力,采取多种方法,有力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从我们党执政安危的高度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
12、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他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敌对势力一直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
13、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选中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一个突破口,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
14、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他要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
15、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增强阵地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6、。习近平同志严厉批评一个时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政治敏感性、责任感不强,党的意识淡漠等突出问题,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党校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
17、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党校姓党,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他特别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以战斗的姿态、
18、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这个原则和制度不能变。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
19、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要高度重视网络斗争,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
20、尽责的重要使命,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各级党委都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注重同思想界、理论界、知识界等方面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工作安排,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三、培育和践行社
21、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
22、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他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
23、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习近平同志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他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健全各行各
24、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传播主流价值。他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少年儿童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青年要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
25、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他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生而
26、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
27、发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要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
28、相传、发扬光大。他特别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精辟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29、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他强调:要理直气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要发挥好道德的
30、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对这些领域的工作,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明确要求。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
31、大有可为。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他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
32、就没有生命力。要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
33、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他特别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
34、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看待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35、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视公共外交,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这些丰富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
36、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篇有关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研讨交流材料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第二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特有精神气质。我们要准确理解把握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更加坚定历史自信,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把我们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踏实。一、自信是我们党素有的精
37、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有力彰显了一个世界大党的自信自立精神气度。坚持自信自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融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实践基础和文化根基。源自对科学真理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38、。”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能拥有真理的力量,才能自信自立;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能拥有光明的前途,才能不断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的根本所在。源自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
39、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之所以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坚持自信自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心,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民族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源自党一百多年伟大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
40、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光辉历程中充分展现了自信自立的精神气度。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彰显了自信自立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间、世界之问、人
41、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自信自立,贯穿着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坚持道路上的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道路上的自信自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根本原因。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再次印证“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
42、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坚持理论上的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坚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指引,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理论上的自信
43、自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才能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坚持制度上的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点、建设规律、优势效能等的认识,为新时代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旺盛生机活力和强大
44、治理效能。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坚持文化上的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历
45、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上的自信自立,就一定能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坚持自信自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贯穿自信自立的一个基本点,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志不改、道不变,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从容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
46、我们自信起来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坚定“四个自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各种形式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更加积极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
47、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外部打压遏制,尤需自信自立,在事关道路的重大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新征程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沿着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开辟的正确道路昂首阔步走下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
48、易帜的邪路,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矢志不渝、知难而进,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自信自强是全体中国人内生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自信自强达到新高度。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
49、文化自信,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集天下之长而用之;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同志们,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自信自立都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一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将之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只要我们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四篇2023年有关学习坚定文化自信研讨交流发言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