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13886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连云港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加速新材料与新技术交叉融合创新,为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特制定此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后发先至”和“打造标杆示范”主题主线,对标国际先进新材料产

2、业集聚区,打造“中华材料港”。以资源、能源等优势为依托,以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先进支柱材料、做优做专特色新材料、重点提升功能新材料、培育发展未来新材料,强化新材料产业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产业发展要素支撑,构建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加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打造高质量新材料产业链提供有力保障。二、发展目标未来三年,重在夯实基础、局部突破、建设生态。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提升一批专业园区,打造一批产业服务平台、形成一批特色优势细分领域,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价值链地位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龙头企业牵引

3、、配套企业协同、公共服务完善的现代化新材料产业生态。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O亿元。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值超10亿元企业15家,集聚新材料领域上市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10家、瞪羚培育企业5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开展重大科研项目20项,努力打造国家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三、重点发展方向围绕先进支柱材料、特色新材料、功能新材料、未来新材料等四大新材料发展方向,全面梳理我市新材料细分领域,注重发挥我市比较优势,聚焦打造有基础、有潜力、有市场的八大新材料领域,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一)做大做强先进支柱材料1 .化工新

4、材料基础化工原料做优存量,发展增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大型化、一体化、清洁化、高端化、集群化”,重点优化石化产业链,推动石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围绕石化实施五大合成材料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重点发展乙烯、丙烯、C4、芳烧、油化盐化产业链。巩固发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高性能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等产品。争取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2 .先进钢铁材料重点为打造高性能建材钢和特种钢,推进钢材深加工,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铁等重大装备用高品质轴承钢、车轴钢、车轮、弹簧钢,超临界火电

5、机组用耐热钢,汽车等制造业用高档齿轮钢,高抛光性能、高耐蚀性能工模具钢,特种耐腐蚀油井管,航空航天零部件用特殊钢,高档数控机床用特殊钢,核电机组用特殊钢,工程机械用高强度高硬度合金结构钢,高温合金及特种合金材料,特种合金钢管等高性能钢制品。争取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3 .无机非金属聚焦硅资源及其相关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高纯硅微粉、高纯石英原材料、新型玻璃、碳化硅、高纯石英砂、石英光纤材料、新型光电材料等,提升传统产品层次。进一步拓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端硅材料应用方向,加快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争取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二)做优做专特色新材料4 .高性能

6、纤维及复合材料围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尼龙纤维等领域,推动下游的复合材料、纺织服装、体育休闲、新能源应用、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制品完整产业链发展,延伸复合材料产业链,重点拓展下游复合材料开发,发展碳纤维预浸料、聚酰亚胺纤维防阻燃布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纬布等复合材料发展。争取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5 .海洋新材料重点发展海洋船舶防护涂料、海港工程防水材料、特种复合纤维材料等海工装备支撑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分离膜、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等海洋环境处理材料。培育发展海洋生物质材料和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围绕南极磷虾提取虾油、虾青素、蛋白肽、蛋白酶,

7、加快推进海藻多糖、系列多肽、壳聚糖、藻蓝蛋白、藻红蛋白、胶原蛋白等海洋生物药材提取物及医药中间体、基因工程药的研发。争取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三)重点提升功能新材料6 .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先进封装材料、5G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突破高性能电子级硅微粉、环氧模塑料(EMC)等产品性能。依托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产业,突破芯片和光电器件专用化工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电子专用材料发展。争取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7 .新型能源材料大力发展风电叶片等风电材料,支持光伏玻璃、组件、光伏电池片、太阳能级硅片等光伏产业支撑材料,支持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

8、、电芯、前驱体、电解液等电池材料,培育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储氢材料支撑氢能产业发展,提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自主化水平,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争取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四)培育发展未来新材料8 .未来材料引育一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纳米材料,开发满足光电、新能源、医药等领域的新型纳米材料。储备一批新一代核能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超导材料制造技术,面向空天、深海、深地、深冷等条件下的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加强特种材料研发,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四、主要任务(一)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1 .打造国家实验室重要节点立足连云港新材料发展的特色优势,主动对接苏州实验室,推动

9、中复神鹰、盛虹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入苏州国家实验室建设体系。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合作,探索建设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搭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平台,实现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贯通衔接,更好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孵化和转化。到2025年,力争加入国家实验室建设体系。(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2 .打造新材料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新材料产学研联盟,围绕短板弱项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完善新材料平台体系,建设材料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一批关键材料加速生产应用衔接和验证。推进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一批新材料领域的企

10、业联合创新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重大创新载体。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和各领域龙头企业,建设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到2025年,力争建设新材料创新平台30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3 .提升科创平台服务水平立足我市石化材料优势,打造盛虹(全球)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推进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硅材料国家级检验中心和江苏省高性能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延伸服务功能,面向全行业开展新产品试验试制、检测评价等服务,把创新平台变成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新兴项目的孵化器,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和成果转化提升工程。到2025年,力争建成20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新材料测试评价

11、中心,1个国家级制造创新中心。(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二)实施关键材料突破工程1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新材料领域,探索设立市级基础研究科技计划,鼓励科技人才自主选题、自由探索,重点支持中青年博士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努力提高新材料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到2025年,实施新材料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0项以上。(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2 .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行动立足问题导向,聚焦我市先进基础材料、特色新材料等优势,面向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组织实施

12、一批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通过“揭榜挂帅”、赛马争先、悬赏制激励等多种形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我市新材料核心竞争力。探索项目攻关新形式,深化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宁波所、中国化纤协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联合攻关新机制。到2025年,力争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项以上。(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3 .推进新材料“联合开发+联合创新”在海工装备、信息通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新材料解决方案攻关工程,加强新材料生产企业与下游用材企业联合开发,推动新材料生产商向新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从原材料开发、产品设计等源头开始,通过生产端和应用端联合开发、联合创新,系统解

13、决材料开发、制造装备、成型加工装备、加工工艺技术、工业化生产、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新材料产业服务体系等问题,形成有较强自主能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到2025年,实施新材料解决方案攻关工程20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三)实施优势企业引育工程1 .加快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围绕先进石化材料、高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一企一策”方式予以支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中复神鹰、联瑞新材、太平洋石英、斯尔邦石化等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研发投入,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14、、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2 .开展强链补链企业招引行动聚焦新材料产业八大细分方向,编制新材料产业地图和产业链招商目录,明确产业链短板、薄弱环节,针对性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吸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重点围绕海洋风电材料、海工装备材料、高性能分离膜等新材料产业链薄弱环节,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各重点环节形成细化分工与互补,构建完整产业链合作生态。(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3 .打造新材料创新型企业矩阵围绕我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培育新材料企业,建立新材料企业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专注擅长领域,加强技术储备,着力培育

15、一批新材料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挂牌上市。到2025年,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四)实施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1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继续实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政策,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重点支持可替代进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培育一批新材料名牌产品和品牌商标产品。针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聚酰亚胺及复合材料、高端环氧模塑料、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市

16、场潜力巨大、产业化条件完备的新材料品种,组织开展应用示范。鼓励新材料生产、设计、用户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定制开发,推行产用结合。到2025年,打造新产品30个。(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2 .完善新材料测试评价方法和标准探索制定新材料“首验证”目录,加强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材料、设计、工艺、装备、封测、标准等体系化能力建设。紧跟新材料国际标准化动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市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支持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与研究。到2025年,力争打造一批新材料标

17、准。(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五)实施服务体系完善工程支持开发区、徐灯新区等有条件的区域开展新材料技术研发、中试生产、标准制定、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政策普及、标准宣传、人才培训、海外拓展、项目对接、检验检测、评测认证、交流合作等公共服务。在石化、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依托我市新材料龙头企业和下游用户,建立面向全省的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支持社会组织通过会议、论坛、展览等形式整合资源为新材料优质产品开展宣传推广和需求对接等服务。积极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新材料技术大会等大型行业活动,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建设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6个。

18、(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六)实施特色板块打造工程对标国际先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注重协同有序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加快打造“中华材料港”。推动开发区加快推进新材料集群式发展、规模化应用,建设“中华材料港”核心区。支持徐灯新区围绕“大型化、一体化、高端化、精细化”,打造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立足国际石化产业基地建设,高容量拓展灌南、灌云、赣榆产业承载区。立足海洋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方向,支持连云区建设东南部新材料产业区。围绕硅材料产业高端方向,打造东海特色硅材料制造基地。(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开发区及各区)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协调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统筹落实新

19、材料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推动补链强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完善产业生态。发挥创新联合体、行业协会、联盟等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及时疏解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二)强化政策支撑全面落实国家部委、省、市各级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聚焦新材料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积极招商引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在企业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产业融合、公共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三)加强金融支持鼓励保险公司创

20、新险种,对在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连云港市本地新材料产品的应用推广提供质量、责任等风险承保。发挥市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加大连云港新材料产业配套投资基金力度,重点支持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引导金融服务重点向新材料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倾斜,拓展直接融资途径,纾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产品供给,发挥“科创基金”“新材料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推进打造“基金+项目+产业”一体化生态链。(四)加快人才支撑积极对接省“双创计划”、省“十大领域海内外引才行动计划”、聚焦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深入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扩大“海燕计划”覆盖范围,着力在重点材料领域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留学人才,对来连云港工作的留学人员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留学回国人员队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机制,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五)营造良好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压减行政审批,优化审批流程,为新材料产业领域企业开展项目建设、环评、融资等提供便利高效服务,大力弘扬表彰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对发展较好的区域予以通报表扬,营造全市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