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1415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3、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4、5、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7、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8、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9、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一方面,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另一方面,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1、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的主管形式的统一。1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

3、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13、对物质运动不可分的理解: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4、时间和空间及其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15、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

4、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16、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7、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18、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她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1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0、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5、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三层含义: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2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3、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

6、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5、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6、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

7、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保证;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参选的。2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是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9、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见书本P53最后一段。3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

8、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3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9、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参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3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35、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6、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看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参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3

10、8、如何理解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39、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40、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4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主要前提。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11、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42、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43、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44、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45、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6、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

12、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智商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47、国家的实质: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48、国家的含义: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49、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身式: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50、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51、阶级的含义: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52、科学技术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53、人民群众的作用:

13、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4、群众观点: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55、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56、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57、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P1465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

14、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9、价值规律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60、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6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2、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

15、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6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64、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两重性:一方面是生成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65、不变资本的含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66、可变资本的含义: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67、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mv68、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

16、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69、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70、资本积累的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71、资本的有机构成含义: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72、资本循环的含义: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73、资本的周转的含义: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看的

17、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74、社会在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75、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7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77、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7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79、垄断的含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泗,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80、金融金头在经济领

18、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8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四、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8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一、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二、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三、商品资本的输出。8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

19、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8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8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8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四、

20、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86、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87、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

21、效的监督机制等。8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89、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本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9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