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 27.100F23备案号:-20222023 -XX -XX 实施DL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4702023代替DL/T470-1992电站锅炉过热器及再热器试验导则Testguideforsuperheaterandreheaterofutilityboiler(意见征求稿)2023-XX-XX发布国家能源局发布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语I4试验要求35试验内容及方法46测点选择67测量项目及测量方法78数据整理及试验报告20附录A21附录B22附录C24,1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
2、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代替DLZT4701992电站锅炉过热器及再热器试验导则。与DL/T4701992相比,本文件主要做了下列修正:修改了范围描述内容;一一修改了部分测试内容及方法;一一增减了部分术语。一一删除了部分不适合目前电站锅炉的内容本文件实施后代替DL/T4701992o本文件的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华能长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
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L435-1992o1范围本文件适用于以燃煤、燃油、燃气、生物质、可燃固废为燃料的电站锅炉,对带过热器的工业锅炉也可参照引用。本文件规定了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时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技术要求、数据整理要求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GB2586热量单位、符号与换算GB8174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
4、价GB/T1227精密压力表GB/T2624.2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2部分:孔板GB/T2624.3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3部分:喷嘴和文丘里喷嘴GB/T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T10184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T12145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T14416锅炉蒸汽的采取方法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电动势规范和允差GB/T18404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GB/T30121工业铝热电阻及钳感温元件DL/T2200火力发电厂压力测量仪表技术规范DL/T2201火力发电厂流量测量装置技
5、术规范3术语和定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电站锅炉utilityboiler,powerstationboiler利用煤、油、气、生物质、可燃固废燃烧释放的热能加热给水。以获得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并主要用于发电的锅炉。3.2过热器superheater将锅炉的饱和蒸汽进一步加热到所需过热蒸汽温度的换热装置。3.3再热器reheater将做过功的低压蒸汽再进行加热并达到所需过热蒸汽温度的换热装置。3.4燃烧器burner将燃料制备系统供来的燃料/空气混合物(一次风)和燃烧所需的二次风分别以一定的配比、温度和速度通过特定的喷口射入炉膛,实现稳定着火燃烧的装置。3.5给水温度feedwa
6、tertemperature指作为工质的水进入锅炉时的温度。3.6烟气再循环gasrecirculation将锅炉尾部烟道中的一部分低温烟气通过再循环风机送入炉膛,改变锅炉的辐射和对流受热面的吸热量比例,从而调节蒸汽的温度。3.7烟气挡板gasproportioningdamper用于调节烟气的挡板。3.8过量空气系数excessaircoefficient燃料燃烧时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值。3.9热偏差thermalmaldistribution在并列管束中,个别管子内工质焰增值与整个管屏的平均工质焰增值不一致的现象。4试验要求4.1 过热器、再热器试验应具备下列条件4.1.1 锅
7、炉已经持续运行三个月以上。4.1.2 高压加热器能够正常投入。4.1.3 调温装置运行正常并能灵活调节。4.2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进行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4.2.1 新型机组(含进口进组)投产后的鉴定、验收试验。4.2.2 发现过热器、再热器超温爆管,或蒸汽温度达不到设计值,需要分析原因时。4.2.3 过热器或再热器系统进行改造的前后。4.2.4 锅炉燃料性质或运行参数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过热器、再热器安全运行时。4.2.5 进行完供热改造,可能影响过热器、再热器安全运行时。4.2.6 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试验的情况。4.3 试验参数最大允许波动范围试验过程中,锅炉蒸汽参数的最大允许波动范
8、围见表K表1锅炉蒸汽参数最大允许波动范围测量项目最大允许波动范围蒸发量。D2008t/h1%950thD2008t/h2%480thD950t/h4%D18.5MPa1%9.8MPaP18.5MPa2%P9.8MPa4%蒸汽温度f仑5405r35%THA)0由额定负荷逐级降低,尽量保持蒸汽压力和温度为设计值。5.2.1.2 根据不同的试验等级,每一工况下稳定0.5lh后,测量记录L52h05.2.2 动态试验5.2.2.1 动态试验在纯凝机组负荷变化率l%1.5%Pemin,供热机组负荷变化率2%2.5%PeZmin以上。5.2.2.2 试验中如发现过热器或再热器超温或蒸汽温度超过限值时(按规
9、程规定的汽温上、下限值),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直至恢复正常。5.3 沾污特性试验5.3.1 试验在额定负荷下进行,保证各待测量受热面运行6h后,测量记录1.52h作为受热面沾污工况。5.3.2 对受热面进行彻底吹灰后,稳定运行0.5h,测量记录1.52h作为受热面清洁工况。5.3.3 根据受热面吹灰前后的蒸汽参数及减温水量变化评估受热面沾污情况。5.4 给水温度调整试验5.4.1 试验在制造厂规定的参数保证值最低负荷到额定负荷之间,等间距地选取34个负荷进行试验(典型负荷为BRL、75%THA50%THA、35%THA)0除给水温度外,其他运行参数保持在设计值。5.4.2 试验分为高压加热
10、器全投(设计给水温度)、停一半高加和高加全停(给水温度最低)三个工况,每一工况下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4.3 试验中如发现过热器或再热器超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减温水量、调整燃烧器摆角,调节烟气挡板开度,调整烟气再循环量等)。当用尽手段仍无法控制超温时,需立即中止该工况下的试验,恢复正常运行。5.5 调温特性试验5.5.1 调温特性试验在制造厂规定的参数保证值最低负荷到额定负荷之间,等间距地选取34个负荷进行试验(典型负荷为BRL、75%THA、50%THA、35%THA)。除蒸汽温度外,其他运行参数均保持在设计值,保持燃料量基本不变。5.5.2 试验中蒸汽温度的高限值以其管
11、壁金属温度不超温,或汽轮机运行规程规定的汽温最高允许值为限;低限值以运行规程规定的最低允许蒸汽温度为准。当发现超温或蒸汽温度达不到最低允许值时,可使用调温手段使汽温恢复到允许值范围。5.5.3 对喷水或表面式的调温装置,减温水量可在制造厂的设计范围内分三个工况进行试验(各工况之间减温水量的差值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一工况下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o5.5.4 对摆动式燃烧器的调温装置,试验时以燃烧器摆角“0”(水平位置)为基准,再分别上摆至50%、75%、100%和下摆至50%75%、100%。每一摆角位置为一试验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5.5 对烟气挡板的调温装
12、置,试验时可将烟气挡板开度分成25%、50%、75%、100%四挡,每个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5.6 对汽-汽热交换器的调温装置,试验时旁通阀开度由0逐级增加至25%、50%、75%和100%,再依次恢复到关闭状态,观察其对蒸汽温度的影响。每个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o5.5.7 对烟气再循环的调温装置,可先在一台再循环风机运行的情况下,调节风机出口烟气挡板开度为30%、50%、75%、100%时进行一组试验,再开启第二台风机进行同样的试验,了解烟气循环量和调温幅度的关系。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5.6 过量空气系数调整试验5.6.1 以省煤
13、器出口处氧量或SCR进出口处的平均氧量为基准,在锅炉运行工况许可的范围内,利用调节送风机风量的方法,使氧量在设计值、(设计值0.5)%、(设计值+0.5)%(对煤粉锅炉)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对燃油、燃气炉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氧量值。5.6.2 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L52h5.7 燃烧器投运方式调整试验(链条、抛煤、沸腾、循环流化床炉无此项试验)5.7.1调整燃烧器在垂直高度上的出力方式或切换燃烧器投运层数,改变炉膛火焰中心,了解其对过热器、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5.7.1 对四角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角投停燃烧器试验。5.7.2 对墙式布置或炉拱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停运单
14、只燃烧器试验。5.7.3 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L52h5.8 配风方式调整试验5.8.1 调整二次风(含燃尽风)风门挡板开度的投运方式,改变助燃空气在炉膛内的分布,了解其对过热器、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5.8.2 对四角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角投停二次风(含燃尽风)试验。5.8.3 对墙式布置或炉拱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侧二次风挡板开度调整试验。5.8.4 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1.52h6测点选择6.1 温度测点选择原则6.1.1 应根据试验要求和过热器、再热器系统的结构特性,分析其水力偏差和吸热量偏差。测点一般应选择在几何尺寸最长、受热最强的管子上。双炉体
15、锅炉,可按半个炉膛来考虑集中布置测点,在另一半炉膛选取少量对比点即可,测点数量不少于另一侧1/3。6.1.2 为了解过热器和再热器运行的安全性,应在受热最强的管子上设置炉内壁温测点,数量不宜太多,一般取管屏数量1/4左右,并在炉外的相应管子上设置壁温测点,以了解炉内外壁温差值。6.1.3 为测定沿炉膛宽度方向屏间的热偏差,应在炉外管屏出口总管上安装壁温测点,一般每隔一个屏安装一点即可(也可在每一屏的总管上均安装测点)。6.1.4 欲测量同屏管间的热偏差,应在出口侧管屏的每根管子上安装一个壁温测点,并在该屏进、出口总管上安装总的汽温测点和压力测点,用于计算熔值。6.2 其他测点的选择6.2.1
16、为考核过热蒸汽和再热蒸汽是否达到设计参数(压力、温度及压降),应在过热器和再热器进口集箱的进口侧和出口集箱的出口侧安装专门的汽温和压力测点,压力测点也可在原设计的运行测点处接一个三通,引到试验表计上,这样可减少在受压部件上的打孔数。喷水流量测点一般可用原设计的测点,相关要求参见DL/T2201。6.2.2 视试验规模和过热器、再热器结构特性,需要测量管间或屏间水力偏差时,应在沿烟道宽度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流量测点。6.2.3 锅炉运行工况(流量、压力、温度等)测点可按经过校验合格的表盘表计选择取用。7测项目及测方法7.1 温度的测量7.1.1 温度(包括蒸汽温度、管壁温度、烟气温度和水温)可采用
17、经过专门标定、并确认合格的热电偶或热电阻进行测量。7.1.2 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温度测量仪表因受导热、对流和辐射影响导致测量数据失真。7.1.3 应根据测量对象的特性和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热电偶或热电阻(参见GB/T16839.1,GB/T18404和GB/T30),热电偶和热电阻的导线不应与电源线平行放置。7.2 温度测点的安装要求7.2.1 热接点与管壁必须接触良好,并保证在热态和冷态下都不松动,热接点正、负极应分别焊牢在管壁上,以免造成测量数据的误差。7.2.2 热接点的安装不应影响被测管的传热条件。对炉内测点,热接点不宜过大,避免热接点吸热量过多而造成测量值偏高。7.2.3 热接点的安
18、装不应影响被测管的强度,如需要在管壁上开槽或打孔,应对改造后的管子强度进行核算。7.2.4 热接点应经久耐用,特别对炉内测点装置,因长期处于高温烟气之中,要防止烧坏和氧化。温度测量元件引出炉膛的穿墙部位要有保证其自由膨胀的措施,以免折断;当是正压炉时,穿墙部位还要注意密封,防止烟气通过穿墙管损坏温度测量元件。7.3 炉外壁温的测量7.3.1 点焊热接点法。7.3.1.1 温度测量元件采用经过标定的、直径为0.3mm或0.5mm的K型热电偶、伯电阻或E型热电偶。7.3.1.2 为防止炉膛漏烟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测点应距炉顶保温层或炉墙500mm以上。7.3.1.3 将需测量部位用磨光机去除铁锈和
19、保护漆,并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洗净,将包有绝缘材料(头部暴露)的热电偶或热电阻正、负极用焊接仪焊牢在管壁上,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应小于5mm(见图1)。I-锅筒或集箱;2-测量管束;3-固定块;4-温度测量元件;5热接点图1点焊热接法7.3.1.4 为减小温度测量元件向环境散热引起的测量误差,热接点焊在管壁上后,应在管壁上有不小于150mm的保温段。在热接点后,还应有不小于500mm的过渡段。如管段太短,可将温度测量元件在管壁上环绕数圈后再引离管壁。73.1.5温度测量元件在管壁上的过渡段,应采用可靠方式间隔一定距离进行固定,确保不发生温度测量元件脱落。7.3.2小鞘安装法在需测量部位去除铁锈和
20、保护漆,采用直径为2mm或3mm的铠装温度测量元件,将头部轧扁,焊接对口,做成热接点,并修正成形。将其紧塞入用23mm厚钢板(材质与原管材料相同)做成的小鞘内,小鞘与管壁相焊。测点上方采用可靠方式间隔一定距离进行固定,确保不发生温度测量元件脱落。小鞘外部应确保在管壁上有不小于150mm的保温段。安装示意图见图2。I-测量管束;2铠装温度测量元件;3.小鞘图2小鞘安装法7.4炉内壁温的测量7.4.1 保护管焊接法将测量部位打磨露出金属基体后,将所示的测量端装置3满焊在测量部位,将直径1.52.0mm的铠装测温元件4自保护管2一端穿入、另一端伸出后斜向插入测量端装置中,保护管2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锅
21、炉管外壁上。1测量管束;2.保护管;3-测量端装置;4.铠装测温元件;5-锅炉炉顶;6-热工端子箱图3保护管焊接法7.4.2银焊基堆焊嵌入法将测量部位打磨露出金属基体后,用银焊条堆焊35mm高的半圆形环,中间部位开一条宽度为23mm、深度至管子外壁的小槽,将直径为1.02mm的铠装温度测量元件埋入槽底,使热接点与管壁贴合严密。同时需确保测量铠装温度测量元件与管壁之间绝缘。热接点装好后,把热电偶绕至管子背后,引出方法与保护管焊接法相同。安装示意图如图4所示。1测量管束;2.铠装测温元件;3.保护盖板;4.银焊基堆焊图4银焊基堆焊嵌入法7.5 蒸汽温度的测量可用测量炉外壁温的方法来推算其管内的蒸汽
22、温度。测量可采用点焊热接点法,测点安装图见图1,测点安装方法同7.3.1.37.3.1.5条。7.6 烟气温度的测量7.6.1 简易测量法7.6. 简易测量法用于了解沿炉膛(或烟道)的不同方向上的烟温偏差情况,该法简单易行,但误差较大,仅用于对烟温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7.7. 1.l热电偶法可用S型、B型或K型铠装热电偶直接插入烟气中进行测量。不同测量方法的辐射误差见图5o1 带4R遮热罩的抽气电偶;2.带4Z遮热罩的抽气热电偶;3.带66/4瓷套管的0.5mm钳链热电偶75t/h煤粉炉上实测数据;4-0.5mm锲铭锲硅裸热电偶;5-61.5mm银格-银硅裸热电偶图5几种热电偶的辐射误差热
23、态试验台上标定结果7.6.1.2红外高温仪法采用红外高温仪对烟气温度测量时,可通过调节烟气的发射率及测距系数来实现不同部位的烟气温度测量,常见红外测温仪的范围为9002500C,精确度为读数的1%士11.1.2 组合热电偶测量法考虑到烟气温度测量时辐射误差的影响,可采用不同直径的多支热电偶同时测量后进行修正。测量时热电偶工作端可伸出水冷套100200mm,置于同一测量位置。为保护热电偶工作端,在两次测量间隔内,可利用可动外保护管将套管内的组合热电偶缩到套管内。热电偶工作端要求:(7-1)久式中:儿m热电偶工作端焊接点直径,mm;dtc热电偶直径,mm。1.1.2.1 双热电偶测量法采用双支热电
24、偶测温时,需满足4冬2。4c2当测温元件测量点接受的热量和向外辐射的热量达到平衡时,可按照下式计算实际烟温:(7-2)式中:Ts一一烟气真实温度,K;TlfT2一一热电偶1和热电偶2的测量温度,K;4,d2热电偶1和热电偶2的工作端直径,mmo1.1.2.2 三热电偶测量法采用3个直径不同的热电偶对烟气温度进行测量,热电偶的热接点裸露在炉内火焰中。针对每个热电偶,首先进行动态补偿,采用下式计算烟气的稳态温度:(7-3)(7-4)T2-Tie,r=zln式中:7;某个热电偶测得的烟气稳态温度,K;,T2,Ty炉膛内烟气温度变化过程中,热电偶等时连续采集的3个温度,K;t热电偶连续采集3个温度时的
25、采样周期,s;r某个热电偶的时间常数,s。采用下式计算烟气的真实温度:-f1颂纯)M/nngI22(7-L52)+7V3r3(7i1-1,53)加2=1-G(7-6)z3=7Ll-7I3(7-7)M=,心(7-8)%=%c(7-9)M=%破T(7-10)TV1=JVf1(M3-M2)(7-11)N2=M2(M3-M1)(7-12)TV3=AZ3(M1-M2)(7-13)式中:Te烟气的真实温度,K;几、Q、几一一3个热电偶测得的烟气稳态温度,K;%一热电偶的黑度(计算过程中可约去);d0、d2、4c33个热电偶的直径,m;V*-U/一一对流换热指数,对于烟气横掠热电偶测量端时取值0.5。1.1
26、.3 遮热罩式热电偶法为有效地减小辐射热交换的影响,热电偶工作端使用一层或多层(不多于5层)同心管(也可用罩壳套筒)的遮热罩(1遮热罩;2热电偶丝配双孔瓷套管;3-刚玉保护管;4-罩座;5-水冷套管;6-膨胀密封填料函;7-耐热钢或碳钢保护管;8-接线盒;9-遮热罩棒销;10-冷却水进口;12-冷却水出口;12-抽气出口图6),并进行抽气加快烟气与热电偶的对流换热,故又称抽气热电偶。为保护抽气式热电偶不被烧坏,高温测量时需对其通水冷却,抽气式热电偶的使用条件如表2所示。I-遮热罩;2-热电偶丝配双孔瓷套管;3-刚玉保护管;4-罩座;5-水冷套管;6-膨胀密封填料函;7.耐热钢或碳钢保护管;8接
27、线盒;9遮热罩棒销;10.冷却水进口;12冷却水出口;12-抽气出口图6抽气式热电偶结构图表2遮热罩式热电偶技术特性和使用条件测量温度/热电偶分度号工作端直径mm遮热罩材质保护方法抽气速度ms测量误差(考虑辐射热修正)/%1300B0.6-1.5耐热合金钢/陶瓷材料(刚玉、碳化硅、碳化鸨)三层遮热罩+冷却水1201.21.81200B1.01201.21.8IiOOK1.070-902.02.21000K0.8-1.060-802.02.21000K1.5-2.0两层遮热罩+冷却水1001.220900K1.52.0801.01.5800K1.5-2.0不锈钢701.01.2700K1.52.
28、0不锈钢601.01.5700K0.61.2不锈钢两层遮热罩601.01.4600K0.82.0不锈钢401.5-1.9500K1.0-2.5碳钢单层遮热罩601.2-1.5400Kl.02.5碳钢401.72.0注:测量的烟气温度范围为40070(TC时,可用不抽气的热电偶。7.7 喷水流量的测量7.7.1 喷水流量一般可用经过校准后的锅炉表盘表计测量,必要时采用标定过的喷嘴或标准型孔板进行测量,具体要求参见DL/T2201o7.7.2 测量元件应安装在远离局部阻力的地方(如弯头、阀门、大小头、管子进出口处等),与上下游直管段的距离应参照GB/T2624.2和GB/T2624.3选取。7.7
29、.3 测量元件装好后,用(HOX2、612x2或614x2的不锈钢管作为传压管,接至二次测量仪表。二次仪表尽量安装在低于测点之处。传压管应垂直或倾斜铺设,其倾斜度不得小于1:12。当差压信号的传送距离大于30m时,应在最高和最低点分别装设集汽器和排污阀。为避免信号失真,正、负传压管应同标高,尽量靠近铺设,严寒地带应有防冻措施。传压管上应装两道阀门,第一道装在接近测点处(称一次门),第二道在进入二次仪表之前(称二次门),在二次门后至二次仪表之间的正负传压管间要装平衡门。根据使用压力,阀门事先应进行大于工作压力的水压试验,并确认不漏。7.7.4 测量元件为标准孔板和喷嘴时的流量计算当采用标准孔板和
30、喷嘴测量喷水流量时,可按照GB/T2624.2、GB/T2624.3和DL/T2201进行计算。7.8 蒸汽压力的测量7.8.1 在被测量受热面的进、出口集箱(或总管)上各打一个直径为3mm左右的小孔,焊上管接头,用610x2、M2x2或614x2的不锈钢管作为传压管接到测量仪表。如原设计有压力测点,可在其上面连接三通,或将运行表计换成符合试验要求的压力表计。7.8.2 在锅炉验收、鉴定试验中,应选用不低于0.075级精确度的压力变送器,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可选择不同量程的压力变送器。需安装在不受高温、冰冻和振动干扰的部位,接头处要严密,并有冷却盘向管装置。7.8.3 压力测量仪表前要装设可以
31、切断的阀门(根据不同的压力等级选取)。压力测量仪表规范参见GB/T1227和DL/T2200o7.9 过热器、再热器阻力的测量7.9.1 过热器和再热器阻力可通过取压管安装在进、出口的差压变送器测得,当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也可测量进、出口压力后计算得出。7.9.2 测量时,可在原设计的压力测点连接三通,再用引压管接到测量仪表,也可将原有的运行压力表计更换成精确度等级符合试验要求的表计进行测量。7.9.3 如原设计没有测点,则应按本文件第7.8条蒸汽压力的测量要求,重新增力口测点。7.10 热电偶补偿方法7.10.1 冰瓶补偿法热电偶由被测量处引出后,直接或用补偿导线接到冰瓶中,然后用塑料多芯铜
32、线接至二次测量仪表。处于冰瓶中的热电偶和引线应套上塑料套管,以免浸湿。试验进程中定期检查冰瓶中冰块的融化情况,保持适当的冰、水比例,使冷端始终保持在0C左右,如图7所示。I-冰水混合物;2-保温瓶;3-变压器油;4-蒸储水;5-试管;6-保温瓶盖;7-铜导线;8-显示仪表图7冰瓶补偿法示意图7.10.2 补偿电桥法补偿电桥法根据不平衡电桥原理设计,其原理如图8所示。用补偿导线将热电偶和测量仪表串接至补偿器内不平衡电桥的对角线上,电桥的另一对角线为电压4V的直流电源和附加滑线电阻Rg。在环境温度为20时,电桥处于平衡状态。它的顶点。和b之间的电位差等于零。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电桥平衡被破坏,间出
33、现电位差,由此变化产生的电动势正好与位于补偿器的接线柱上的热电偶自由端所产生的热电动势一样。电桥桥臂电阻的选择要使其对角线上所产生的电位差等于热电偶电势的变化值,而此电热的方向相反,这样二次仪表所测出的温度值仅由热电偶工作端的温度所决定,测量对象的真实温度为热电偶测得的温度加上20C即可。O+A图8补偿电桥法示意图7.10.3 补偿热电偶法补偿热电偶法利用补偿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来补偿测温热电偶因冷端温度变化所产生的误差。试验时补偿热电偶和测温热电偶通过切换开关和显示仪表串接起来,使冷端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测温误差得到补偿。补偿热电偶可以是一支或多支测温热电偶,也可以是用测温热电偶的补偿导线制成的
34、热电偶。7.10.4 晶体管PN结温度补偿法晶体管PN结温度补偿法采用温敏二极管或温敏晶体管对热电偶进行冷端温度补偿。测温时,把相应PN结上的电压引入热电偶回路即可实现热电偶冷端温度的自动补偿。7.10.5 软件补偿法软件补偿法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输入模块还接受由其他温度传感器(一般用PtlOO)测得的热电偶冷端温度信号(一般为R/o)。热电偶测量信号和Rfo在输入模块中进行处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后,经接口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则按预先设计的程序自动计算出真实温度。输入模块计算机为了减少冷端温度信号所占用的输入通道数量,可用补偿导线把所有热电偶的冷端引至同一温度,0处,这样只使用一个冷端温度传感器和
35、一个修正扣的输入通道即可。7.11 测量仪表7.11.1 需根据试验等级、规模及要求来选择测量仪表7.11.2 常见测量仪表的特性如表3所示。表3常见测量仪表特性仪表名称测量对象测量范围热电偶水、烟气、蒸汽、空气等-20-1800热电阻水、蒸汽、空气等-200-500压力变送器水、烟气、蒸汽、空气等0.04-60MPa8数据整理及试验报告8.1 数据整理8.1.1 每项试验结束后,应及时将试验数据整理出来,作出必要的关系曲线,分析试验结果是否符合规律。8.1.2 试验进程中,应认真检查试验数据,如有怀疑,要重复测定,没有找出原因前不得随意舍去某些数据。8.1.3 对稳定工况试验,先整理出各项数
36、据的平均值(每一工况下至少应有八次连续稳定的数据),并作出关系曲线(如负荷与管壁温度、过剩空气系数与管壁温度的关系曲线等)。8.1.4 对动态工况及启停工况可作出记录曲线,以便清晰地看出各工况变化对过热器和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8.1.5 试验数据整理格式可参照附录C。8.2 试验报告8.2.1 试验报告应包括设备概况、燃料特性、试验内容及试验结果,对异常现象要作出分析,重点叙述试验得出的结论。8.2.2 根据试验结果,从过热器和再热器的运行安全性出发,结合其结构特性,对锅炉运行工况提出建议,对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途径。附录A(斐料性附录)用测量外壁温度推算蒸汽温度时的修正方法当测量到管壁外壁
37、温度后,可按照下式推算管内蒸汽温度:r=r1+-f十inL武4八24d-n)q=I+?+-I-In心+,In五Min-22d.m24Jcxil式中:f,4管内蒸汽温度和对应炉外管壁温度,;/0环境温度,;q每m长度管子的散热量,W/m;4,2保温层及管壁的导热系数,W(mC);人,doulfd。一一管子内径、外径及保温层外径,m;%保温层外壁对环境的放热系数,W(moC);%蒸汽对管子内壁的放热系数,W(mC);附录B(斐料性附录)用保护管焊接法测量炉内管壁温度时的修正方法当采用保护管焊接法测量到管壁外壁温度后,可按照下式对管壁真实壁温进行修正:t-t+/?-+am%l(ubc,out*tCM,11,Z?/f61+伙a2)421txP-十r21Aj2广_4ubc,nrtPjIubcinA=it. QUitube, out式中:4必加一一过热器(或再热器)管外壁温度,;Q三过热器(或再热器)温度,C;%实测管壁温度,;2管径系数;deRH%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