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学校内涵建设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水平学校内涵建设典型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水平学校内涵建设典型案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内涵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始终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总抓手,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健全“三大机制”,科学建构专业群体系健全专业群决策机制。组建由政、行、企、校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指导制定学校专业群发展规划、专业群建设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及开展教材建设。专业群层面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开展产业发展研究、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群建设与评价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专业群融合发展机制。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打造专业基础平台、实现资源共
2、享等方式,提升专业群的资源融合度;通过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开辟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联合具有资源集聚能力的产业集群或联盟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需求的深度融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合作开发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构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评估模型;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适应高考改革,突出招生“进口”数据指标和就业“出口”数据指标,建立专业招生指标测算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业群内产教融合、支撑产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建设绩效,每年组织一轮专业综合测评,对专业精准实施“撤、调、并、转”。二、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实现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依据区域产业结构与
3、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聚焦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逐步健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机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群结构,打造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同时,形成以智能建造技术、建设工程管理、环境艺术设计3个专业群为主体的建筑工程专业集群;以工业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2个专业群为主体的高端装备专业集群。学校专业群布局一览表对接产业面向岗位专业群所含专业建筑(建筑业智慧建造及面向深化设计、造价控制、BIM技术应用、装配式施工等(智慧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测现代化管理新业态)建造、智慧设计、智慧养护、智慧施工等)量技术面向造价咨询、监理等全寿
4、命周期工程管理职业岗位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群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管理面向室内装饰装修、室外装饰与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岗位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面向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智能加工、预测性维护、工业网络互联等职业岗位群工业互联网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面向无人驾驶、运营管理、调度指挥、信号控制等职业岗位群轨道交通专业群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性能测试、新能源整车生
5、产及测试、智能网联汽车营销及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等职业岗位群新能源与智能汽5专业群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商贸流通面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直播营销、国际贸易、物联网金融等职业岗位群智慧商贸服务专业群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现代金融大数据会计、大数据审计、大数据财务分析、大数据财务管理、共享财务等职业岗位群智慧财经专业群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审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工业互联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运维职业岗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移
6、动互联应用技术文化创意面向影视动漫、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产品可视化等职业岗位群数字创意专业群动漫制作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服装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时尚营销与管理等职业岗位群服装专业群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按照国家、省、校三个层次分级建设,重点培育智能建造技术、工业互联网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打造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现开设44个招生专业,其中2个“3+2”专本贯通专业。建有国家骨干专业3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6个。三、完善
7、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离、上层互选”的“两平台+三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搭建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为基础的底层平台,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群方向课程模块”,以及“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拓展选修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岗位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相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培养、综合能力提升”三大实践平台,实行“双导师”制,开展实践教学、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学生“职业通用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层级递进。构建思想政治素
8、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四位一体”素质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教育平台,促成学生全面素质提升。以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模拟和创新创业实践“三阶段”教育为主线,构建产教融合、学用融合、师徒融合、专博融合的“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基地219个,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183个,校内实训基地场地面积7.53万平方米,实训项目开出率100%。建有国家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1个,国内首家装配式建筑一站式体验馆、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案例实训中心、国
9、内领先虚拟现实(VR)体验中心。四、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特色培养探索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动育人模式变革。对接岗位能力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融合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充分吸纳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结合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大赛内容、大赛评价标准,融通多类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与标准,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以行业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持续深化现代学徒制及1+X证书
10、制度试点。在前期学校部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上,在所有专业中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制度及管理运行机制,开展双主体育人,实施“校企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教室岗位一体”育人,在“学习、实训、实习”交替循环中,在“识岗、融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育人进阶中,提升学生技术技能,促进“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身份转变,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建立“政、行、企、校”多方联动机制,遵循“校企融合、共培共育”原则,依托特色二级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群特色人才培养。现有
11、1+X试点证书39个,专业覆盖率达87%,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立项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才成长需要,坚持“学生主体、育人为本、完善机制、标准引领、素质养成、遵循规律、多方参与、科学规范”原则,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要求各专业充分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加强劳动教育,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
12、必修课及在每学年设置劳动周或者劳动月。六、尊崇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学分制”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弹性学制、导师制、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学分互认制、重修制、主辅修制等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分制管理创设良好的运行环境。合理构建模块化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可选择课程的数量和范围。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推进传统课程改造、整合、优化,建设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灵活调整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学分制实施创建基本保障。建立以相对评价为主的“学分绩点”评价机制,通过“学分绩点”综合评价学生学业水平,使成绩评价更加客观。继续深
13、化考试手段、方法改革,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逐步实现由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由注重结果考核向注重过程考核转变,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升级改造教学管理平台,构建“三层面九平台融合式”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师自动排课、学生自主制定学业计划、自主选课、学业进展查询、学分绩点自动转换、学籍预警等功能,为学分制管理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七、大力推进“三教”改革,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系统实施领军人才引育、教师素养提升和创新团队培树“三大工程”,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三大平台”,实施“三个一对接”“五定三建”,打造“三双型”师资队伍,组建高水
14、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实施校、行、企、研协同联动,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多形态教材及特色校本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AR、VR等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保证教材内容较高的“技术跟随度”。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教法改革切入点,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原则,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学校已有90%以上的专兼职教师使用“职教云”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截至目前,学校教师共开发在线课程1634门次,上传教学资源80593个,资源总量达到1247.58Gb,累计学习人数达264066人。课堂活动次数达74539次,5万人次学生五星好评率为96.7%,教学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