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3244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18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目标: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教学重难点: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似乎认为她死得不值得。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 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讽刺庸人的生活观,作者为什么会 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研读法。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抓关键语 句,揣摩品味,理清作者感情的发展。教学设计:预习:1 .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2 .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著 名人物与这一事件有关?教学

2、过程O :共用三课时一、介绍背景。除课本注释外,简要讲述两点:1 .这时期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 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 换了 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2 .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 惯了 “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 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鲁迅深刻地看到了 这一点。研讨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 些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

3、言评论这件事?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情况。除了课本资料以外,还有: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士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 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 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 腥暴行。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 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 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 人挽刘和珍联)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

4、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 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 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 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读“刘和珍为去请愿向老师请假”一小 节)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一一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 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 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思考

5、有这样多的文化名人投入这一事件或是高度关注,说明了什么问题?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下的无花的蔷薇之三空谈(如此“讨赤”)等文 中,一再表现出对枪杀事件的意料不及,越是如此,越说明段政府的无耻和凶 残。据三一八请愿参加者回忆,学生请愿时是很遵守秩序的,当请愿队伍发现 段祺瑞不在政府,准备转去段公馆请愿。正在转移时,卫队突然开枪,造成血 案。这就更说明执政府是蓄意谋杀学生。鲁迅把三一八叫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可是他没想到这以后,又 有许多可爱的青年被虐杀,一年多后的四一二,他的学生又一次被杀,几年以后的龙华,柔石等五位杰出的青年又被杀二、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由学生讨论,概括每一节的内容。提示,从

6、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角度考虑,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1. (1、2节)记念死难者,为使国人不忘;2. (3、4、5节)写刘和珍事迹,揭露当局凶残无耻;3. (6、7节)讲述惨案的历史意义。对重要段落反复读,读出悼亡者的凝重,沉痛,悲愤,读出思想者的慷慨 气度。三、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1 .诵读一、二两节。重点读第一节第3小节和第二节第1小节。写文章缘起。学生“正告”,劝“我”写记念文章。作为教师出席学生的追悼会,一一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注意体会这里再三表示出一个意思一一 “无话可说”。为什么会“无话可 说”?在这两节中,作者已经把“段祺瑞执政府一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论 调”和“庸人”全都点

7、出来。可以这样认为: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 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2 .鲁迅在这里已把自己的主要感受表达了。读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最强烈 的感受?说出你的“第一印象”。请学生找出关键语句-“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几个所谓文入学者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鲁迅受了强烈的精神刺激,对刘和珍等人的死难表现出极度的悲愤,作者 对恶势力毫不留情地发出强烈的诅咒,也可以把这些看作是对社会冷漠现象的 抨击。通过关键词语,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面对惨象,一开始是“艰于呼吸”,愤怒得“无话可说”,直至“出离愤 怒”,而

8、后发出了战斗的宣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先知先觉者总是承担着社会的痛 苦,而庸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自以为幸福,其实真正幸福的是为自己的人 格,为实现社会理想而活着的人。明显地可以看出鲁迅情感变化的过程。作为一位斗士,鲁迅在大是大非前从来都是正气凛然,他看不起庸人,也 不会做庸人。要做“猛士”,体现着鲁迅的人生态度。3 .研读第三节。这一节主要记写刘和珍。研讨鲁迅是如何记写这个人物的?你对刘和珍的第一印象如何?鲁迅是在“驱杨运动”前后才知道她的。刘和珍的事迹不多,却很典型。 她热心学生运动,为人正派,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反抗精神,不

9、愧为“为 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关键词:“态度温和一常常微笑一始终微笑”位可爱的青年。(参读:林语堂有关刘和珍的回忆。)特别是轰轰烈烈一场之后,众人准备引退,“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 然至于泣下”,这几句话很重要。作为先驱者,觉醒者,奋斗者,作为学生运 动的中坚,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刘和珍是擎大旗的人物,可是我们分明从这 几句话中看出她的寂寞与失落。她关注母校的前途,赶走了一个杨荫榆,但旧 势力还在,制度没变,还会有新的艰难,她大概想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 须努力”,可是人们不一定都像她那样有远见,有责任感。在旧中国,反抗恶势力的群众运动特征往往是“一哄而起”,然后“一哄 而散”,鲁迅明

10、白刘和珍的忧虑,但是他又能说什么呢?鲁迅说过,他最感到悲哀的就是可爱的青年的死。对刘和珍的记念,可以 看出鲁迅极度悲伤。在这个人妖颠倒的世界,他已经目睹过许多优秀青年的 死,阴暗腐朽的僵死的鬼魅充斥世界,长留人间;而美好的生命却不能留存, 如怒发的鲜花骤遭冰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却死 了” ,这太不公平了!4 .研读第四、第五两节,注意第三、第四和第五节的关系。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温和微笑,第四、五两节则写刘和珍的遇害和爱国学生 所遭受的诬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连在黑暗 中洞若观火的鲁迅也没想到,政府竟然会对徒手请愿的学生队伍开枪,虐杀手 无寸铁的

11、学生,甚至包括刘和珍这样温和微笑的学生。这一天刘和珍正在生病,看到同学们的爱国激情,她带病前去。请愿,是最温和的办法,请想一想,国民有爱国的热情, 这有什么错?国民有想法要告诉政府,他不用请愿的办法还能用什么方法?群众 要求正当,也没有任何过激行为,他们以为政府会要面子,至少会来点假仁假 义,以照顾国民情绪,没想到政府竟然下令开枪,大打出手,造成重大伤亡。第五节的这段详细叙写,意在表现段政府的凶残,竟对弱女子下如此毒 手。段政府卫队开枪,根本不是为驱散群众,就是要大开杀戒。一一刘和珍中 弹后没死,士兵竟然又猛击两棍。这些士兵扛枪以来就没向侵赂者开过一枪, 但是他们愿意为军阀卖命,在人民面前是镇

12、压者,完全丧失了人性。由此延及 其他,面对这洋的虐杀,政府还振振有辞,还有文人要为之辩护,还有国人平 心静气的麻木,鲁迅当然“无话可说”!这一部分详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鲁 迅笔下三位女生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从容赴难的场景,表现了革命女性英 勇无畏的气概,想一想北洋军阀政府从政客到军人个个畏外敌如虎,而柔弱的 女生在死亡陶临时无畏地救助同学,在那令人绝望的黑暗年代,这种伟大的人 性不啻一道耀眼的闪电,激动着正直的人心。第五节对刘和珍等人作出了高度评价。刘和珍早在南昌女校读书时,曾因带头剪发而差点遭学校开除;后来到女 师大读书,成为学生领袖。在女师大学潮中,她冷静坚毅,处变不惊。有一次 在天安

13、门集会,发生骚乱,同学们都惊慌地跑开,惟有她手执校旗,屹立不 动,使所有目睹的人都为之感奋。鲁迅在这里表现的,还是那种痛惜“可爱的 青年的死”的感情。这一节有一个重要的反衬。在赞颂三位女子在弹雨中从容救助后,一转 “赞扬”“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这里 的“八国联军”指的是日本纠合的帝国主义国家军队)。这两句是互文。如果不 是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挑起事端,就不会有三一八惨案。而几十位学 生的性命,在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眼中是不足道的。政府不能维护主权,御敌于国门之外,学生站出来宣传爱国,反而遭政府 镇压。一一一切反动专制的政府无不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14、”,而又以镇压 群众为能事。鲁迅特别指出是“中外杀人者”,这是非常深刻的。5 .通过关键词语,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研讨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感情是“愤怒”,对段政府,怒!对流言家, 怒!对整个社会的状况,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 息的缘由了” )o需要整体把握的几个要点:要理解鲁迅对爱国青年的感情。最令鲁迅感到痛苦的,是“可爱的青年的死”。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 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 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要了解鲁迅对反动势力的态度。对反动政府、对反动文人的种种劣行,鲁迅极度憎恶。对中间状态的庸人

15、,哀其不觉醒,鲁迅厌恶那种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6 .研读第六、第七两节。这一部分总结教训,谈意义。有两句话要引起注意。“至于此外的深的意 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 此罢”。三一八死难惨重,四十多位青年的死给鲁迅造成了极大的悲痛,但是他的 思考冷静深刻,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成熟的思想家的特质。他颂扬刘和珍等烈士 的英勇壮烈,却并不意味着同意她们的斗争方式。鲁迅看透了反动政权的性质 不是靠请愿就能改变甚至推翻的,他深刻认识到反动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的不觉 醒。他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一段话告诫民众,要变换斗争方式。至于用 什么方式,他没有直说。其时在中国南方

16、,武装铲除军阀的意识已经很强。三 一八以后,段政府通缉的50人名单中有鲁迅,这与他的“反政府宣传”是有密 切关系的。第七节讲了三点“意外”,重点却落在“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上,鲁迅甚至认为“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 罢”。而对请愿本身,他的评价很有限。一一这里需要说清一个问题,他有很 强的辨析形势的能力,对反动派的本质看得一清二楚,他早就不相信这个政 府,虽然他还没想到政府会杀学生。鲁迅不赞同请愿的方式,可是当得知学生 遭受屠杀后,他立刻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表现出他作为一位 思想家的理智与情感。19世纪70年代末,巴黎工人准备起义,马克思恩格斯 认

17、为条件不成熟,不主张行动,可是当公社起义后,他们立刻坚定地站在起义者一边,一一因为这是立场问题。鲁迅在三一八问题上的做法与 马恩相似。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作者冷峻的态度和理智的分析,体现了他作为一位 思想家的成熟。四、通过讨论,自主小结,从整体上把握本文的要点L小结:鲁迅的“爱”与“恨”鲁迅是一位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人。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难寄托了无限的哀思。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不断地看到青年以各种方式死于非命。鲁迅是智者, 思虑周密,也很冷静。他的小说中写过许多人的死,惟独对夏瑜的死表现出极 度的崇敬,夏瑜是先知先觉,却死得寂寞清冷。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 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

18、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 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略)7 .以研讨方式,提升对文章的总体认识。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 特别提到了 “庸人”,这三者有没有关系?鲁迅为什么很注意“庸人”的存在? 鲁迅的笔触为什么涉及“无恶意的闲人”?“惨象”是段政府制造的,“流言”是反动文人制造的,庸人只不过以这 些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而已,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其间的关系,就能发现 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他对中国社会状况的洞察程度是无与伦比的。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那么庸人

19、呢?表面上看,不过是看看杀头, 以烈士的鲜血作为谈资,但是这中间有深层的内涵。专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觉维护,还有不觉醒的人民的不自觉的维 护。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急风暴雨的革命运动中去的。他 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 他们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 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 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鲁迅对 反动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于民众的觉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 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20、无恶意的闲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这类人有过深刻体验。47 位青年的死,能否唤醒国人?无恶意的闲人不过以此为“饭后的谈资”,而时光 流逝,没有希望的人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鲁迅极其敏锐地 看到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想药中茶馆里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鲁 镇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 就能知道,三一八惨案47个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他担心的是“在沉默中灭亡”,而并不怕“在沉 默中爆发”。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鲁迅的情绪:绝望与希望鲁迅从知事时起,在这个国度就没听到过什么值得

21、愉快的事:甲午战争的 中国战败赔款,庚子义和团之乱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巨额赔款,反清斗争徐 锡麟、秋瑾遇害,辛亥的鱼龙混杂,洪宪丑剧,张勋复辟,北洋军阀的混战, 城头变幻大王旗40多岁的鲁迅,经历了无数“从希望到失望”,他的内心 是悲凉的。而这一次“政府”竟杀害爱国学生,他受到强烈的刺激。虽然他还 在用自己的呐喊去慰藉战士,但是他对这个世界是看透了。几年以后,他在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又一次悲愤地发出“这是怎样的世界呢?”有人说,鲁 迅的一生,一直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彷徨,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资料1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册第七十章2 .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等人文集中的

22、相关文章。(略)教案示例一触龙说赵太后教学目标1 .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2 .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3 .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 .背诵课文。5 .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教学重点1 .理解“质、揖、走、都、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2 .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2 .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3 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O第一课时教学要点4 介绍故事背景5 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教学步骤导语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

23、庭中备受宠爱 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 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 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触龙说赵太后。一、介绍故事背景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 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 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 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 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 “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 名言。赵威后从此威

24、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 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 太后O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 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 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 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 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 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

25、是如何考虑这 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 读课文。(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二、指导自读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2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3 .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 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 qi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

26、蛮横无礼读出 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一句点明赵 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 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 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L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 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2 .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

27、机 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3 .“日/食饮/得无衰乎? ”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 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 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 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 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 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

28、导:L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 “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2.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3.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 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4. 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 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 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 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

29、数”呢?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 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 水入渠的?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 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 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学生齐读,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 握好此点。文意简析: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 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

30、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学生齐读全文)三、布置作业1 .背诵第三自然段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L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3 .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L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4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 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 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 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31、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学生提问:“口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 ”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 “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 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 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 吧。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 乎?”句应如何理解?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 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

32、”的“侯”为 “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 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 .质例句出处意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人质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列传“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腰斩时用得砧垫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质疑2 .及例句出处意义及返,市罢韩非子郑人买履到时候愿及未填沟壑

33、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趁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子列传比得上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孙子列传表并列,和3 .甚例句出处意义夜半雪愈甚资治通鉴李想雪夜入蔡州大不若长安君之甚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厉害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严重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太以为且筮己也,甚恐黔之驴非常4 .少例句出处意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之战表短时间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史记西门豹治邺稍微自经丧乱少睡眠列子愚公移山同“多”相对是炎帝之少(sho)女,名日女娃山海经精卫填海年少的5 .异例句出处意义此一异也马钧传奇异渔人甚异也桃花源记惊异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特别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34、。”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特别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不同6 .为例句出处意义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史记孙子列传做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隆中对变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鲸庄子逍遥游叫必为有窃疾矣墨子公输表判断,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因为公输盘为我为(w6i)云梯墨子公输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被附:15句“为”读w6i, 68句“为读四、布置作业L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教案点评:本文是自读课

35、文。本教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能够顺利的疏通文 意,理清思路。进而体会文中体现的高超的讽谏技巧。通过归纳、扩展本课重 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教案示例二触龙说赵太后自读目标1、背诵并翻译全文。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自读设想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 力。自读指导程序一、导入课文: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 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 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

36、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 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 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 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简介赵太后: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 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 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日:“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 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 理,对于大臣的强

37、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 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引导背诵)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日:“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 必唾其面!”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郊 也,故愿望见太后。日食饮得无衰乎?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太后之色少解。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

38、子。“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太后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太后:“妇人异甚。”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 祀必祝之,祝日: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

39、封之 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 托于赵。”四、教师点拔1 .对学生理解有误处纠正。2.对精彩之笔的点拨。3 .对文化常识的补注,如“持其踵”等。4 .对弦外之音的解读,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 曰”等。补充: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太后盛气而揖之。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 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 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 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 着,小心你的脸

40、!入而徐趋。“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 “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 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 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 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 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 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赵太后看到 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 说吧

41、。太后之色稍解。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 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 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 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 后一丝清凉的慰藉。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太后笑日:“妇人异甚。”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 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 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 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 了的笑。

42、持其踵为之泣。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 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 “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 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 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太后日:“然。”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 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 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太后日:“诺。”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

43、痛快快地答 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探究活动本文的话题是谈为人父母者应该如何爱孩子的。让学生查找关于父母 如何教育孩子的书阅读,多收集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成功或不成功的事例,提出 些观点,用一节课时间开个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辩论会。最后再结合自身 事例写一篇文章,要谈自己的观点。教案示例一胡同文化教学目的1 .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2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3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难点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O导入:问题: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4 .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5 .你能用

44、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自读课文并讨论1 .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T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4品味语言: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

45、、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 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 情。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亳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 情。语言特点总结: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 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 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延伸讨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 的人认同“高楼文化” “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作业布置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1 .概括北

46、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 的情感内蕴。2 .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3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4 .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 象。教学重点L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5 .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 .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2 .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具准备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 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 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