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教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095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88 大小:29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世说新语》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世说新语》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世说新语》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世说新语》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 教案.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世说新语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 .文言文词句的翻译。(二)能力训练点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三)德育渗透点从古人身上学习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作者绚丽多彩的文笔,体会其遣词的隽永。二、学法引导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 .制作投影解决字词。2 .学生准备抽取三则中一则表演课本剧。六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师介绍世说新语的有关知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2 .示投影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教师点拨分析形象。3 .学生认真预习、疏通文章大意。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 .准确把握重点字、词。2 .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二)整体感知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yin、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三)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3、。2 .检查预习出示字、词、翻译,点拨重点词义。3 .要求学生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的故事。附:译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元礼颇负盛名,担任着司隶校尉,到他们上拜谒的,都必须具有清望的名士和他本人的亲戚才能够通问拜见。孔融到了李膺府第门前,对宋门的僚属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僚属通报李膺,引他在李膺面前坐下。李膺问他说:“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答道:“当年我的祖先孔仲尼与大人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好,因此我与大人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友好关系。”李膺和他的宾僚们没有一人不为他的聪敏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鹿随后入堂,宾僚们把孔融的话讲给他听,陈鹿说道:“小时候

4、十分聪明的孩子,长大后未必聪明。”孔融应声说:“想必您小的时候也一定十分聪明。”陈魅被说得一时无言以对。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陈实)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5、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帝曹操准备接见匈奴的使臣,他自以为形貌丑陋,不足以雄震远国,便让崔琰代替自己,他却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头。接见结束后派间谍询问匈奴的使臣说:“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魏王声望很高,非同凡响,可是站在床头那个握刀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到这话,派人追赶杀掉了这位使臣。4 .教师再就每一则中重点的难以翻译的语句再重点检查落实到位。(四)总结、扩展教师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忠实原意。(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附参考答案:L奕世:累世世世代代2.引:拉3.顾:理睬4.乃:才是思考1 .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6、用一句话概括)2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3 .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 .分析人物性格。2 .体会语言特色。(二)整体感知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语言精练,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生动地勾画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鲁迅称它“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谬惑,一资一笑”。(三)教学过程1 .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孔融:聪明机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2 .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孔融:语言描写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回陈匙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7、)陈元方:语言描写曹操:行动描写使代;自立一今间谍问一闻之,追杀3 .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思考: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本文语言特色。附参考答案: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远志”,出山则

8、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语言隽永,意味深长。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四)总结、扩展1 .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2 .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3 .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五)作业课后练习一(六)板书曹操:猜忌,嗜杀一行动刻画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博大精深、体例完备的古典小说。此书问世至今已有100O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该书取史翔实,记叙简练,启人之智。为历代帝王所爱,也是专家学者研究,仿作的楷模。鲁迅先生称之为志人小说之集大成者。原书共八卷,刘考标注本分十卷,今传本分作三卷36门类计1130个故事。全书分

9、德行、言谈、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内容十分精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人物塑造无不刻画入微,引人入胜。刘义庆(403-444),他出身在一个在官宦家庭,为南朝宋的宗室。叔父是宋武帝刘裕,父亲被封为长王,后刘义庆过继于临川烈王刘道规嗣子,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虽然生长在王室官宦的家庭,但他生活简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受过严格的正统教育。他爱好文学,著述很多。以世说新语流传最广。教案示例二重难点分析:1 .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2 .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

10、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3 .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4 .“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

11、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三、教学过程1 .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2 .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3 .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池非不深也。域民不以封

13、疆之界4.讨论问题(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四、总结、扩展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

14、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五、布置作业1 .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2 .背诵文章。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二、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一一,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三、教学过程1 .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傅

15、说忍性法家拂士曾益(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 .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

16、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四、总结、扩展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 .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

17、,死于安乐”的理解。2 .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五、布置作业1 .课后练习三、四。2 .强化背诵内容。3 .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指导思想: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设想: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18、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 .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2 .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3 .再读课文(默读)

19、,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

20、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学生思考:(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9(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活动:(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3)探讨景物描

21、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教师总结:(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22、1 .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2 .要求学生:(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1 .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2 .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3 .教师概括总结

23、。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p教案示例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二)能力训练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三)德育渗透点1 .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2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四)美痛渗透点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

24、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二、学法引导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 .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2 .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3 .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4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2 .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

25、,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3 .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作者介绍。2 .划分文章层次。3 .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二)整体把握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三)教学过程1 .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

26、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2 .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3 .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像,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

27、,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悌”之重忧。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四)总结、扩展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五)而置作业1 .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2 .抄写景的名句。3 .

28、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六)板书设计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钻()谭记钻()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

29、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4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5 、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三)由意象体验意境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O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

30、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二、教学步骤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三)写作背景象徵主羲(Symbolism)是十九世乐已末期流行於欧洲(主要是法阈)的藜街思潮。它的羟生是封印象派藜街和主羲所檄榜的原剧的反勤,企圃用祝受形象表逢神秘和曙蔽的感象徵主羲思潮削造了新的言,了

31、表现的新途彳篁。造槿象徵言可耦卷情的象徵,即通谩fflh复亲色的一刹那感来探测心露深虑最隈蔽的内容。在象徵主羲藜街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世界,辗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1和蒲通的。因此,道类直象徵不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言,都是非常朦Al和Il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阳向。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教学依据世上有一座桥,这座桥便是成长的桥。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桥,是用希望和奉献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梁。傅雷和他的夫人就为他们的儿子搭起了这样一

32、座桥梁。傅雷家书,摘编了1950年至1966年间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180多封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在信中,父子俩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无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正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的一些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

33、,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贯穿全书的情意,就是要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且,从这些“长篇累牍”中,确可见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地以一个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作为孩子的明灯,处处闪耀着深刻隽语。精选的傅雷家书两则,就似全书的一个缩影。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之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写于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之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

34、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这篇课文从两个方面表达出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尽管写作年代不同,写作内容不同,但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倒,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这一主旋律将这两封信融汇贯穿了起来,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故阅读这两封家书,除了可以充分感受到傅雷

35、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外,对于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也是有极大启示的,故教学时可以据此来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为他们打开一片精神的空间领域。此外,由于本文是书信,书面色彩较浓,抒情、描写也比较细腻。又由于书信写作时有更多时间来思考斟酌,故表达时逻辑性强,思维严密,且作者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多了一种如朋友谈心般的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关心,少了一份长辈训诫时的严肃克板、不可抗拒的威严,在充满着浓浓父爱的同时,又蕴涵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如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几处的议论就饱含哲理、耐人寻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36、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由于九年级学生毕竟只有14、15岁,尚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故这几处语句,学生的理解可能难以达到所预想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不可随便带过,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以免学生对久远的时代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体会作者极具逻辑性的表述和严密的构思,把握融汇贯穿于两封家书中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强”“孤独”

37、“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2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课文,在读中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在读中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家书的学习,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进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深情;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进而激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情感的培养,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

38、活体验,在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讨论探究中加以实现。教学方式1.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思考。第一则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则家书,写于儿子成功之际,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消沉时,要坚强;成功时,也要坚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强的,故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两封家书结合在一起看,联系起来思考更具启发性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深入探究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贯穿于两封家书的主旋律“坚强”,抓住几个有哲理性的句子进行,从而融汇贯通地理解全文。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39、,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6 .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7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成功的导语

40、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开始。导课方法多样,可由关于母爱的诗引入父爱,也可直接由关于父爱的故事导入,还可以从介绍傅雷导入。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学生们熟悉的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这首歌曲导入。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学习文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致感知这两封家书写作的时代、内容虽不同,但都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做一个坚强的人,从而体会编者将这两封家书编在一起的用意。三、抓住文眼,领悟主旨让学生在读中,结合语句,结合自身的积累与生活,通过对“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的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并为学生思考“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打好基础。四、品味语言,体会感

41、情这一环节,仍离不开一个读,不过这次为了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读中体会朋友般的父子情,从读中获得启迪,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从文中走出来,让学生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感受表现不太明显、常被忽略的父爱。利用口、手结合的方式,先口头表述,再用笔抒怀。若时间允许的话,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也可参与进去,师生同讲。六、相关链接,扩大阅读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中,光靠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它还需学生在课后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发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养料来成长,故通过相关

42、链接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p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

43、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课文的情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课文节选的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1 .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夏洛克上场前,公爵

44、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固执和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发生。夏洛克一上场,双方的争辩立刻开始,并且越来越激烈。夏洛克先是断然回绝了公爵要他“仁慈恻隐”的规劝;接着拒绝了巴萨尼奥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继而再次回绝了公爵要他发“仁慈之心”的劝说;然后得意忘形,磨刀霍霍,准备动手,并对葛莱西安诺的怒骂加以讥讽、挖苦。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咄咄逼人,决心不顾一切实施报复。至此,夏洛克在双方交锋中占尽上风。就在此时,鲍西娅上场。她欲擒故纵,一步步地将夏洛克引入陷阱。她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不答应三倍

45、还款的态度;然后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医生来为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此时的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洋洋,似乎左右了鲍西娅,安东尼奥受处罚的结局,看来决无挽救的余地。实则夏洛克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在鲍西娅的导演下,陷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公民的犯罪境地,断绝了自己的一切退路。正当夏洛克得意忘形、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望时,剧情突然逆转。鲍西娅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一下子就让夏洛克陷入绝境,从而把法律的惩罚无情地加到他的身上,使他落得人财两空、一败涂地的下场。2 .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场戏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

46、突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场法庭审判中,每个人都投入激烈的论辩,都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夏洛克的贪婪和残忍,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是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给人深刻的印象。课文集中刻画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形象。他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受到损害,就无情报复,结果适得其反,自食其果。鲍西娅、安东尼奥等一组人物与夏洛克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极力歌颂的。安东尼奥是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慷慨仁义,忠于友谊。他借钱给人从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他甘

47、愿冒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款帮助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在课文中,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处罚,却始而“默忍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就刑,为了友谊可以从容而死,死而无怨。巴萨尼奥为救朋友愿意丧失自己的一切。鲍西娅同样见义勇为,珍重友情,得知安东尼奥将遭厄运,立即全力以赴加以营救,尤其是她的超群出众的才智在这场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一群贵族男子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她略施小计就巧妙地击败了夏洛克,使矛盾迎刃而解。这一组人物崇尚正义、慷慨仁爱、忠于友谊,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剧中所塑造的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物形象,分别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褒贬,表达了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3 .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语言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