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095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0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docx(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44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2、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1)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2)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3)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

2、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OO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100OO平方米=1公顷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1平方千米=Ioo公顷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2、生分小组完成练习二十第3题。集体汇报交流、反馈。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后反思: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45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面积单位以及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练习二十第4题)大树高16蜡笔长1字典厚5果园的面积是3学校的占地面积是90002、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X”。(第8题)(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O(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O(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O(4)有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O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1)指名读题。(2)生自主分析题

4、意,小组交流。(3)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D问:要求墙壁的粉刷面积要注意什么?(2)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7题。2、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1)先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2)生独立解答。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4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初步培养

5、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巧设问题,激发兴趣。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研究方法1、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

6、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2、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3、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4、出示例题3。学生试做,汇报答案。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2、生

7、独立完成P79页第1、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4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正方形手帕,指名量一量它的边长。2、生计算手帕的面积。然后集体汇报交流。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完成P80页第5题。(1)生独立测量、计算。(2)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2、完成P80页第8题。(1)指名说题意。(2)同桌合作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3、完成P80页第9题。

8、提示: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用周长除以4就得到边长。4、小组合作完成P81页第10题。(1)小组合作画,再填表。(2)全班汇报交流。(3)指名说:你发现什么规律?三、实践应用1、完成P7980页第3、6、7题。(1)生独立完成。(2)集体汇报交流,讲解订正。2、独立完成P81页第11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33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2、放

9、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3、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X19。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X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2、全班组织交流。3、师生评议。(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10、三、实践应用1、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教后反思: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34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

11、,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游戏:收南瓜。(练习十六第2题。)(1)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2)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3)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4)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5)奖励优胜组。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1)独立计算,同桌交流。(2)指名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3)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4)提醒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12、。组织交流。2、游戏:蜜蜂采花蜜。(练习十六第6题)(1)师讲述蜜蜂采花蜜的故事。(2)6只“小蜜蜂”上台采蜜,余生在草稿纸上计算。(3)比一比哪只“小蜜蜂”采得又快又对?(4)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三、解决问题1、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40课时教学目的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教学过程一、步步深入,

13、比较异同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2)教师出示: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看它们图形有什么异同?(3)教师出示:学生用的铅芯和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要知道它们的大小分别用什么单位来测量?(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

14、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3、比较1米和1平方米(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5、总结揭题: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一一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5、的比较(板书课题)。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1、完成书P75页第1、2题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交流。2、书P75页第3题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3、生独立完成P76页第3、4题。三、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39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2、学习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导入概念1、让生猜师身高,师生交流,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二、探究体

16、验1、得出面积的意义。(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出示两组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3)概括面积的意义。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2、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生选

17、择。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进一步激疑。(格子大小不同)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3)带着问题自学:常用的面积单位有?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4)汇报学习收获。三、实践应用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启发: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四、全课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18、2 .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算后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20X530X64X70100X53X2003X200500X31000X623X212X32、抢答:3个十是()?30是()个十?300是()个百?60是()个十?9个十是()?3个30是()?3、小结导入: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板书:口算乘法。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1)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2)你能根据图

19、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2、分小组讨论交流。3、学习例1(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2)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么解决?小组讨论。(3)生汇报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算方法。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学生独立解答。(2)小组讨论后汇报口算方法:两个因数末尾都有。的乘法,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四、实践应用1、生完成第58页“做一做”

20、。(1)看谁算的对又快。(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2、独立完成第60第3题,然后同桌交流。3、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第1、2两题。四、全课总结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2、全课总结。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3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

21、少钱?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X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6、研究笔算的方法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24241212482X24的积482X24的积2410X24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拆数)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

22、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P63页“做一做”)2313412123313212431222X142、算比赛:P64页第1、2题。3、生独立完成P64页第3、4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23、师谈话:这学期以来,大多数同学的作业有了进步。通过课前调查,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得过多少次优?2、指名说一说,师板书,制成统计表。3、我们已经学过了统计,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5、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制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可大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二、探究体验1、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出示横向统计图)。观察思考:这个统计图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呢?(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几次?)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全班汇报交流。3、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指名说一

24、说,师课件展示统计图。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给它标上数据,便于看得更清楚。)4、生自主学习例1。(1)课件出示例1,观察。(2)独立在书上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检查。(3)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生汇报交流。三、实践应用1、分小组统计组内成员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制成横式统计图。(自己的次数由自己涂到统计图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2、完成P40页第1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共4课时总第21课时教学目标:1、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

25、数据完成统计图。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课本P39统计表,观察分析: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4)师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引出

26、新课,板书课题,出示书上的统计图。二、探究体验1、学看统计图。(1)引导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这样画有什么好处?(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4)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使用这种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什么?2、尝试画统计图。(1)观察体重统计图: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3)集体汇报交流。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

27、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3)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4)师引导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三、实践应用生独立完成P4041的练习十第2、3题。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从年到月再到口,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借鉴

28、。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准备:制作的各项工具,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忆旧知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现在想请大家自己动手来制作今年的年历,有兴趣吗?1、谁来说说这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什么知识?2、介绍不同的年历展示收集到的年历,并作简单的介绍。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1、制作2005年1月月历(1)提供信息:2005年1月1日是星期六(2)小组合作教师参与。(3)汇报交流:说说制作过程。2、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1)这是今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充完吗?(2)独立计算,小组交流。(3)小组汇报。说说理由。3、动手制作年历每个小组做2个月,老师做12月。4、展示交流:

29、给我们制作的作品提点建议?三、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四、拓展练习课后自己制作2008年的年历估算乘法教学设计共7课时总第30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过程: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69、22、748799、18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18X453X789X522X837X371X63、谈话导入,板书课

30、题。二、创设情境,探究体验1、上次老师出门在多媒体教室听课,你们猜一猜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2、出示P59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3、生汇报交流。4、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1)小组合作交流一一你用什么方法估算?(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

31、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三、实践应用1、完成第59页“做一做”。看清题意,独立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商中间或末尾有O的除法(1)教学设计共15课时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2 .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

32、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景图,讲猪八戒故事。2、谈话导入: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怎样分呢?二、探究体验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0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3、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05=?由此概括出:O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4、出示例题6:3093=(1)要求学生试算(4生板演,余生齐练)。(2)生汇报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3)问:竖式中用3除O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

33、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O起的是占位的作用)(4)巩固算理,完成“做一做”:402260933、出示4203=(1)先由学生独立试做。(2)汇报、交流明确: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O占位。三、实践应用1、完成“做一做”:750598072、我当“小医生”(书P30页第3题)3、独立完成书P30页第2、4题。四、全课总结1、对比例题,今天学习除法有什么共同点?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2、板书课题:商中间有O的除法。3、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商中间或末商有O的除法(2)教学设计共15课时总第14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

34、末尾有O的笔算的一般方法。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O的笔算除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春天到了,同学们要去春游了,就要准备出发了,我们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2、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二、探究新知1、探究商中间有O的笔算方法(1)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列算式:2182(3)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投影反馈(4)师生评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比较简单;第一种比较清楚,不会露写。)2、自学例7(1)出示例题7: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做,展示交流(3)学生质疑问难三、实践应用1、

35、完成P32做一做。2、我当“小医生”(练习八第2题)17900804 )4286)5443)2504542428413、课堂练习:练习八第1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商中间或末商有0的除法(2)教学设计共15课时总第15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2 .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练习导入1、游戏接力:小蚂蚁拉车。(练习八第5题)(1)说比赛规则:算对一道题,就出

36、了一份力,帮小蚂蚁拉走了车。(2)分小组比赛,看哪个组最先帮小蚂蚁到达目的地。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3题。(1)出示情景图,观察思考: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生汇报交流。(借此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奥林匹克)(3)指名回答怎样解决问题。(4)集体讲解订正。2、生完成练习八第4题。重点指导理解“如果分4次运呢”意为:有530把椅子,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3、生完成练习八第7题。(1)出示情景图,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生汇报交流。(3)小组讨论:怎样买票合算?(4)集体汇报交流,讲解订正。4、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6题。三、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

37、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四、分层练习1、出示某电视台4个月主要节目播出时间统计图。2、提出问题:如果同一节目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

38、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

39、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实践应用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平均数教学设计共4课时总第23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

40、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

41、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四、全课总结1、

4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一、认识24时记时法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OO是几时?3、组织学生猜测。4、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5、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6、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

43、时。通常采用从。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7、板书课题,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5、抢答练习: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24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6、练后想一想:普通计

44、时法、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7、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三、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P53页“做一做”: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1)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2)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3、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4、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四、全课总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2、师总结。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共5课时总第27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

45、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10时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5、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6、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7、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三、实践应用1、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