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095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33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习导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练习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

2、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巩固练习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习。题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3、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指名答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4、谈话引入新课。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二、

4、新授课分页代码1、教学例4。1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 .)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3 .)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4 .)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更让老师感兴趣的是:我校舞蹈队人数、英语组人数及我班学生总数三者有个巧合。想知道吗?3、教学例5o1 .)出示例题,齐读题目。2 .)师引导学生分析

5、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 .)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4 .)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5 .)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4、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2、变式练习。3、拓展练习。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

6、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五、布置作业练习H一的2、3、6题。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27页。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2 .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3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前准备:天平实物和质量不等的小物品,天平示意图课件。教学环节一、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

7、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

8、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情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

9、前都已学过的。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

10、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2) 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3瓶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

11、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钙片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

12、“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O板书课题:找次品分页代码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设疑:如果老师有2187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一颗,用天平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请你猜一猜。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

13、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平衡:11次5(2,2,1)不平衡:2(1,1)2次5(1,1,1,1,1)1次或2次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

14、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三、探索最优策略在9个零件中

15、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每份的个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分页代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平衡3(1,1,1)9(3,3,

16、3)不平衡3(1,1,1)2次平衡19(4,4,1)平衡2(L1)3次不平衡4(1,1,2)不平衡1平衡1平衡(2,2,1)9(2,2,2,2,1)不平衡2(1,1)3次不平衡2(1,1)9(1,1,1,1,1,1,1,1,1)4次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小结: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只需7次,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

17、数学的魅力。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0个和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0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Io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和11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

18、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0个和11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

19、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四、拓展提高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分页代码第135页“做一做”:有()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

20、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找次品教学反思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学生们喜欢的口香糖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要送给今天表现得最出色的同学,不过其中有一瓶已经被我吃过了两片,送

21、给你们肯定不行,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的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手做天平的托盘,感知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只要称一次就足够了。接着让学生用五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从五件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的基本方法。随后,师生小结出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份分一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一定能找出来。第二种方案:有2份分2个,1份分1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

22、能找出来。然后通过从9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轻一些的次品,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试验、研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接下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样次数最少。接着呼应课前的猜想,从9到27到81到243到729到2187,只需7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学生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我让学生继续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当数字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

23、时,怎样分更合理,从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时只需2次,从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处,及尽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时间仓促,过程太简单,效果受到影响。“方向与路线”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本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方向与路线的标准要求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两条。这些知识和内容,既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常识和经验,又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还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在原大纲教材中没有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之所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要求,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的

24、生存空间。同时,学会描述并确定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人们进行交流,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必备知识,如,在生活中人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或环境里,必须要搞清楚城市或环境的方位,自己要去办事地点的位置以及行走的线路,这些知识和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第二,有助于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获得必备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看懂线路图更是需要学生不仅能用方向描述和确定物体的位置,更要具有判定到该物体位置大体走向的空间感知能力,而现实生活中,能够根据城市或某个环境的简易指示图准确判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要行走的线路是人们

25、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本套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考虑到“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所以分两次来进行编排。首先,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会用八个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六年级上册学习了比例以后,再安排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内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符合数学循序渐进的建构思想,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第1课时,在示意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第2课时,描述简单的线路图。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1、能根据平面示意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

26、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2、在辨认物体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第1课时,在平面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材根据火车站周围都有一些服务设施的现实情况,设计并呈现了一幅某火车站广场周围主要服务设施的示意图。首先,通过说一说:以中心花坛为观测点,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用已有的八个方向的知识描述平面图中服务设施的方向。由于在东南、东北方向都有两个服务设施,既:“出站口”和

27、“托运处”都在中心花坛的东北方向,“汽车站”和“招待所”都在中心花坛的东南方向,这样就引出了怎样描述才能更准确的问题。接着教材抽象出以花坛为观测点,标出出站口、托运处在东北方向是有角度的教学图,让学生学习用角度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如:出站口在花坛的北偏东30o,托运处在花坛的东偏北40o。同时介绍,通常都以北和南为标准,即:托运处在花坛的北偏东50o。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下,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需要,另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规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多样化的描述方式以及数学上的要求。最后,呈现了其他设施与北、南关系的示意图,让学生描述其他设施所在

28、的准确方向。练一练中,设计了测量角度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方向的练习。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图,表述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体会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作用,激发学习平面图知识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第2课时,认识简单路线图。本节课在第一学段认识了简单公交线路图的基础上,选择了北京市地铁1号线和2号线示意图,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让学生整体观察路线图,了解有关信息,如:认识图例,了解1号线和2号线上都有哪些车站、1号线的起始站和终点站、1号线和2号线可以在哪个车站换车等等。第二,摸似出行。考虑到人们到北京都会去天安门广场的现实需要,教材提出了坐火车来到北京,从北京站坐地铁去天安门广场,怎样

29、乘车?让学生认识乘车路线。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到北京想去什么地方,说一说如何乘车。这样的内容,不管对城市、还是农村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生活经验。在兔博士网站中,介绍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线路图。本节课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经历认识简单路线图的过程,了解路线图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学会怎样出行和适应生活。教学时,要在学生看懂线路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以及乘车路线。另外,利用“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分页代码第二单元方向与路线(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1、能根据平面示意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

30、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2、在辨认物体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一)在平面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目标:1、经历读平面示意图,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过程。2、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会测量角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体会用平面图表示事物和用角度描述物体方向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会测量角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过程:一

31、、读示意图1、让学生看书上的示意图。观察火车站广场周围主要有哪些服务设施?并交流2、“以中心花坛为观测点,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同桌之间交流3、教师提出:怎样描述出站口、托运处的方向才更准确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描述方向1、让学生看18页的含有角度的示意图,让学生用角度描述出站口、托运处在花坛的什么方向?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描述方法的机会。2、看19页示意图,鼓励学生描述其他设施所在的方向。练一练第1题:指导学生先用量角器测量出每个同学家玉栋、南、西、北构成的角各是多少度,然后再填空。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某地所在的方向。(二)认识简单路线图教学目标:1

3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读线路图、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的过程。2、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3、感受线路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线路图在表达和交流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教学过程:一、读示意图1、让学生看书上的示意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例和1号、2号线路。2、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观察、思考。3、交流观察的结果。二、模拟出行1、从北京站到天安门怎样乘车?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2、你想去什么地方?如何乘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交流乘车路线。三、练一练教学内容(课题):教科书第2-4页教学目标和要求:1、

3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

34、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出示6590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

35、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练习:(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2)计算:二、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分页代码教学内容(课题):教科书第56页分数乘法(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

36、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1、出示教科书第5页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如何求(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6+2=3(个)61/2=3(个)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继续让学生求出(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2、练习:(1)教科书第5页“试一试”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2)教科书第6页“试一试”第2题。先说说“九折”是什么意思?然后

37、独立计算。二、课堂练习。1、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强调“先约分再计算”。2、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1、3题。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学生完成后再讲评。3、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分页代码教科书第79页分数乘法(三)教学目标和要求:1、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1、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每人

38、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1/21/2=1/41/41/2=1/8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折一折,涂一涂3/41/4-=?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

39、涂一涂。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2/31/55/61/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试一试:1/42/33/52/97/85/14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二、课堂练习1、计算练习。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2、解决问题。(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

40、第3、4、5、6、7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教学目标: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2、

41、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教学准备: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I)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二、教学新知: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3、提问: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

42、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C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6、投影出示资料表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3) -10与-15C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4) -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

43、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的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问海口在我国那边呢?(6)还可能说-15与-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分页代码以上设想如果学生不能说教师可以进行提问。7、出示例2的天气预报图(1)找一名同学播报一下天气预报,根据书中提供的信息自己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整理在表中。(培养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统计整理能力。)(2)回答书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书上,集体订正。书中第四题的第三个订正时学生说说怎么想的?8、完成试一试

44、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读下面的温度27-IloC0-2239扩展延伸让学生找出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2、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30摄氏度零下8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15摄氏度扩展延伸:让学生从高到低排列。3、第三题让学生课下完成四、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全体同学根据大家的交流情况和自己的回忆把本课的知识点记录在书中空白处。板书设计生活中的负数3。C读作:零下3摄氏度相差3相差6COC读作:零摄氏度相差3-3C读作:3摄氏度教学后记:通过对城市气温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4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2、过程与方法:1)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2)掌握知识的过程: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

46、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分组讨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一一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一一小组探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一一自主练习,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若干长方形小纸片、学具:练习纸、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教学过程:一、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谈话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如牙膏盒、药盒等),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生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生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1 .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