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097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38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 .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

2、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学生困惑,沉默不语.)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板书

3、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清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

4、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单位:厘米)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你的重大发现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分页代码师:同样用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情

5、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7、10”举一例:3+107,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进一步得出结论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1 .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2 .判断。(2)(3)(4)3.(课件演示)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

6、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五、全课小结。教学内容:P39-40例1、例2、例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初步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在实验中、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经历探索、发现和难的学习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8个ICm2的正方形和直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些面积

7、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ICnI2、Idm2、lm2的面积规定)(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I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2、引入(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2)(出示长方形水池图)水池旁边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它满脸愁容。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它想知道水池的占地面积,准备用面积单位去量,可又不知道怎么量才合适,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来帮助小熊解决它的困难,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

8、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1、操作一(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分别用5个、8个、1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1cm2正方形个数面积(CnI2)长(cm)宽(cm)(2)小组活动,交流,填表。(3)汇报结果。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平

9、方厘米)2、操作二出示例2的三幅图。(1)让学生先用直尺量出三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I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每个长方形,并填写下表。图形长(Cm)宽(Cm)面积(CnI2)长方形A长方形B长方形C分页代码(2)小组活动,交流,填表。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

10、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X42=2352(cm2)0(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二边长X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二边长X边长)(3)自己计算一下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让学生独立完成。9X9=81(dm2)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X5=40(

11、m2)四、巩固练习。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两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书中的两个公式补充完整)六、作业。练习七第1题。七、板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正方形的面积二边长X边长学习内容:第9597页例1、2学习目标:1、能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计算能力得到提高。3、能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学习重点:计算方法。学习难点:退位减法。学习过程:一、设疑预习1、小数加法、减法和整数加法、减法的笔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

12、方?2、小数加法、减法时怎样才能把相同数位对齐?3、小数加法、减法怎样?4、小数加法、减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先按预习提纲独立做在预习本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对预习中的疑惑进行合作探究。二、展示互动各小组汇报预习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提出疑惑,全体同学一起分享。三、归纳反思学生自由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四、达标测评1、口算下面各题:0.7+0.94.7-0.50.560.451.2+0.81-0.40.39+0.157.7+0.63.6-0.84.8-3L7-0.32、算一算: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

13、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案例背景实践新课程标准体会最多的还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自做过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有些知识点教师讲解、演讲多次,不如学生亲自做一下、体验一下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现以角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点滴体会。案例片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先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

14、大家带来一件玩具,想不想看看是什么?”一听说老师给带来了玩具,天性爱玩的孩子们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边拿出挖掘机模型边说:“那好吧,请看。”“哇,是挖掘机呀!”“这么大的挖掘机!”在同学们兴奋的议论声中,我趁机介绍:“同学们,这是挖掘机的手和胳膊,也叫铲斗和铲斗臂。工作时,铲斗臂有什么变化?你能不能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挖掘机的铲斗和铲斗臂?”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胳膊,并伸了出来。我紧接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挖掘机工作起来吧。”同学们都兴奋地屈伸胳膊,跟着老师手中的挖掘机一起工作。这时,我急忙问:“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生1:我发现铲斗臂在工作时形成了一个角

15、。生2:我还发现角在不断的变大,又变小。这时,所有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用胳膊做出了“让角变大又变小”的游戏。教室里“变大了,变小了”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笑着说:“你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真棒。同学们刚才也做出了不同的角。其实角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能说一下我们在三年级都认识了哪些角?”生:在三年级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师:你还知道角的哪些知识?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还有什么?师:我还记得我们研究过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生: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师: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研究角,看看它到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案例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

16、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教材上信息窗1给出的是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在工作。如果将这一幅图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可我想如果在教学之前创设一种活泼的、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马上想到我儿子的玩具挖掘机,利用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设计了这个情境。让学生们随着挖掘机一起工作,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复习了三年级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并导入新课。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并且服务于生活。分

17、页代码案例片断二动手操作,学习平角与周角。师:我这里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在同学们的桌子上也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现在让角的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旋转,都可以得到哪些角?同桌两人开始旋转,边转边说出角的种类。“这是一个锐角。”“这还是一个锐角。”“到这停,这是一个直角。”“对,是直角。”“我们接着转,这是一个钝角。”“这也是一个钝角。”“这是”当活动角转成一个平角时,同学之间意见有了分歧,只听有的同学说:“这不像是一个角,倒像一条直线。”有的同学犹犹豫豫地说:“它应该也是一个角吧。”这是我及时反问:“它还是一个角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生1:我们组认为它仍然是角,因为它也有一个顶点、两条

18、边。师:对,它是一个角,那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生2:角的两边平平的。生3: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师: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角,你能根据特点给它起一个名字吗?没等我点名,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平角。”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角。我高兴地说:“刚才,咱们同学真了不起,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角一一平角。那这条边可以继续旋转下去吗?”“可以。”学生齐声答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旋转吧。”师生一起转,又转回原来的地方。“这会不会也是一个角?”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是不是呢?还是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吧,是或不是都要有理由。”生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它是一个角,因为它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但两条边重合了。案例反思在这个

19、片断中,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操作已经认识的角,紧接着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出新的角一一平角和周角。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学习并理解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一种愉快欢乐的情绪,从而渴望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学习。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快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活动也是这样,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这

20、样学生能真正理解所学过的知识。我想:如果每节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该多好啊!教学内容教材58-60页教学目标1、利用生活已有知识,能正确辨认照片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2、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一组物体,探索如何判断、观察物体位置的技巧,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正确辨认照片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难点:探索如何判断、观察物体位置的技巧教具、学具课件、数码相机教学设计一、生活引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师:白雪公主听说我们的学校很漂亮,想来参观。(课件:校门正门照片)今天我们就做小导游带她到学校参观(课件: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宿舍楼图片)师:能告诉我这3张照片是

21、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吗?二、调动经验、整理成数学认识同一座宿舍楼,为什么拍摄出来的画面不一样呢?(板书:同一景物在不同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不一样)三、建立空间观念(课件: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宿舍楼等图片)师:能告诉我这5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吗?(用方位词说。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师:说说你的辨认方法学生回答归纳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画面的特征来确定拍摄的位置四、加强认识、拓展延伸师:白雪公主说我们的同学非常聪明,想带我们坐神州8号飞船去北京参观。大家想不想去?课件: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天安门广场图片)师:能告诉我这4张照片是从哪个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吗?(课本中标1、2、3、4。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师:白雪公主说

22、我们的同学学习非常认真,想带我们去她家作客。大家想不想去?(课件:出示4幅画面)做课本59页试一试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六课外延伸今天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学校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画面怎样?请同学互相去看一看,画一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一一5题。教学目的:1、知道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含义,掌握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名数的改写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3、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名数改写的算理和一般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23、。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胖墩现在的体重有49千克850克,都快50千克了,他妈妈非常着急!上个月他妈妈花了1240元给小胖墩买了一个跑步机让他在家锻炼,好在他家的房子还挺大的,足足有120平方米呢!让我们为小胖墩加油,让他早日恢复健康的体型吧!2、(49千克850克50千克1240元120平方米)3、像这样把量得的数与单位名称和起来的数就叫做“名数”。(强调名数概念中的关键词“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同时指出这里的“单位名称”,准确的说应是“计量单位名称”,而不是平时说的“本”、“块”、“头”等表示物体数量的量词)二、合作研讨,探究学习1、认识单名数与复名数。(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

24、名数?谁能说给大家听?(2)、引导明确: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名数,像这样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复名数。(3)、判断练习:下面的名数是单名数还是复名数?3米2吨50千克7元6角3分5小时30分50000平方米375分2、学习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名数,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不同单位名数的改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名数的改写。板书课题:名数的改写例如刚才的“375分”,你们是怎样理解的?生:我认为375分中的“分”是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分,那么375分就是6小时15分。生:我认为375分的“分”还可以说是人民

25、币的单位元、角、分的分,那么375分就是3元7角5分师:看来,在生活中一定要把名数说清楚,不然有时还会闹误会呢!刚才几个同学对375分就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并且把这个单名数分别化成了6小时15分和3元7角5分这两个不同的复名数,其他的同学能谈谈其中的方法吗?请四人一小组先相互交流一下。(2)、学生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汇报方法。生:因为1小时二60分,375分里面有几个60分就是有几时,37560=6(时)15(分)O所以375分二6小时15分。生:因为1元=10角=100分,所以375分二3元7角5分。(3)、小结:刚才这一题是一道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问题,同学们采用的方法都很对,

26、都是用低级单位的数去除以进率。(4)、练一练: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7600千克=()吨()千克3004米=()千米()米3、学习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1)出示例题。3米二()厘米2吨50千克二()千克(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与刚才的几道提有什么不同?这两道题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答,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向书本请教,但要说明你改写的理由。分页代码(4)、学生汇报改写的结果和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都是用乘法计算,用高级单位的数去乘进率。(5)、练一练:18平方米二(平方分米5千米300米=做一做

27、:4千米180米二6090 克二()千克()克7米6厘米二()厘米420时二()日()时三、巩固发展1.填空。(认真细心,不出差错)3时20分=678秒;(4000公顷二平方千米2S16时二6米45厘米二)厘米1205米二()千米()米2 .比较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5千克0509克7600米07千米60米4时15分0255分32分米03米2厘米3 .连线。把相对应的连起来。2千克80克2000平方分米120000平方米369小时1070毫米2080克50个月12公顷20平方米1米7厘米15天9时4年2个月走进生活,解决问题。1. 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

28、可以播种多少公顷?2. 每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5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能力提升:月亮饶地球旋转一周,约需42524分钟,是几口几时几分?四、课堂小结1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名数的改写基本概念1、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例1:3米二()厘米合起来的数叫做名数。2吨50千克二()千克2、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单名数。例2:50000平方米二()公顷3、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375分二()时()分位名称的数叫做复名数。活动目标:1、使学生能灵活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合理地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合作、探索和实践中体会

29、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3、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首先欣赏样板房,然后说一说你家的客厅是怎样布置的?从而揭题进入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问题L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爸爸想在客厅里铺上地砖,具体该做些什么呢?爸爸把这个任务教给了小明。你认为小明该做些什么呢?需要购买80X80的地砖多少块?学生小组合作,模拟铺设,交流反馈,教师评析,小结方法问题2:小明家的餐厅也是长方形的,长420厘米,宽400厘米,用40X40的地砖来铺,你认为需要购买这样的地砖多少块?教师启发:在一边或几边

30、不能刚好铺完而有剩余的情况下该怎样计算它的块数或行数?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的方法问题3:小明的爸爸想在客厅地面四周铺上宽是20厘米的大理石条,你认为可以选择哪种地砖来铺?需要购买多少块?学生:小组合作、模拟操作、探索解决的方法并交流反馈;教师适当评析并小结问题4:根据平面图,请各小组选择一个房间,设计一个铺地砖的方案。学生:小组选择,设计方案,交流反馈;教师适当评析三、回顾小结,交流体会提问: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总结谈话:感谢同学们为老师设计了这么丰富的铺地砖方案,老师在装修时一定考虑同学们的建议。同时祝愿大家能更灵活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数学真正为生活服务。教学

31、目标: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用三角板画角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2)说说各角的大小二、画一个6O度的角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1)画30,60,90,45的角一说说画的方法(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算一算)一反馈: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

32、(提示:拼画的顺序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分页代码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该怎么画?(1)学生尝试画角(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A先画一条射线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三、试一试1、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

33、0、105、160、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四、作业:练一练2、3板书设计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两种方式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结果也不变”,并能把这种理解问题的方式迁移到对abc=acb的理解过程中,从而形成对“除法性质”有较为完整地认识。2 .学生能结合除法的运算,合理选择简便方法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34、,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教学难点:能灵活的应用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学具:算投影片,16个圆形卡片,12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说说你知道的运算定律有哪些?怎样用字母表示?2 .下面的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6+18=18+7625174=2541725(1004)=25100+25X4620-123-77=620-(123+77)二、新授1.算(1) 1628(2) 16 (28)360123360(123)48005024800(502)猜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举反例:验证:1、动手操作集体操作,指名让一人到投影前演示。(1)把16

35、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学生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列式:162=8(2)把每份中的8个圆形纸片,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式?列式:16242、提问从刚才分圆形纸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X4)现在每份有几个?(2个)还可以怎样列式?16(2X4),算式1624与16(2X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几个)结果相等吗?(结果都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若说:把16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6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还成立吗?为什么?3

36、、小结规律(1)同伴交流。(2)汇报结果。老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不是:abc-a(bc)(b,c不为0)思考:如果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与上述的分法分的份数一样吗?每份数一样吗?怎样列式?小结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还可以把交换两个除数的位置再除。分页代码用字母如何表示?abc-acb练习:说出下面题目的口算方法:240524=4、学习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2)口述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3)尝试用刚才

37、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4)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505=1250125=10阮)=10(元)5、比较两种算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每组花了多少元;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虽然算法不同,但其结果都是每棵树苗10元。说一说,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用总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方法比较简便)三、课堂作业设计1、对号入座:8133=81(33)42057=420O(57)210(76)=210()706350(7.25)=350O7O252、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24085=240(8X5)1280(168)=1280168750(155)=75015

38、53、教材43页做一做4、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1502522605263000125849005705、思考:240(35)63042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2、通过有序搭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方法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学会探究规律的方法。教具准备:图片(教具和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

39、话导入。1、时间过得真快,老师教大家都快一年了吧!大家觉我怎么样?我们相处得怎么样?为了表示我们的友好,咱们来握握手吧,好吗?谁先来和我握手?(一边握手)我想要和每一位同学都握一次手,我一共要握多少次手?要想正好握满54次手,在握手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不要重复!不要漏掉!)怎样才能确保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板书:按顺序,有条理)你觉得我们按什么样的顺序握比较好?除了让我找同学握手,还可以怎么握?(可以是老师按顺序找学生握,也可以学生按顺序找老师握。)2、在数学上,我们把握手这一类的问题叫做“搭配问题”(板书:搭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搭配的规律。(板书:的规律)二、动手操作,探究规

40、律。1、(出示动画)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屏幕,谁能说说图中的小明想要做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再配一顶帽子)老师也准备了木偶和帽子,(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五张图片)看到这些,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有:A、小明为什么要买木偶娃娃呢?(让学生各抒己见)B、小明最喜欢哪一种搭配呢?(你最喜欢哪一种搭配?)C、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谁能给大家想个好办法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配一配、连一连、算一算)(1)我们可以先动手配一配。(板书:配一配)我们在搭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下面就请同座位同学合作,用学具配一配,看看哪两个同学搭配得最有条理。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按

41、什么顺序来搭配的?(请学生演示:可以先选定一个木偶,再用它和两顶帽子分别搭配。每个木偶都有两种配法,三个木偶一共就有2X3=6种配法。)还可以按什么顺序搭配?(请学生演示:还可以先选定一顶帽子,再用它和三个木偶分别搭配。每顶帽子都有三种配法,两顶帽子一共就有3X2=6种配法。)(2)除了动手配一配,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板书:连一连)(出示图形)请同学看屏幕,如果用我们图形表示帽子和木偶,你会连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1页,用尺在书上连一连。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按什么顺序连的?有没有连得不相同的?(请学生在黑板上指出来,然后教师出示投影。)(3)刚才我们用配一配和连一连的方法解答

42、了这道题,你们从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木偶的个数和帽子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种数。)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3X2=6(种)分页代码这说明,我们在研究两种事物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时,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板书:算一算)谁能说一说,我们在算之前,应该先弄清楚什么?再怎样计算?(应该先了解两种事物各有多少个,再将这两种事物的个数相乘就求出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了。)(4)这道题我可以用这三种方法来解答。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板书:方法、注意)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四、巩固运用,深化规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有

43、用,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跟我们衣食住行有关的题目想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信心?1、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种配菜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想法吗?2、再请同学们看屏幕,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想法吗?3、再请同学们看屏幕,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8条不同的路可走。如果老师把这道题改一下,你会做吗?你是怎么想的?4、老师还有一道思考题,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出示思考题)同学们可以写一写,看谁想出答案最多,排得最有序。5、今天有很多老师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听课,为了表示我们的热情和友好,我们可以怎么做?如果全班同学都和每一位老师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

44、次呢?你是怎么想的?五、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不仅仅学会了搭配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今后能运用这些方法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六、板书设计:配一配搭方法连一连配算一算的按顺序规注意律有条理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8页一第39页的“文具店”。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教学重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教学难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

45、橡皮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2)小组讨论算法。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方法一:0.2+0.2+0.2+0.2=0.8(元)方法二:0.2元=2角2X4=8(角)8角=0.8元方法三:几何图示法。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从中选优,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三、试一试:1、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2、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四、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独立解答,交流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第2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想一想:由0.01X10=0.1;0.01X100=1推想出0.01X1000=10五、全课小结。板书设计小数乘法0.2X4=0.8(元)答:买4块橡皮需要0.8元。方法一:0.2+0.2+0.2+0.2=0.8(元)方法二:0.2元=2角2X4=8(角)8角=0.8元方法三:几何图示法。分页代码第2课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页一第41页的“小数点搬家”。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情境,发祥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