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100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设计.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难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教学准备例题的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感谢本站会员红一时提供本教案教学内容:西师版六年级(上)教材1618页上“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圆,并说明理由。2、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并且等于半径的两倍;知

2、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能画出加圆的对称轴。3、能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4、了解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并能用圆的特征解释。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学生学法:自学法、观察法,探究法。教学具:圆片,三角板,PPT课件,圆规,尺子,白纸,剪刀,细线等。教学过程:一、再现场景,导入新课。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学生说)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课件),你发现了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图片。)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中都有圆。你能从这些物体中找到圆了吗?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意大利诗人但丁、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一)试一试1、同学们能用手中的材料试着画一个圆吗?2、交流反馈。3、既然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能画出圆,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一下,能发现那种方法适用性更广一些?从而引导出用圆规画圆。介绍圆规的组成部件。(二)说一说1、请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谁能把你的方法给老师和同学们说一下。2、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板画。适

4、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先将针尖和笔尖张开一定距离;然后将针尖固定在一个点上;最后使笔尖落在纸上,将圆规旋转一周,毛尖就画出了一个圆。)3、其它学生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方法在纸上自由画一个圆。(三)学一学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7页例2下面这部分内容自学一遍。把你新学到的知识勾画出来,并重点理解一下。最后在你刚才画的一个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收集信息为下面反馈做好准备。3、学生交流,边说边在自己画的圆中指出相应位置。教师适时追问,刚才针尖的位置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针尖与笔尖的距离是什么?它决定圆的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一个绳子系上一支粉笔头甩出不同大小的圆,加深学

5、生理解。当学生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不够规范时要用书上的规范用语,并通过重点词语理解概念。教师在追问及学生回答时适时板书。三、独立探究,获取新知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片独立探究。出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1将自己手中的圆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做好标识。(学生找圆心时若有困惑可适时引导:我发现有个同学真聪明,他将手中的圆对折几次后就很快地找到了圆心,学生们试试看。)2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3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条直径的长度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4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6、?若是,它有多少条对称轴?能画出其中的一条吗?目标出示后,学生一定要认真读,明确要求,然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调控时间。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板书。四、介绍圆的历史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一一同长就是指一一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现在,

7、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认识吗?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五、解释与应用1、基本练习(制成课件)2、解释现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

8、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一(课件展示)六、总结与反思1、请同学们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一下,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教师总结: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

9、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设计说明:“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

10、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由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1、拓展空间,强化操作,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刻感知圆的特征。2、运用课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3、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

11、让学生“寻找举例生活中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的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及问题的解决,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同

12、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找生活中的圆,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1、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播放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2、让学生拿出圆形卡片,摸一摸它的边,比较一下,圆与其它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从而认识圆是曲线图形)3、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圆?(学生自由回答)4、欣赏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出示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如石头落入水中形成的的美丽波纹、阳光下绽放的美丽花朵、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神奇的日晕现象

13、、远至土星四周美妙的光环)5导入新课: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从生活中导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学生通过“举例圆、比较圆、欣赏圆”,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圆的世界。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进行对折,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操作后集体汇报。)(1)折痕相交于一点一一圆心。将圆对折,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圆的圆心,字母。表示。(教师在黑

14、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请大家在你们的圆形纸上标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出来。(2)折痕有无数条一一直径。、让学生把其中的一条折痕用笔描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条线段、这样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径,并标出字母d)、请同学们也在你们的圆形纸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师:在画直径时应该注意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引导学生概括“直径”概念,强调“圆上、圆内、圆外”的区别)(3)认识半径。、教师在刚才的基础上画出一条“半径”。讲解: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是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课件出示,强调“任意一点”。、学生画半径,用字母表

15、示。(4)(课件出示)练习:判断下面的线段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为什么?2、探究圆的特征。(1)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圆的特征,填写“发现单”:关于半径,我们发现了:、关于直径,我们发现了:、我们还发现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分页代码(2)学生汇报交流。(3)结论:在同一圆内(或等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2倍,也就是“d=2或r=“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通过折、画、找、量等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索

16、、动手实践、积极合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探究圆的画法1、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什么办法画出圆呢?(用硬币,瓶盖,圆规等。)2、用圆规在一张纸的左边画一个小圆,在右边画一个大圆,并思考: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3、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让学生用圆规画圆,学会画圆的方法,深化对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并对圆的特征建立表象,形成空间印象。四、实际应用,深化认知1、我来填一填。(1)、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2)、从()到(

17、)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3)、通过()并且()都在()的线段叫做直径。(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5)、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1)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小。()(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3、我来试一试:你能用几种方法量出1元硬币的直径?4、说一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自行车的钢条相当于圆的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画演示)5、我来当小裁判员:六(1)儿童节六

18、年级要举行迎“六一”套圈比赛,参加的同学站成什么形状比赛才公平、省时?请根据你的创意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也有实效。五、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下面方面思考:这节课做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圆有哪些特征?怎么知道?等等。(生:)让学生从学习方法上,从知识技能上,从情感态度几方面进行总结,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

19、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附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1)学生动手计算。(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运用

20、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3.14X4=12.56(米)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12.563.14=4(米)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14X22=12.56(平方米)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r=12.56(2X3.14)=2(米)3.14X22=12.56(平方米)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14()2=28.26(平方米)3. 14X()2=12.56(平方米)28. 26-12.56=15.7(平方米)29. =5

21、(平方米)30. 14X5=15.7(平方米)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三、综合练习。1、判断对错,(1)圆的半径都相等。()(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2、只列式不计算。(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 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3) 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3、说一

22、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1) 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4、练习十七1一3,思考第4题。课后反思:更加系统地复习了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将常见的重难点题型再次理清解体思路。坚持每个单元的结束,让学生制作单元归纳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力。分页代码确定起跑线教学目标: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

23、点。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1、小组讨论:田径场40O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二、收集数据1、看课本75页了解40O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0(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三、分析数据学生对于

24、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四、得出结论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L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n)五、课外延伸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5

25、8页例4,练习十一第914题。教材简介:本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时要变除为乘,去乘除数的倒数。本课则是进一步丰富分数除法的内涵,扩展到分数除以分数,并由此统一分数除法的法则。教材意图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用一些直观的手段来验证此思路是正确的。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旨在探讨分数除法中的规律(当除数大于1、小于1或等于1时,商相应地小于、大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2、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除法统一的运算法则。3、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

26、自觉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承前启后。1、 口算。69(算完指名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2、 师:这两种除法的计算方法好象有一种共同点,大家看出来了吗?(学生交流)3、 师:对,都是化除为乘,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可如果是分数除以分数呢?(板书:分数除以分数)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迅速唤醒学生的旧知,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一种条件。】二、创设情境,推导算法。1、出示例4:量杯里有升果汁,茶杯的容量是升。这个量杯里的果汁能倒满几个茶杯?(投影或挂图出示)(1)指名列式:(2)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能

27、倒满几个茶杯?(学生发表意见)可能出现的意见:A、3杯。(=X=3)(板书)分页代码师:你是根据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来推算的吧,但我们还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分数除以分数。B、凭感觉好象是3杯。师:要是有量杯和茶杯就好了,倒一倒就可以知道结果。可现在没有,怎么办呢?能想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方法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第一感觉,是对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鼓励,但又不能只停留在猜测这一层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科学、合理。】(3)学生讨论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A、化成整数计算。升=900毫升升=300毫升900毫升300毫升=3,所以,=

28、3B、利用分数单位。里有9个,里有3个,9个是3个的3倍,所以,=3C、画图说明。【设计意图: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既可以用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得出结论。我们确信学生有这种能力。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时可以及时地根据他们的讨论情况相机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与充分的褒奖。以此来强化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动机。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信心无疑会得到增强,并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观察比较一一提出猜测一一探索验证一一解决问题”这一学习策略。】(4)总结计算方法。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好的解决方法,结果真的是3

29、杯。看来,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以前分数除以整数或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来计算。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5)深化方法,加强理解。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计算方法是否有一定联系呢?生发表意见。师:那我们能否把这三种计算方法归纳在一起呢?谁来试试看?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板书)(总结时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除数不包括0)生齐读算法一遍。【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将一个知识寓于完整的系统之中时,更易于学习者去理解记忆

30、、去把握运用。因此,及时地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越是简洁的东西,越是具有普遍适应性。】分页代码三、练习巩固,掌握算法。完成第58页练一练1、2两题。四、总结提升,探索规律。1、 出示练习十一第11题。先计算,再分别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OL引导学生根据除数的情况分类,并总结出规律: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当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设计意图:此内容的安排,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方法运用这一层次,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宏观视野,在熟练运用

31、计算方法时,还应注意到结果的变化是有缘由的,也就是一种更高的系统化。】2、 完成练习H第12题。在。里填上“”“V”“=”。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辨析除法与乘法的不同。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部分)和第13题。六、总结全课。(略)附:板书设计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分数除以分数6=3(个)9教学目标:1、正确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32、: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二、新授1、教学例3(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0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分页

33、代码第一种:140012%=168(册)1400+168=1568(册)第二种:1400(1+12%)=1400X112%=168(册)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三、练习1、补充练习(1)出示练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0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机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2)分析理解: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

34、个数,可以怎样解?(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课后反思: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负数的初步认识泸县实验学校詹彬【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23T2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教学目标】1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

35、数使用带来的方便。2 .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O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学难点】理解O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游戏: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们说出一句和它意思相反的话。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哈尔滨零下6摄氏度至3摄氏度。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思考后反馈,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2)巩固练习。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

36、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完成第123页下图的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2 .自主学习例2。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一一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课本第124页上图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课件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课本第124页上图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

37、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分页代码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2)巩固练习:课本第124页试一试。教师巡视,集体订正。3 .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

38、(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学生交流、讨论。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O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OC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

39、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T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不写吗?为什么?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1.课堂活动:1、2题。读一读,议一议。学生齐读,巩固负数的读法。根据题中的信息,说一说三个班的答题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理由。2.练习二十五:1、3题。独立练习,反馈交流。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负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建立表面积概念。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3、运用

40、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2、公式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X宽,长X高,宽X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教学研究过程: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2、生: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

41、2条棱都相等)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怎样求表面积?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生摸一摸,说一说。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小组内

42、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师在小组间巡视)2、生交流汇报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3、交流比较各种求法,继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汉字与字母公式表示)长方体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92S=2(abahbh)4、课件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研究过程。5、生总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含字母)正方体表面积=棱长X棱长X6S=6a2四、基本反馈练习1、计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积师: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长为IOem,宽为7cm,高为3cm,请你计算这个盒的表面积。生试做,并指生上台板演2、课件出示(三个立体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43、3、生在实物投影仪前讲解交流。五、解释应用(课件出示题目)分页代码1、一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a、生交流思路b、列式。2、一正方体无盖木箱,棱长5分米,这一箱子的表面积是多少?a、生试做b、交流思路3、一间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门窗面积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顶面,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a、小组内交流思路b、全班交流解题策略c、生计算3、谈收获或体会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交流,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反思: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

44、,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深刻建立表面积

45、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框架四:巩固练习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框架五:解释应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46、,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