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106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5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102103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小明搬新家了,家里需要一张新书桌,妈妈让小明自己到商店挑选,但是要记录下所选书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接到任务后,小明邀请好朋友晓红一起来到商店。我们看一看他们所选

2、的书桌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评析:开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新知探索:1、认识整数部分是。的小数。从长5分米,宽4分米这两个信息中你们了解到什么?妈妈的要求是用“米”作单位,5分米、4分米究竟是多少米呢?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想一想。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分数5/10米表示。(评析: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信息,学习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又巧妙实现了

3、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移。)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的长度,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5/10米表示。除了用5/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0.5米来表示。请学生仔细看,05米是怎样写的?读作:零点五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课件演示同上)7分米呢?学生回答后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填完后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填?学生汇报:课件演示1分米3分米7分米9分米1/10米3/10米7/10米9/10米0.1米0.3米0.7米0.9米仔细观察:你发现分数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什么?零点几就表示什么?动手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2/10,再用小数表示出来。再用

4、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0.6。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际。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小结:小数是在人们实际测量和计算的需要中产生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课件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评析:教师适时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O的小数。小明和晓红选完书桌后又在商店里转了转,看到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圆珠笔和笔记本各是多少元吗?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5、。1元2角还可以写成1.2元读作:一点二3元5角还可以写成3.5元读作:三点五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观察小数:这些小数有什么特点?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O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今天学的0.5、0.4、L2和3.5都是小数。任意写出几个小数,在小组中读一读。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整数部分是几?分数部分是几?(评析: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探索性学习是当前数学教师所探索的问题。本段教学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展示,学生充分运用

6、自主探究一一动手实践一一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的交流与教师的适时引导交相辉映,将探究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三、应用反思:1、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还看到很多食品。(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二题。)你能用“元”作单位表示出这些食品的价格吗?2、他们还看到有的商品是这样表示价格的。(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四题。)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3、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不仅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桌,而且还学会了一个数学知识,你们学会了吗?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评析:练习的设计始终使学生处在生活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

7、活的密切联系。)四、课后延伸:小数在我们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本节课教师从课一开始就创设“小明、晓红逛商店”这一生活情境,而且这一情境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投入新课的

8、学习中。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3、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在充分发掘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念。总之,本课教学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

9、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交流、探究中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Copyright?2006-2022新教案网版权所有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下)第44一46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1千米=IoOo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活动: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走200米,看用多长时

10、间。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O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1、生活中的千米(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KM)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2)播放相片

11、:这是曹老师在从无锡到宜兴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指路标志:(距宜兴?千米)限速标志: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地图:(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2、教学1千米与100O米: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1)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板书:走200步的路约

12、是100米(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板书:1千米100o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1千米=100O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生读)(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O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3、感知、体会1

13、千米(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6)引

14、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8)森林公园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4千米二()米3000米=()米9千米二()米6000米=()米(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3)咱们中国的铁路也很发达,估计铁路的长度:(想想做做6)(6631157

15、)(组内交流估计方法与结果)(4)三()班千米录四、总结全课: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KM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2628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戴老师是坐汽车到(你们)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

16、车、摩托车、自行车)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1 .分类、感知(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4)交流。(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

17、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2 .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3)(放课件)生做动作。3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

18、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三、研究平移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一个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它向哪个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多少?这些我们是怎么来看的呢?(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感知平移的特征(1)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带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热带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7格一一,那么这条热带鱼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热带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2)我

19、们先来数一数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热带鱼的鳍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热带鱼的尾巴又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你在你的纸上数一数吧。(拿出“填一填”那张纸)这个点呢?这个点呢?(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我们再任意找一个点来数数吧,(就找这个点吧)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哦!热带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右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了7格。(4)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以下,我们把热带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热带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

20、跟着热带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1格,热带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右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热带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右平移了7格)想通了吗?刚才判断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小房子平移图下面还有一座小房子,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你准备怎么看呢?请你自己先在纸上数一数,填一填吧。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大家看了小房子的屋顶

21、、屋檐、一-都向左平移了6格,我们就可以说小房子向左平移了6格。(2)火箭平移图火箭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请你自己数一数,填一填吧。你是怎么数的?你就数了这1个点吗?怎么数了一个点向上平移了5格,你就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5格呢?(多问几位学生)哦,大家发现要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当然,有的同学抓住一条线或一个部分来看也是可以的。(3)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还想来看吗?拿出“练一练”那张纸,上面还有一些图形也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二)画平移后的图形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

22、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1.试画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1)(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请在你的纸上指一指。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师巡视)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2)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O(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画法,这里就不介绍了。2 .请你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23、请你先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再动手。(生画,师巡视、指导)3 .组图今天戴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非常高兴,想送给你们每人一幅画留个纪念,不过这幅画是个半成品,需要你们动动脑,动动手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愿意试一试吗?请你按照图形下的要求画出每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就能知道是什么了,赶快动手吧!生独立完成。展示作品:一帆风顺。分页代码四、全课小结1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 .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点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二是研究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一开始,戴老师就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火车、缆车、观光电

24、梯、电扇、直升飞机、钟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进行分类,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时,学生的视角就较为广阔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格子来知道平移的距离。戴老师在这节课中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有的说是四格,有的说是七格,戴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谁说的是正确的,而是引导学生一起观察热带鱼的嘴巴、尾巴等每一部分向右平移了几格。当学生在数后发现热带鱼的每一部分都向右平移了7格时,戴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让

25、学生闭着眼睛,一起来想象热带鱼游动的情景,如果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一格,那么热带鱼的整个身体也就跟着向右平移了一格;如果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一格,那么热带鱼的整个身体又跟着向右平移了一格,这样学生在想象着热带鱼游动的情景时,初步感悟到部分的移动能带动整体的移动,接下来再让学生想一想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也就比较容易了。当学生再数一数小房子、火箭平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地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戴老师紧紧抓住了从部分到整体,又从整体到部分的这条主线。如果说开始教学热带鱼只是让学生对部分移动能带动整体的移动有所感悟,接下来小

26、房子、火箭图的教学,就让学生认识一步一步走向深刻。在教学画平移后的图形时,戴老师则采用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最后形成共识的方法,整堂课层次清楚,步步紧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47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 .知道1吨=100O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3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4 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5 过想象

27、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估计教师的体重。学生自由估计教师的体重。教师提问:你在估计老师体重的时候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2 .引入“吨”。教师出示几种比较重的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能估计下面几种动物的体重吗?学生估计后,教师出示它们的体重,提问:如果这几种动物的体重也用“千克”作单位,会怎么样?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月.O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

28、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3 、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1 .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学生分组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小组内交流感受。班级内汇报。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教师指出: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Iooo千克)学生读,教师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想象:如果把1吨重的大米装成一大袋,这一袋你能搬得动吗?2 .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计算: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全班学生的总体重有没有1吨?指出: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33个同学

29、起立,学生观察、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3 .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1)出示图片(教材第48页第2题),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2)出示几种常见的物品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件,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总重量才够1吨。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1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吗?在哪里见过?2 .说说下面图中的牌子表示什么意思?3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教材第49页第5题)4 .小明的数学日记中使用的单位准确吗?请帮他改正。指名读,改正用错了的单位。指出: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

30、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经常观察生活,有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把收获写道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小组内交流。认识分数(分一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六册第56页。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课前准备:苹果、水果刀、学生练习纸、彩色笔。教学过程个人调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用拍手的形式回答老师的问题。答案是几,就拍几下。1、出示实物(苹果)问: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2、如果老师手

31、里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3、如果老师手里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无法用拍手表示,可能会有学生说用“半个”)(1)师:拍手无法表示“半个”,你能用其他什么方式来表示半个苹果吗?请发挥你的想像,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2)请全班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再请4个同学上台用自己的方式画或写表示“一半”的符号。(3)根据学生画、写的情况,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1、 认识。(1) 用计算机演示:平均分月饼,让学生观察分的过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也

32、就是半个月饼,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同时贴半个月饼图。师:刚才老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2块,其中的1块,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生:不能(或能说出有表示)。师:这半块月饼用分数表示。(边说“一半可以用表示“边板书:)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位新朋友“分数”揭示课题:认识分数(2) 指导读写。(3) 加深对的认识。 师:(操作)把一个大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妈妈吃,一份老师吃。老师吃的这一份也就是这个苹果。 折一折: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突出平均分,正确判断。(4) 巩固练习:数学书第56页:涂一涂。分别涂出它们(图形)的。(让学生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月饼,半

33、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2、 认识。(1) 师:如果我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指名回答。(电脑演示或实物演示。)(2) 每块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一,用分数怎么表示呢?(3) 独立思考,尝试读写。(指名上台板书,全班读一读。)三、操作练习,加深认识,巩固提高。(4) 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平均分成4份,再涂上颜色表示这张纸的。(5) 拿出2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各折出它的和。(6)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你能折出它的吗?(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平均折成三份,其中的每份就是这张纸的)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

34、理解的?有何收获?有何感想?提示:(分数)怎样分呢?(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份之一)。教学意图:“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而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基础知识,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本节课“分一分(一)”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喜爱的拍手游戏人手,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小朋友,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想办

35、法来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人“一半可以用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先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平均分月饼。让学生通过观察平均分的过程。先认识分数,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练习的中,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所表示的具体意义。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并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折纸操作和判断题的练习,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份之一。从而,激

36、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P7174。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裁判奖牌等;(生)自己喜欢的图案、数学书。教学过程:活动一:看懂统计图同学们,以前玩过投篮游戏吗?你的水平怎么样啊?(投得多的哟,真不错;是个投篮小高手;投得少的不要紧的,多多练习就会越投越准的;投篮是要讲究技巧的。)(显)欣欣小学三班的同学选出全班的投篮高手分成两组举行了两场投篮比赛,还把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任选其中的

37、一组来观察吧,说说从中你看懂了什么?活动二:奖牌给哪组欣欣小学三(2)班的同学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当裁判,帮他们评一评每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贴:课题)你们能不能做个公平、公正的小裁判啊?当好小裁判可要听清两点要求:(1)同桌合作从中任选一场来评;(2)评的时候看谁观察得仔细,办法想得好,理由说得充分。我们还要给优秀裁判员发奖牌。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反馈:哪一桌小裁判评的是第一场的?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小结:评出冠军组是第一小组。反馈:哪一桌小裁判评的是第二场的?相机点拨:两组的人数不等是这一场的特殊情况,那我们还以总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公不公平?那怎么样评判才公平呢?请同学们大胆地发表意

38、见(显: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出:像刚才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小组里每人投中的个数先合起来再平均分给每个人,最后看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来。有会算的吗?会的在草稿本上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打开书看71页,看懂算式意思的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怎么算?(师板书)相机点拨:括号里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所以,列综合算式时小括号不能丢掉。除以几表示什么意思?得到的是什么?平均每人投中几个也就是这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小组投中的平均数。另一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也就是几个?小结:我们用计算和移动的方法都得出了平均数,又根据平均数的多少公正地评出了第二

39、场的冠军是第二组。活动三:练一练我们班有同学以前参加过文艺比赛吗?那你们知道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显)老师这儿有一张小选手参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你能先估一估他们三位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吗?你是怎么估出来的,跟同桌交流一下。估得到底准不准确,请你算一算,填在书上73页的第1题。集体订正。活动四:说一说1、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老师就收集到一条:(显)我从校医那儿了解了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还知道了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1厘米。那是不是说每个同学的身高都正好是131厘米啊?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呢?你们知道这个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的吗?指出:有

40、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显)老师还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全广西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由此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超过了全区的平均水平。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全课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写一篇数学日记,下节数学课上我们再好好交流。教学反思: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

41、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

42、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铺地面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

43、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挂图、格子图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二)玩中学1 .估一估。教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2 .填一填。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

44、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3 .想一想。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4 .认一认。(1) 教师出示挂图,学生认真观察。(2) 介绍面积单位公顷,使学生了解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3) 推算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4)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大家都能感觉到1公顷的确很大。但它并不是最大的。以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来说,它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那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

45、学生合作探究,体会1平方千米=100公顷。(三)学中做1.完成完页“练一练”第1题。2 .填空。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7平方米=()平方分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2平方千米=()公顷4公顷=()平方米3 .完成51页“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把面积换算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体会到面积换算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4 .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 .完成51页“练一练”第3题。6 .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o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四)做中得1 .综合练习。(1) 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它的面积

46、是18公顷,长是600米,宽是多少米?(2)小芳绕着一块正方形的土地走了4圈,一共是160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3) 一个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 .实践应用。放学后,小红做完作业就下楼去玩。她看见邻居王爷爷正在浇花。小红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她主动上前支帮忙。她一边浇花一边问王爷爷,这块花园有多大?王爷爷把数据说给她。回到家之后,小红画了一个图。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个花园有多大吗?作业设计1 .小黑板的作业。2 .“口算”书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板书设计铺地面摆一摆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2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下面两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同学们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