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教学设计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点的移动》教学设计二.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内容: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61页例5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比较大小0.750O0.752.84O2.8402.541O24.512、观察每组题,看你发现了什么?前两小题一类一一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观察第三组数,看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大小就不同后)给出254.L你还会比较大小嘛?二、新投1、导入新课看来小数点不同,小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2教学例5出示例5图师: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妖魔无数,每次都是火眼金精的孙悟空降妖除魔,这不今天又遇到妖怪了(大屏幕出示图)(给点时间看图)唉,通过看图,你知道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多长吗?0.009米=9毫米 你知道0.009米是多长吗? 你知道9毫米有多长吗?(用手势、用尺比划)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对了,只见悟空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09米=90毫米 这个数有什么变化?(手势
3、)(用红笔添写0) 那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 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原来的10倍,对吧? 它有多长你们知道吗?(用手势、用尺比划)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900毫米 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手势)(用红笔添写0) 谁知道0.9米是多长? 它有多长呢?老师这有尺谁来找找。分页代码900亳米里有多少个9亳米?那这个时候金箍棒是原来的多少?还是打不到妖怪,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大了。9米=9000毫米它发生什么变化?9米多长?想一想,9000毫米有多长?现在这个金箍棒和原来比较呢?整体观察金箍棒
4、一直在发生变化(带单位读数)仔细观察,这些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小数点移动。从上往下观察引导学生式比较好,下面我们看0.009小数点移动一位得到0.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手势)谁能把你刚才的发现完整的说一遍?小数点继续向右移动,你又发现什么了?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和你的小组同学说说。这回,谁能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完整的说一遍?(大屏幕出示规律)自由读一读。大家想一想,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刚才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I观察的,那这样观察t,你又发现什么了?变小,小数点向左移动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9
5、缩小10倍得到0.9,0.9是原数的多少?谁完整的把你发现的规律说一说?小数点继续向左移动,谁来说(大屏幕出示规律)读读说的不错,谁能把刚才咱们发现的两个规律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三、练习同学们说的可真好,那老师再考考你们,好吗?1、书66页12题2、书65页8题3、书65页9题四、小结今天我们与淘气的小数点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谢谢大家!学习内容:教科书94页例题及95、96页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2题。学习目标:1 .能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 .知道折线统计图
6、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难点: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学习过程:一、知识连接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二、自我探索1、预习课本94页例题,完成下列问题。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温度?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折线图和统计表比,哪个能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2、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如何制折线统计图?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找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探究提升你能从例题的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
7、些信息?有何感想?四、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和强调的地方1、折线统计图是由线段将一些点顺次连接构成的。2、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五、巩固练习教材第95页“试一试”图。1、表中列举了哪些数据?2、制作折线统计图:描点一一连线一一注上数据。3、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六、达标检测教材第95-96页“想想做做”12题第1题:小红每分钟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第2题:(1)在书本中完成统计图制作。(2)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结:这节课我学会了教学内容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
8、交换律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L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40+56=96(千米)56+40=96
9、(千米)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三)自学检测1、填空387+425= () + 387300+600= () + ()甲数+乙数二()+ ()2、连线566850+BB+5068+56525+ () =137+ 525()+65= () +35偶数+ ()=奇数+ ()二、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
10、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WWw.xxjxSJ.CN和结合律?(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三、达标训练1、填空题。(1) 360+482=()+360128+275=125+()(2) ()+78=78+149133+()=125+1332、连线。38+17547BB+471
11、75+38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89+91+11268+147+32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四、堂清检测(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1) 450+320=()+45065+95=95+()(2) ()+100=100+150250+()=125+()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1) 84+C=B+84(2) 10+20+30+40=10+(20+30)+403、简便计算。81+78+19679+132+121(二)堂清反馈:作业布置教材P30页习题。小学教学设计网板
12、书设计加法交换律40+56=96(千米)56+40=96(千米)a+b=b+a教学内容四(下)20-21页敲敲打打,编编唱唱和你知道吗教材简析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这个为目标,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深入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设计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所以在教学这节活动课时,我
13、们充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升与毫升”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敲敲听听,发现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再让学生量量填填,测试、调整发出的音,制成“杯琴”,然后让学生敲出乐曲并唱一唱,让他们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体验,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的制作杯琴,并能演奏简单的乐曲.,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2 .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教学重点制作杯琴,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教学准备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的玻璃杯7个教学过程一、音乐欣赏,引入新课1 .视
14、频播放教师事先录制的乐曲(用“杯琴”敲出的音乐),让学生利用己有的乐理知识,猜测一下是什么乐器奏出的声音。2 .在学生猜测答案不一的情况下,教师宣布答案,学生惊讶不己。3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谈话:教师刚刚学了一招,你们想看看我的表演吗?教师弹奏,学生听。谈话: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学生可能问到用的杯子是相同的吗?各装入多少水才发出这样的声音。4 .谈话: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尝试着制作这样声音动听的“杯琴”呢?设计说明:课前,让学生猜测出是什么乐器,学生兴趣很高,当老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所谓的“杯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外,教师的表演使这种气氛达到高潮,引发
15、学生思考,充分这为后面杯琴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二、实验操作,体验“琴声”1 .不同质地不同的杯子提出要求:先拿出质地不同的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发出的音是否相同。学生小组活动引导小结:不同质地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水,发出的音不同。2 .质地相同的杯子等量的水提出要求:再拿出质地相同,大小相同的7个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声音是否相同。学生活动引导小结:相同质地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水,发出的声音相同。3 .质地相同的杯子不等量的水在这7个杯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敲一敲,你们会发现什么?学生活动引导小结:会发现杯子里水越多,音越高4 .提
16、问: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学习“你知道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5 .二次合作,量量填填。提出要求:给杯编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音阶(高或低)doremiFasoLaci学生动手操作:边敲边量,杯子里水的多少与音量高低有什么关系?把水的毫升数记录下来。分页代码谈话:水是多少毫升的杯子,敲出来的声音比较像我们音乐中的DO?你们往1号杯里倒水敲一敲,听一听,等把声音调整好以后,再倒出水量一量有多少毫升,量过以后再倒入杯中。谈话:再在2号杯里加水,敲出声音RE,量量2号杯加水多少毫升。照这样依次做下去,请同学们观察并且讨论,相邻的两个杯子中的水相差多少亳升,它们的音比较准确动听和谐。提出要求:你
17、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理,下面就小组制作杯琴。各小组完成后,选派代表展示.。教师弹奏音1,2,3,4,5,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高低加水或减水。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直到把音调好.制作成功,分组演奏后集体合奏小星星。教师敲击杯琴,学生合唱。指定几人轮流敲击杯琴,学生合唱。总结:我们把这些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设计说明:敲敲听听”环节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子倒入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的音也不同。还知道杯中放的水少,敲出的声音高,杯中的水多,敲出的声音低。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调整容器里盛放
18、的水的多少,使敲击发出的音不同。学生初步掌握了“杯琴”的制作方法,并且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来演奏,学生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并且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极点。四、.编编唱唱,奏响欢歌才艺大比拼。赛前布置,说明比赛规则。小组排练。评选最佳才艺组,颁发奖状。编编唱唱”环节让学生现在不同的杯子倒入水,通过敲击了解发出音的高低,再通过调整,制成一个“杯琴”;先分组让学生试敲,再组织敲得好的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发表意见,评出最佳,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五、知识大储备提问:上完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同样发声原理的乐器结束语学生说说各自的见解学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装了多少水就发出
19、什么样的声音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学生活动,发现水越多,音就越高.学生将本小组的作品展示每个小组把本组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让学生说这节课所学内容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体验美感受.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刚才的一次实验,学生不能把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联系起来,他们的发现只是表面的,粗浅的.所以安排第二次操作.让学生在数学课上适当的玩,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自编乐曲,体验快乐1 .尝试敲出简单的乐曲。2 .小组里一起唱一唱。3 .小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合作小组。结束语.学生说说各自的见解学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装了多少水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学
20、生活动,发现水越少,音就越高.学生将本小组的作品展示每个小组把本组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让学生说这节课所学内容播放排箫和编钟的影像资料。解释基本原理。资料链接杯琴是通过在杯子中放入一些水来决定发出的声音的。放入的水越多,发出的音就越低。相反,水越少,音就越高。做杯琴,需要八个一样的杯子,把它们排成一字形。在放杯子时,一定要保持杯子与杯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发出的声音才不会被另一个杯子而吸收。最左边的是一个满水杯子,它是基音Do,依次向左边减水,音阶应该为Do,Re,Me,Fa,Sol,La,Seo刚开始音肯定不准,这样就要调整另外七个杯子中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滴管来做加水和减水的工作。慢慢的调整好水
21、的高低音后,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就可以演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了。如果你没有7个同样的杯子,也没关系,只要用滴管少量调整。不过,不一样的杯子就不能再按照前面杯子的规律来放水了。教师弹奏音1、2、3、4、5、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高低加水或减水。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直到把音调好。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2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
22、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教学过程:一、拟定自学提纲自主预习1.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2. 出示学习目
23、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3.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4.
24、 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4.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1 .小组交流: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 .班内汇报: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课堂生成预设:(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干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
25、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110-90)21102-902=20X2=220-180=40(千米)=40(千米)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预设:两个数的
26、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5)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举例验证:(12512)8=1258128(40-4)25=4025-425(8+16)X125=8X125+16X125(80-8)X125=80X125-8X125(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你会
27、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用字母表示:(ab)?c=a?cb?c)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 .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课堂预设: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2 .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课堂预设:举例验证:(23+5)4=243454(1000+1
28、00+10)3=10003+1003+103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3 .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课堂预设: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
29、下自己?分页代码1 .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1) 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2) 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80+70)5(8070)5=8070705=805+7052 .议一议(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4)同桌互改(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3 .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课堂预设:预设一
30、: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预设二:我又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一一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一举例验证一一得出结论。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五、当堂训练1 .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2 .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设计乘法的分配律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11090)2=1102+902(110-90)2=1102-902验证:(125+12)8=1258+128(40-4)X25=40X25-4X25(8+1
31、6)125=8125+16125(80-8)125=80X125-8X125结论:用字母表示:(ab)?c=a?cb?c)(2+3+5)4=24+34+54(1000+100+10)3=100031003103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使用说明:1 .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相遇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
32、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125+12)8=125X8+12X8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我要
33、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3)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己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
34、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1)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出示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个算式(意图是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写完之后再板书几个同学所写的算式并选取期中一个同学的算式让他说说算式的左边为什么等于右边(110+90)2=110X2+902);而且我还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意图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反复去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刚才的
35、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原以为这样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事与愿违,在要同学们独立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时,发现有小部分同学并不会写,所以本堂课后面部分上得就不怎么顺畅了。课后向老师请教得知,原来我的教学程序上出现问题了一一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2)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3)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
36、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2 .使用建议:(1)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在练习时采用小组活动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3)订正汇报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3 .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课堂更加实用高效?如何解决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漏乘”问题?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869页图案欣赏和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数学综
37、合实践活动,是在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利用平面图形进行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达到欣赏、设计美丽图案的目的,也就是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学目标1.充分创设创作情境,让学生观察美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运用。4 .在系列的观察、交流、操作、展示、评比等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作图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5 .在创作情境中,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数学方法的价值。重点难点观察美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美,自己按要求创造美丽的图案。教学
38、准备教师:准备课本上的图案。学生:收集美丽的图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美图欣赏二、自主探究,实践感悟指导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知道欣赏图案不仅要感受到图案本身的美,而且要感受到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从而产生自主设计图案的欲望。通过教师示范,分组交流,独立制作,使每个学生都经历设计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制作图案。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自己设计图案,可以进一步掌握设计图案的技巧,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增强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1.欣赏美演示一组由一些生活中的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新的美丽的图案:如脸谱、剪纸、建筑等。设问:这些图案有什么特征,分别是由哪几个
39、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形成的?2 .归纳:蝴蝶图案是对称的;小鱼图案是单个图旋转得到的;花图既有图案的平移,又有图案的旋转。3 .小结:由此可见,运用数学知识也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生活中处处渗透着数学美。板书:图案的欣赏和设计1 .图案平移的设计引导看课本68页中的要求。教师示范按要求进行一次平移。指导操作:(取出方格纸,照书上的样子画好)。提示:连续操作中,每次平移的格数相同。组织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 .图案(二)(三)的设计组织分小组交流讨论。同小组的同学讨论如何操作。用学具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操作。分页代码学生独立完成图(二)和图(三)的设计。3 .图案的展示组织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平移
40、或旋转得到的。在班内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共同欣赏、评议。4 .创造图案设问:选什么图形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组织分小组交流讨论。小组内分工合作,设计美丽的图案,教师巡视,指导,参与活动。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设问:每组的图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对称或平移)而形成的。评比作品: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1 .各自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每个蝴蝶的图案是对称的,后面4个蝴蝶图是第一个蝴蝶图连续平移得到的;左下方小鱼图是单个图案外面的两条小鱼及里面的一棵水草,旋转后得到的;左下方的图案也可以看成把单个图案(整个图案的四分之一)旋转后得到的。2 .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说说
41、它是怎样形成的。1、独立审题,观察操作,按要求完成图案(一)的设计平移操作。2、学生根据知道的信息说一说用学具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操作过程。完成图(二)三角形的平移操作和图(三)的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旋转图。3 .个别交流,集体欣赏、评议。4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设计美丽的图案。各组展示,交流创作过程。自评,组评,集体评。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具体操作就相当困难,学生有的连数格子也数不清,操作的难度比较大。三、全课小结内化知识总结反思回顾,进一步强化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独立交流。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
42、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字母表示数”属于代数初步知识,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程,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的前提条件。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数量的活动中实现的。教材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和公式,这样既简洁明了,又抽象概括。教材中三个不同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儿歌情境直接用字母表示一个变化的数;年龄情境和摆小棒情境不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个变化的量,同时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三个情境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
43、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练习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建立含有字母式子的必要性,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建立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学情分析: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用字母代表一些事物,另外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曾见到过用字母表示数的情境,但这些都是比较形象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2 .过程与方法:在概括生活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时产生符号化的需要,在活动和探索中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从而提高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
44、能力,并逐步建立符号感。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发现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的简洁之美。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有意识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入师: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无尾巴。能猜出是什么小动物吗?(青蛙)二、自主探究1、数青蛙感知用字母表示数(出示一个池塘的青蛙图片)师:看着这可爱的青蛙,老师想起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我们先来念前半句,来点节奏一一出示:画面师: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一一生:三只青蛙三张嘴(让学生自己读这首儿歌,直到学生停下来。)师:怎么不读了?照这样下去
45、,能读得完吗?是啊,这样下去肯定读不完,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呢?生:几只青蛙几张嘴;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师:同学们都是用文字表述的。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呢?生:n只青蛙n张嘴。师:这句话能不能代替这首儿歌呢?如果n是3,()只青蛙()张嘴;如果n是8,()只青蛙()张嘴;如果n是10,()只青蛙()张嘴;如果n是IO0,()只青蛙()张嘴;师:这里的n还可以表示那些数?生:可以表示1、2、3、4、5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师:n的威力可真大,能表示这么多不同的数!可以换个字母说一说吗?生:a只青蛙a张嘴师:可以说:“a只青蛙b张嘴”吗?为什么?(青蛙只数与嘴的只数相同,用同一个字母就能表示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师:我们用“n只青蛙n张嘴”一句话就概括了这首说不完的儿歌,既然用字母表示数这么简明、方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2、猜年龄感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想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年龄吗?猜一猜。生猜老师年龄师:到底我多大了,不能直接告诉你(指名问一生)你多大了?师:老师的年龄比你大20岁(此处可根据学生年龄自行设定),现在你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用式子怎么表示?板书算师: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当这位同学1岁的时候,老师几岁?当他25岁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师几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