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109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目的:诵读,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重点: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

2、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教学安排:一课时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一一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出居、饮酒。“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

3、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1 .既自以心为形役2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3 .农人告余以春及4 .复驾言兮焉求5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 .乐夫天命复奚疑(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解释下列句中

4、加横线的词1、审容膝之易安2、策扶老以流憩3、悦亲戚之情话4、聊乘化以归尽三、研习课文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一)、读解课文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明确:1 .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2 .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3 .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世与愿违一一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

5、兮焉求;岁暮年衰一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一一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一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二)讨论。I、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一一悦亲戚之

6、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一一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一一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一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四、总结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五、布置作业(一)作文训练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要求:1 .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2 .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二)、以我眼中的

7、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板书设计:自责鄙弃官场自悔蔑视权贵辞官向往田园自醒淡泊明志隐居闲适自在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教学步骤一读一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二读一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三读一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四读一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五读一

8、熟读成诵,琅琅上口。(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

9、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翩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

10、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指出三点理由: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己,不会强迫自己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己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

11、“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己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三、理清层次。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己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

12、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

13、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一

14、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

15、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

16、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

17、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土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四、注意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一描绘一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一庭院一郊野”四个小层次。思考题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

18、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

19、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

20、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教学目的:诵读,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教学重点: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教学方法:

21、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一一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2、辞官原因有四:(1)然有归欤之情;(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3、

22、文章结构:(一)弃官归家之因:(1)田园将芜(2)心为形役(二)归家情景:(1)归心似箭(旅程)(2)入家欢娱(亲情)(3)日常生活(闲适)(三)生活情况:(1)农家乐、自然美(2)别世俗、离官场(四)反思总结:(1)摒弃物质享受(2)向往精神自由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一一自安自乐一一乐天安命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6、文言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二、全体诵读课文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23、)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慕。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

24、句)(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奚惆怅而独悲?而, 觉今是而昨非。而, 舟遥遥以轻飓,以, 风飘飘而吹衣,而, 问征夫以前路,以, 引壶觞以自酌,以, 眄庭柯以怡颜,以, 倚南窗

25、以寄傲,以, 园日涉以成趣,以, 门虽设而常关,而, 策扶老以流憩,以, 时矫首而遐观,而, 云无心以出岫,以, 鸟倦飞而知还,而, 景翳翳以将入,以, 抚孤松而盘桓,而, 请息交以绝游,以, 世与我而相违,而, 乐琴书以消忧,以,农人告余以春及,以,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修饰,不译 表修饰,不译。介词,表凭借,拿。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表转折,不译。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

26、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或植杖而耘籽。而,连词,表承接,不译。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

27、随笔。教学目标: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隐的看法。教学过程: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1 .自通文意了解作家作品一一熟读成诵一一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

28、格思想。2 .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1)文章的抒情手法(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3 .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1.巧用动词抒怀。4 .写景状物抒情5 .直抒胸臆咏叹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1 .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2 .文中句式对仗工整。3 .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29、。4 .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拓展探究1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2 .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辞的体裁常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背诵全文;了解本文创

30、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情景关系,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5、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重要词句。通过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对话作者1、导入: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

31、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2、回顾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一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滑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二、对话文体1、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

32、语气助词;辞,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抒情。2、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飕,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3、播放多媒体朗读,感悟文体特点。4、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

33、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邂,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

34、得“气满声高”。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5、自由朗读感悟。6、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三、对话文本1、研读序文齐读序文。小组合作互译序文,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疑,教师点评并补充。归纳序文内容: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2、研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小组讨论归纳第一段内容:

35、归隐之因、归途之乐。3、研读二、三段。自由读第二、三段,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小组讨论归纳第二、三段的内容:抵家之乐、居家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4、研读第四段。自由读第四段,小组探究互译,针对难点字词句随机提问。归纳本段内容:乐天安命。5、全文小结: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四、对话生生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归家图、居家图、田园图。2、任务分配:第一幅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第一组)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

36、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第二、三组)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第三幅图景(第三、四段),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组)3、归家图探究要点。问题:这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舟遥遥以轻邂,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图景:远离官场、如释重负;昼夜兼程、归心似箭。情感:辞官后的轻松,归家的急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技巧:寓情于景。4、居家图探究要点。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示范:我会选择“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样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个和乐温馨,

37、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画面;它不仅写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热情,主仆同心,长幼一致的和谐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虽只字是谁准备的酒,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妻子看似没出场,但她比谁都盛情,满满的酒杯里盛着的不仅有美酒,更有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每个小组选择两句诗探究并行诸文字,小组长汇报。师生一起小结。图景: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时而倚窗,时而流憩,白云出岫,飞鸟归林。情感:居家享天伦,游园觉自由。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5、田园图探究要点。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这幅图景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分小组讨论后用文字将讨论结果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报。师生共同小结。图景

38、: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和出游的田园。感情:悠游自在、恬淡安乐。技巧: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五、对话师生1、探究景中情:魏晋时期的农耕生活真的如同陶渊明笔下所写的那么美好吗?这么写有何深意?明确:小序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见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文章中写的那么美好。诗词补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一归园出居(其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一一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一一有会而作诗人归隐后躬耕田园,劳作不可谓不辛苦,生活不可闻不艰难。披星戴月,

39、却时常忍饥挨饿,可见生活并不如所写那么美好。前人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飕”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题目“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归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唤“归去来兮”可以看出是虚写,是想象之景。小结:人未归,情先有,诗人有意将田园生活美化,诗意化,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

40、的喜爱之情。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一一生活困苦、人生短暂。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一-杂诗(其五)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

41、、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这是理想破灭、济世不得之悲。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乐天安命”是积极的,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谈一谈你的看法?观点一:积极:忠于自己内心;真诚直率;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经历过风雨理性的选择。观点二:消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现实的逃避;谋事在人;胆小懦弱;补充:寻找依据。“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42、。庄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老师观点:我认为“乐天安命”是积极的。这句话典出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普遍而不流于常态,乐观地对待自然变化而知道命运规律,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陶渊明在诗篇中直率地表达“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出园生活;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能看出作者虽然辛苦劳作于田间,但内心是愉悦快乐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到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是他历经人生曲折之后最真实的快乐,也是最本真的达观,不只

43、是表层的快乐,还有深层理性的达观。4、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悲、苦、达观。六、对话生活1、对于陶渊明,人们对他有不同评价,有人赞赏他的高洁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评他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本文阐释理由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加以说明。2、结合已学过的归园出居五柳先生传等,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

44、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三、教学方法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一一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

45、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46、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三)深入研读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土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间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出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明确:本性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