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421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62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o-zhICS77.040.10H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r228.12010代替GB/T228200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Metallicmaterials-Tensiletesting一PartIzMethodoftestatroomtemperature(ISO6892-1:2009,MOD)2010-12-23 发布2011-12-01实施尸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biao-zGBT228.12010目次前言Ill引言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符号和说明85原理96试样97原始横截面积的测定118原始

2、标距的标记119试验设备的准确度1110试验要求1111上屈服强度的测定1412下屈服强度的测定1413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1514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1615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验证和测定1616屈服点延伸率的测定1617最大力塑性延伸率的测定1718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1719断裂总延伸率的测定1820断后伸长率的测定1821断面收缩率的测定1922试验结果数值的修约1923试验报告1924测量不确定度19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算机控制拉伸试验机使用的建议26附录B(规范性附录)厚度0.lmm3mm薄板和薄带使用的试样类型31附录C(规范性附录)直径或厚度小于4mm线材、棒材和型材使用的试

3、样类型33附录D(规范性附录)厚度等于或大于3mm板材和扁材以及直径或厚度等于或大于4mm线材、棒材和型材使用的试样类型34附录E(规范性附录)管材使用的试样类型37附录F(资料性附录)考虑试验机刚度(或柔度)后估算的横梁位移速率40biao-zGBT228.12010附录G(资料性附录)断后伸长率低于5%的测定方法41附录H(资料性附录)移位法测定断后伸长率42附录1(资料性附录)棒材、线材和条材等长产品的无缩颈塑性伸长率AnI的测定方法43附录J(规范性附录)逐步逼近方法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44附录K(资料性附录)卸力方法测定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ro.2)举例46附录L(资料性附录

4、)拉伸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47附录M(资料性附录)拉伸试验的精密度一一根据实验室间试验方案的结果56参考文献61ao标迤网GBT228.12010本标准按照GB/T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GB/T228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一第3部分:低温试验方法; 第4部分:液氮试验方法。本部分为GB/T228的第1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6892-1:2009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英文版)。本部分的整体结构、层次划分、编写方法和技术内容与ISO6892-1:2009基本一致。本部分对国际标准在以下方面进行了

5、修改和补充,并在正文中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本部分直接引用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10623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和GB/T22066静力单轴试验机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评定;一将第7章中原始横截面积三次测量的最小值改为平均值; 在第12章中增加了对于上、下屈服强度位置判定的基本原则一增加了第22章“试验结果数值的修约”;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J逐步逼近方法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一增加了资料性附录K卸力方法测定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2)举例;一对于附录B、

6、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中比例试样和非比例试样的细节描述进行了相应修改;一修改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形成附录L拉伸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为便于使用,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本部分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部分”;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c)删除了国际标准前言。本部分代替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本部分对原标准在以下方面的技术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和补充; 修改了标准名称; 规范性引用文件;一增加了试验速率的控制方法:方法A应变速率控制方法; 试验结果数值的修约; 拉伸试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计算机控制拉伸试验机使用时的建议;一增加

7、了资料性附录F考虑试验机刚度(或柔度)后估算的横梁位移速率。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J为规范性附录。GBr228.12010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钢铁研究总院、济南试金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宝钢股份公司、美特斯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上海华龙测试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连希望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高怡斐、梁新帮、董莉、孙善雄、李和平、安建平、朱林茂

8、、王萍、卢长城、殷建军、吴益文、王滨、王福生、吴朝晖。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个2281963,GBT2281976,GB/T2281987,GB/T2282002GBb30761982;GB/T63971986,IVGBT228.12010本版标准提供了两种试验速率的控制方法。方法A为应变速率(包括横梁位移速率),方法B为应力速率。方法A旨在减小测定应变速率敏感参数时试验速率的变化和减小试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本部分将来拟推荐使用应变速率的控制模式进行拉伸试验。GBT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1范围GB/T228的本部分规定了金属材料拉伸试验

9、方法的原理、定义、符号和说明、试样及其尺寸测量、试验设备、试验要求、性能测定、测定结果数值修约和试验报告。本部分适用于金属材料室温拉伸性能的测定,注:附录A给出了计算机控制激佥机的补充建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75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和试样制备(GB/T29751998,eqvISO377:1997)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10623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GB/T106232008,IS

10、O23718:2007,MOD)GB/T12160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的标定(GB/T121602002,ISO9513:1999,IDT)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GB/T16825.12008,ISO7500-1:2004,1DT)GB/T17600.1钢的伸长率换算第1部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GB/T17600.11998,egyISO2566-1:1984)GB/T17600.2钢的伸长率换算第2部分:奥氏体钢(GB/T17600.21998,eqvISO2566-2:1984)GB/T22066静力单轴试验机用计算机数据

11、采集系统的评定3术语和定义GB/T1062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1.1标距gaugelength1.测量伸长用的试样圆柱或棱柱部分的长度1。1.1.1原始标距originalgaugelength1.o室温下施力前的试样标距1。1.1.2断后标距finalgaugelengthafterfracture在室温下将断后的两部分试样紧密地对接在一起,保证两部分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测量试样ao标迤网GBT228.12010断裂后的标距1。1.2平行长度parallellgth1.试样平行缩减部分的长度1。注:对于未经机加工的试样,平行长度的概念被两夹头之间的距离取代。1.3伸长

12、elongation试验期间任一时刻原始标距的增量1。1.4伸长率percentageelongati原始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L。之比的百分率1。1.5 4.1残余伸长率percentagepermanentelongation卸除指定的应力后,伸长相对于原始标距L。的百分率1。1.6 4.2断后伸长率percentageelongationafterfractureA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L,-L)与原始标距(L)之比的百分率1。注:对于比例试样,若原始标距不为5.656(S。为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符号A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例如,AU3表示原始标距l1.3So的断后伸长率。

13、对于非比例试样,符号A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使用的原始标距,以亳米Gmi)表示,例如,表示原始标距为80mu的断后伸长率。1.7引伸计标距extensometergaugelength1.。用引伸计测量试样延伸时所使用引伸计起始标距长度.注:对于测定屈服强度和规定强度性能,建议L应尽可能跨越试样平行长度。理想的L。应大于LO/2但小于约0,这将保证引伸计检测到发生在试样上的全部屈服。最大力时或在最大力之后的性能,推荐L等于L或近似等于L。,但测定断后伸长率时L应等于Lo1.8延伸extension试验期间任一给定时刻引伸计标距L的增量3. 6.1延伸率percentageextensi或“stra

14、in”用引伸计标距L。表示的延伸百分率4. 6.2残余延伸率pertagepermanentextension3=5j=试样施加并卸除应力后引伸计标距的增量与引伸计标距L。之比的百分率1。3. 6.3屈服点延伸率percentageyieldpointextensionA呈现明显屈服(不连续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屈服开始至均匀加工硬化开始之间引伸计标距的延1)5.65GBT228.12010伸与引伸计标距L。之比的百分率1。见图7。3.6.4最大力总延伸率percentagetotalextensionatmaximumforceAgt最大力时原始标距的总延伸(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引伸计标距

15、L。之比的百分率。见图1。3.6.5最大力塑性延伸率percentageplasticextensionatmaximumforceAg最大力时原始标距的塑性延伸与引伸计标距J之比的百分率。见图1。3.6.6 6.6断裂总延伸率percentagetotalextensionatfractureA.断裂时刻原始标距的总延伸(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引伸计标距L。之比的百分率。见图1。说明:A-断后伸长率(从引伸计的信号测得的或者直接从试样上测得这一性能,见20.1);Ag-最大力塑性延伸率;Ag最大力总延伸率;A.断裂总延伸率:e延伸率;mg应力-延伸率曲线上弹性部分的斜率;R应力;Rm抗拉强度

16、;e平台范围(测定Ag见第17章:测定A见第18章)。图1延伸的定义GBT228.120103.7试验速率3.7.1应变速率strainratee用引伸计标距L。测量时单位时间的应变增加值。3.7.2平行长度应变速率的估计值estimatedstrainrateovertheparallellengthen根据横梁位移速率和试样平行长度L.计算的试样平行长度的应变单位时间内的增加值。3.7.3横梁位移速率crossheadseparationrateVe单位时间的横梁位移。3.7.4应力速率stressrateR单位时间应力的增加。注:应力速度只用于方法B试验的弹性阶段。3.8断面收缩率per

17、centagereductionofareaZ断裂后试样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S。-S.)与原始横截面积S。之比的百分率:Z=*&x1003.9最大力注:对于显示不连续屈服的材料,如果没有加工硬化作用,在本部分就不定义Fm。见图8c)的脚注。3.9.1最大力maximumforceFm对于无明显屈服(不连续屈服)的金属材料,为试验期间的最大力。最大力maximumforceFm对于有不连续屈服的金属材料,在加工硬化开始之后,试样所承受的最大力。注:见图8a)和8b)o3. 10应力stressR试验期间任一时刻的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之商。注LGVT228的本部分中的应力是工程应力。淞在酸

18、B准姊中,解“力”和“应力”或“延伸”,“延伸率”和“蹒”分另佣于各#W况例图中触三号aohGBr228.12010所示,或用于解释不同力学性能的测定)。然而,对于曲线上一已定义点的总描述和定义,符号“力”和“应力”或延伸,延伸率”和“应变”相互之间是可以互换的。3.1.1抗拉强度tensilestrengthRm相应最大力Fm对应的应力1。3.1.2屈A掰艘yieldStrength当金属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达到塑性变形发生而力不增加的应力点。应区分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1。3.1.2.1上届己SS底r3t*Violrlctnnrf-0d)C)说明:e延伸率;R应力;RlI一一上屈

19、服强度:Re-一下屈服强度:a初始瞬时效应。图2不同类型曲线的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GBT228.120103.10.2.2下屈服强度IcweryieldstrengthR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应力1。见图2。3.10.3规定塑性延伸强度proofstrength,plasticextensionR塑性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L0百分率时对应的应力1。见图3注:使用的符应附下脚标l明所规定的塑性延伸率,例如,晒痢规定塑性延伸率为0.洲的应力,说明e延伸率;ep规定的塑性延伸率;R应力;Ro规定塑艇伸轴更图3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见13.1)3.10.4规定总延伸强度proofs

20、trength,totalextensionR.总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L百分率时的应力。见图4.注:使IIJ的符应附下脚标说明所规的总延伸率,例如,RaS表示规定总延伸率为)蝴的应力。bi。标准下载网GBH228.12010说明:e延伸率;e一一规定总延伸率:R应力;R4一一规定总延伸强度。图4规定总延伸强度R3. 10.5规定残余延伸强度permanentsetstrengthR,卸除应力后残余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原始标距J或引伸计标距L。百分率时对应的应力1。见图5。注:使用的符号应附下脚标说明所规定的残余延伸率。例如,Ro2,表示规定残余延伸率为0.2%时的应力。说明:e延伸率:er规

21、定残余延伸率;R应力;R,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图5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rbia。标谨下载网GBfT228.12010断裂fracture当试样发生完全分离时的现象。注:在附录A的图A.2给出了计算机控制试验机用断裂的判据4符号和说明GB/T228的本部分使用的符号和相应的说明见表1。表1符号和说明符号单位说明试样ao,Tamm矩形横截面试样原始厚度或原始管壁厚度bmm矩形横截面试样平行长度的原始宽度或管的纵向剖条宽度或扁丝原始宽度d.nun圆形横截面试样平行长度的原始直径或圆丝原始直径或管的原始内径D三mtn管原始外直径Lmm原始标距1:Cnun测定Anl的原始标距(见附泉)L-mm平行长度L-m

22、m引伸计标距Ltmm试样总长度dmm圆形横截面试样断裂后缩颈处最小直径。L-mm断后标距L,mm测量Am的断后标距(见附录)Smm2原始横截面积S-mm2断后最小横截面积k比例系数(见6.1.1)Z%断面收缩率伸长率A%断后伸长率(见3.4.2)Am%无缩颈塑性伸长率(见附录D延伸率A%屈服点延伸率A8%最大力Fm塑性延伸率Ag%最大力Fm总延伸率A;%断裂总延伸率Ltnmm最大力总延伸L:mm断裂总延伸GBT228.12010表1(续)符号单位说明速率et.s-l应变速率eS-I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VenS-I横梁位移速率RMPas-1应力速率力FmN最大力屈服强度、规定强度、抗拉强度EM

23、Pab弹性模量mMPa应力-延伸率曲线在给定试验时刻的斜率mEMPa应力-延伸率曲线弹性部分的斜率R6IlMPab上屈服强度R.LMPa下屈服强度RmMPa抗拉强度RpMPa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MPa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MPa规定总延伸强度钢管产品标准中使用的符号。bIMPa=INw2。应力-延伸率曲线的弹性部分的斜率值并不一定代表弹性模量。在最佳条件下(高分辨率,双侧平均引伸计,试样的同轴度很好等),弹性部分的斜率值与弹性模量值非常接近。5原理试验系用拉力拉伸试样,一般拉至断裂,测定第3章定义的一项或几项力学性能。除非另有规定,试验一般在室温10C35C范围内进行。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

24、温度应为235o6W6.1 形状与尺寸6.1.1 一般要求试样的形状与尺寸取决于要被试验的金属产品的形状与尺寸。通常从产品、压制坯或铸件切取样坯经机加工制成试样。但具有恒定横截面的产品(型材、棒材、线材等)和铸造试样(铸铁和铸造非铁合金)可以不经机加工而进行试验。GB/T228.12010试样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多边形、环形,特殊情况下可以为某些其他形状。原始标距与横截面积有L。=kSo关系的试样称为比例试样。国际上使用的比例系数k的值为5. 65o原始标距应不小于15mm。当试样横截面积太小,以致采用比例系数k为5.65的值不能符合这一最小标距要求时,可以采用较高的值(优先采用IL3的值

25、)或采用非比例试样,注:选用小于20n标距的试样,测量不确定度可能增加。非比例试样其原始标距L。与原始横截面积So无关。试样的尺寸公差应符合附录B附录E的相应规定(见6.2)6.1.2 机加工的试样如试样的夹持端与平行长度的尺寸不相同,他们之间应以过渡弧连接。此弧的过渡半径的尺寸可能很重要,如相应的附录(见6.2)中对过渡半径未作规定时,建议应在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试样夹持端的形状应适合试验机的夹头。试样轴线应与力的作用线重合。试样平行长度L或试样不具有过渡弧时夹头间的自由长度应大于原始标距L。6.1.3 不经机加工的试样如试样为未经机加工的产品或试棒的一段长度,两夹头间的自由长度应足够,以使

26、原始标距的标记与夹头有合理的距离(见附录B附录E)o铸造试样应在其夹持端和平行长度之间以过渡弧连接。此弧的过渡半径的尺寸可能很重要,建议在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试样夹持端的形状应适合于试验机的夹头。平行长度L.应大于原始标距L。6.2 试样类型附录B附录E中按产品的形状规定了试样的主要类型,见表2。相关产品标准也可规定其他试样类型。表2试样的主要类型单位为亳米产品类型biao标迤网GBT228.120106.3 试样的制备应按照相关产品标准或GB/T2975的要求切取样坯和制备试样。7原始横截面积的测定宜在试样平行长度中心区域以足够的点数测量试样的相关尺寸。原始横截面积S。是平均横截面积,应根据

27、测量的尺寸计算。原始横截面积的计算准确度依赖于试样本身特性和类型。附录B附录E给出了不同类型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的评估方法,并提供了测量准确度的详细说明。8原始标距的标记应用小标记、细划线或细墨线标记原始标距,但不得用引起过早断裂的缺口作标记。对于比例试样,如果原始标距的计算值与其标记值之差小于10虬。,可将原始标距的计算值按GB/T8170修约至最接近5mm的倍数。原始标距的标记应准确到士1%。如平行长度L.比原始标距长许多,例如不经机加工的试样,可以标记一系列套叠的原始标距。有时,可以在试样表面划一条平行于试样纵轴的线,并在此线上标记原始标距。9试验设备的准确度试验机的测力系统应按照GB/

28、T16825.1进行校准,并且其准确度应为1级或优于1级。引伸计的准确度级别应符合GB/T12160的要求。测定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屈服点延伸率、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规定残余延伸强度,以及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验证试验,应使用不劣于1级准确度的引伸计;测定其他具有较大延伸率的性能,例如抗拉强度、最大力总延伸率和最大力塑性延伸率、断裂总延伸率,以及断后伸长率,应使用不劣于2级准确度的引伸计。计算机控制拉伸试验机应满足GB/T22066并参见附录Ao10试验要求10.1 设定试验力零点在试验加载链装配完成后,试样两端被夹持之前,应设定力测量系统的零点。一旦设定了力值零点,在试验期间力

29、测量系统不能再发生变化。注:上述方法方面是为了确保夹持系统的重量在测力时得到辛唯,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夹持过程中产生的力不影响力值的测量。10.2 试样的夹持方法应使用例如楔形夹头、螺纹夹头、平推夹头、套环夹具等合适的夹具夹持试样。应尽最大努力确保夹持的试样受轴向拉力的作用,尽量减小弯曲(例如更多的信息在ASTME1012中给出2)。这对试验脆性材料或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规定残余延伸强度或屈服强度时尤为重要。为了得到直的试样和确保试样与夹头对中,可以施加不超过规定强度或预期屈服强度的5$相应的预拉力。宜对预拉力的延伸影响进行修正。GB/T228.1201010.3 应变速率控制

30、的试验速率(方法A)10.3.1 总则方法A是为了减小测定应变速率敏感参数(性能)时的试验速率变化和试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本部分阐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应变速率控制模式。第一种应变速率e。是基于引伸计的反馈而得到。第二种是根据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e。,即通过控制平行长度与需要的应变速率相乘得到的横梁位移速率来实现。如果材料显示出均匀变形能力,力值能保持名义的恒定,应变速率e。和根据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ez.大致相等。如果材料展示出不连续屈服或锯齿状屈服(如某些钢和AlMg合金在屈服阶段或如某些材料呈现出的PorteVinLeChatelier锯齿屈服效应)或发生缩颈时,两种速率之间会存在不同

31、。随着力值的增加,试验机的柔度可能会导致实际的应变速率明显低于应变速率的设定值。试验速率应满足下列要求:a)在直至测定RH、R,或R.的范围,应按照规定的应变速率e。,见3.7.1。这一范围需要在试样上装夹引伸计,消除拉伸试验机柔度的影响,以准确控制应变速率困于不能进行应变速率控制的试验机,根据平行长度部分估计的应变速率e。也可用)b)对于不连续屈服的材料,应选用根据平行长度部分估计的应变速率6。,见3.7.2。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用装夹在试样上的引伸计来控制应变速率的,因为局部的塑性变形可能发生在引伸计标距以外。在平行长度范围利用恒定的横梁位移速率V.根据式计算得到的应变速率具有足够的准确度。

32、V=LoeLo式中:S一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1.平行长度。c)在测定R、R.或屈服结束之后,应该使用e。或e。为了避免由于缩颈发生在引伸计标距以夕忖空制出现问题,推荐使用已。在测定相关材料性能时,应保持10.3.2至10.3.4规定的应变速率(见图9)。在进行应变速率或控制模式转换时,不应在应力-延伸率曲线上引入不连续性,而歪曲厢、A8或Ag值(见图10)。这种不连续效应可以通过降低转换速率得以减轻。应力-延伸率曲线在加工硬化阶段的形状可能受应变速率的影响。采用的试验速率应通过文件来规定(见10.6)o10.3.2上屈服强度R或规定延伸强度Rp、R和R的测定在测定R、R,、R1和R时,应变

33、速率e,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在测定这些性能时,e.应选用下面两个范围之一(见图9):二二范围1:er=0.00007s,相对误差20%;范围2沦=0.00025sl,相对误差士20%(如果没有其他规定,推荐选取该速率)如果试验机不能直接进行应变速率控制,应该采通过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e0即恒定的横梁位移速率,该速率应用10.3.1中的式进行计算。如考虑试验机系统的柔度,参见附录K10. 3.3下屈服强度R和屈服点延伸率A.的测定上屈服强度之后,在测定下屈服强度和屈服点延伸率时,应当保持下列两种范围之一的平行长度估a。标it网GBT228.12010计的应变速率en.(见图9),直到不连续屈服结

34、束:范围2:eL=0.00025s,相对误差20%(测定Ra时推荐该速率);范围3:eL.=0.002sl,相对误差20%。10.3.4抗拉强度Rm,断后伸长率A,最大力下的总延伸率Ag,最大力下的塑性延伸率Ag和断面收缩率Z的测定在屈服强度或塑性延伸强度测定后,根据试样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er.应转换成下述规定范围之一的应变速率(见图9):范围2:eL=0.00025s,相对误差20%;-范围3:eL。=0.002s-l,相对误差20%;一范围4:eL。=0.0067s-l,相对误差20%(0.4min,,相对误差20%)(如果没有其他规定,推荐选取该速率)。如果拉伸试验仅仅是为了测定抗拉

35、强度,根据范围3或范围4得到的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适用于整个试验。10.4应力速率控制的试验速率(方法B)10.4.1 总则试验速率取决于材料特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如果没有其他规定,在应力达到规定屈服强度的一半之前,可以采用任意的试验速率。超过这点以后的试验速率应满足下述规定。10.4.2 测定屈服强度和规定强度的试验速率10.4.2.1 上屈服强度R在弹性范围和直至上屈服强度,试验机夹头的分离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并在表3规定的应力速率范围内。注:弹性模量小于150000MPa的典型材料包括镭、铝合金、铜和钛。弹性模量大于150000MPa的典型材料包括铁、钢、铛和银基合金。表3应力速率应力

36、速率R(MPaS-)材料弹性模址E/MPa最小域大15000066010.4.22下屈服强度R如仅测定下屈服强度,在试样平行长度的屈服期间应变速率应在0.00025s-l0025s之间。平行长度内的应变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如不能直接调节这一应变速率,应通过调节屈服即将开始前的应力速率来调整,在屈服完成之前不再调节试验机的控制。任何情况下,弹性范围内的应力速率不得超过表3规定的最大速率。GBT228.1201010.4 .2.3上屈服强度Ra和下屈服强度ReL如在同一试验中测定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测定下屈服强度的条件应符合10.4.2.2的要求。10.4.4.4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即、规定总

37、延伸强度R和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在弹性范围试验机的横梁位移速率应在表3规定的应力速率范围内,并尽可能保持恒定。在塑性范围和直至规定强度(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和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应变速率不应超过0.0025s-lo10.4.4.5 横梁位移速率如试验机无能力测量或控制应变速率,应采用等效于表3规定的应力速率的试验机横梁位移速率,直至屈服完成。10.4.4.6 抗拉强度Rm、断后伸长率A、最大力总延伸率Ag、最大力塑性延伸率Ag和断面收缩率Z测定屈服强度或塑性延伸强度后,试验速率可以增加到不大于0008s2的应变速率(或等效的横梁分离速率)。如果仅仅需要测定材料的抗拉强度,在整个试验过程

38、中可以选取不超过0.008ST的单一试验速率。10.5 试验方法和速率的选择除非另有规定,只要能满足GB/T228的本部分的要求,实验室可以自行选择方法A或方法B和试验速率。10.6 试验条件的表示为了用缩略的形式报告试验控制模式和试验速率,可以使用下列缩写的表示形式:GB/T228Annn或GB/T228Bn这里“A”定义为使用方法A(应变速率控制),“B”定义为使用方法B侬力速率控制)。三个字母的符号“nnn”是指每个试验阶段所用速率,如图9中定义的,方法B中的符号“n”是指在弹性阶段所选取的应力速率。示例1:GB/T228A224表示试验为应变速率控制,不同阶段的试验速率范围分别为2,2

39、和4。示例2:GB/T228B30表示试验为应力速率控制,试验的名义应力速率为30MPas1.示例3:GB/T228B表示试验为应力速率控制,试验的名义应力速率符合表3。11上屈服强度的测定上屈服强度R可以从力-延伸曲线图或峰值力显示器上测得,定义为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值对应的应力(见图2)。12下屈服强度的测定下屈服强度R可以从力-延伸曲线上测得,定义为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力所对应的应力(见图2)。对于上、下屈服强度位置判定的基本原则如下:GB/T228.12010a)屈服前的第1个峰值应力(第1个极大值应力)判为上屈服强度,不管其后的峰值应力比它大或比它小;b)屈服阶段中如呈

40、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谷值应力,舍去第1个谷值应力(第1个极小值应力)不计,取其余谷值应力中之最小者判为下屈服强度。如只呈现1个下降谷,此谷值应力判为下屈服强度;c) 屈服阶段中呈现屈服平台,平台应力判为下屈服强度:如呈现多个而且后者高于前者的屈服平台,判第1个平台应力为下屈服强度;d) 正确的判定结果应是下屈服强度一定低于上屈服强度。为提高试验效率,可以报告在上屈服强度之后延伸率为0.25%范围以内的最低应力为下屈服强度,不考虑任何初始瞬时效应。用此方法测定下屈服强度后,试验速率可以按照10.3.4增加。试验报告应注明使用了此简捷方法。注:此规定仅仅适用于呈现明显屈服的材料和不测定屈服点延伸率情

41、况。13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13.1 根据力-延伸曲线图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在曲线图上,作一条与曲线的弹性直线段部分平行,且在延伸轴上与此直线段的距离等效于规定塑性延伸率,例如0.2%的直线。此平行线与曲线的交截点给出相应于所求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力。此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得到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见图3)。如力-延伸曲线图的弹性直线部分不能明确地确定,以致不能以足够的准确度作出这一平行线,推荐采用如下方法(见图6)。说明:e延伸率;ep规定的塑性延伸率;R应力;Rp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图6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见13.1)试验时,当已超过预期的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后,将力降至约为已达到的力

42、的10圾然后再施加GBT228.1-2010力直至超过原已达到的力。为了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过滞后环两端点画一直线。然后经过横轴上与曲线原点的距离等效于所规定的塑性延伸率的点,作平行于此直线的平行线。平行线与曲线的交截点给出相应于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力。此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见图6)。注1:可以用各种方法修正曲线的原点。作一条平行于滞后环所确定的直线的平行线并使其与力-延伸曲线相切,此平行线与延伸轴的交截点即为曲线的修正原点(见图6)o注2:在力降低开始点的塑性应变只略微高于规定的塑性延伸强度Rp。较高应变的开始点将会降低通过滞后环获得直线的斜率。注3:如果在产品标准中

43、没有规定或得到客户的同意,在不连续屈服期间或之后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是不合适的。13.2 可以使用自动处理装置(例如微处理机等)或自动测试系统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可以不绘制力-延伸曲线图(参见附录)o13.3可以采用附录J提供的逐步逼近方法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14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14.1 在力-延伸曲线图上,作一条平行于力轴并与该轴的距离等效于规定总延伸率的平行线,此平行线与曲线的交截点给出相应于规定总延伸强度的力,此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o得到规定总延伸强度R,(见图4)。14.2 可以使用自动处理装置(例如微处理机等)或自动测试系统测定规定总延伸强度,可以不绘制力-延伸曲线图(参

44、见附录A)o15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验证和测定试样施加相应于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力,保持力IOS12s,卸除力后验证残余延伸率未超过规定百分率(见图5)。注:这是检查通过或未通过的试验,通常不作为标准拉伸试验的一部分。对试样施加应力,允许的残余延伸由相关产品标准(或试验委托方)来规定。例如:报告“Ro.s=750MPa通过”意思是对试样施加750MPa的应力,产生的残余延伸小于等于0.5%如为了得到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具体数值,应进行测定,附录K提供了测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例子。16屈服点延伸率的测定对于不连续屈服的材料,从力-延伸图上均匀加工硬化开始点的延伸减去上屈服强度R对应的延伸得到屈服点延伸A.。均匀加工硬化开始点的延伸通过在曲线图上,经过不连续屈服阶段最后的最小值点作一条水平线或经过均匀加工硬化前屈服范围的回归线,与均匀加工硬化开始处曲线的最高斜率线相交点确定。屈服点延伸除以引伸计标距L得到屈服点延伸率(见图7)。试验报告应注明确定均匀加工硬化开始点的方法(见图7a)或7b)。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