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545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任务措施的通知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二)工作原

2、则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和模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完善支撑保障措施,持

3、续增强绿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市场导向,多方参与。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多方参与的绿色发展格局。(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生态强市建设目标。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四)加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做大做强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和产品全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创建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加快推动重点行业清洁化、绿色化改造。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

5、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积极对接绿色产业体系,抓住产业转移溢出效应,引导项目在转移过程中实施异地绿色技改,推动产业绿色化。建立完善固体废弃物全链条监管体系,提升固体废弃物全过程风险防范水平,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信息化平台管理,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五)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三品一标标准化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行动,建设3-5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实施农膜污染治理行动,推动生物可降解农用薄膜试验和示范应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退化耕地治理集中连片试验示范。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高林产品资源转化率和附加值。实施农业

6、节水、农药化肥使用减量行动。科学发展增殖渔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达到250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废弃农膜实现应收尽收;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5%以上。(六)鼓励服务业绿色升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质量,鼓励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会展等服务业加快绿色转型,鼓励办展设施循环利用,办好绿色展会,创新绿色服务模式,助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绿色发展,培育壮大商贸绿色流通主体,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提高闲置资源利用

7、率。鼓励星级饭店、酒店、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引导消费方式绿色化。严格落实推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的要求,加强产品VOCs(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七)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推动新建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科学编制开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实施产业链招商,实现园区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推进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培育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区。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绿色化改造,完善产业园区的配套建设,推动园区产业、供水、污水处

8、理、中水回用、热电联产、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六位一体循环化。鼓励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集中连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深化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改造升级村镇工业集聚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打造绿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八胸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加快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的

9、绿色产业链。注重需求侧管理,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延伸行业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完善绿色供应链。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九)打造绿色物流。强化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加大信息共享,提升物流运输全流程电子化及信息化水平。围绕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国省干线、高速铁路、普速铁路为主骨架、县乡道为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为补充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推广滚装运输、甩挂运输、共同配送、驮背运输,完善拓展服务功

10、能,打造区域多式联运中心。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公共服务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培育冷链物流产业综合集聚区,增强对外辐射能力,打造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农村物流发展,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布局。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推动建立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制度。(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鼓励企业研发使用垃圾分类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广智能回收终端。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

11、轮胎、废金属、废玻璃、废旧衣服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拓宽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渠道,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完善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开展回收处理试点示范,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依托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可再生资源再制造产业。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可循环使用、可降解和易于回收的绿色包装材料,促进快递包装物的减量化和循环使用。(十一)积极融入绿色贸易体系。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衔接。以绿色创建为核心,拓宽

12、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扶持政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管理制度、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十二)全面提升绿色消费水平。引导企业推行绿色经营理念,提升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供给能力。按照部署要求,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机制,探索建立鼓励和促进绿色消费的激励机制。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加强电商和快递规范管理,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电商平台树立绿色经营理念,积极推广销售绿色低碳产品,打造电商示范基地。加大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绿色农产品消费能力。促进

13、及鼓励节约用水,提高节水意识,科学有效发挥杠杆作用,推动水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推进建成与节水型社会。(十三)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厉行节约,鼓励按需合理点餐、适量取餐、节约用餐,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导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习惯。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严控商品过度包装,引导生产企业规范商品包装设计。推进家庭和个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打通城市公共交通微循环,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建设高品质、立体化的步行单元,完

14、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引导公众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五、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十四)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坚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全面推动重点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全面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陆上风电、生物质能,着力引进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强化海上风电送电通道、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措施建设,加快建设能源生产基朔口清洁能源基地,提升电网外送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新体系,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有序推进清洁高效煤电发展。扩大天然气供应规模,加强接收和储气能力建设,

15、完善天然气输配系统,配合加快地区液化天然气配套管网建设,全力推进建设天然气接收站及码头项目。有序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现有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探索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并满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智能电网。加快城镇配电网建设和设备更新升级,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城镇燃气,扩大燃气供应格局,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给,优化农村能源消费体系。(十五)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覆盖,持续推动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管网联通,促进新建管网与已建管网、雨污分流管网有效驳接,确保排水户的污水能够有效收集。加快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

16、化处置设施,探索采用堆肥、制建材、制陶粒、能源利用等方式提升污泥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海水淡化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广,鼓励地区高耗水行业。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设施运营监管,全面提升和规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完善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提Iw)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水平,严格贯彻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管理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十六)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

17、过程,降低全周期能耗与碳排放。统筹考虑汽车客运站及公交站点,综合化、集约化、立体化建设客运枢纽,实现零换乘。加快布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广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应用,完善智能公交系统及查询软件服务功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翦口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停车系统,合理统筹各类停车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加氢站建设。谋划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将客货运、公交等信息一张网融合联动,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数据互联共享,提高信息发布和应急调度效能,实现交通服务智能化、运输组织高效化和交通管理精细化。推动交通建设中废弃材料

18、资源综合利用,积极研发引进交通领域的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及产品,在公路、铁路、水运、港口、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及产品应用。(十七席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三线一单与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优化空间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实施复垦绿化、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持续推进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和闭坑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

19、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绿化美化等,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行管护机制。继续做好农村清洁供暖改造、老旧危房改造,开展美丽宜居村创建行动。(十八)构建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空间用途管制,优化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统筹城乡绿色发展和安全。推动建设空间保护格局和空间开发利用格局。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强化主体功能管控,相关空间性规划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空间,统筹协调城镇空间。六

20、、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十九)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按照要求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降碳、清洁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二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应用。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企业路演活动,引导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促进绿色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成果转

21、化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畅通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七、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落实,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彳壬务。(二十二浣善绿色收费价格机制。继续创新和完善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节约用水的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严格贯彻执行节能环保电价等政策。深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逐步

22、建立和完善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二十三)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投融资体系,加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大零碳资源投放,探索运用政策手段,撬动县域绿色投放规模。引导社会投入重大生态工程,形成绿色全产业链。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十四)完善绿色标准。开展绿色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研制与实施。落实绿色产品制度,培育一批专业绿色机构,鼓励第三方机构申请绿色资质,推广绿色建材产品及应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国家绿色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行团体标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加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

23、环经济等领域统计监测,健全高耗能行业和领域能耗统计监测体系,按照省统一部署建设碳排放监测智慧云平台。八、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二十五)抓好贯彻落实。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明确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好贯彻实施,确保各项任务有计划得到细化落实。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做好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部署,编制年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二十六)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城市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协作。依托合作交流平台,强化国内外节能技术装备展示和项目对接,积极引入环境治理先进技术,加快推动产业提升与环境治理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连片集聚区绿色升级,加强开放型环保交流合作。(二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手段,大力宣传我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的成效,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适时曝光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和违规乱上两高项目等方面的负面典型,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