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8186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标产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硬任务,强化战略研究、规划引领、形势研判,统筹推动聚合力,综合协调抓落实,努力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

2、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战略定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在巩固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

3、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二、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具体发展指标为:到202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28.35亿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3800元,年均递增7%以上;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万亩,总产22万吨以上;瓜菜菌发展到20万亩,总产80万吨左右;油料稳定在2万亩,总产达到0.5万吨;全区林地保护利用面积发展到20.5

4、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37%。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6家,带动农户3.7万户;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20%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生产规模达到3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定和认证总数达到60个;引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60项;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秸秆还田率达98%以上。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畜牧业产值达到12亿元。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12万亩;化肥、农药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

5、达到92%以上,到202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5%以上;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1万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三、重点任务(一)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优做强。围绕粮油、畜禽、果蔬、食用菌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登记目录,组织编制全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重点项目。出台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土地流转、财政扶持、金融信贷、项目建设、智力支持等方面积极培植银牛面业、健袖农业、丰康生物、夫宇食

6、品、鲁南种猪等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到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同时利用与省农科院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的机遇,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信息、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推动产品链、服务链、要素链、利益链的深度融合。(二)加强标准化基她建设。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陶庄、常庄、沙沟等地建设一批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不断强化原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在周营镇果蔬主产区,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预冷库、保鲜库、烘干房、贮藏窖等初加工设施,延长农产品贮藏期、加工期,实现加工原料均衡供应;强

7、化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有效对接,引导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密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全力支持银牛面业1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并做好相关服务。(三)着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围绕小麦、蔬菜等主导产业,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构建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益机制为目标,着力抓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枣庄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发挥绿色生态的环境优势、山水河湖相伴的资源优势,依托银牛面业、健袖农业、龙润生态园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动产业

8、链延伸、价值链拓展、供应链融合,扶持培育一批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健袖农业、盈亮农业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智慧农业、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四)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品牌化建设之路,深入推进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价值、有底蕴的薛城农业品牌;积极组织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级举办的农交会、绿博会、林交会等农产品展览交易会,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增强品牌影响力;依托品牌建设基础,切实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品牌企业与

9、知名电商的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入平台活动,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五)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利用与省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的机遇,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争取建设12个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推广,促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嫁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围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农产品加工人才、农村创业创新人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等“五类”人才,着力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我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六)积极推进

10、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利用“三品一标”奖补资金,引导鼓励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区认证总数达到66个。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为抓手,依托质量追溯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信息化监管体系,确保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四、重大举措一、坚决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抓好上级专项巡视整改落实。对照上级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逐项制定整

11、改方案,明确主体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件件落实。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学习活动,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强化主责意识和责任担当。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推动农业农村系统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各类政策、资金和项目优先用于脱贫攻坚。强化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切实发挥牵头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扶贫科技支撑,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意愿和能力;继续做好农业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通过项目带动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带动贫困户脱贫;继续做好贫困户帮包等工作。二、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村脱贫

12、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覆盖城乡、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乡村治理能力稳步提升,30%左右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乡村振兴的薛城特色、薛城亮点基本形成,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大幅提高,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乡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40%左右的村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

13、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更加美好。到2050年,薛城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示范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机制,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到202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7万亩。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强化技术和模式攻关,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食新品种,推进粮食绿色生产。实施耕地

14、质量提升计划,推广免、少耕模式,提高土壤生态水平和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到2025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2万吨左右。(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兴建、提升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对上争取灌区改造项目力度,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推进潘庄等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逐步提高现有灌区的输配水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打造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加快推广农艺农技节水技术。2025年基本完成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任务,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万亩。(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推

15、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大力发展智能化、高端农机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动粮油、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广林牧渔生产、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到2025年,建成市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镇2个、市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村18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o(四)推进“食安薛城”建设。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力口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扎实推进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

16、加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构建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体系。落实最严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对失信市场主体开展联合惩戒。深入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和农村食品安全提升行动,到2019年,建成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到2020年,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五)培育薛城农业知名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提高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他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积极实施薛城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重点培育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区域

17、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到2025年,培育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农产品品牌3个以上;“三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占种植业食用产品产地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数量达到80个以上;全区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左右。(六)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引导涉农企业产品出口,以海河食品、夫宇食品、正新食品、绿味美等肉制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企业,打造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等新型市场拓展方式,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涉农企业

18、产品出口总额。五、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实施以下6项工程:一是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强化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结构的原则,使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开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合理明晰农业水权,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构建完善有利于农业节水的政策、工程、技术、管理、机制体系。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市场机制共同发力,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高效

19、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在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新增灌溉面积,大力提倡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再生水等。到2020年,全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65%以上;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6以上。深化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构建以优化配水、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到2025年,累计完成水价综合改革17.4万亩。二是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推进投入品减量化1.开展化肥减量使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在巩固和深化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加大园艺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力争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施水肥一体化,在

20、附加值较高、用肥量较大的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尽快形成不同区域不同果树、蔬菜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逐步向大田作物拓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新增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5万亩,每年递增1万亩以上,设施蔬菜和果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9,粮田达到0.75。推广新型肥料替代技术。广泛开展蔬菜、果树水溶肥料、缓控释肥应用试验示范,推广玉米配方缓控释肥简约化施用技术,力争2025年玉米缓控释肥应用覆盖率达到35%。在连作菜地集中区推广应用含生物、氨基酸、腐植酸等功能性肥料,对不同区域的果园、菜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状况,选择推广适宜配方的复合中微肥。推广土壤调理技术。针对不同土壤障碍因

21、素,选择适宜剂型广泛开展调理剂应用效果连续定位试验示范,2025年前完成产品筛选和技术储备。增施有机肥,将畜禽粪便、秸秆废弃物等集中起来堆泅发酵,制造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2.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普及,以高效低毒低残留低剂量农药替代高毒低效高残留高剂量农药,强化病虫监测预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化关键环节科学用药。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以绿色防控产品替代化学防治药剂,亩农药使用量减少8%以o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到202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次。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比率达到20%以上

22、。推进施药器械更新换代,以高效现代施药机械替代低效落后施药器械,提高效率、效能、效果和效益,农药利用率每年提高3%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23%以上,高效施药机械使用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2025年,实现农药利用率达42%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25%以上,高效施药机械使用达到8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三是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在源头减量上,推广干清粪、雨污分流、固液分

23、离等技术模式,控制养殖污水产生量。在过程控制上推广发酵床、微生物处理、臭气控制等技术模式,加快粪污无害化处理,减少氮磷和臭气排放,减少面源污染。在末端利用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畜种、不同规模,推广全量收集还田、水肥一体化、能源化、基质化、清洁回用等技术模式,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引导小、散养殖户逐步“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适养区”,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打造“三进一遐工程示范镇(街)12个。2019年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并正常运行,或者委托第三

24、方处理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畜禽粪污代为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到2020年,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2%,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到2025年,全区畜禽粪污基本全量处理利用,农牧循环格局基本形成IO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以机械粉碎还田和秸秆生物反应堆为重点,以秸秆过腹还田、青贮氨化等为辅助,大力开展秸秆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等先进技术。推进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重点在秸秆资源量大、工作基础好、禁烧任务重和综合利用潜力大的区域,整镇(街)推

25、进秸秆综合利用。鼓励支持区级以上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广在蔬菜、果树上使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因地制宜鼓励利用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鼓励发展利用秸秆生产燃料、建筑及包装板材技术,并对未还田的秸秆利用打包打捆机将秸秆压块进行造纸、发电及作为畜牧饲料使用等。力争2020年我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左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3 .地膜污染防治项目。按照我区不同作物覆膜面积和种植区域分布,在周营镇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程,积极推动探索地膜生产企业责任延伸制度,由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回收、统一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区农用地膜

26、达到基本回收利用。四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行动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模式、科技支撑、服务设施和配套政策,积极申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储备项目、耕地质量提升储备项目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提高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2020年在全区范围内建成生态循环农业基地2万亩左右,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总数达到5个;到2025年在全区范围内建成生态循环农业基地3万亩左右,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总数达到8个。五是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贯彻落实枣庄市耕地保护管理办法,实行最严格

27、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工作,总结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加大基本农田建设与管护力度,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保证建设占用耕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到位,确保划定的29.888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动摇。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加强退化农田改良修复和集雨保水保土,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在低山丘陵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积极稳妥推进耕地轮作试点,加强轮作耕地管理,加大轮作耕地保护和改造力度,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多措并举保护提升耕地产能。全面推进建设占

28、用和工矿企业生产建设活动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以上。六是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按照枣庄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切实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2020年底前,按照上级部署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建立污染地块清单,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化工、

29、焦化、电镀、制革、铅蓄电池制造等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项目,引导现有相关行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到2020年,完成省级下达的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指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六、保障措施1、加大政策支农力度,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土地流转,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

30、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农业部、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实施一批,全面提升我区现代农业装备。通过实施农业基本

31、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3、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下一步国家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区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业新技术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

32、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4、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5、积

33、极拓宽流通渠道,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目前,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既是薄弱环节,又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要增加投入,围绕主导农产品建立完善主地批发市场。二是加强农民销售队伍建设。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中介。要研究采取鼓励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对主要农产品制定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执行国家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搞好农产品分级

34、,落实优质优价。6、开展依法治农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7、科学创新经营体制,改进农村工作方法。一是创新土地经营体制。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加快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农业适度规模效益。二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引导农民建立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联合起来闯市场;

35、探索把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引入农村方式,即把一个行政村当作一个企业来建设,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农、林、牧、渔、工、商、建、运、服生产经营单位变为企业法人,实行独立核算,逐步将农村建设成为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大企业。三是创新农业投资体制。用“双赢”模式开展市场竞争。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格局。四是创新产品营销机制。积极探索农产品配送制和代理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实现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的基础上,镇街及重点村要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开创农产品现代化交易方式。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品牌意识,把农业当作工业来抓,加速农产品品牌创新和企业“捆绑”上市,依靠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拓展农产品市场。薛城区农业农村局2019年6月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