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6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文章系列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6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文章系列汇编.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文章系列汇编(6篇)篇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肯定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刻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科学全面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的战略先导。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育对国强民富、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把教育置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和谋划。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举措,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3、立自强的重要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是高水平人才、高水平教育的自立。要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投入,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为人民幸福生活打下更好更牢固的基础,有力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5、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回顾历史,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逻辑。建成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都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实现教育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作出更多
6、实质性贡献。“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充分彰显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教育力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教育强国(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教
7、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一重要论断着眼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内部矛盾、外部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动力源,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通过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育人方式要同学情、教情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进教与学的内容变革、方法的传承创新、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办学模式要基于不同学段的性质和不同类别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进行优化,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提供
8、选择。在管理体制方面,既要纵深推进“放管服”相结合,又要不断推进“管办评”相分离,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保障机制方面,要持续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建设教育强国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通过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统一的背景下,应注重在部分领域向农村倾斜,从而推进城乡教育整体性、协同性发展。在共同富裕战略的实施中,通过东中西部协作及有效帮扶机制的建立健全,推进区域间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区域内部
9、,继续推进教师的“县管校聘”与交流轮岗制度建设,确保校际的教育公平。把握好缩小群体差距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阶段要在优质均衡发展中,系统推进入学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职业教育应形成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格局,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建设教育强国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找准突破口。要建立健全教师、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参与教育评价的渠道、机制。深入探究实施“五育”并举与教育评价改革的综合方案,以手段、方法、内容等复合方式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尤其是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
10、制、保障机制改革,形成教育评价改革的中国方案。同时,瞄准世界教育评价的通行标准,建设同世界互通、互联、互认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教育强国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在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将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本导向;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不同学科教材中去,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为下一代打好中国底色,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
11、国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建设公平包容的数字教育,大力开发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让学生有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要建设更有质量的数字教育,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撬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要建立适合人人的数字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助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建设便捷高效的数字教育,健全数字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和应用标准,使其友好、简便、易操作。此外,在实践中要大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素养,教育治理中充分运用教育大数据,为教育现代化
12、提供有效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然面临不同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教育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方法的改变等。为此,必须以系统的思维、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意识,扎根中国大地,稳步并有预见性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3)高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飘,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一
13、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依靠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根基。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突出科技反哺教育和人才事业的动力源头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科技领军企业布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聚焦创新发展需
14、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中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着力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我国建设成世界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科学教育建设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塑造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奠基性工程,要把加强科学教育作为铸就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策源地。必须强化科学教育供给,拓展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时空,探索构建科学英才大中小学一体化科学教育新机制,形成协同培养新格局。要加强和改进工程教育,凸显工程教育对服务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发动机”重要作用,深化对工程教育
15、的自身规律性认识和把握。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以信息化激发工程教育创新活力和潜能,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和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推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要深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学科组织模式,走高水平的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之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科育人模式,把一批“双一流”高校打造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基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教育的支撑力、贡献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中国制造如何迈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人口红利如何转为人才红利,乡村振兴如
16、何衔接共同富裕,均需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必须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必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推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教育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要
17、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更好适应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的变革趋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注重将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内容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实训各环节,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18、,增强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和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指弓I,阵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续写教育强国建设新辉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在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当
19、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之间还有所差距。推动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基础教育为基点,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事关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未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夯实优化基础教育,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前教育方面,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普及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多方式提升学前教育管理规范与办学质量。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20、配置,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巩固教育脱贫成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从知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体验式互动教学;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贯彻“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解决高考“指挥棒”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推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高等教育为龙头,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J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理应成为启发民智、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创造文明的发源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化高等教育。育人核心应更加突出
21、,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勇于担当使命的“国之大者:育人质量应更加优异,主动将高等教育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大逻辑”,强调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积极谋划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布局,提升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育人平台应更加开放,锚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又要放眼世界学经验;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吸收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参与国际高
22、等教育重大议题研究,扩大对外影响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战略部署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服务国家战略任务、持续提升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重视强调全民终身学习。方式要更加灵活,加强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深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连接,强化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合作融合。资源要更加丰富,树立大平台观和大资源观,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等传统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
23、转型赋能全民教育,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服务于个人生命全周期的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要更加便捷,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经验与优势,打造学习强国、慕课等一系列高质量学习平台,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高质量教育体系将是更加公平、更加完备、更加丰富、更可持续的教育体系。为此,需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高等教育为龙头
24、、以建设学习型大国为根本,着眼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积小成为大成,奋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把握好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5)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25、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育人的根本在于立魂。要持续强化科学理论武装,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
26、堂、进头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顶层设计,遵循学生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推进思政课开设和内容实现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过度重复,提高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加强学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更好运用所在地区的优秀文化资
27、源,推进高校与中小学共享思政教育资源、共研教学方式、共育党建活动品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成长体验和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建设教育强国,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面对互联网时代给育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传统优势同当今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挖掘网络教育资源,培育优秀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平台同频共振,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网络文化和网络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从而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各地各校要深入学习贯
28、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行动自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强化目标导向、创新行动路径,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构建学校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展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面貌、新气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6)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工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
29、设教育强国”,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在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论断,为教育发展锚定了清晰而坚定的战略定位,意义重大且深远。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价值内涵,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前进方向,积极投身实践,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
30、到有力贯彻和全面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坚持立德树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放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位置,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校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学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
31、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目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当下,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教育要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使命的表述
32、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侧重,但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意味着要胸怀“国之大者”,承担起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坚持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本路径。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在体系上,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
33、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制度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教。在内容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在方法上,利用智慧环境、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优化和提升。在治理上,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坚持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
34、部分,本质是全体人民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特殊战略。通过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完全正确性。我们要鲜明回答好“为谁发展教育”“依靠谁发展教育”“教育发展成效由谁评判”等根本性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
35、,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市2023年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讲话同志们:2023年是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入领会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工作要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在前列的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XX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坚强
36、保障。一、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XX大精神,以强有力政治监督坚决捍卫“两个确立”、督促做到“两个维护工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作为贯穿十二届市纪委全部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自觉地将纪检监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大局中谋划推进,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抓好政治监督。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作为首要和长期政治任务,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紧密结合起来,与
37、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学深学透,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把党的XX大精神作为领导班子学习的核心内容,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修课程,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常态化学习内容,以党的科学理论筑牢思想根基。认真对照党的XX大明确的任务要求,结合纪检监察机关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切实将学习成果体现在工作成效上。“见人见事见效”抓好政治监督。坚决落实党的XX大关于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部署要求,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38、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党的XX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XX的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聚焦XX肩负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XX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XX区、“五个中心”建设等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重大任务,聚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等惠民利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对照大局观、执行力、创造性,因地制宜细化监督清单,建立“分级分类、责任到人
39、”的监督网络,构建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整改、完善机制的监督闭环,把政治监督精准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坚决纠正落实党的XX大决策部署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学习宣传贯彻情况的监督,防止笼而统之、大而化之。聚焦党的XX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加强监督检查,坚决纠治对贯彻党的XX大战略部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搞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低级红”、“高级黑”,上下一般粗等问题,促进形成自觉对标对表、积极履职尽责的良好氛围。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及时发现、着力解决“七个有之”问题,坚决清除同党离心离德的“两面人”、结党营私的“小
40、团伙”、阳奉阴违的“伪忠诚”,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消除政治隐患,维护政治安全。推动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落实机制,健全台账管理、督查问责、“回头看”等机制,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二、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定贯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把全的要求落到实处、把严的基调坚持下去、把治的理念贯穿始终。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推动全链条责任有效落实。一体履行纪委协助职责、监督专责和纪委书记作为
41、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协助推动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督促党委书记带头履责、班子成员主动担责,严格执行责任清单、约谈提醒、述责述廉等制度,不断健全全覆盖、真协同、强问责的责任落实体系,有效实现管党治党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实施意见,从严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精准规范用好问责利器,既坚持实事求是,又防止空化泛化,以严肃精准问责推动干部真正负责。深化运用政治生态量化分析,推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完善监督体系,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健全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
42、,促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增强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工作合力。推动完善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促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更好实现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不断健全大监督工作格局。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统筹使用市、区和街镇三级监督资源,建立健全“区统筹抓街镇促村居”工作机制,推动各级特别是街镇纪检监察干部将工作重点放在下沉监督上,推动问
43、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咬耳扯袖、日常提醒落实在一线。三、巩固深化政治巡视,充分发挥巡视巡察标本兼治战略作用。坚持政治巡视定位,深入贯彻巡视工作方针,推动巡视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着力提升巡视质效。牢牢把握“两个维护”根本任务,把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把严的要求贯彻到政治巡视全过程各环节。统筹安排常规巡视、专项巡视、机动巡视和巡视“回头看”,有序推进市委巡视全覆盖。优化巡视工作流程,改进方式方法,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落实中央巡视办部署要求,开展市委巡视和在沪中管高校巡视协作试点。扎实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严肃反馈巡视意见,压实党委
44、(党组)整改主体责任,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组织部门、巡视机构在整改中的职能作用,健全整改工作机制。把巡视整改与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推进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一体推动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和以往巡视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分领域、分行业、分系统研判分析并推动解决巡视发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增强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实效。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部署要求,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推动巡视巡察贯通协作、同向发力。强化对区委巡察工作指导督导,推动巡察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稳步推进对村居巡察。深化对市级单位巡察工作分类指导,推动市级机关、市管企业、市管高校规
45、范开展巡察工作。四、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坚持严的基调,从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加强作风建设,深刻认识“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抓,坚决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抓到底。坚持全面从严,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决不姑息。对违规吃喝、又吃又拿等反复性顽固性问题,巧立开支名目、“不吃公款吃老板”等改头换面问题,以电子红包、快递物流方式“隔空送礼”等隐蔽隐性问题,精准发现纠偏、从严从快惩治、点名道姓通报,持续释放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坚持反“四风”、反腐败、反特权统筹推进,督促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不搞特殊化,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深
46、化运用公务用车监控、税控发票系统等大数据平台,持续强化预警纠治,确保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坚持破立并举,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整治、持续纠治。紧盯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不担当、不用力等问题,坚决纠治空喊口号、只表态不落实,搞“形象工程”,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弄虚作假,机械执行、懒政怠政以及“一刀切”、层层加码等行为。在为基层减负上下更大力气,重点纠治基层反映强烈的台账、报表多,考核过多过散等问题。把作风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结合起来,完善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监督等应用场景,健全精准识别和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立体网络。坚持系统施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作风建设
47、和整顿工作,分地域、分领域、分层级纠“四风”树新风,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对风腐一体问题深挖细查,健全风腐同查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固化作风建设成效经验,推动纠治“四风”成果转化为制度规范。开展时代新风宣传教育,促进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践行“三严三实”,坚守清正廉洁,切实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五、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切实做到抓在经常、严在日常。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必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将严的要求贯彻到制度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强化经常性纪律教育。立足职能职责,积极推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把党
48、章党规党纪教育作为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高度重视对年轻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坚决纠正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掌握、不执行等问题,切实增强拒腐防变免疫力。做深做实以案为鉴,督促指导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相关单位及时召开警示教育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等,促进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把纪律教育寓于日常监督管理,戒尺高悬、时时警示、刻印于心,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规定和规章制度。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保持严的氛围、惩的力度,提高纪律刚性,使纪律始终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督促全市各级党组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组织
49、生活会、党内谈心谈话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完善干部廉政状况“红黄绿”分类管理制度,把干部廉政状况融入日常监督工作中,使廉政意见回复效率更高更精准。精准运用“四种形态”。贯通纪法情理,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及时红脸出汗、当头棒喝,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醒悟、知止,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策略,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坚持严的基调和实的要求相统一,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探路者护航,为担当者担当,对其中有过失、符合规定情形和条件的干部容错免责、撑腰鼓劲,对受到诬告错告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努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好氛围。六、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以“全周期管理”方式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必须增强一刻不能停的政治自觉,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