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技术指南.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福建省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防治噪声污染,改善声环境质量,提升我省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技术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对户外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以及建筑工地、工业企业等边界噪声所进行的连续自动监测。二、系统构成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由噪声自动监测、数据通讯等设备及噪声监控软件系统组成,其中,一套噪声自动监测、数据通讯等设备组成一个噪声监测子站。噪声监测子站是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户外采样部分,包括全天候户外传声器、噪声采集分析单元、通信单元、电源控制单元以及外壳安全防护单元。三、子站布点要
2、求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子站建设点位应能满足自动监测仪器的安装、正常运行、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条件要求,保障设备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避开反射面、附近的固定噪声源以及风口处,不受到强电磁干扰,确保采集数据信息的代表性、完整性。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按照国家规定对监测子站布点进行合理优化,用最少的监测子站,获得能说明声环境质量、能代表最大范围空间的数据。1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监测布点要求根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规定,噪声监测布点在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内,包括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以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区域。一般情况下,监测布点在噪声源边界外1米,距地面L2米以上
3、,距任何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米的位置。如果有围墙,要根据围墙的性质来进行现场确认,如果围墙是通透传声的,则按照通常情况下的布点进行监测;如果围墙是不通透的,则布点应该选择在边界外1米,高于围墙0.5米以上的位置;如果噪声源处在高空,或者设置有声屏障,应该按照一般情况下的布点进行监测,同时要在受到影响的敏感建筑物外1米加设噪声监测点。如果不得不在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测量的情况,布点应该距离地面L2米以上,距离任何反射面0.5米以上。2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布点要求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规定,当厂界有围墙且周围有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时,噪声监测布点应选在厂界外
4、1m、高于围墙O.5m以上的位置。如果噪声源处在高空,或者设置有声屏障,应该按照一般情况下的布点进行监测,同时要在受到影响的敏感建筑物外1米加设噪声监测点。若企业厂界处的栅栏不影响噪声排放,地面L2m以上即能够测到实际排放情况,可布点监测。3 .建筑工地场界噪声监测布点要求根据建筑工地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应根据施工场地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位置和声源位置的布局,噪声监测布点应在对噪声敏感建筑物影响较大、距离较近的位置。一般情况噪声监测布点在建筑施工场界外Inb高度L2m以上的位置。当场界有围墙且周围有噪声敏感建筑物时,布点应设在场界外1m,高于围墙O.5m以上的位
5、置,且位于施工噪声影响的声照射区域;当场界无法测量到声源的实际排放时,如:声源位于高空、场界有声屏障、噪声敏感建筑物高于场界围墙等情况,布点可设在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Inl处的设置;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时,噪声监测布点设在室内中央、距室内任一反射面05m以上、距地面L2m高度以上,在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状态下测量。四、仪器设备要求各噪声监测子站采用的各类噪声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应符合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HJ907-2017)中的相关要求,相关仪器设备性能应符合GB/T3785.1-2010电声学声级计第1部分:规范、JJG778噪声统计分析仪检定规程或JJG188声级计检定规程的要
6、求中的有关要求。噪声监测子站计量器具部分应在明显位置标示名称、型号、仪器级别、制造厂名、厂址、出厂编号、出厂日期、CMC或CPA标志等;显示屏面板无破损及裂痕,字符数字清晰显示;使用的材料应保证其有足够的稳定度,各零部件应连接可靠,表面无明显缺陷;机箱外壳应耐腐蚀,做好防尘、防水、防潮措施;安装应牢固,应能经受12级风力;确保能在湿热环境、有信号干扰的情况下能正常工作。五、软件系统要求噪声监控软件系统可对噪声监测子站的运行状况、数据采集进行监控,并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审核、查询和统计。1 .噪声监测子站运行状态监控和数据收集可监控系统中各设备工作状态,支持噪声监测子站电力中断、通信中断,设备故障
7、等异常报警,并生成故障统计报告;支持对噪声监测子站进行远程参数设置;支持每天生成噪声监测子站状态记录和自检报告;支持定时自动收集各噪声监测子站的监测数据;支持设备故障恢复后手动收集延误数据。2 .数据存储及审核应至少每季度自动进行一次原始监测数据完全备份,每周自动进行一次增量备份;原始监测数据应至少保存5年并自动备份,删除时应反复确认并有详细记录;可存储和播放采用事件触发方式记录的现场录音;对各时段噪声监测数据应能设置异常值判断条件(如:不满足数据采集率规定的数据、不符合相关规范气象条件的数据、子站监测设备故障产生的随机值等),支持对异常数据自动标记和提示,支持对数据进行人工审核;不得修改或删
8、除数据库中的噪声自动监测原始数据。3 .数据统计查询及报表生成支持根据噪声自动监测原始数据统计,计算用户所需各种时段、各种统计周期的不同评价数据(包括Leq、Ld、L、Ldn、LnLmax.Lmin.SD、采集率等噪声采集数据及气象参数、道路交通信息等可扩展的数据);支持对触发噪声数据、异常数据和维护记录等进行分类统计;支持在地图上以图、表等方式实时显示各噪声监测子站监测数据;数据统计报告应具备人工抽样数据重算功能;支持用户自定义统计周期及报表报告模板,数据报表报告应支持表和图形等方式;应支持导出EXCe1、WOrd、PDF等通用文件格式。4 .软件接口应支持噪声监控系统数据接口的开放,可实现
9、数据的交换和共享。5 .数据传输噪声监控软件系统对监测子站的通讯协议要符合HJ/T212的规定,通过GPRS、CDMA、5G等无线通讯或局域网、互联网等有线通讯方式,汇总存储监测子站数据。具备条件的,按职能分工推送至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的信息平台,其中噪声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六、数据质量要求1 .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ms以下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数据有效,在台风、暴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后应进行声学校准。2 .应每日定时远程自检,若偏差大于0.5dB则应进行现场声学校准,及时查明原因。自动监测系统应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进行现场声学校准。3
10、 .数据采集率要大于95%;一小时连续监测60分钟,否贝IL该小时数据无效。4 .日均值的统计时间为北京时间00:00至当日24:00的完整时间段,昼、夜间统计时间按昼、夜间的完整时间段计算,参与统计的监测数据,必须是有效数据。5 .凡是监测点位不符合认证结果和未通过数据有效性审核的监测数据无效。6 .监测值如出现急剧升高,急剧降低或长时间恒定不变等情况,统计时不能随意将该组数据剔除,需通过质控手段(含现场检查等)识别和处理。7 .测量过程中凡是自然、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类声音,均不得视作偶发噪声而予以排除。8 .每季度应对子站传声器进行人工校准1次,相邻两次校准的差值不得大于05dB。每年对每个
11、点位进行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比对监测。七、巡检维护要求对各点的仪器设备应建立档案。包括点位信息(站点编号、地址、海拔、经纬度等)、设备信息(仪器型号、编号、运行时间、IP地址等)、仪器故障检修更换记录等。台风、暴雪、沙尘等特殊天气下应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必要时可断电,卸下传声器,检查机箱密闭性。强对流天气后,宜增加现场巡检维护。检查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维护后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维护人的姓名,维护时间、各站点状态、站点各部件状态、故障处置信息等。保证有足够的备件及备用仪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购,以不断调整和补充。1 .日常检查每天定时远程自检,日常检查情况每日记录。每日检查各监测站点的数
12、据传输情况是否正常。若发现某站点数据传输异常,应立即查明原因并排除故障。短时无法解决数据传输问题时,应及时从站点终端处人工备份数据;每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检查各站点运行状况是否正常;每日应对各站点的时钟和日历设置进行检查,若发现时钟和日历错误应及时调整;每日应对各站点噪声事件的录音进行回放,备注主要噪声源;每日应检查数据是否异常,如:数据极高或极低、持续不变或与前几日平均值相差较大等。出现异常值时,均不得擅自删除,应先检查数据异常原因,再根据原因判断数据是否有效。2 .定期巡检及维护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定期声学校准。检查站点支架、机箱外观是否完好。检查传声器、延长电缆、避雷设施等外部设备是否被损坏,
13、是否附有异物;对噪声自动监测站点机箱内、外进行清洁;检查仪器及系统的工作状态参数是否正常,电源、风扇、通讯设备和辅助设施等是否稳定,如需更换,现场需用备件替代;检查仪器的各连接线是否可靠,包括电源连接线、通信设备连接线、传声器连接线等;采用手持式风速仪,对气象单元自动监测的风速值进行核对;做好巡检维护记录。有问题应及时处理,保证系统能安全运行;备份上月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的原始数据,包括气象、车流量等相关数据。3 .年度维护盘点备件库存,提出当年仪器备品耗材的购置计划,确保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按厂家提供的使用和维修手册规定的要求,根据配件的使用状态,及时更换监测仪器中的风罩、路由器等配件;视老化程度对机箱、支架等外部件进行保养,如:更换零件、喷涂防锈漆等,保证站点安全稳固;对电路板、电线、各种接头的老化程度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更换;服务器、系统软件等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运行情况、安全漏洞、占用资源情况、剩余储存空间、是否感染病毒等,必要时应对软硬件进行升级;对维护及更换配件情况进行记录;存档上年的原始监测数据。